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导语如何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语如何设计摘要:导语解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导入新课的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从一定程度上讲,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的设计。
语文课文导入可以通过运用诗句、故事寓言等创设情境增强趣味,也可衔接过渡、补充信息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
根据课文内容对导语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导语设计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有一个成功的开端。
一、运用经典精美的诗句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诗词名句是我国文学浓缩的精华,用精美的诗文名句导入新课,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让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容易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例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并且还想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的优美诗句,同学们知道哪些?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等,学生答出了许多。
我又接着说,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对“春”的描绘却又是一番风景,他对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刻画的别具一格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吧!二、讲述故事寓言增添生动趣味故事、寓言等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例 如 ,在教 学 《 桂林 山水 歌》 这一课 时 ,我先 准备了
一
幅桂林 山水图 ,还 准备 了一 篇生 动 的解 说 词。上课 时 ,
同学一起 游览 ,学生 兴趣 盎然 ,进 发出无限神往 的渴盼之
我让学 生扮 演导游 ,根据 我准备的图画和解说词 带领其他
用 。导语设计得如何 ,直接影响学生学 习新课 的情感 。好 的导语可使学 生 的好奇 心 为浓厚 的学 习兴趣 去学 习新知 识 、探索新知识 。 收稿日期: 08 0 — 2 20 — 8 1
在上新课 时 ,我 注意把 内容 、题材 、体裁相 同的文章
・
4 4・
第1 9卷 ( 总第 9 ) 9期
20 0 8年第 5期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实验教 学 与素质 教 育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导 语 的 设 计
武汉 市第二 聋校 (30 2 潘舟 茵 407 )
俗话说 :“ 万事开头难 ” 。不论 做什 么事 ,开头是 至关 重要 的 ,因为 良好 的开端 是成 功 的先 导 ,课 堂教 学 亦如
联系起 来进 行 比较 ,通过新 旧知识 的对 比 ,既可 以起 到 “ 温故而知新” 的作 用 ,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 内在联系 , 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 文 。
此 。美 国教 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曾说过 :“ 果孩 子感到他 如
有 能力 学飞翔 ,那他 在学 习 过程 中 的态 度 和兴趣 就 会增
例如 ,在学 习周敦 颐的 《 爱莲说》 时,我是这样导人
的 :荷是 自古 以来 文人墨 客讴 歌 的对 象 ,或赞 美其 美 丽、 高雅 的丰姿 ;或 歌颂 其 富贵 、华 丽 的外 表 ;如 朱 自清 的
课堂导入语言,你设计好了吗?--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

【 评析 】
《 草原》 是我 国著名作 家老舍先 生的作 品。他把 自
己第一次见到草原 的真情 实感告诉 读者 ,向我 们介绍 了草原的 天美 、 美 , 地 生活在草 原上 的人 民热情好 客 , 歌颂 了民族 大 团结 。草 原的生活 离沿海地 区学生的 实
的成就 , 抒发 了对伟 大祖 国的无 比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
凝 练形象 , 结构 完整 紧凑 , 感情强烈 , 富有 节奏 美和韵 律美。开课 采用激情导入的方法 , 为学生学习诗歌打下
了良好的基调 。教 师让 学生深情 地、 高声地 读题 , 使他
们初 步感 受诗 中的爱国情感 。
一
腑。多数 学生对霍金还是 比较 陌生的, 但张海迪在 中国
饱 含激 情 的 朗诵会进 一 步 激起 学 生对 草原 的 向往 之 情 。阅读之 前 , 学生的情绪 已被 吸引 , 们会 带着一种 他 渴 望的心情去 阅读课文 , 去体会草原 的独特风光 。
却是 家喻 户晓的人物 。开课 即通过 与霍金 的命运及 精
“ 我们都
【 示例一 】
[ 师激情演 唱 《 中国》 老 大 一 有一个家 , 名字叫中国……”或播放录音 ) ( ]
师 : 当 听 到 这 熟 悉 的 旋 律 , 师都 会 每 老 情 不 自禁 地 唱 起 这 首 歌 , 为 “ 国 ” 个 名 因 中 这 字 , 所 有华 夏 儿 女 来 说 , 多 么 的 亲切 ! 对 是 在
课堂导入语言 , 你设计奸7吗
升旗仪式时 , 同学们在 《 义勇军进行曲》 的旋
律 中 一定 无 数 次 默 念 着它 。 的 脑 际 一 定 也 你 无数 次 出现 它 雄 鸡 状 的 版 图 , 一 定 会 联 想 你 起 许 多关 于它 的辉 煌 记 忆 !这 时 , 的 心 中 你 是 否 也 涌 起 了 阵 阵 波 澜 , 高 歌 一 曲 , 赞 想 来 颂 我 们 伟 大 的 母亲 — — 中 国 呢 ? 信 你 若 读 相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浅谈

3 50 ) 3 0 0
1新 颖 奇 特 。 . 兴 趣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力 ,而 新 颖 的东 西 才 能 引 发学 生 的 注意 力 , 发 他 们 的兴 趣 , 使 他 们 跟 随着 老 师 去探 讨 知识 激 促 的奥 秘 , 极 思 考 , 主探 索 。 积 自 2饱 含 激 情 。 . 对 于 情 感 色 彩 较 浓 的 散 文 来 说 ,老 师 富 有 激 情 的导 语 具 有 强 烈 的抒 情 作 用 ,使 学 生 极 易 受 感 染 ,唤 起 自己 的情 感 体 验 , 快 进 入 角 色 , 身 心 地 投 入 到 课 文 中去 。 很 全
3 富 含 知 识 信 息 .
一
、
导 语 是 为 了 让 学 生 更 好 的 学 习 教 材 .设 计 时应 与所 学 新 知 识 紧密 结 合 , 而 使 学 生 能 粗 略感 知 , 他 们 的注 意 力 引 到 从 把 特 定 的教 学 任 务 中 。 4 贴近 学 生 生 活 。 . 导 语 设 计 应 与学 生 的 生 活 密 切 联 系 。 只有 他 们 自己亲 身 体 验 过 的 。 己非 常熟 悉 的 , 更 易 产 生 共 鸣 , 就 更 能 够 达 自 才 也 到 预期 的教 学 效 果 。 5 简 洁精 炼 。 . 导 语 是 一 节 课 的 开 场 白 ,切 忌 拖 泥 带 水 ,也 不 能泛 泛 而 有 2 0 名 东 南 亚 留学 生 在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习 中 医药 相 关 专 0多 业。 这些 学 成 的 学 生精 通 中 医药 知识 和 中 文 , 到 各 自的 国 家 回 后 开 创 了广 阔 的 就业 天 地 。一 些 中 医药 类 的学 生 充分 地 利 用 留学 生 的资 源 . 互 学 习 , 握 了 一 门东 盟 语 言 后 到 东 盟 国 家 相 掌 自主创 业 , 小 有 成 就 。但 是 这 些 个 例都 属 于 个 人 的 努 力 , 也 医 药企业 、 府和学校没有在这条就业链 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政 这 些 人 才 也 远 远 无 法 满 足 巨大 的 市 场 空 缺 。 四 、 语 结 相 关 部 门要 对 中 国一 东 盟 自 由 贸易 区 的 建立 给广 西 中 医 药 学 生 带 来 的 巨 大就 业 机 会 给 予 重 视 , 高校 要 根 据 市场 需 要 大 胆 调 整 专 业 设 置 。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为例 , 西 中 医 学 院 为 了 以 广 适 应 目前 国 际 流 行 的 天 然 药 物 治 疗 法 和 高素 质护 理人 员 紧 缺 的实 际情 况 ,分 别 在 2 0 年 和 2 0 年 开 始 设 置 了对 外 中 医 和 01 05 对 外 护 理 两 个 涉 外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上 要 求 学 生 在 学 习 医药 护 理 专 业 知 识 的 同 时 要 比一 般 专 业 更 强 调 英 语 语 言 能 力 的 学 习。 此举 使 得 这 两 个 专 业 的 学生 适 应 了市 场 的实 际 需 求 , 到 受 了用 人 单 位 的青 睐 。 广 西 中医 学 院 研 究 生 学 院在 2 0 年 开 设 04 了 中 医基 础 理 论 ( 医 英 语 翻 译 与 教 学 ) 的研 究 生方 向 与课 中 程 , 养 出 的 研 究 生 填 补 了 中医 类 英 语 翻 译 的空 白 。 西 中 医 培 广 学 院 和 广西 医科 大 学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本 校 留学 生资 源 ,和兄 弟 院校 与 东盟 国 家 相 关 院 校 进 行 进 一 步 合 作 ,在本 校 开设 相 应 的课 程 和 专业 . 取 早 日填 补精 通 中 医 药 知 识 、 语 和 东 盟 国 争 英 家语 言 的专 业 翻译 人 才 的 空 白 。 参考文献 : [ ] 玉 荣 . 盟 高 等 教 育 一 体 化 的 发 展 历 程 . 南 亚 纵 1覃 东 东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常见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常见方式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
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影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才能设计好一堂课的导语呢?导语设计有哪些常见的方式?(一)由介绍故事导入。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
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把《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祥子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祥子的理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
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用谜语导入。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猜一谜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讲《蜘蛛》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
待学生指出答案后,再顺势引入新课:“蜘蛛是怎洋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一下”。
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用教具导入。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种重要手段。
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讲授《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
”一盏小小的小桔灯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的吸引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会迎刃而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有艺术魅力的导语设计,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能打动人心,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
它有助于一堂好课课堂气氛的形成。
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往往几年、十几年不能忘记,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学生人生观的树立、品德的培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导语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新课导语设计的艺术效果好与坏,除了其它因素外,它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就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不管老师新课导语设计如何生动,也不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却相反,即使在很困难的条件下,也很主动地去学习。
在新课导语设计时,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要注意以下几点:1.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导语设计时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先用适当的速度、停顿、语调,还要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新课导语设计。
例:在教低段课文《王二小》这课时,我就是这样进行新课导语设计的,即: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英雄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一名儿童团员,你们了解儿童团员吗?谈谈你知道的内容。
生:自由回答。
老师为大家介绍。
师: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一个先进的少年儿童组织,叫儿童团。
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就叫儿童团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儿童团员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先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录音,再看书中插图。
1.2根据学生注意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新课导语设计艺术。
学生聚精会神,点头微笑,这说明学生注意集中,他们对你的新课导语设计已经接受,这时你就要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阐述清楚。
当学生交头接耳,紧锁双眉,这就说明你的新课导语设计不为学生接受,这时,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变换形式,放慢速度,重点的地方是否重复一遍,或突然停止,变有声语言为无声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例如:上低段古诗两首中的《小池》,在新课导入时,有部分学生对我以背诵上节课所学古诗的这种导语设计没有反应时,我就及时改变策略,变比赛背诵古诗并说说诗人的名字,最后借由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学习,效果就变了样。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
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
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其次导语应该是一部从头到尾充满着悬念的小说,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之妙,使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语文”的神妙境界。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
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
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
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导语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来引导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和理解课堂重点的引入性话题或段落。
导语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简单的句子、段落,也可以是图片、视频等。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导语十分关键。
一、导语的作用1.引导学生入门通过导语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很快地了解本课所探讨的话题和重点,进入学习状态。
导语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本次课程相关的背景和内容,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增强学习兴趣导语能够在一个短暂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态度。
通过导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融入其中。
3.理清教学思路导语能够让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分清所要呈现的主题和要点。
开头的导语可以为后面的教学铺路,打基础,也可以起到精炼教学思路的作用,使教学更有条理性。
4.提高学习效果精心设计的导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导语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主题和关键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1.选好导语表现形式导语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需要根据所讲内容及课堂特点进行选择,做到形式与内容相协调。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通过儒家文化、诗词歌赋、名著瑰宝等来引导学生,灌输优秀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确定导语的问题已经问题情境导语需要设置问题或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暂的时间内呈现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因此,教师需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该内容的重点,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困惑,根据这些情况来设定问题和场景。
3.让导语有启示性设计导语时,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找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让导语有启示性、独特性、感人性、引人入胜性。
同时,导语需要有超前性、启迪性,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刍议
摘要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语设计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
’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
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
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 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 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
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生回答:孝敬父母。
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
于是我联系
问过去和现在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拉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
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3. 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比如上一节观摩课,此前学生都不知道课题。
走进教室,老师朗颂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
”接着老师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
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
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
”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4. 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
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
“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