导语设计例谈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导语例谈

语文教学导语例谈

语文教学导语例谈作者:王宏印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01期摘要:导语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运用导语要注意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导语;新闻焦点导语;音乐导语;诗词导语;针对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可以说,导语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一、常见导语形式导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灵活运用,精心设计。

据说托尔斯泰写《复活》的开头有20种稿本,更惊人的是他写的《生活的道路》一书,所写序言稿就有105种之多,可见艺术家们为精彩的开头所下的苦工夫。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应在教学导语上绞尽脑汁。

1. 新闻焦点导语。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焦点访谈》栏目备受观众喜爱,其主要原因一是它的新闻性,二是在于它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关注的焦点。

若用新闻焦点导入新课,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可采用下面的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美国最近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落选了,这是美国外交上的重大失败,多年来美国经常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以“人权”为借口,指责和批判其他国家,实际上是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因此美国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是其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制造数百万人生灵涂炭的灾难的必然结果。

这就应验了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谁写的哪一篇文章?你们能用文中的结论来证明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语文课堂导入例谈

语文课堂导入例谈

口金荷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 词、 “
在山头, 望着翻滚的云海。句中就有 ” 描写“猴子’ ‘ 抱着腿、 蹲在山头、 望着 云海” 三个连续的动作。 长句子的高 频出现是适应儿童语言、 思维发展的
需要。 对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理解
教同学们画风景” 。理解并表达出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缩句的训 练。 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 构建
走进文本,自 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 需要。 因此, “ 导课” 还可以这样做:
一、 审题质疑 问题导入
用 笔 画 卜代 “筝 , 目 简 图 刁 替风 ” 即 题 为 理 的 卜” 如《 下 了 “想 刁 。 , 雨 》 再 要
— “ 要椒 了”一个苹果》 “ 《 — 一 个(勺 ’ 新 强 视 效果 使 , 颖 烈的 觉 会 等。
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 为 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
板书课题, 先让学生从题目 上猜 一猜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 读女, 是课堂教学中 常见的一种导入
方法。 我们的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 也经常倡导我们这样做。 爬天都峰》 如( 一文,学生们可能会猜: 天都峰在哪
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三、 板书标题 “ 留白” 导入
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课题是由偏 正短语组成的。按照先中心语后修饰
语的顺序, 逆向书写标题, 可以突出事 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明确其内涵 和外延。 金色的细雨》 如《 就可以采用 “ 逆写标题” 的方法谈话导入 : 雨、细 雨、金色的细雨。这种书写标题的顺 序, 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更能使 学生非常直观地领悟到:标题是从雨的 大小、 颜色上进行了修饰限制, 同时说 明这不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雨。不仅激 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有利

课堂教学导语与结语艺术例析

课堂教学导语与结语艺术例析

结语 : 人们常说 , 人生有三大 不幸 : 少年丧母 , 中年 丧妻 , 老 年丧子 。归有 光就 占了两大不 幸 !谁不 想 自 己有一个 亲情温 暖的港湾 ?谁 不想 自己有一个一帆风
性提问, 而 是通 过巧 妙 、 机 智 的设 问引领 学生 关注 课 顺 的前程 ?可是归 有光 , 他, 好端端 一个大家 庭 , 最终 题, 自然进入学 习状态 。 分崩离析 , 这是悲 !功名久久未 遂 , 辜负 了祖 母的殷切 语 文教 学结语的价值可从 皮亚杰的认知学 习理 论 期望 , 也是悲 !这接二连三 的悲压得 他喘不过气来 , 他 只 能借 《 项 脊 轩志 》 这 一篇 散 文来寄 托 自己 感慨和 怀 中得 到理解 。学 生认知 结构不断发 展变 化 , 其趋 向是 “ 借 一 阁以记三代之 遗迹 ” ( 清代梅 曾亮语 ) 。却是 从简单 到复杂 , 从 感性 到理 眭。教师 的结 束语 , 要 关注 念 , 娓娓细谈 , 笔意极清淡 , 而感情极深至 , 散发 学 生认 知结构及认知心理 , 如是巩 固内容 , 就需要 以精 随事曲折 , 出一种极浓郁 的阴柔美 。 练 的语 言提 炼 本节课 的内容要 义 , 让 学 生深 化认 知 。 这一结 语是 “ 以情 束篇 , 意味 深长 ” 的典 范 。一开 结 束语 要突出中心 , 强化学生认知 , 启迪学生思维 。教 就用 了“ 人生三大 不幸 ” , 触动学 生情感 , 紧接 着用 育心理 学注 重 “ 认 知加 工” , 通常 有 “ 精 加 工” 与“ 组 织 始 ,
中学 语 文 ・ 阅 读 教 学
当意识到下一堂课教师要讲授 的内容 , 并 自觉进行阅读 预习, 提 前将 文章大意和主 旨思想进行 概括 , 做好 预习 笔记 , 着重标 出困惑之处 ; 在课堂学 习中 , 注意紧跟教师 的节奏 , 踊跃发言 , 将 自己的困惑提出来 , 与教师和同学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

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

‘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

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

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

信息导语举例

信息导语举例

信息导语举例1.一语中的法导语要做到“抢耳”、“抢眼”,最好一语中的,开门见山。

例如:当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的导语写道:“日本投降了!”语言虽短,却一语千钧,当时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导语隐含的事情不直说,吊人胃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人民日报有篇报道的导语:“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化静为动法报道事件的导语,用静态手法比较枯燥,用动态手法就会新颖有趣,引人入胜。

例如:我国秦始皇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4.拟人修辞法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被报道的事物就会给人亲切感。

例如,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创刊当天,新民晚报一则消息的导语:“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5.数字对比法数字虽然枯燥,但最有说服力。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用到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例如: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文件究竟如何多,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古诗名句法导语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

例如:湖南日报的《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阐述导语设计常见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阐述导语设计常见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阐述导语设计常见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各环节的学习,所以对导语的设计要下足工夫。

好的导语能够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学生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下边我们来看一下,我们通常用到的导语的方法有哪些?1 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1.1 诗词导入在讲解文言文或是古诗词时,教师大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

抒情是诗歌的根本特点,诗歌饱含着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

因此,上课伊始,用诗词去叩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解《爱莲说》时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

’……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学了《爱莲说》一文,想必你会明白的。

”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一种诗词营造的氛围之中,能够好的进入文章的学习。

1.2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能够更好的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以此来导入新课,不愧为一种是踏实的导入方式。

这样的导入既可以有效的复习前边学过的知识,又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可以逾越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马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

《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吴纳《文体辩体序说》中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从中可知,‘说’作为一种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还可以叙事抒情。

《爱莲说》就是一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百字散文。

”[1]1.3 以背景知识导入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求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作品所表达的真正内涵。

这对学生不熟悉的作家或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的学习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可以为同学们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创设便利的条件。

教师可以直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这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导语写作技巧(第四讲)

导语写作技巧(第四讲)

导语写作技巧(第四讲)第一篇:导语写作技巧(第四讲)新闻写作之导语篇1.什么是导语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亮点的新闻事实。

换而言之,导语即整篇新闻的高度浓缩与概括。

2.导语的要求基本要求:概括主要新闻事件,写出来的文字确实是导语。

更高要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攫住读者眼球。

3.导语的常见类型及写法举例●直述式这种导语是直接把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类似于“开门见山”。

这类导语在我们的校园新闻中应用较多,基本格式是“某月某日,某某地点,某单位的某活动举行”,语句的构成很传统,基本程式化了。

然而,它包含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是符合我们说的导语的基本要求的。

实际上,“某月某日,某某地点,某单位的某活动举行”是所有校园新闻导语中都包含的元素,我们不妨称其为“基础元素”。

引例:11月4日晚,由校学生科协举办的“攀登行动”博学科普讲坛之专家报告会在南湖新1-404举行。

(摘自校报2011年11月10日期《梁宏:创新思维与我的人生规划》)进入学期第十周,我校秋季体育达标测试陆续展开。

(摘自校报2011年11月10日期《体育达标测试敲响健康警钟》)3月21日下午4时,政治与行政学院团委学生会女生部在余区老七、老八栋宿舍楼下开展了女生节系列活动之“淘东淘西大卖场”。

(摘自校报2012年3月30日期《政院女生举办淘东淘西大卖场》)●直述+简单介绍第一类直述式的导语,虽符合基本要求,但读来感觉生硬单调。

因此,很多校园记者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事件的简单介绍,给人的感觉提高了许多。

这里说的简单介绍,是一个统称,实际上种类有很多。

例如,比赛类的稿件,加上了冠亚军得主的简单介绍;大型晚会的稿件,加上出席的领导嘉宾;一般的活动,加上其内容的简单讲说等等。

引例:12月8日晚,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在西院公会活动中心拉开帷幕。

浅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浅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浅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导语是课堂教学用于导入新课,诱发新知的一种常用手段,它相当于文章的引言。

戏剧的序幕,恰到好处地运用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下面就语文新课的导入,谈谈导语没计的几种方法。

一、复习导入,诱发新知所谓“复习导入,诱发新知”,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指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对那些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加以概括。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

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符合逻辑地提出即将探究的问题。

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迅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境界。

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热情。

但是,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旧知识穿针引线.诱发新知.不能只温故而不知新,为复习而复习。

例:《藤野先生》的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准还记得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对.臧克家的抒情诗《有的人》,诗中赞扬了鲁迅对敌人恨的斗争精神和对人民爱的崇高思想。

鲁迅的高尚品质不仅在这些方面,还表现在他的尊师好学,对祖国无比热爱上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藤野先生》。

这样导入,言简意赅.自然清新。

由旧知诱发新知,水到渠成,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对学生阅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巧妙设疑.令人寻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若能在新课导人中巧妙设疑.便能启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

所谓“巧妙设疑,令人寻思”,是指教师一开课,就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中去,让其去琢磨思考。

这种方法,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问题中来,自然导入了新课。

“巧妙设疑”,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色。

结构特点来设置。

也可以抓住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来提出。

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不能搞”节外生枝”;二是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难易适度.从而为教学新知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设计例谈
虽然导语短小,但它却是教学流程的起点,也影响着课堂流程的落点,决定着课堂的最终走向,更关乎着课堂最终的效益。

好的导语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距上,建立在文本所承载的教学目标上。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兴趣点,洞悉求知激发点,明确情感增长点,这样的设计,才能目中有人,才能切合实际,才能不走进花俏语言的误区。

第一组:分类设计
示例一:《伟大的悲剧》的对话导语设计
1、很多人都喜欢旅游,你喜欢吗?如果是探险呢?
(评价准备:①莽撞与理智的区别;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③冒险和探险的区别;④一切探险都有可能遭遇厄运。

等)
2、探险的意义何在?
3、1910年6月1日,英国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

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也向南极点进发。

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

其结果如何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出示课题,出示目标。

A、通过速读,梳理出故事的情节;B、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设计意图】
1、孩子对探险的概念是陌生的,至少是模糊的。

尤其是南极探险的困难,可能无法想象。

因此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引导孩子体味生活,进而走进文本。

2、斯科特身上的精神,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探究探险的意义,为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奠定基础,使孩子在情感上接近文本。

示例二:《学会描写》作文教学导语设计
关注生活,我们发现,大千世界中值得喜欢的很多:喜欢音乐,因为跳动的音符像生命的泉水,承载着灵魂的震颤,陶冶我们的情操;喜欢作文,因为灵动的文字像绿色的山原,滋养我们的情感,净化我们的心灵。

无意中,我们提到了音乐,提到了作文。

这两种艺术都源远流长。

二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我们可以叙述看戏、听音乐等前前后后的情节,写成记叙文,如《社戏》;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表演的各个阶段,写成散文,如《安塞腰鼓》;也可以描绘声音的不同境界,写成说明性散文,如《口技》。

)写文章,有时就要写声音,那么,如何才能描绘好乐音以及各种
声响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让文字灵动起来的方法――《让声音插上翅膀》
第二组:名师的导语设计:
示例一:潘凤湘老师《梦溪笔谈》的导入:
同学们,今天和大家在一起上课,非常高兴。

课堂里这样安静,显示出你们彬彬有礼的整体形象。

我们这两节课阅读《梦溪笔谈》二则,目的不是单纯阅读理解,而是想帮助你们掌握一种读书方法,就是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有时间再多介绍一下归纳课文意义的方法。

学语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类推、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联想、论证、辩证十个系统。

概括训练是其中第四个练程,归纳是第五个练程。

好,请同学们看课文。

示例二: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的导入(节选):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

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师生对话,落实学生圈画的生词)
师: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

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示例三:黄玉峰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导语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深深地陷入了两个巨大的精神痛
苦中。

一是由于与革命者之间的矛盾,一是由于与妻子、家人的矛盾。

他同情穷苦人,也同情革命者,但反对使用暴力,宣扬人类之爱。

他把财产分给穷苦人,却遭到家人反对。

他的妻子索菲亚与他结婚48年,几乎为他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了全部著作,但后来也不能理解他。

他想离家出走,怕丢弃了自己的责任,伤害了妻子、家人,使他们痛苦。

这个矛盾整整折磨了他30年。

1890年,托翁开始写自传体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

他写了整整20年,直到去世都没完成!因为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知道路在何方!
茨威格不愧是托翁的精神继承人,在托尔斯泰死后,他以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为蓝本,为这个剧本写了最后一章,名曰:“逃向苍天”。

朗读剧本的片断(略)。

继续导入:
1910年10月28日,在夜色的隐蔽下,一辆马车载着一位83岁的老人,逃出庄园,前面是茫茫苍天。

十天后,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火车站,像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茨威格是理解托翁的,他是托翁的知音。

茨威格早就想去看一看托翁的故乡,去亲眼目睹用托尔斯泰所反对的暴力建立起来的新的苏维埃政权到底怎么样,早就想看一看托尔斯泰的坟墓。

今天机会终于来到了,
他终于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坟墓前。

那么,此时此刻,这位同样伟大的人物在想些什么?他又说了些什么?哪些话是他想说而又没说的?他要告诉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打出篇名:“世间最美的坟墓”。

思考: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用两个字概括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由此可见,导语的设计,是依据学生和文本的,特别是文本自身所应该承载的知识点、能力培养点、情感激发点。

希望我们一起从这些导语中悟出语文教学的本真,营建语文教学的天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