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传统诗歌 培养现代儒雅

合集下载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华夏精神

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华夏精神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精神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

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

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笔者积累了一些课内诵读的方法。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

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2 熟读自悟、体会意境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

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 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

如教学《赠汪伦》,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

问:“踏歌声”是谁在“踏”?答:汪伦。

问:“我”是谁?答:“李白”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

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

3 适度讲解、加强修养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

老师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结束《游子吟》的教学时,适度讲解背景,以及联系实际讲解母亲的爱,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4 展开想像、悟意明理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5篇)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5篇)

传统文化朗诵稿(精选15篇)传统文化朗诵稿篇1《和谐的经典——》第一章(孝悌)音乐响起......(heartstrings)(学生齐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女:光,透过玻璃窗,装饰着古拙的画轴,厚重的色彩反射着斑驳的光影交织在孩子脸上,天真的好奇夹杂着求知的渴望映在母亲眼眸,母亲解说《24孝图》的声音在画廊里轻声回荡。

男:从弃官奉亲的潘岳到卧冰求鲤的王祥;从笼负母归的鲍出到上书救父的缇萦;从望云思亲的仁杰到忠孝双全的云英。

字字句句传递着爱和思想的火光。

女:孩子侧头,认真倾听,若有所想,不知不觉,一粒名叫“孝”的蒲公英飞进了小小的心脏。

咔嚓,一声破土拔节的脆响,孩子似乎明白了课堂上,老师所讲:(学生齐诵)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男:秋雨夜眠,异地求学的孩子,耳边响起的是父亲的叮嘱,没有华丽的辞藻,父爱永远都是如山般的沉默和伟岸。

“天冷了,多添些衣服”,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以心,以一颗真挚的心,才可体悟父爱的用心良苦。

女:芸芸众生,一如你我,其实都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父母的血泪写成,有时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法破译。

男:于是,孝成为了一种稍纵即逝的眷恋,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如风中蛛丝般无以附丽的飘荡。

女:虔诚祷告,如何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重演,祥云乍现,灵光一闪,圣贤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学生齐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第二章(总序) 男:源远流长兮我华夏文明幸甚之至兮我华夏子民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丰厚的经典摊开其中的任何一部都像是摊开一双宽厚的大手他们抚过了无尽的沧桑岁月抚过了无数的孱弱心灵拂去了嘈杂的历史烟尘还原了生命的本真女:是这些经典告诉我们人与自我和谐是大美人与自然和谐是天道而只有人与人的和谐才会成就这美好的一切(学生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男:是孝悌成就了家的和谐是谨信成就了社会的和谐是家和社会的和谐成就了国的安宁是国的安宁成就了我们幸福的校园生活女:远离经典的校园是荒芜的漠视经典的校园是茫然的诵读经典,我们汲取了古圣先贤的力量诵读经典,我们打开了智慧心灵的天窗诵读经典,我们展开了飞天逐日的翅膀诵读经典,我们将沐浴和谐的未来阳光(学生齐诵)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诵读经典,传扬文化。

经典诵读课程既能在不断的朗诵中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能力,更能让他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下面是关于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的内容,欢迎阅读!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男)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天地的语言。

我们的哲学观是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易》。

(齐)《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男)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诗》。

(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读《道德经》。

(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女)很久以前,我们读《论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男)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涌现出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必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女)珍贵的东西,我们弄丢了。

在沮丧中,我们没有停止我们的寻找。

我们找了很久很久。

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液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民族的脊梁。

(男)承前是为了启后,(女)继往是为了开来。

(男、女)现在,我们诵读中华经典,以传承圣贤们的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承文化经典诗朗诵稿一、开场白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

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

诵读传统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诵读传统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诵读传统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都是艺术珍品,反映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丈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高尚的精神。

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了解我国文学的概况,更重要的是会加深受国主义感情,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反对压迫的斗志,树立美好的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那么,怎样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一、多读精背,吸取古人之精髓,培养学生明理修身。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些传承下来的汉字韵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架起了一座由荒蛮通向文明的桥梁,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背诵中,明理、励志、修身,从而终身受用。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满江红》的悲壮、《虞美人》的凄美等许多词曲篇可以让学生深深为之着迷。

学生可以在诗文中欣赏美,在词曲中感受爱。

学习诗歌,是对文学知识的一种积累,因此,对优秀的诗篇,要加强背诵。

背诵诗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理解除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对字词的理解和对意境的体会,还要加强对朗读的理解,即对诗歌反复的朗读。

朗读本身就是感受诗歌情怀最直接的途径。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诗歌最易感知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情绪的表达。

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吟鹅》一诗,篇幅简短,但老少皆喜,这并不受读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而是“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自在和谐的情绪上,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读体会出来,任何的讲解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让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

让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

让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通过诵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学作品的诵读更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让古韵留声,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延续,才能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让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诵读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诵读,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语言的美感和音韵之美,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通过诵读古诗词、经典散文等传统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修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在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便捷,人们更加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培养。

让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修养。

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诵读,可以提高人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使其更加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尤其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通过诵读古诗词、经典散文等传统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交流,诵读传统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推动古韵留声,以诵读育人。

学校是培养学生诵读传统文学作品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诵读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经典散文等传统文学作品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也是培养孩子诵读习惯的重要环境。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作品,引导孩子进行诵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经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2019年文档资料

诵读经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2019年文档资料

诵读经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我们将“古诗词诵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诗词环境,感受人文魅力美感总是与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诗教活动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古诗导读环境,再借助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诗歌的美丽意境,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感受美的情趣,产生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诗词魅力。

因此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

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气氛中,从中感受特有的人文魅力。

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魅力,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组织各种竞赛,体察人文精神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每月组织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让学生将诗词和书法、绘画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组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精选和分类,配上相应的图画,或制成手工作品,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组织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作者、代表作、作品背景、作品风格、诗歌流派、艺术手段等;组织学生将古诗中优秀的篇目在欣赏的形式上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在班内表演、演唱、朗诵,如学生自编的《赠汪伦》《春江花月夜》以及《月夜》等。

浅谈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_1

浅谈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_1

浅谈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黄春华◆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典诵读非常的重要。

通过诵读一些经典古诗文能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个人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其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一些中华优秀品质。

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词,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来说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本文就针对诵读经典古诗文与学生品德的培养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经典诵读;古诗文;品德培养一、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经典的古诗文。

其中许多古诗文都体现出了比较强的爱国情感,具有很强的激励性作用。

通过对于这类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体会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有比较强的民族责任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文,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和价值。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想象,然后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上的事物,如柳丝,春风进行诗文的诵读。

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学生的爱国之情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于大自然也会更加的热爱。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体会诗人的爱过情感。

如,在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结合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想像成诗人,带着感情色彩去进行诗文的诵读,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学习陆游的《示儿》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充满感情的诵读示范,让学生从情感上能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诵读经典诗词 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诗词   弘扬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

一首首诗词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青少年诵读大量的古诗词,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中职生更需要经典古诗词的熏陶,启迪思维,培养灵感,提高审美。

标签:经典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一景。

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的积淀。

每一首诗词里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中职语文教学重视对经典古诗词的赏析、探究,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对于中职生来说,古诗词较为深奥难懂,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兴趣缺缺,不愿配合,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重视传统诗词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教学效率。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存在的问题在中职教育的课堂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上。

课堂上,教师们自顾自的讲授知识,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而课改后新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特别是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开发,很多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前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

而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在课前已经反馈给了教师。

教师就可以在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及时调整课堂讲授的重难点,并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古诗词情景当中。

古诗词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诗词的含义,而教师如果不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就不能完全懂得诗词的意思,更不用谈去赏析诗词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了。

还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传统诗词的审美体验,也是不可取的教学模式。

2、学生存在的问题中职生经历了中考的大浪淘沙,无缘普高教育。

他们普遍语文基础薄弱,呈现出三大难:文言文、古诗词、写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传统诗歌培养现代儒雅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巨人,从古到今,留下许多的文化沉淀使后人享用不尽,其中,大量的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精品,透过这些文字呈现出立体智慧的内涵空间,其价值需重新认识和开发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具有民族文化本色的儒雅,我们应该激活传统,实施以“读经教学”为核心的诵读教学,充分发挥其记忆力的特长,通过反复熟读背诵最有价值的诗词。

在长期的诵读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潜心入智,深入体会古诗词魅力。

中国的诗,尤其唐诗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

千古美文滋养着“天下为公”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的操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而古诗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宛转;有豁达,亦沉郁。

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其指导方法也应该根据诗歌本身的内涵去选择。

一般来说,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是以下几种方法
[品茗赏佳句] 诗是无旋律的歌,歌是有意境的诗。

每一首诗歌,一定要入情入境才能体会其意味,再现诗人创作的灵感火花。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听诗文诵读,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

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欣赏法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

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煮酒论英才] 诗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幻化,也是心灵的表白。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

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

同学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二、厚积薄发,引导学生积累沉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著名学人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可见,积累有多重要。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
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要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

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

例如,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

因此不妨试试摘记背诵这种方法。

在熟读成诵后还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因为根据遗忘的规律,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及时复习很有必要。

此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采用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慢背、轮换背、接龙背等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

三、学以致用,增强古诗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基础,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让学生在古诗词运用时感觉到成功的乐趣。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我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

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

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

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诵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

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2)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

在他们的
文章中竟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

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

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赋予诗词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出口成章,激发学生交流乐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交流,在交流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营造学诗的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1)资源共享这是一种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同学间定期交换诗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评比、相互称赞,把每一个同学的个人学诗所得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2)每日赠言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诗词赏析专栏”,选登同学们摘抄的优美诗词。

利用晨会课之余,齐声诵读。

(3)定期展销把“优美诗词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出刊交流、评比。

根据儿童爱画画和爱幻想的特点,将诗词变成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

此外,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

让学生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