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导语如何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导语如何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语如何设计摘要:导语解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导入新课的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从一定程度上讲,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的设计。

语文课文导入可以通过运用诗句、故事寓言等创设情境增强趣味,也可衔接过渡、补充信息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内容对导语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导语设计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有一个成功的开端。

一、运用经典精美的诗句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诗词名句是我国文学浓缩的精华,用精美的诗文名句导入新课,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让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容易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例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并且还想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的优美诗句,同学们知道哪些?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学生答出了许多。

我又接着说,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对“春”的描绘却又是一番风景,他对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刻画的别具一格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吧!二、讲述故事寓言增添生动趣味故事、寓言等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创意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创意设计

是什 么滋味?可世 事并非 都是如 此的 , 有的人粮食丰收 了, 却一 点都 乐不 起来 , 而要 愁 眉苦脸 的 , 们信 不 反 你 信 ?不信就一起来 看看 旧中国老百姓 的生活 , 你就知道 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在教学 《 花儿为 什么这样 红》 , 以这 样导人 : 时 可 清 明节扫墓 , 你带 的什 么花去 的? 为什 么带这种花去? 每一 种花都有特殊 的花语 , 在特殊 的 日子里你是怎样用鲜 花 向亲朋好友传递美好 的祝福 的?我想 , 收到你们鲜花 的 人 心情也会 和鲜花一样变得绚烂起来 。 可你有没有想过 鲜花 为什 么如此 的多彩 呢?
光。 三、 问题 冲 突导 入
实际。 无论设计何种类型 的导语 , 都要针对教学 目标 , 都 要有利 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笔者根据几年来 的教学经验 以及 自己的思考 , 为 认
设计导语通常可以采用 以下一些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故事背景导入 学生 的好 奇心强 , 爱听有趣 的故事 , 教师若 能抓住 学生 的这个心理因素 , 变学生的好 奇心为浓厚 的学 习兴 趣,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 教学《 皇帝 的新装》 一文 , 我们在上课 时可以让一 个学生登 台讲 给同学听 : 多年前 , 许 有一个 特别 喜欢穿 漂亮衣服的皇帝 。 他每一天 , 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 每 有一 天 , 京城来 了两个 骗子 , 自称能织 出一件 很特 别 的 衣服 , 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 的人都看不 见这 衣服……最后 ,皇帝就这样光着 身子参加完游行 大典 。 教师可 以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导入 :这个荒唐 的故事 ,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 的《 皇帝 的新装》 。 诸 如这样 的故事 导人 ,很容 易激发 学生学 习的欲 望。 再如教学《 桃花源记》 , 时 我们可 以这样 导入 : 当我们 来 到一个风光 明媚 、 围宁静 的地方 时 , 往会 听到人 氛 往 们发 出这样 的赞叹——这简直是 “ 世外桃 源” !“ 啊 世外 桃 源” 个成语 , 包含 着一 个神 奇 的 、 是 它 引人入 胜 的故 事 。这个故事就出 自《 花源记》 桃 这篇课文 , 这篇课 文是 晋代著名诗人 陶渊 明写的 ,他描绘 了一 幅环境优美 、 与 世 隔绝 、 没有压迫 、 有剥削 、 没 没有 战乱 的生活 图景 , 反 映 了他的理 想社会 。后来 , 人们便 利用 “ 世外桃源 ” 这个 成语 比喻生活安乐 、 环境优美 的理想境 界 。现在也用来 比喻一种空想 的、 离现 实斗争 的地 方。那 么这篇课文 脱 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环境 的呢? 我们一起来欣 让 赏这篇课文吧。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万能导语初中语文课中导语设计一、大胆设疑引入思考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是很好的办法。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炎凉社会的苦命人的现象所感染。

鲁迅自己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

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现象呢?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则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情不自禁的洒下同情的眼泪。

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

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

这则导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温习旧知引发新知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

”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

初中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宁化县民族学校池生球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

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

导入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好的设计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设计导入语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语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语。

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的导入语,本人结合自己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趣味式导入语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如《论语十则》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十则》的兴趣就高了。

二、激情式导入语对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在新课开始时,结合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

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

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初中课堂导入语3分钟「篇一」一、设置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

并且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4分钟的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二、根据学生认知,设计生活化提问,在导入中导出活力,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抓住知识相互交叉的机会,导入新知识,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初中学生就已具备一定认知,他们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英语知识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在他们的独立性得到肯定的同时,实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1.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故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回忆,更好为引入新授课题服务。

这个方法一般不常运用,因为新课改之后的各篇文章都能独立成篇,内在联系并不很大,只有复习内容和新授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借用。

2. 音乐导入法好的音乐、歌曲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振奋,催人上进。

所以,几分钟的音乐欣赏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对于上午第四节课或下午课更有效。

例如,在学摇滚乐来华演出的文章之前,播放著名的英国BEATLES所演奏的歌曲,从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中导入要讲的主旨和内容。

3. 小游戏情境导入法教师可以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可设计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后,教师拿一封待看的信,通过这些表演,让学生以为老师真的要忙着看信,这是由表演导入新课,使学生恍然大悟,顿觉新鲜有趣,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摘要:导语设计就是在讲一篇课文之前要说的几句精彩的开场白,最好与本篇课文有关,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教学;导语;设计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62-01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

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

‘冬天离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

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型导语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浅析初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浅析初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浅析初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摘要: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好的导语如一块磁石,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关键词:导语设计设悬情境提问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

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的导入语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怎样设计好导语这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

一、巧妙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一堂课的“序幕”。

好的导语如一块磁石,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提出“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

”显然,语文新课导入设计不仅仅在于烘托气氛和诱趣,更在于导入语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确定学习的起点行为方面的意义。

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应特别注意导语设计,应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内容的文章,巧妙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渲染性的导语设计1、描摹实景,调动激情。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出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使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拜,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师先用自己的语言春天: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

“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3 . 故事式导 入 。故事对学 生有很大 的吸引力 , 因为 故 事有生动 的情节 、 丰富 的内涵 , 我们 可 以通 过绘声绘 色地讲 述故事或事例来吸 引学生 。如在讲授宗璞 的《 紫 藤 萝瀑布 》 一课 时 , 我先请 同学们看一 段投影 仪上 的文 字, 了解一下这篇课文 的情感背景 。 18 年 l月2 日上 “9 2 0 8 午7 , 时 他去 了。这一天本在意料之 中 , 可是我 怎能相信 这是事实呢 ? 他躺在那里 , 但他 已不是他了 , 已不是我那 正 当盛 年的弟弟 , 再不会 回答我们 的呼 唤 , 他 再不会 劝 阻我们 的哭泣 。你 到哪里 去了 , 弟 !” 小
姐独 自徘徊在 初夏 的庭 院里 。在 一树 盛开 的紫 藤萝面
明确 了导语设计 的要 求 , 那怎样设计一节课 的导语 呢?下面就我 自己在教 学实践 中设 计 导语 的一些做 法 和体会浅谈 如下 : 1 . 情境式导 入。情 境式导语 就是在授课 前 , 据文 根
前, 她不 由得停住 了脚步 。那淡紫色 的瀑布般 的紫藤萝 闪烁 着生命 的光辉 , 佛在 向她倾诉着 什么 ……” 仿 通过 讲述 故事 的形 式 ,让学 生很快地 了解 了课文 的写作背
总之 , 文课 的导 入方法很 多 , 键是如何 依据 教 语 关 学 目的 、教材 内容 及学生心理特点选择最佳 的切人 口, 从而 达到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的 目的 , 最终达 到 良好 的教
学 效 果

55—

导 语 设 计 应 力 求 新 颖 、 致 别
2音乐式导人 。学 生都喜欢音乐 , . 在授课前 为学生 播放一首与课文 内容有关 的音乐 , 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 , 同时可 以顺利 生动地导入新课 。如在讲授雨 果 的《诺 曼底 ” “ 号遇难记 》 , 以设 计这 样 的开 场 白 : 时 可 “ 泰坦尼克号 的沉 没是世 界航海史上 的一大悲剧 ,为此 人们进行 了很 多的艺术创作 , 从而产生 了许多凄美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摘要: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设计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

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

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
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

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生回答:孝敬父母。

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

于是我联系问过去和现在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拉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

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比如上一节观摩课,此前学生都不知道课题。

走进教室,老师朗颂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接着老师问学生:“这
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

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

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

”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

“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