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是根据史编写的

体史书,是一部名著和名著。相传为时

所作。

二、解词

1、师:

2、伐:

3、肉食者:

4、间

5、鄙:

6、何以战:

7、以:

8、安:

9、专:10、徧11、牺牲、玉帛(bó): 12、加: 13、信: 14、孚15、福: 16、狱:17、察: 18、忠之属: 19、忠:20属: 21、从: 22、鼓: 23、一鼓: 24、败绩:25、驰: 26、遂:27、逐: 28、遂逐: 29、既克:30、克: 31、再: 32、三: 33、盈: 34、靡

35、谋: 36、弗: 37、情: 38、测:

三、文章主旨:

四、写作特色:

五、人物形象:

1、鲁庄公:

2、曹刿:

六、理解默写:

①文中写曹刿与乡人对话,同时也是全文叙事纲领的句子是什么?

②在谋划战争的过程中,曹刿对鲁庄公一句的肯定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③在指挥战争过程中,曹刿认真观察敌情,从而确定追击时机的句子是什么?

④“既克,公问其故”一句照应前文那一句?

⑤曹刿分析的最佳追击时机是:这句与上文曹刿:的行动相照应。

⑥曹刿确定追击时机的依据是什么?

⑦曹刿确立的最佳反击时机是:齐人三鼓之后,比竭我盈之时。曹刿的依据是:

⑧指挥战争中,鲁庄公的行动体现了他急躁冒进的特点。

⑨二、三段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⑩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⒒文中表明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什么?

⒓表现民不愿意与官交往的句子是什么?

⒔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句是什么?

⒕表现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是什么?

⒖战争的结局是什么?

⒗“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七、简答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麽写法?

(1)

(2)

2、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4、从文章开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曹刿和乡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5、“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

8、在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中可见庄公认为作战可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9、战前曹刿的议论围绕什么展开?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10、第二段描写了什么?用了什么写法?

11、战中,曹刿两次制止庄公并果断指挥作战的基

础是什么?

12、第二段写曹刿指挥战斗语言简练,只说了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3、结合文章说说第二段中表现了庄公怎样的特点?

14、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

15.曹刿确定反攻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16、第三段文字叙述了什么内容?

17、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18、第三段后的论战中,曹刿阐明了关于战争取胜的哪两个观点?

19、文中哪里体现出庄公之鄙?

20、文中何处体现出曹刿之远谋?远谋的作用?

远谋的作用:

21、古人记述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

22、曹刿论战分战前和战后,表明了他怎样的观点?

23、请总结出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24、弱鲁战胜强齐,曹刿功勋卓著,但鲁庄公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请谈谈鲁庄公所起到的关键

作用。

25、从文章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2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7、本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既然是记述战争,战争的经过、场面应是主体,而作者却为何详述战前、战后,而简单的记述战争的过程呢?

28、“既克,公问其故”的作用?

八、开放试题:

1、《曹刿论战》是记叙长勺之战的,为什么作者没有将战争的场面作详细描写而是以记录人物语言为主?这有体现了《左传》的哪些文学特点呢?

九、拓展延伸:

1.读过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曹刿作为一介布衣,在国家危急时刻,他能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再举两例。

3.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曹刿论述的取胜原因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4.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5.写出你知道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6.比较孟子与曹刿思想的异同点。

十、创新试题

1.“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军争》)这段话能让你联想祷文中的那些句子?

2.《荀子·哀公记》中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观点与本文曹刿的哪一战略思想相一致?这一思想体现在文中的哪件事上?

3.人民爱国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义务,也是一种光荣。曹刿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他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爱国情感?

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可见“周到”“必要”侦查对于指挥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文中曹刿这个指挥员是怎样做到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你写出中国古代

同他一样主动请缨的历史人物,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们两个不同时期相似的行为。

6、取信于民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全方位

三内容解析

1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战前准备,曹刿请见的原因和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长勺之战的情况。

13、第三段文字叙述了什么内容?

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胜利的原因。

14、曹刿认为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体现了

他的什么思想?

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体现了民本思想。

15、从文章开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曹刿和乡人的

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曹刿在与乡人“肉食者”的清醒认识上这一点是相同的,但曹刿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在这一点上乡人与他是不同的。

16、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反映了鲁国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人们不愿为官谋利,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17、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有何作用?

能鲜明地反衬出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乡人对国家的漠不关心,从而说明了庄公民本思想的欠缺,也是揭示曹刿请见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18、“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尽职尽责地做好分内的事,大而言之,对事业有责任感,才有未来,才可取信于民。

19、第二段描写了什么?用了什么写法?

叙述长勺之战全过程,对比庄公的急躁冒进,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运用了对比手法。

20、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

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观察把握时机,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善于观察敌情,在充分认识自身实力的前提下,仔细观察敌情,充分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实力。启示:知己知彼,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智慧做好准备,沉着应对,把握机遇。

2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庄公“鄙”在何处?战前不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战中急躁冒

进,而且不懂战术;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22、简要概括一下鲁庄公和曹刿的形象。

鲁庄公:

政治上无能,目光短浅;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又不同于一般昏君,能听取别人意见,算得上开明,战后虚心请教胜利的原因,能虚心纳谏,不耻下问。曹刿:

思想上以民为本;性格上从容冷静,胸有成竹;军事上沈某远虑,指挥若定。沉着冷静,果断英明,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做事细致认真,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把握战机,有军事指挥家的风范,关心国家大事,勇于进谏,有远见卓识。

23、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何在?(详

答)

天时: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有利的追击时机,祥察敌情,确定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地利:长勺在鲁国,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

人和: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是保证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24、全文的文眼是远谋,就全文看,作者是怎样着

眼于“远谋”二字的?

25、直接指出肉食者鄙,表明对他们的轻视,不信

任,自己毛遂自荐,有必胜的决心和信心。26、与庄公对话时表现他的民本思想,为战争必胜

准备先决条件,启发庄公取信于民。

27、战争上决断能力强,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时机。

28、通过论述取胜原因,表现他的战略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远谋的体现尤为深刻。

29、曹刿的行为可以使你联想到哪个成语?

毛遂自荐深谋远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远见卓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拓展延伸

1.读过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人心齐,泰山移。做事情要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事情才能成功。

(2)调查研究,知己知彼,抓住时机,不可急躁冒进。

(3)做人要有责任感,有爱国精神。

(4)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5)有丰富的学识很重要。

2.本文是一篇史传作品,请谈谈本文史料剪裁得当的特点。

作为史传作品,本文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战争规模、战斗场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有引线作用的情况-------请见,从站,克敌等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突显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有极大作用。

3.曹刿作为一介布衣,在国家危急时刻,他能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再举两例。

位卑未敢忘忧国。蔺相如烛之武毛遂唐雎4.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曹刿论述的取胜原因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和平时期治理国家仍须要取信于民,经济发展同样须要抓住时机。

5.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作为中学生心中有祖国,用知识武装自己,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意识和本领,时刻准备着把自己

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6.写出你知道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勺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

7.比较孟子与曹刿思想的异同点。

二者都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君主才能统治天下。

8.拟一副关于本文对联。

(1)用兵不能鲁莽,做事不能急躁。

(2)胜战取决知己熟彼,安邦源自纳贤于民。(3)足智多谋,曹刿心想国家;目光短浅,庄公情系神灵。

(4)取信于民,似得堡垒于城内,战无不胜;知敌在心,如有利刃在手中,攻无不克。

(5)庄公鄙陋急躁迎战,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直通车

a)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30、将乡人与曹刿作对比,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关

心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31、对话中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32、乡人的这种态度,说明了鲁庄公治理国家没有

取得民心,证明了庄公之鄙。由此可见取信于民的重要。

a)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这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民不愿参与国事,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此句为全文纲领,“鄙”为下文写庄公做铺垫;“远谋”为写曹刿深谋远虑张本,是全篇文眼;这是曹刿请见的原因。

c)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

战?

“小之大狱,虽不呢察,必以情。”

鲁庄公尽力做好了本分之事,人民会服他,即政治上取信于民。

d)在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中可见庄公认为作战可

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①近臣的拥护(错)

②神灵的庇佑(错)

③最后才认识到起关键作用的是百姓的支持(证

确)

e)战前曹刿的议论围绕什么展开?得出了怎样

的结论(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话题:“何以战”。

结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f)战中,曹刿两次制止庄公并果断指挥作战的基

础是什么?

①因为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②同时他能够想察敌情,把握战机,深谙作战策略。

8. 第二段写曹刿指挥战斗语言简练,只说了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做事果断的性格特点;

也看出其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拥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9.结合文章说说第二段中表现了庄公怎样的特点?

①“将鼓”“将驰”表现他急躁冒进。

③两次欲下令而被曹刿制止,庄公没有一意孤行,

说明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10. 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怎样的

好处?

①略写的是两军交战的具体情况,诸如兵力、规模、场面等;详写的是鲁方的战略决策,主要突出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②好处是能围绕文章中心,将曹刿鲁庄公二人进行对比,借鲁庄公之鄙反衬曹刿的远谋,突出了曹刿的人物形象特点。

11.曹刿确定反攻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要抓住“彼竭我盈”的最佳时节。

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所以要“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追击。

12. 第三段后的论战中,曹刿阐明了关于战争取胜的哪两个观点?

一是要抓住战机,二是要详察敌情。这样才能做到后发制人,取得胜利。

13. 曹刿和庄公的形象特点总结。

曹刿:

①积极参与国事,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有政治远见。

②面对强敌,从容果断,胸有成竹,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③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鲁庄公:

①政治上无知没有远见,不懂得取信于民为治国之本。

②军事上无能,作战中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③虚心纳谏,任用贤士。

14.文中哪里体现出庄公之鄙?

①把战争取胜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②用兵轻举妄动,急躁冒进,急功近利。

③取胜而不知胜因。

15.文中何处体现出曹刿之远谋?

①战前三问,深知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战中决策,能详查敌情,把握战机,当机立断。

33、古人记述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

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处处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和对战争的“论”字上。

17.曹刿论战分战前和战后,表明了他怎样的观点?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后:在军事上详察敌情,后发制人。

18.请总结出本文详写了哪些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和庄公的对话、战中的表现及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中中心突出,有利于塑造曹刿的“远谋”(曹刿政治家、军事指挥家的形象)。

19.弱鲁战胜强齐,曹刿功勋卓著,但鲁庄公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请谈谈鲁庄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①重用如曹刿这样有才能的人,赋予其军事指挥权利;

②取信于民;

③善听建议,虚怀若谷;

④顾全大局,积极应战。

20.从文章看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①战前充分准备,取信于民这是先决条件。

②人员曹刿指挥战斗,详察敌情,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2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曹刿和乡人的对比,乡人认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则执意请见。突出曹刿有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政事,有责任感。

②曹刿和庄公的对比,战前论战、战中指挥、战后论取胜原因这些情节中,庄公的鄙陋衬托了曹刿的远谋,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才能。

开放试题:

1.历史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谈谈你的理解。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转》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2.《曹刿论战》是记叙长勺之战的,为什么作者没有将战争的场面作详细描写而是以记录人物语言为主?这有体现了《左传》的哪些文学特点呢?通过对话更能够体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正因为文章巧妙的详略安排,凸显了曹刿这样一个忠心爱国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左传》善于描写、刻画人物的文学艺术特色。

3.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结合原文谈一谈?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做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李新超编辑整理) 一.【文学常识】:1. 作者:左丘明。2. 选自:《左传》,本文记述的(战役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原叫《左氏春秋》,后为《春秋左氏传》。二.注意下列的【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1)【重点词语解释】:(参考课下注释) (2)【文言现象】知识点归类梳理: (一)【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进攻)今义:砍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报【既加冠:戴。加冠:古代男子年二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年】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实情【小信未孚:信用】今义:书信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形作动)今义:忠诚 11、衣食所安安:古义:有“养”的意思【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今义:安稳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能,行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③亲密无间()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焉:①又何间焉(语气助词,呢)②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5、故:①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名词,缘故,原因) 6、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8、以:①何以战(凭,靠,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温故知新() 9、之: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③公与之乘(代词,他) 4、公将鼓之(助词,无实意) 5、故克之(代词,指齐军)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省略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4、省略句: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5、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文意理解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层:通过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如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双方)和战争的性质。 2、请用原文回答:战前,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鄙” 3、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肯定了他最后一次回答,这说明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4、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这段文字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曹刿在于鲁庄公的对话中论述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与之乘”中的“之”指谁?“乘”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乘战车 2、表现鲁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3、曹刿“下视”看见了什么?“登轼”望到了什么? “下视”看见“其辙乱”,“登轼”望到“其旗靡”。 4、“公将鼓之。”刿曰“未可。”为什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5、为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刿曰:“可矣”?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igra 一ve;)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agra 一ve;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igra一ve;,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 zhé)乱,望其旗一靡一(读音mǐ)(23),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igra一ve;):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agra一ve;n):参与。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2)既克:已经打了胜仗。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 (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 (2)倒下 (3)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④无沦干什么事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 (13)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14)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一模)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 B.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 C.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 D.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的事。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下面是由出guo的《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更多关于教学反思的内容,尽在合同范本栏目。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

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 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语言特色: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 “齐人三鼓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

曹刿论战解释与翻译

曹刿论战《左传》(教师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齐鳍(国家)长勺之战。

1.背景资料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古今异义词 ①齐师伐.我:古:攻打、讨伐今:砍伐 ②又何间.焉:古:参与今:隔开,不连续 ③牺牲 ..玉帛:古:指猪、牛、羊等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肉食者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卑鄙 ⑤弗敢加.也:古:虚报今:增加 ⑥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⑦虽.不能察:古:即使今:虽然 ⑧再.而衰: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⑨忠.之属也:古: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忠诚 6.词性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7.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8.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跟随 请从 战则请从请允许民弗从也听从、服从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何以战凭、靠 故以 故逐之故克之所以必以分人把 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 之小大之狱的 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9.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②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③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10.板书 一论:战前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取信于民是作战(政治) 求信于神神弗福胜利的前提条件 求信于民可以一战政治上深谋远虑 二论:战中指挥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鼓未可—齐人三鼓善于把握时机(指挥) 驰未可—下视登望 三论:取胜原因彼竭我盈,故克之(军事) 辙乱旗靡,故逐之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文白对照 原文:[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字音】 曹刿(guì) 间(jiàn) 玉帛(bó) 未孚(fú) 辙(zhé) 靡(mǐ)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作者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曹刿[guì],约前745~前663年,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终年84岁,在古代可谓高寿了。关于曹刿的传说有: 1、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幸得曹刿相助才转危为安,本文讲的就是此事,后面细说。 2、谏阻庄公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 但庄公不听从,所以名声不好,丢掉霸业。

曹刿论战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