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内幕交易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组织机构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来管理和监督业务活动,确保实现组织的目
标和愿景,保护组织的资产,并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国际贸易的增加,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文
献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
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
许多文章探讨了内
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些研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风险管理、业务
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原则,如责任分担原则、信息保密原则、内外部监督原则等。
一些研究还分析了内部控制在企业
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方面。
国外的研究文献则更多关注内部控制的国际视野和对比研究。
一些研究文献探讨了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内部控制实践差异。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机构是否能够在不同
的法律、监管和文化环境下实现其目标。
一些研究还通过对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在不同国际背景下优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和经验。
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国内外对比研究等
方面。
这些研究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企业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
借鉴,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企业借壳上市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200字

企业借壳上市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1)借壳上市动因研究Will McCusker(2017)认为借壳上市交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通过借壳上市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接触新投资者的渠道,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增长资本来源,并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服务[1]。
Vanessa Luna(2018)认为现在企业面临各种“高成本”和“高风险”行业运营的挑战,通过借壳上市这种逆向合并的方式将其置于公共平台上的机会可以打开通往各种新资源的大门,这些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增长战略[2]。
William(2008)提出借壳上市的企业,借壳方公司真正所追求的目的不是借壳上市低成本和短时间的优点,而是在于借壳上市的公司在利用审批环节相对较少和成本费用较低的私募基金方式取得上市的资格后,进行融资[3]。
Pollard,Troy(2016)通过利用大量的逆向兼并公司样本和主张得分匹配的首次公开招股样本,发现借壳上市与通过首次公开招股进入资本市场的传统、更加繁琐的机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包括发行招股说明书、接受承保、通过路演营销股票发行以及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进行S-1注册[4]。
Brenner (2004)等认为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进行“上市”的过程既耗时又昂贵,并且消耗了执行人员的时间和人才。
另一种选择是逆向兼并,主要优势是加强退出战略、更多的资本获取机会以及增强高管的招聘和保留率[5]。
Richard Rappaport(2010)提出借壳上市这种机制结合了IPO的最佳功能和反向合并,从而提高了时间效率和成本效益[6]。
Conroy(2001)认为与现有公共壳牌进行逆向合并,以此可以作为可能的退出策略,反向合并是私营公司经理获得上市公司地位的有吸引力的战略选择[7]。
Adjei(2008)等认为与首次公开招股控制样本相比,反向收购具有较高的短期股票回报率、更高的波动性、较低的交易流动性和机构所有权降低[11]。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400字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 (1)2.关于政务营商环境的研究 (2)(二)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 (3)2.关于政务营商环境的研究 (5)(三)文献评价 (7)(一)国外研究现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营商环境的研究比较早,相关学者对营商环境进行过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可量化、可借鉴的营商环境相关理论。
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的良好发展和竞争力都与它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并且商业环境越好,企业越容易成功、效率也越来越高。
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营商环境最早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最早专门研究营商环境评价的是美国彼得·班廷和依西阿·里特法克,提出了“冷热因素分析法”,他们把营商环境7方面作为分析依据,认为这7方面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从“热”到“冷”的角度对这7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和最被认可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2002年世界银行开展的“Doing Business”调查引起世界关注,该调查通过评估不同经济体及其代表性地方城市在不同时期的营商法规及其执行情况,形成可供比较的营商监管环境指标,以评促改达到鼓励各国提高管理效率水平。
Hambrick(1986)指出,营商环境是由企业涉及生产经营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的,并且不同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独自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
托马斯·科拉辛斯基(2005)认为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各类企业在开办运营等环节中遵守市场准则和政策法规时耗费的时间和成本2。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综合发展实力处于世界前列,在建设营商环境和优化提升研究上更为深入,部分地域已构建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李丹、曼努埃尔·葡萄牙·费雷拉(2010)认为外部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选择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强调融资渠道是市场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主体投资融资1Edward Hambrick. Impact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61(04): 674-6982Toomas W. Kolasinasky. Postcolonial Sub-Saharan State and Contempoarary General Business EnvironmentSelected Issues[J].Mangement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5:45-48受营商环境的影响3。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目前研究状况与私募基金相关的学术研究,国外的学者茶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
以行业的发展为参照物,在1994年的Audretsch的研究中指出,私募基金运作过程中,主要会被国家经济发展所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现行经济状况良好的话GDP生产总值高时,国内的企业对自己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私募基金的投资环境就会变好。
Ljungqvist A, Richardson MP (2016)对行业内近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私募行业竞争越激烈,意味着投资机会和需求量就会增加,那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Lerner J,Sorensen M,Stromberg P. (2015)把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划分为资金募集、项目投资、项目管理和项目退出四个环节。
从募资来看,Prowse(1997)提出了股债结合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股权投资的项目进行抵押,然后通过抵押取得债性融资,以此来筹措额外的资金;Gomper和Lerner(1999)研究发现投资者会偏好于购买过往投资业绩和行业内声誉更好的基金管理人所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从投资来看,Gupta等认为投资时应考虑到的因素五花八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展阶段的选择等等因素。
他作为私募投资行业较早吃螃蟹的学者,他的这一研究奠定了投资基本框架的形成。
Patezlt等(2009)提出基金管理人在运用基金进行投资时应当具备专业化的特点。
从投后管理及退出来看,Mattin kenne (2000 )指出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法律、创业内容、金融产业文化等一些部门对被投资公司进行专业运作。
Argote (1996 )研究后发现随着投资经验的增加,投资机构的投资失败率会逐渐降低,因此得出结论,长期坚持投资且注重专业投资方式的投资机构才能有效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ArminSchwienbacher(2002)通过研究发现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过程中IPO、股东回购或者并购、第三方购买、收购和资金清算等是目前最常见的退出方式,从而进一步发现并提出了资本市场的重要程度,尤其是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何退出这一领域,Clercq(2004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专业化能力和项目退出率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即专业化水平越高的投资机构,项目退出成功率越高。
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

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李倩背景:证券市场既是一个风险市场,也是一个机会市场,投资者要想抓住时机,就必须及时充分地掌握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这样才能把握证券价格的未来走势,成功地进行交易。
在我国证券市场形成之初,由于市场的不规范运行和立法的滞后,一方面是无法可依,一方面却是有利可图,因此内幕交易的普遍存在就不难理喻。
从法律理念出发,只有在禁止内幕交易的法律产生之后,内幕交易才会被赋予“违反”的属性,从而也才会出现所谓“内幕交易案件”的问题。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99年6月底,我国证监会共公布了133起市场不当行为案件,涉及大约271家单位、近200名个人,总计没收非法所得大约65687万元,罚款约10408万元。
而在这些不当行为中,内幕交易及与内幕交易相关的案件,占有相对大的比例。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证券市场上,大约80%的违法案件与内幕交易相关,大约80%的违法交易金额与内幕交易案件有关。
有人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短短的十年多历程中,截至1999年6月,查处并曝光并有相当影响的内幕交易案件,就多达6起;又有人统计,自1993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以来,到20xx年6月底止,证监会查处的案件即有8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保障投资者能够平等地获得信息,享有公平获利的机会,就必须严禁内幕交易,使所有投资者能够站在交易前的同一起跑线上,凭着各自对已公开信息的技术分析和理性判断,展开公平竞争。
一、内幕交易的概念界定什么是内幕交易(InsideTrading)?这是一切有关内幕交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它不仅涉及股份公司、公司管理人员、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也涉及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的设计,还关乎证券法律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构造。
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国外,内幕交易无统一的定义,即使美国这一最早制定反内幕交易法的国家,在法律中也没有内幕交易的概念和定义。
《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引言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目标,而在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对市场参与者进行ESG等非财务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投资者,贝莱德CEO表示,贝莱德的目标不光是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同时更应该促进“社会进步”;高盛则表示称,ESG因素应作为投资过程中发现风险和寻找机会的重要载体,对投资业绩有促进作用。
在各国养老金的实践中,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已将ESG因素融入到投资决策流程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投资原则。
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声称,环境和社会问题将长期围绕着资本市场,在追求可持续的超额投资回报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ESG信息披露正在成为分辨上市公司具有更好投资价值的标准之一。
在西方国家,政府监管机构非常重视ESG信息披露,以促进ESG投资的发展。
很多国家目前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ESG信息。
在世界50大经济体中,多数国家已经发布了ESG披露原则和指引,并且有些国家要求强制性披露。
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ESG投资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得到了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等有关部门的关注。
从2016年开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在促进ESG投资方面,举办了多起论坛、信息调研和国际研讨会,以推广ESG投资的理念。
2 国外研究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企业社会责任(CSR)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不仅企业界受到重视,在学术界同样受到关注。
社会各界对于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的测量和评价得到了相关的成果。
关于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指标的测定方法方面,Chatterji 和Toffel(2018)在KLD 数据库中找到14 个二分类变量,构建虚拟变量,包括“初始评级很差”“初始评级混合或良好”,使用公司的有毒污染来衡量环境绩效,并计算各公司的有毒化学物质排放量与收入之比,以此来衡量企业环境效率[1];Matsumura(2019)等通过研究碳排放和自愿披露碳排放行为发现与企业价值的影响。
内幕交易监管国际对比以及政策建议

内幕交易监管国际对比以及政策建议从股市创立之初,内幕交易就是一个十分重要却一直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者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我们应当对内幕交易进行严格监管,最大程度的保证投资者利益。
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国也有着其各自的应对方式。
1)国际对比为了达成对内幕交易的有效监管,首先应该明确内幕交易的界定,即怎样的行为能被界定为内幕交易。
在对内幕交易的界定方面,根据张宗新在《内幕交易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对各国内幕交易的界定总结,内容如下:对于内幕主体的界定:对于内幕信息的界定: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力度从这几项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内幕主体角度,我国内幕人的界定范围较狭隘,而且忽略了内幕人亲属等也可以成为内幕主体的事实,有较大的法律漏洞。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内幕主体界定范围就更加完备一些,在描述中都包含“其他在有关信息公开前非法获得信息的人士等”,极大程度减少了钻法律漏洞的可能性。
从内幕信息角度,我国对内幕信息的界定过于抽象,没有具体的用于判定的定性或定量标准,导致对于内幕消息监管造成较大难度,使得违法者可以轻易逃脱惩罚。
相比之下,欧美日本澳洲以及港台地区界定方式都是广义定义为任何能实质性影响证券价格的未公开信息,都为内幕信息,即以信息的特点,后果为准则,这样的界定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监管难度,也方便了关于内幕交易的判决与处罚,避免了违法者运用言辞模糊的手法逃脱惩罚。
从内幕交易行为角度,与成熟市场的国家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对行为的界定较为单一,仅仅包含了一种情形,没有包含短线操作行为,具有一定的漏洞,使得违法者有机可乘。
从处罚力度来看,有意思的是我国虽然量刑严重,然而真实定罪案件极少,处罚执行力较弱,同时,其他国家地区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处罚较弱的问题,即如何提高相关法规的执行力目前还是国际上一个各国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我国的启示通过上述对内幕交易主体,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以及处罚力度等方面的相关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无论国内国际,对于内幕交易监管制度的完善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具体和成熟市场的国家以及地区相比,我国目前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的保证市场的公平有效性,打击内幕交易,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融资融券国内外探究现状文献综述1600字》

融资融券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1.1融资融券的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名国外研究学者发表观点,市场中不允许卖空交易时,部分投资者被限制进入市场,悲观投资者无法参与市场交易,不能表达悲观预期,悲观信息无法在价格中得到体现,这种情况下股价会被高估。
在八七年国外学者Verrecchia模拟实验研究缺乏卖空交易对证券价格调整速度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证实市场中没有卖空交易会降低证券价格的调整速度,从而使得市场定价效率下降。
从上述这两项研究可以发现,限制市场中的卖空交易不利于股价的稳定,也不利于市场定价效率的提升,反过来说也证明了卖空业务对市场是有利的。
Bris(2007)通过研究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研究指出允许卖空交易的国家股票价格波动率较低,股票价格能更快地吸收负面消息,股票价格更能提现投资者全部的情绪,卖空交易有助于稳定股票市场的价格,有助于股票价格的发现。
融资融券交易的实施会提高金融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股票价格的波动也会下降。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融资融券业务会加剧股票价格的波动,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学者Allen指出,当市场限制卖空交易时,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存在竞争性。
但当允许进行卖空交易时,市场竞争并不充分,风险也会增加,会加剧股票价格的波动更明显,价格下跌也会更严重。
二十一世纪初也有学者提出观点:投资者会因为担忧未来的流动性而抛售手里的股票,这种行为会引发市场恐慌,进而造成危机,因此卖空约束可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出现,从反面说明了卖空交易会使股市出现更大的波动。
也有学者认为,信用交易不会影响股市的波动。
二十世纪末国外学者Webb 通过研究400只股票,得出结论:融券交易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不大,卖空业务对股价波动影响并不明显,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变化更多取决于信息的变化以及其他经济外生变量。
2010年国外学者Saffi收集了连续三年的全球数据,选取了一万多只股票进行研究,发现市场允许卖空业务的开展与价格不稳定没有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内幕交易文献综述
对内幕交易的看法,很多学者认为如果内幕交易对股价的波动性没有任何影
响的前提下,并促使股票交投得以活跃股价得到了提高,那么这种行为是一种不
需要禁止的行为。如果内幕交易的发生,使得股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造成
了股价的剧烈波动,那么这种情况下,内幕交易的行为就演变成了一种不正当和
非常严重的行为。针对内幕交易的研究,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包括法学、历史
和伦理学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在这里我们只考虑经济学的范畴。从研究方
法来看,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分析是内幕交易的主要研究方法。Kyle(1985)建立
了内幕人存在市场模型,我们可以发现理论模型的研究相对较早,经过时间的推
磨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其理论的研究也越发成熟。实证研究的发展却较晚,但是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非常多,研究范围也
非常广,在国外Bainbridge(2000)介绍了历史上几乎所有与内幕交易相关的重
要文献,在国内汪贵浦(2002)也对历史上有关内幕交易的文献进行了非常详细
的回顾,所以本文不再做一一的梳理。因此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仅从与
本文课题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进行综述:(1)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2)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3)内幕交易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1.2.1 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
1.2.1.1 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存在二个影响:对股票价格的波动性的影响和对
股票价格水平的影响。Leland(1992)建立了理性预期模型,认为内幕交易将会
提高股票的平均价格,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也会造成影响,呈现
增加的状态。另一方面,内幕交易基于总体福利变化的反映是不确定的。Leland
最后结论也表明内幕交易被禁止是应该的。Repullo (1999)对Leland的模型进
行了扩展,结合了对实物投资早于股票交易和内幕交易发生在二级市场等因素的
考虑,在当内部人员是风险偏好为厌恶型的并且存在多个内部人前提下,结论是
与Leland(1992)基本一致的。 Jabbour、Jalilvand & Switzer(2000)对加拿
大128例公司在1985年至1995年的合并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公
司在合并公告前股价大多会出现一定的上升态势,当股价出现异常的状况时,往
往是由于内幕交易者的交易所造成的。Meulbroek(1992)针对1980年至1989
年被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起诉
的183个内幕交易案件,结论发现股票价格上升在内幕交易期间比非内幕交易期
间要高,这种情况是因为内幕交易引起了股价的波动。也有很多学者在实证研究
过程中没有采取真实存在的内幕交易样本,而是采用模型或其他方法来进行内幕
交易的实证研究分析,例如:Bhattacharya & Daouk (2002)和Du & Wei 。
Bhattacharya & Daouk在实证研究方面是从股权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
认为内幕交易有可能使股票价格下降,Du & Wei 的研究结果认为内幕交易将会
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产生变化,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在价格影响方面,Aggarwal
& wu 采用理论模型的方法也作出了相关研究,在实证分析结果中表明当内幕交
易操纵者卖出股票的时候,并且股票在这个内幕交易过程中呈现上升态势,那么
股票价格和波动性都会较高。
1.2.1.2 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在关于内幕交易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中,国内外也持有两种观点:
(1)多数研究者认为当内幕交易形成以后,市场的流动性会随之降低。(2)另
一些研究者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当内幕交易形成以后,反而增加了市场
的流动性。Beny(2004)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多个国家地区为参考样本,结合
这些样本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内幕交易被严厉的监管下,会促使市场具有更
好的流动性。而Haddock & Macey(1987) 为了证明内幕交易不会降低市场的
流动性则采取了反证法来进行证明,他们假设内幕交易对流动性造成了损害,同
时存在高流动性会对上市产生价值这一因素,那么内幕交易自然而然会被上市公
司加以监管,但是发现并不存在公司这样做,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内幕交易对流动
性并没有损害。而Kabir & Vermaelem (1996)在研究中发现内幕交易的限制,
使得股票的流动性也减少了,并且市场对利好消息的速度也被减缓。
1.2.1.3 内幕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Llorente at el. (2001) 是最先提出有关如何测量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的学者,在其相关研究中,Llorente at el.采用了LMSW方法来对交易信息过程
中信息不对称进行测量,在针对美国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当交易和价
格呈现比较高的正自相关性,则可以得出交易过程中大部分交易是私人信息交易
的结论,那么此时的交易中不对称因素较为严重。Grishchenko at el.(2002)
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LMSW方法对俄罗斯等19个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案例进
行了分析发现在重大事件期间,私人信息的交易会格外严重。
1.2.2对文献综述的看法
目前国内外有关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影响分析”的研究分析及其研究成果。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内幕交易进行了很多研究,基本归结在当内幕交易产生以
后,对股价造成的波动性是否会给股票的平均价值带来影响,在内幕交易过程中
内幕交易人是否会获得大量非法所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就内幕交易是否应该存在也分成了支持派和反对派,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在内幕交易对市场公平性的侵犯。支持者认为内幕交易
者和非内幕交易者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使得股价向内幕信息的方向运动。
而反对者认为内幕交易者利用内幕信息获得大量非法所得,以至于破坏了市场的
公平性。就如何测量内幕交易对公平性的侵犯,很多学者也进行了数据建模进行
分析。
目前,国内有关内幕交易实证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因为我国证券市场与国外
证券市场还是存在体制上的不同,所以很多国外学者的数据分析结果不能有效的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