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刘巍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语文教学导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因此,掌握一定的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重定位和设定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的定位和目标的设定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其次,把握教学重点。
语文教学时,要把握重点,主要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重点,把讲解和理解巩固这两个环节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学习方式多样性。
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及形式,让学生们在融入时开发新的学习方式,如语言实验、现场观察、阅读研究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要注重学习过程与不同媒介的融合。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们通过不同媒介来运用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入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要注重评估。
语文教学要实行定期考核,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完善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良好的
教学导语,再掌握一定的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注重定位和设定学习目标,把握教学重点,注重学习方式多样性,注重学习过程与不同媒介的融合,以及注重评估,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语文教学导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引导,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有些教师却只注重开头或结尾,忽略了中间部分的导入技巧,这样就使教学流于平淡、琐碎和随意,这实际上是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加强教材研究,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导语的创新,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对导语的设计及技巧做一粗浅探讨: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导语,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兴趣,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进入课堂后,第一感觉是“有没有人在讲话”,教师在整个课堂的设计中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欢乐,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教师每一次都把课堂变成吵架的场所,那么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
2、导入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语文课总离不开读,要想让学生爱读书,首先教师要善读书,其次还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
3、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经验缺乏,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往往喜欢表象而轻视抽象。
比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弱点,将此故事改编成一则寓言故事,由此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导入。
比如利用音像媒介,利用图画等导入;还可以利用游戏导入,利用角色扮演导入…… 5、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比如说,在教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前,可以播放电影录相,再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向学生描绘大榕树茂盛的枝叶,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6、适度控制导入时机。
语文(心得)之浅谈导语设计

语文论文之浅谈导语设计如果说上好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
重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设置悬念导入“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在导语中设置一定的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如在教小说《孔乙己》时,我设置了两个悬念导入新课。
第一个悬念:鲁迅在自己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这是为什么呢?第二个悬念:人们看了悲剧后往往会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却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诗词格言导入诗词格言一般都是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
由诗词格言导入新课,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如讲授《三峡》时,我首先吟咏了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们紧跟着吟咏起来,我们好像进入顺水而下、水流湍急的情境。
三、现身说法导入现身说法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叙述给学生,在学生听得入情时顺势进入要学习的新课。
如我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
一提起童年生活,我就会想起帮助过我家的热心的四妈,想起我们一家人在那并不宽敞的房子里幸福温暖的生活情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
”四、讲解故事导入学生都爱听故事,在开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如讲《桃花源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世外桃源’的故事吧。
”于是我便依照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发挥,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讲给学生听。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是新课程对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
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目标,也是语文教学课程发展的核心,如何设计理想的语文教学导语,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应着重做到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背景重要性。
前人对语文教学导语中背景的重视度一直都是最高的,背景
应为课程设计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深层次的知识,有利于
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视野。
第二,重视语言文字的构成方式。
语文教育导语的构成要求要求清晰、具体,引导学
生熟悉文体特点,了解文体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文体特征有
助于他们写好论文。
第三,注重课题和主题的引入。
老师应尽量将有趣的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地结
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话题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以
便学生在最少的死记硬背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效。
第四,重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通过各种手段 effective way来体验教学内容,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讲授学习,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丰富的多媒体、评价手段,通过使
用多用途地点、多种形式来实现教学。
以上是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的要点。
在实践指导中,我们应以实用、工作性、创新
性为方向,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语言的感官魅力,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语言能力的
提升,为他们创造一个结果导向教学的环境,最终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技巧设计导语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导语设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要在设计语文课程导语时切实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导语应该体现教材的教学目标,正确体现教材的教学纲要和核心教学任务,指导教学实施。
其次,导语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教学视野、教学范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导语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从上述五个维度综合考虑,而不是只从其中一个维度出发;语文课程导语必须体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再者,要把握语文课程导语的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原则。
策划语文课程导语时,应把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要抓住教学细节的设计。
导语的设计不能简单化,而应该把细节考虑进去,精心布局教学过程中的识记、练习、探究活动,使之得到有效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跨文化交流,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得到更深刻和快乐的学习体验。
最后,要强化评价。
评价是有效的把握教学质量的手段,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的实施的情况。
教师应在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做到测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能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漏洞,并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设计语文课程导语非常重要。
教师应在设计语文课程导语时把握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视野、教学范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这五个维度,结合学习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原则,注重细节的处理,并加强评价的落实,以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效果的实现。
浅谈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浅谈语文课的导语设计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众所周知,课堂始于导语。
因此,导语设计得好与坏,自然会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具备较高的艺术性。
应该说恰到好处的导语,会在上课伊始自然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稳步向高潮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因此,导语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那么,如何设计好导语呢?本人不妨在此赘述一、二,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我以为设计语文课导语不必拘于形式,完全可以根据讲授者的风格和讲授的内容而定,以期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
一、导游式导语即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引出所教篇目。
例如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
”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自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天山景物的长卷”被学生兴致勃勃地打开了。
可想而知,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二、设疑式导语即从剖析文章的题目下手,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好奇心去学习新课。
例如教授《奇妙的电子计算机》一文,教师可带领同学先了解文章题目的结构。
明确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偏的部分是“奇妙”,正的部分是大家都熟悉的“电子计算机”。
这样问题就产生了,教师启发:“电子计算机怎么奇妙了,它奇妙在什么地方?”于是,学生被教师自然而然地引领到一堂新课的学习中。
三、谜语式导语即利用诗谜、名人警句、对联等作导语。
例如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可先出示一副挽联,让同学猜出是掉念哪位文学家的:“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等同学们回答出是鲁迅后,教师接下来可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浅淡语文教学课堂导语的设计

浅淡语文教学课堂导语的设计导语是一篇课文教学起始时导入新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起着“引子”的作用。
正如好文章要有好的开头一样,一堂好课也要有一个好的导语。
导语设计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考虑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时,无不精心地研究如何引入新课,琢磨怎样把一篇课文的导语设计好。
笔者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一、课堂导语的作用1、吸引注意,激活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教师如果能把导语设计得富有艺术性,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引发思考,诱导思维。
教师的讲授点拨,启发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有所得。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能引发思考,活跃思维。
所以,教师应巧设疑点导语,以引发学生生疑,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3、承前启后,上下贯通。
教材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统一的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巧妙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前启后,上下贯通的导语,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动力,激起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二、课堂导语的设计的原则1、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对新课文的某些特点应该具有概括性,并适当体现新课文的某些重点。
3、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应的思想准备。
4、要充分考虑旧课与新课之间的衔接点或转折处,使导语成为联接旧课与新课的真正桥梁。
5、导语必须科学、自然、流畅。
三、课堂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1、由释题导入。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中精心设计好导语对一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犹如穿衣时扣第一粒钮扣,扣好了第一粒钮扣才能使其他几粒钮扣整齐美观。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语设计,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每节课的成功。
怎样设计导语,扣好这第一粒钮扣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比映衬,外联内引引用课外的诗文典故,联系新课的相关内容,相互对比映衬,既能补充一些知识,又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教学《勾践灭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通过这副对联的引述,将蒲松龄、项羽和勾践三个人勾联在一起,相互映衬,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以旧导新,激发兴趣教学新课时,适当联系旧课,以旧课的回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巴金的《灯》导语设计:《白杨礼赞》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同一历史时期,巴金也用象征的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既温习了初中学的《白杨礼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灯》的兴趣,在旧知和新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三、设疑提问,启发思考授新课前,设置一些疑问,也可起到激趣、启发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在学习中自行解决疑问,效果是不错的。
鉴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宽容序言》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什么是“序言”?序言就是写在著作之前的文章,又名“序”“前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刘巍
发表时间:2011-06-24T17:06:21.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5月上作者:刘巍[导读]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刘巍河北省武安市第八中学056300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如何开启宝库,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 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
一、摹实境、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
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
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
”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
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
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那么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更想学习《竞选州长》这一课来体会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
三、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听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讲说明文这一类型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一一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感悟作者的匠心独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
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
听觉型教具一般适用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
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
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了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了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如讲《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录像片断导入时,学生既能听解说员的讲解,又能观看比图片更真实、更全面的纪念碑。
四、述背景、补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
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
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
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总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一经拿出,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