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控制-01
具有信号时延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控制

具 有 信 号 时 延 的 列车 网络 控 制 系统 的鲁 棒 控 制
郑士 富, 单红娜
( 大连 交通大学 电气信息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8 ) 米
摘
要: 针对具有信号时延 的列车网络控制 系统 , 研究其鲁棒 稳定性 问题. 把该 系统建模 为具有 线性 时滞
的系统模型 , 基于 L y a p u n o v 稳定性 理论 , 以R i c c a t i 不等式方程 的形 式给 出了具有信 号时 延的列 车网络控
列 车监测 控 制等 诸 多领 域 . 这 种用 网 络将 列 车 中
究较 少 , 对 系统 中存 在 的信 号 时延 现 象 的 相 关研 究 更 不多见 . 本文 对 具 有 信 号 时延 的列 车 网络 控 制 系 统 的稳 定 性 问题 进 行 了分 析 , 并 给 出 系 统是 时滞 独立鲁 棒 稳 定 的充 分 条 件 , 同 时设 计 出一 个
与执 行器 之 问 的数 据传 输避 免不 了会 产生 延 时现
象. 因此 , 我们可以把具有信号时延的列车 网络控
制 系统看 作一 类 具 有 线 性 时滞 的控 制 系 统 , 这 样
对 于下 面 的列 车 网络控 制 系统 :
A ( t ): C x ( t ) +A z ‘ 一 ) , ( 1 ) 一
式中, ( t ) ∈R 表 示 列 车 网络 日期 : 2 0 1 2 — 0 9 — 2 0
作者简介 : 郑士富 ( 1 9 6 4一) , 男, 副教 授 , 硕士 , 主要从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的研究
E- ma i l : d e n a s @s o h u . c o m.
鲁棒控制与鲁棒控制器设计说明共95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容
膝
之
易
安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鲁棒控制与鲁棒控制器设计说明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六连杆助行康复机器人鲁棒控制

10.3724/SP.J. 1218.2011.00585六连杆助行康复机器人鲁棒控制张立勋伊蕾白大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为帮助老年人及偏瘫患者恢复自然步态的行走,提出了一种六连杆助行康复机器人机构模型.考虑患者体重差异及助行康复训练过程中下肢肌张力的变化,在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抗干扰性能的鲁棒控制器.基于李亚普诺大理论证明了该控制器可有效地抑制外界干扰信号的影响,并进行了鲁棒控制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鲁棒控制器能够抑制负载突变及不确定性干扰,保证控制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满足患者对助行训练安全性的要求.助行康复机器人;动力学;鲁棒控制;助行训练TP242A1002-0446( 2011)-05 -0585-07Robust Control of Six-linkage Walking Assistance Rehabilitation Robot ZHANG LixunYI LeiBAI Dapeng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8AA040203).2011-03-012011-07-11万方数据2011年9月万方数据587万方数据2011年9月万方数据589万方数据@@[1]程方.王人成,贾晓红,等.减重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研究 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 23(4): 366-368.Cheng F, Wang R C, Jia X H,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ll 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08, 23(4): 366-368.@@[2]平伟,顿向明,陈卫东.助行机器人研究发展和展望[J].机 器人技术与应用,2009(1): 32-34.Ping W, Dun X M. Chen W D, et al.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assistance robot[J].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2009(1): 32-34.万方数据@@[9] Jayender J, Patel R V, Nikumb S. Robot-assisted catheter in sertion using hybrid impedance control[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6: 607-612.@@[10] Ganji Y, Janabi-Sharifi F, Cheema A N. Robot-assisted catheter manipulation for intracardiac nav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Radiology and Surgery, 2009, 4(4): 307-315.付宜利(1966-),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医疗辅助机 器人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仿生机器人技术.高安柱(1987-),男,硕士生.研究领域:医疗辅助机器人 技术.刘浩(1980-),男,博士.研究领域:医疗辅助机器人技 术,智能材料及其控制.@@[3]孙立宁,何富君,杜志江,等.辅助型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 究与发展[J],机器人,2006,28(3): 355-360. Sun L N, He F J, Du Z J,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s sistive rehabilitation robotics[J]. Robot, 2006, 28(3): 355-360.@@[4] Kong K C, Jeon D Y. Fuzzy control of a new tendon-driven ex oskeletal power assistive device[C]//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146-151.@@[5] Kawamoto H, Sankai Y. Power assist system HAL-3 for gait disorder person[M]//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2398. London, UK: Springer-Verlag, 2002: 19-29.@@[6] Nakamura T, Saito K, Kosuge K. Control of wearable walk ing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human-model and GRF[C]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4394-4399.@@[7] Agrawal S K, Banala S K, Fattah A, et al. Assessment of mo tion of a swing leg and gait rehabilitation with a gravity balanc ing exoskelet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2007, 15(3): 410-420.@@[8] Bernhardt M, Frey M, Colombo G, et ai. Hybrid force-position control yields cooperative behaviour of the rehabilitation robot LOKOMAT[C]//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habilitation Robotics. Piscataway, NJ, USA: IEEE, 2005: 536-539.@@[9]方郁.可穿戴下肢助力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其控制研究 [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Fang Y. Research on dynamic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wear able power assist robot[D].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9.@@[10] Zhang J F, Dong Y M,Yang C J. 5-link model based gait trajectory adaption control strategies of the gait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 for post-stroke patients[J]. Mechatronics, 2010,20(3): 368-376.@@[11]赵芳,周兴龙.老年人站立及行走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 188-191.Zhao F, Zhou X L. Biomechanical study on the standing and walking stability of the aged: A review[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3, 26(2): 188-191.@@[12]杨家军.机械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2.Yang J J. Mechanical theory[M].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42.@@[13]洪炳镕,蔡则苏,唐好选.虚拟现实及其应用[M].北京:国 防工业出版社,2005:124.Hong B R, Cai Z S, Tang H X. Virtual reality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5: 124.@@[14]伊蕾,张立勋,于彦春.六连杆助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仿 真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7): 662-666.Yi L, Zhang L X, Yu Y C. Dynamic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six-bar linkage walking assistance mechanism[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0, 25(7): 662-666.@@[15]解仑,王志良,王冲,等.一种类人机器人步行鲁棒控制器 [J].机器人,2010,32(4): 484-490.Xie L, Wang Z L, Wang C, et al. A robust walking control system of humanoid robot[J]. Robot, 2010, 32(4): 484-490.张立勋(196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 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伊蕾(1984-),女,博士生.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白大鹏(1982-),男,博士生.研究领域:机器人技术.万方数据六连杆助行康复机器人鲁棒控制作者:张立勋, 伊蕾, 白大鹏, ZHANG Lixun, YI Lei, BAI Dape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名:机器人英文刊名:Robot年,卷(期):2011,33(5)本文链接:/Periodical_jqr201105011.aspx。
主动转向系统鲁棒控制的研究

BTT导弹再入段非线性鲁棒控制

( ( ") 1 ( ")/ & 0( ") # ! + ! ( ")/ " ( ") # + 0 & 0( (.) ( ( ") 1 ( ") ," ( " )& & * ( ") #, 若取 ! ( ")& * & * (
[ 2] 线性控制对象 。同时再入段过程又具有飞行速
{
式中,
・
3
# $( % #)% " $ & ( #)
’( (& $ & #) & "2
(2)
( % #) "[ )( ! )( ! )( ! )( ! )( 2 #) " #) 3 #) 4 #) 9 #)
, )( ! )( ! )( ] $ #) : #) ; #)
[ !! " #2 ! #! " $2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则该数学模型可表示为如下的仿射非线性 系统: 万方数据
#$%&’%()* +$,-./ 0$%/*$& $1 !"" 2’..’&( ’% +((%/*3 45).(
多频未知时变扰动下的结构微振动鲁棒自适应控制

第 36 卷第 5 期2023 年10 月振 动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Vol. 36 No. 5Oct. 2023多频未知时变扰动下的结构微振动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昱斌1,朱晓锦2,杨龙飞1,许志超1,田梦楚1,张小兵3(1.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3.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 本文针对多频窄带未知和时变扰动,基于内模原理和Y⁃K参数化方法,提出一种反馈鲁棒自适应振动的主动控制算法。
该算法通过设计PID中央鲁棒控制器,有效解决了次级通道模型未知情况下的鲁棒控制器参数设计问题。
同时提出一种变步长最小均方(Variable Step Size Least Mean Square,VSSLMS)方法,可以在保证稳态误差的基础上大幅提升收敛速度,并通过系统辨识实验验证了所提VSSLMS方法相较于其他VSSLMS算法在收敛性能上的优越性。
通过结构微振动主动控制实时实验,对比验证了单独采用滤波x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自适应控制算法、基于LMS算法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和基于VSSLMS算法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抑振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基于VSSLMS算法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在面向双频正弦窄带扰动以及其频谱、幅值突变情况时,都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鲁棒性。
关键词:振动主动控制;Y⁃K参数化;变步长(VSS); LMS算法;鲁棒自适应中图分类号: TB535;O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23(2023)05-1309-09DOI:10.16385/ki.issn.1004-4523.2023.05.015引言在高分遥感探测领域中,卫星结构微振动会引发空间相机产生视线抖动和像移,继而降低成像质量和分辨率,其影响不能忽视[1⁃2]。
三相PWM整流器H∞鲁棒控制策略研究

d f i ou i n o c ai n q a i w t t e u t b e eg t g f n t n . d h n, i l t n n e p rme t e n t s l t s f Ri c t i e o ie u l y i t h h s i l w i hi u ci sAn te smu a i a d x e a n o o i na l
V ∞
c
V
VDb
Ⅳ
。
图 1 三相 P WM 整流器 电路 拓扑结 构
在 d g坐标 系 中 ,WM 整 流 器 数学 模 型 为 : , P
=3( ei i +d d
H 鲁棒控制器 。将三相 P WM整流 器控 制器 设计
问题 转 化 为 H 鲁 棒 控 制 标 准 型 .并 建 立 了增 广 状 态 方 程 , 过 求 解 Rca 不 等 式 , 到 H 通 i t ci 得 鲁 棒 控 制 器 。 最 后 通 过仿 真和 实验 验 证 了 所 提 方 法 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
定 稿 日期 : 0 l 0 — 0 2 1一8 3
= e
一
∞
- R
() 1
式 中 : 为输 出直 流 电压 ; q 别为 d, t i分 ‘ d q轴 电流 。
3 H 鲁棒 控 制器设计
各种 H 鲁棒控制 问题都 可转化 为如 图 2所
示 的标 准 型 。
入 ; 为 量 测 输 出 ; s 为 所 设 计 的控 制 器 。 K() H 鲁 棒 控 制 问题 的 目的 是 设 计 控 制 器 () s 使 得 增 广 被 控 对 象 中 的 闭环 系统 内部稳 定 。并 且 使 从 £到 z的 传 递 函 数 ( ) H s 的 范 数 最 小 ,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d y n a m ic s lid in g m o d e to d e s ig n th e s lid in g
m ode
c o n t r o lle r , th e
s u r f a c e is can
e x p e c te d in in
c lo s e d - lo o p d y n a m ic s , a c tu a to r d y n a m ic tim e to d e s ig n th e s lid in g s u r fa c e .
Design of Robust Controller Based on 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L IU D a -w e i
( C o lle g e
o f A u t o m a t i o n ,N 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n jin g 2 1 1 1 6 7 , C h in a ) to e ffe c tiv e ly r e s tr a in t h e o v e r s h o o t o f th e s t a t e v a r ia b le s , th e c o n v e rg e n c e tlie s y s te m is D if fe r e n t enhanced, put fro m fo rw a rd t r a d it io n a l speed o f
s y n c h r o n o u s lin e a r c o u s fr ic tio n
m o to r, v a l i d a t e t h e d e s ig ^ n o f c o n t r t ^ l l e r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h ie s y s t e m d is t u r b a n c e s i t u a t io n第 1ຫໍສະໝຸດ 期2017 年 1 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