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三 词语运用
【中考】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词语运用

【中考】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词语运用专题03 词语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人要读经典,从古典诗词和名著中汲取养分,反复阅读,开卷有益。
B.他读书很多,既领会文意亦寻章摘句,每逢作文,信手拈来,读来让人深感文采斐然。
C.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D.他悟性极高,无论多么深奥晦涩的文章,只要浮光掠影地看上眼,就能抓住其实质。
【答案】A【解析】【详解】A.开卷有益,意思是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读书必有所得。
使用正确。
B.“寻章摘句”:读书只摘记现成词句。
比喻局限于套用现成的词句、章法,缺乏创造性。
与句意“每逢作文,信手拈来,读来让人深感文采斐然”不符,使用错误。
C.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与C句语境不符,使用有误。
D.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也比喻景物景象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与D句语境不符,使用有误。
故选A。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读《资治通鉴》,可以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
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
A.洞晓获得发现 B.获得洞晓发现C.获得发现洞晓D.发现获得洞晓【答案】B【解析】【详解】洞晓:透彻地知道;精通。
获得:得到,取得;捕得。
发现:第一次看到或知道。
找到一个物件。
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
“获得”与“历史教益”相搭配,“洞晓”与“兴衰荣辱”相搭配,“发现”与“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相搭配。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词语运用(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精编】专题02 词语运用(原卷版)1.【2024·天津·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近年来,借助虚拟的数字空间开展年俗活动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
数字空间的年俗活动虽以虚拟形式呈现,但其_________的共通情感和文化认同却是真实而深沉的,而且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更灵活,更贴近当代审美,因而备受_________。
这种当代与传统的双向奔赴,_________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道理。
A.装载吹捧印证 B.承载青睐印证C.装载青睐印记 D.承载吹捧印记2.【2024·辽宁·中考真题】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嘉兴到延安……灿若繁星的红色资源________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________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记录着党的优良传统,________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始终是________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A.见识艰苦卓绝记载鼓励 B.见识艰苦朴素承载鼓励C.见证艰苦卓绝承载激励 D.见证艰苦朴素记载激励3.【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新时代为劳动者提供了海阔天空的人生舞台,如今普通的劳动者也能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甚至可以身披国旗锋芒毕露地问鼎世界技工最高奖项。
广大劳动者脚踏实地走创新引领、科技报国之路,他们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匠心匠魂焕发光芒,为强国建设汇聚坚实的人才力量。
A.海阔天空 B.锋芒毕露 C.脚踏实地 D.任劳任怨4.【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信念的坚守,都可用诗歌表达。
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专题三词语运用课件新人教版

4.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 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从枯黄读出 ______ ,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 到的______ 。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 ,这样 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 霞云 翠绿 意境 灵魂 B. 光明 翠绿 意义 生命 C. 霞云 丰润 意义 灵魂 D. 光明 丰润 意境 生命
7.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针对初中生能否使用手机的问题,某班向家长进 行了专项调查,80%赞同使用手机的结果让班主任 李老师莫衷一是。 B. 虽然这道题比较难,但是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 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 海啸发生时,滚滚巨浪摧毁了沿途的桥梁、道路、 庄稼与房屋,真有一番石破天惊的景象。 D. 观音湖畔,湿地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 们或漫步、或对弈、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_______,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的要素呢? ③我正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 驴_______地走过我的身旁。 ④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 妙的变化简直_______。 A. 标志 必须 悠然自得 不言而喻 B. 标本 必需 悠然自得 不可思议 C. 标志 必需 泰然自若 不言而喻 D. 标本 必须 泰然自若 不可思议
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 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 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B.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 苦是相生相成的。 C. 斯文·赫定坐着船兴味索然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 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D. 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只是众神之一,影响不 大,从未享受过顶礼膜拜的待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成语运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成语运用一、课标解读1.正确理解并运用常用词语。
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在语境中合理运用词语,是语言表达运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词语运用一直是各省市中考题中必考的考点之一。
近年来各地的考卷上,“词语”这一考点呈现出新的走向:命题时多选用课文语句或时鲜语料,题型一般涉及语境释词、语境运用、词语辨析等考查角度;对词语语境义的探究成为一个热点;在“候选”词语的选择上,那些具有特别内涵的词语更受青睐。
2.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
辨识成语使用的正误,结合语境理解成语,是常见的考点。
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特点,承载了悠久的汉文化底蕴。
成语的运用要建立在对成语的正确理解之上。
除了要把握它的正确含义外,还要结合语境从感情色彩、对象搭配等方面考虑,仔细推敲辨别。
二、考点突破(一)考点梳理考点一:词语解释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温馨提示】结合语境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前提。
脱离开语言环境,单纯的解释词语,已经被摒弃,代之的则是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我们称之为“动态解词”。
词的含义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在新的语境中,会产生新的意思。
正确使用词语要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内容,才能做到正确使用。
其实,词语考查的解题思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结合词语本义来分析具体的语境义及其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快速回答的准确率。
中考备考语文必考考点专项训练(三) 词语成语应用专题训练原卷版

中考备考语文必考考点专项训练(三)词语成语应用专题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市开展的扫黑除恶整治工作中,劫后余生....的“村霸”刘某痛改前非,成了全村最热心的保洁员。
B.美国政府为了透制中国的崛起,先是孟晚舟事件,然后介入安卓系统与华为的合作,真可调是煞费苦心....。
C.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娄底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打造旅游业,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D.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给当的一项是()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了。
A.鱼龙混杂息息相关刻不容缓B.鱼目混珠息息相关众望所归C.鱼龙混杂休戚与共众望所归D.鱼目混珠休戚与共刻不容缓3.下列歇后语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水浒传》无关的一项是()A.武松打虎——气概非凡B.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C.杨志卖刀——忍痛割爱D.鲁提辖去当和尚——半路出家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B.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朗读者》,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掀起了全民朗读的热潮。
D.初夏时节,安顺旧州山里江南百花争艳。
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老王为人热情,无论遇见谁都要拉着别人嘘寒问暖,强聒不舍....,大家都特喜欢同他聊天。
B.看着别人在联谊会上有说有笑,自己却在角落里默默不语,显得鹤立鸡群....,心里很不是滋味。
2023年广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 词语运用

2023年广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三词语运用中考解读★大数据告诉你广东省中考命题规律广东真题1.(2022·广东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岁月可能会模糊记忆,但英雄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铭记于人们心中。
B.对于网络词语的使用,有人极力排斥,有人欣然接受,更多的人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C.无数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D.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的演员把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
2.(2021·广东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南粤大地,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天比一天厚重..,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书本。
B.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C.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D.叶老师上古典诗词鉴赏课,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
3.(2020·广东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杜甫的诗歌凝聚..着对天下苍生的爱,表现了他心忧天下的崇高精神。
B.在对口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村中小路拓宽了,危旧的民宅也修葺..一新。
C.班干部凡事应首当其冲....,工作中要迎难而上,公益活动也要带头参加。
D.这次商品交易会参展的商家很多,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知识清单一、常见成语误用类型1.用错对象:部分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出错【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不形容自然景物)【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不形容信息)【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注意与“耸人听闻”区别)【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中考语文专题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考点训练解析版)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选择题1.(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B.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上海,我们湖南省医疗队义无反顾,首当其冲....,令人动容。
C.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
D.当一切喧嚣戛然而止....,这个世界猛然出奇地安静,人们忽然觉得这个地方如此陌生,如此遥远。
【答案】B【解析】【详解】A.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B.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蒙受灾难。
句中指的是各地医护人员首先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不是首先受到冲击,所以该成语使用错误;C.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
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
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故选B。
2.(2022·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括号内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书读起来味同嚼蜡....。
(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B.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美文,我及时惠存..。
(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C.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句中有关沈从文的介绍正确)D.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案】C【解析】【详解】A.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
句中用于形容读这本书的感受枯燥乏味,符合语境,运用恰当;B.惠存:以物赠人,望人存留的谦词。
句中用于形容“我”保存同学的美文,使用不正确;D.“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不正确,“像是高起来”没有喻体;故选C。
3.(2022·黑龙江黑龙江·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但我确信“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运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语运用(含答案)词语运用私信答复"编号 01" 获取电子版【题型专练一】1.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 .在电视上看到非法分子损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时,他立时义愤填膺。
B.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琳琅满目的意境,它距离每个人都其实不遥远。
C.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惜花重金请家教或送孩子去各种各种的培训班,能够说是无所不能。
D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许多形象个性鲜亮,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他眼光深沉,透着一股淡淡的悲伤。
B.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C.海上日出真是美轮美奂。
D.漂泊到荒岛的鲁滨孙十分孤单,为了回归人类社会,他苦心孤诣于制造独木舟。
3.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博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面对愈来愈高的求职门槛,很多大学生惊叹不已。
C.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出色的表演,忍俊不由地大笑起来。
D.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费尽心血地为他们辅导。
4.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风趣秀》节目,老是让观众忍俊不由。
B.老王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人来人往的进站人群中望穿秋水,使歹人没法遁形。
C.他最喜爱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坐在董子巷的街边茶馆举杯小酌,共享天伦之乐。
D .小刘待人接物怡颜悦色、古貌古心,凡是让老者夸他仔细周祥、左右逢源。
5.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经过党的民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民众疾苦漠不关心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B.两位参加散打竞赛的少年各自使出了自家的浑身解数和本事,让观众看得头晕眼花。
C.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件制成的电烤箱,固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其实不逊色,真是奇妙绝伦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解析】C项“门庭若市”的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 往的人很多。而C项所表达的意思是:露天蔬菜批发市场里来采购蔬菜的人很多, “门庭若市”用在此处不妥。 【答案】C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二字近义词辨析 (2011)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考情总结
1. 考查情况及分值:河北中考2015、2013、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成语的运 用,2011年考查二字近义词辨析;分值均为3分。 2. 考查特点:3年所考的12个成语,除2013年的“声情并茂”外,其它均出自教 材,其中2013、2012年所考8个成语中有6个出自古诗文篇目。错误点多为对象或 范围以及场合使用不当(2015、2012)、不合语境(2013)、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谦敬错位等。句子选项多涉及地方特色、热点新闻等材料。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解析】“百废俱兴”的意思是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根据语境,此处应该用“百废待兴”。 【答案】C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3. (2012河北3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
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
们忙着采购各种新鲜蔬菜。 D.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
目
录
1 近13年中考真题精选
2 2021河北易考成语梳理训练
3 2021备考试题精编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河北近13年中考真题精选
成语辨析 (13年3考)
1.(2015河北3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北柏乡汉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
反映
过度
B. 逐渐
反应
过渡
C. 逐步
反应
过渡
D. 逐渐
反映
过度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解析】(1)“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地努力;“逐渐”只用 于事物的变化,变化不具有明显的步骤。(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只 能用“反应”,如反应慢、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而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 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只能用“反映”。(3)“过度”是 指超过适当的限度;“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 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答案】B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句中写的是天气变化无常, 可用“变幻莫测”一词。此处属于使用对象不当。 【答案】C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2.(2013河北3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B. 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 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 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 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相 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 B. 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
的好感油然而生。
专题三 词语运用
返回目录
C.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 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实扑朔迷离啊!
D. 今天的荧幕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 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4. (2011河北3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春天来了,天气________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2)我和同行的人谈起这件事,大家的________并不十分强烈。
(3)这篇文章段落之间________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A. 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