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4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内壁和

+

+b

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

单侧堰式, 见图3.5。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内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内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内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

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具体设计参数如下:

(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

(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3) 池径≥16m;

(4) 表面负荷≤2.5m3/(m2·h);

(5) 沉淀时间1~1.5h;

(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

5.1 主体尺寸计算

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 )]

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

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

s L qN Q /51486400

1035127864004

1=??==

(5.1)

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7

.27.211

.011.01===Q K z (5.2)

则最大设计流量

)/(2520)/(7.0)/(70086400

36

.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

(5.3)

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175.0)/(6304

2520

33max s m h m n Q Q ==== (5.4)

式中:

max Q ——最大设计流量

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

)(3508

.1630

2m q Q A === (5.5)

池直径 )(1.2114

.3350

44m A

D =?=

,取D=25m

(5.6)

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

14

.34

2222'm m D A ≈?=

(5.7)

实际表面负荷 )/(28.1491

6302

3'

'h m m A Q q ?=== (5.8)

式中:

q ——表面负荷,h m m ?23/ 校核堰口负荷: )/(43.4)/(23.225

14.36.3630

6.3'1m s L m s L D Q q ?

校核固体负荷:

)/(138491243630)5.01(24)1(2

'

'2

d m kg A

QN R q w ?=???+=?+= (5.10)

固体负荷在120~150)/(2d m kg ?,符合条件 式中:

w N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 ),kg/m 3,取3 kg/m 3

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

m t q A

Qt h 28.1128.1'

''

2=?===

(5.11)

设污泥停留时间't =1.5h 污泥区高度:

)(44.1491)93(5.05

.13630)5.01()(5.0)1('

''

'2

m A

C N t QN R h u w w =?+???+=++= (5.12)

式中:

u C ——底流浓度,kg/m 3

3/95

.0)

5.01(3)1(m kg R R N C w u =+?=+= (5.13)

有效水深:

)(4)(72.244.128.1'

'2'2

2m m h h h <=+=+= (5.14)

径深比

19.972

.225

2==h D (5.15)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3.01=h ,缓冲层5.03=h

设泥斗上口直径m d 41=,下口直径m d 22=,泥斗倾斜角度ο55 则泥斗高m h 43.15=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25.0)2

4

25(05.0)2(

14m d D i h =-?=-=

(5.16)

式中:

i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

m h h h 22.35.072.232=+=+= (5.17)

沉淀池总高

)(475.543.1525.022.33.0541m h h h h H =+++=+++= (5.18)

图5.1池体主要尺寸示意图

5.2 配水系统设计

配水槽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设计流量

h m RQ Q Q /9456305.06303'=?+=+= (5.19)

设配水槽宽m B 6.0=,水深m H 5.01= 配水槽流速

s m BH Q v /9.05

.06.0360094536001'≈??==

(5.20)

配水孔平均流速

s m G t v m n /71.0201006.1600226=????==-μ (5.21)

式中:

n v ——配水孔平均流速,s m /,一般取0.3~0.8s m /,符合条件

t ——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 ,池周有效水深为2~4m 时,t 取360~720s

μ——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设水温为ο20,则s m /1006.126-?=μ

m G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10~301-s

每池配水槽内的孔数

5

.7308.04

14

.371.03600945

4

36002

1

'

=???==

D v Q n n

π

,取74个

(5.22)

式中:

1D ——孔径,m ,一般取0.05~0.1m ,取0.8m

孔距 )(04.174

)

6.025(14.3)

(m n

B D l =-?=

-=π

(5.23)

絮凝区环形面积 )(9696.454

)6.0225(14.342514.34)2(4

2222

2

m B D D f =?-?-?=--

=ππ

(5.24)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流度

)/(107.59696

.453600945

36003'2s m f Q v -?=?==

(5.25)

核算m G 值

)(9.1910

06.16002)107.5(71.021

6

2322

221---=????-=-=s t v v G m μ (5.26)

m G 值在10~301-s 之间,符合条件

式中:

1v ——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m/s ,εn

v v =

1,ε为收缩系数,因设

短管,取1=ε

进水管的设计 进水流速 )/(33.15.04

14.33600945

4

36002

2

2

'

'

s m D Q v =??=

?

=

π

(5.27)

符合条件

则进水管直径取500mm 式中:

2D ——进水管直径,m

进水区挡板裙板

伸至水下1.5m 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5.3 出水部分设计

采用周边出水槽 水槽宽

)(5.0)175.03.1(9.0)(9.04.04.0m Q K b =??==安 (5.28)

式中:

安K ——安全系数,一般取1.2~1.5

出水堰的设计

采用出水三角堰,设计堰上水头H '=0.05m ,三角堰的角度ο90=θ 三角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B 之间的关系 2

tan 2θ

=''H B (5.29)

则水流过堰宽度m B 1.0=' 单堰过堰流量

)/(1018.805.02

90tan

8.9262.01582tan 2158425

25

2s m H g C q d -?=?????='=ο

θ (5.30)

每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个)9.21310

18.8175.042=?==-q Q N ,取214个

(5.31)

环形集水槽宽0.5m ,沿集水槽壁内侧(单侧)布置出水堰。配水槽内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分别为=δ0.15m ,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从沉淀池池壁内边算)

m b B B 4.115.025.06.02'=?++=++=δ (5.32)

集水槽内直径

)(2.224.12252'm B D D =?-=-=内 (5.33)

出水总周长

)(708.692.2214.3m D L =?==内π (5.34)

设计堰宽B '=0.2m 出水堰总线长

)(8.422142.02.0m N L =?==' (5.35)

由于出水堰总线长小于出水总周长,因此,需间隔布置出水堰,两个出水堰堰顶距离

)(13.0214

8

.42708.69m B ≈-='''

(5.35)

图5.2 三角堰水力计算图

集水槽起端水深

)(625.05.025.125.10m b h =?== (5.36)

为了保证三角堰自由出流,集水槽起端水深(水深为0h 处)水面距三角堰堰口高度h '为0.1m 。

三角堰高

)(1.045tan 2

2

.0m h ==''ο (5.37)

集水槽高度

)(825.01.01.0625.002m h h h H =++=''+'+= (5.38)

出水管设计

池周边设置1条,管径取 mm D 4004=

周边槽管内流速 s m Q v /1.39.404.13.175

04D 42

245=??=?=π

(5.39)

5.4 排泥部分的设计

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排泥管的设计直径为300mm 。

6结束语

(1) 本次设计采用了4个直径为25m的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4个池子并用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原则,即便其中个别出现故障,工作进度也不会停滞。

(2) 本次设计采用了环形平底配水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3) 本次设计采用了单环形集水槽出水,池周边设一个,池周边集水槽为内单侧进水。

(4) 出水管设置了1条,均沿池径分布。池周边集水槽的出水管口设在池壁上,管道水平延伸。

(5) 本次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刮泥机的尺寸和构造,因为二沉池建成后,可依照池体结构现行制造适应匹配的刮泥机。

(6) 由于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故设计中采用300mm的管道进行排泥。

参考文献

[1] W .H .Boyle .Improved Secondary Clarifier Peripheral vs Center Effluent[J],Water & Sewage Works, 1976(10):90~94

[2]金儒霖,刘金星.二沉池动力学研究分析法[J].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2(3):313~320

[3]张有威,罗振海.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研究[J].周边进水沉淀池鉴定会文件,1982(11):6~13

[4] 章北平.向心流二次沉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系统研究之五,1984(2):201~217

[5]刘清江.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二沉池配水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03

[6] 杨文敏.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J]. 陕西气象, 1997(2):46

[7]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1~95

[8] 余英影.新型重力沉淀技术浅述[A].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0

[9] 王华生,刘祖文.沉淀池的研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J]. 铜业工程,2004,(l):54~56

[10] 张自杰.排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70

[11] 许保玖. 给水处理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220

[12] 高廷耀,顾国维.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40

[13] 晋日亚,胡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29~36

[14] Tom Bajcar,Leon Gosar,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for urban wastewater[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2010 (49): 425~433

[15] 王宝贞.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4~38

[16] 张大群.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7~55

[17] 黄海宇,雷恒毅. 谈城镇污水处理厂辐流式二沉池形式[J]. 广东科技,2009,208(3):1~ 4

[18] 郑铭. 环保设备[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4~38

[19] 周国成. 关于污水处理中二沉池的探讨[J]. 给水排水,1993(7):17~21

[20] 严宜怀. 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槽理论分析及设计计算[J],给水排水,1993(7):9~13

[21] 熊国立. 周边进水沉淀池配水槽的水力设计[J].给水排水,1993(7):9~13

[22] 叶鼎.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6):5l~53

[23] 龙腾锐,张智.周边进出水沉淀池配水渠的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1994 (3):34~35

[24] 才振刚.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J].广东科技,2009:11~17

[25] 罗维,项立新.周边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10):39~41

[26] 王秀朵.关于辐流式二沉池设计的探讨[J]. 天津市政工程,1992(3):35-38

[27]张卫东,程赟林.辐流式二沉池集水槽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6(2):61~63

[28] 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90~392

[29] Krebs P ,Vischer D ,Gujer W .Inlet structure design for final clarifier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5,121(3):555~564

[30] Ji Z et al . A dynamic solids inventory mode for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 [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eh.1996,68(3):329~337

[31] 丛丽,杨艳铃,李圭白. 浑水异重流与沉淀设备选型[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11): 1558~1560

致谢

大学四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已慢慢地从指缝中溜走,在我们都还来不及回味其中美好的时候,她只留给了我们那稍纵即逝的背影。仿佛这最后的毕业设计是我们最后的战役一样,我们满怀着激情,等待着最后的号角声起。

本文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杨老师那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实负责的工作作风都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从杨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丰富的学养、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此,谨向杨晓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大学这四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尽情徜徉,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仁们和老师们,是你们,让我变得不再孤军奋战,是你们,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感谢你们!

最后由衷的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精品】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每座池表面积A1(m^2) Qmax=2450 n=2q0=2 A1=Qmax/(n*q0)=612.5 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 n——池子数(座) 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 q0—— 2、池径D(m) π=3.14 D=SQRT(4A1/π)=27.9取28 3、有效水深h2(m) t=1.5 h2=q0*t=3 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 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 V'=A1*h2=1837.5 5、污泥量W(m^3) S=0.5N=340000T=4 W=SNT/(1000*24*n)=14.2 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 N——设计人口数(p) 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 6、污泥斗容积V1(m^3) r1=2r2=1а=60 R=D/2=14 h5=(r1-r2)*tgа=0.3 V1=π*h5*(r1^2+r1*r2+r2^2)/3= 2.3 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 R——池半径(m) 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 h5——泥斗高度(m) 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 i=0.05 h4=(R-r1)*i=0.60 V2=π*h4*(R^2+R*r1+r1^2)/3=142.2 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

h4——底坡落差(m) 8.池高H(m) h1=0.3h3=0.5 H=h1+h2+h3+h4+h5=4.7 其中:h1——超高(m),一般0.3 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 D/h2=9.3 说明:D/h3应介于6~12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用沉淀池的类型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3—3。

二沉池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水资源----------------------------------------------------------------------------2 二、设计背景--------------------------------------------------------------------------2 三、水污染处理技术发展状况-------------------------------------------------------3 四、设计意义和目的-----------------------------------------------------------------5 五、设计内容-------------------------------------------------------------------------6 六、设计要求-------------------------------------------------------------------------6 第二章设计参数选择 -------------------------------------------------------------------------6第三章工艺计算 一、主要尺寸计算-------------------------------------------------------------------7 二、进水系统计算-----------------------------------------------------------------10 三、出水部分计算-----------------------------------------------------------------11 四、排泥部分计算----------------------------------------------------------------14 五、设计工艺分析及讨论---------------------------------------------------------15 六、设计感想------------------------------------------------------------------------17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1]: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 (2)池径不宜小于16m ;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停留时间2.5~3h ; (7)表面负荷:0.6~1.5m 3/(m 2·h )。 4.5.3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1]: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nq Q F = 式中: Q —设计日平均流量m 3/h ; 池数(个) —n ,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h),本设计取1.5m 3/(m 2 ·h) 23333.31111.1m 2 1.5 Q F nq ===? (2)池子直径 37.62m D === 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 m 37=D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 》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37-ZBG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 表8 35-ZBG 性能参数

(3)实际水面面积 22 2 m 67.10744374=?=='ππD F 实际负荷 323222443333.3m /m h 1.6m /m h 237 Q q n D ππ?==?=???()() (4)沉淀区有效水深 qt h =2 式中: 2h —沉淀区有效水深,m ; t —沉淀时间,1.5~4.0h ;取3.0h 2 1.6 3.0m 4.8m h qt ==?= (5)校核径深比2377.74.8 D h ==,在6—12内,符合要求 (6)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333333.3'3m 4999.95m 2 Q V t n = =?= (7)沉淀区的容积 n SNT V 1000= 式中: 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d )一般为0.3~0.8,取=S 0.8 L/(人·d )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 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取h 2=T n —沉淀池座数,2=n

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工艺设计

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一. 基本情况 设计规模:日处理城镇污水10 万m3 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采用氧化沟工艺设计内容:针对进出水要求,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设计计算;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工艺设计 设计结果:设计说明书,CAC设计图纸2张(包括:(1)处理工艺流程图(2)构筑物工艺图) 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进出水水质指标情况,特别是对氮、磷的去除,在初步讨论阶段,通过对A2/O 工艺和氧化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论证,最终确定选用氧化沟作为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用于脱氮除磷并去除COD Cr、BOD5。 二. 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程度 进水水质:pH值6-8 ;BOD= 180mg/L ;COD=250 mg/L; SS=300 mg/L; NH-N=30 mg/L;T=25 C 出水水质:pH值6-8 ; BOI5<30mg/L; COD<100mg/L; SS<30mg/L NH3-N<3 mg/L;T=20 C 三.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进行 (1 )污水处理后必须达到排放标准。 (2)要尽量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可靠的、效率高的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熟的处理路线一般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污泥处理,其中核心部分二级处理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去除有机污染物,而且要求能够脱N除P,主要技术有A-B法,A2/0法,SBR法,氧化沟法等。 (3)防止处理污染物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或污染转移。要避免和抑制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特别是剩余污泥的处理。设置溢流、事故排除口应慎重合理。 (4)要充分利用和回收能源。污水处理高程安排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地势。 (5)处理量较大时宜选择连续处理工艺。 (6)处理量较小时宜选用间歇处理工艺。 (7)尽可能回收利用有用物质。 四.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1)此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a)BOD5/COD Cr=150/250=0.6 ,说明废水可生化性很好;

三种沉淀池设计计算设计参数

平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

沉淀池设计与计算

第六节、普通沉淀池 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 普通沉淀池可分为入流区、沉降区、出流区、污泥区和缓冲区5个功能区。入流区和出流区的作用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沉降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效率。 一、平流沉淀池 在平流沉淀池内,水是按水平方向流过沉降区并完成沉降过程的。图3-16是没有链带式刮泥机的平流沉淀池。废水由进水槽经淹没孔口进入池内。在孔口后面设有挡板或穿孔整流墙,用来消能稳流,使进水沿过流断面均匀分布。在沉淀池末端没有溢流堰(或淹没孔口)和集水槽,澄清水溢过堰口,经集水槽排出。在溢流堰前也设有挡板,用以阻隔浮渣,浮渣通过可转动的排演管收集和排除。池体下部靠进水端有泥斗,斗壁倾角为50°~60°,池底以0.01~0.02的坡度坡向泥斗。当刮泥机的链带由电机驱动缓慢转动时,嵌在链带上的刮泥板就将池底的沉泥向前推入泥斗,而位于水面的刮板则将浮渣推向池尾的排渣管。泥斗内设有排泥管,开启排泥阀时,泥渣便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由排泥管排出池外。[显示图片] 链带式刮泥机的缺点是链带的支承和驱动件都浸没于水中,易锈蚀,难保养。为此,可改用桥式行车刮泥机,这种刮泥机不但运行灵活,而且保养维修都比较方便。对于较小的平流沉淀池,也可以不设刮泥设备,而在沿池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泥斗,每个泥斗各自单独排泥,既不相互干扰,也有利于保证污泥浓度。 沉淀池的设计包括功能构造设计和结构尺寸设计。前者是指确定各功能分区构件的结构形式,以满足各自功能的实现;后者是指确定沉淀池的整体尺寸和各构件的相对位置。设计良好的沉淀池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有足够的沉降分离面积:有结构合理的人流相出流放置能均匀布水和集水;有尺寸适宝、性能良好的污泥和浮渣的收集和排放设备。 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因此,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其中包括沉降效率、沉降速度(或表面负荷)、沉降时间、水在池内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这些参数一般需要通过试验取得;若无条件,也可根据相似的运行资料,因地制宜地选用经验数据。以-萨按功能分区介绍设计和计算方法。 1.入流区和出流区的设计 入流和出流区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废水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沉降区的各个过流断面,既有利于沉降,也使出水中不挟带过多的悬浮物。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 + +b 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

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目录一,任务书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1.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2.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三,环保设备草图及说明 四,设备主题设计、计算以及选型1.设计前提 2. 设计计算过程 3.刮泥机选型及实物图 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 五,设计结果概述或一览表 六,对本设计设计的评述 七,参考文献 八,附图

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 沉淀池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方法的沉淀法,在水处理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沉淀池及其排泥机构的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的重视。本次对辐流式沉淀池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设计。 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时,应充分考虑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点及缺点,最大程度上设计出高效率、投资少的实际可行方案。在这次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中,我们将根据沉淀池的性能及结构设计沉淀池参数说明及参数选取、沉淀池结构计算、沉淀池配套设备选取等内容,最好的整理出一套完美的辐流式沉淀池方案。 设计前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3 /d,设计人口N=6万人。采用机械刮泥。 1.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围流动,沉淀后的污水由四周的集水槽排出。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械刮泥),将全池沉淀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排泥泵排出。刮泥机一般为架结构,绕池中心转动,可中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设计计算 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脱落的生物膜)。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441设计要求 (1)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2)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0m当直径大于20mm寸,应采用机械排泥; (3)沉淀池有效水深不大于4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4)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0.3m; (5)为了使布水均匀,进水管四周设穿孔挡板,穿孔率为10%-20% 出水堰应用锯齿三角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 (6)池底坡度不小于0.05 ; (7)用机械刮泥机时,生活污水沉淀池的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板 0.3m, 工业废水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可参照选用,或根据产泥情况适当改变其高度。 (8)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刮泥机由绗架及传动装置组成。当池径小于20m时用中心传动,当池径大于20m时用周边传动,转速为1.0 —1.5m/min (周边线速),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除;作为二沉池时,沉淀的活性污泥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不可能被刮板刮除,可选用静水压力排泥。

(9)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应由井壁接入不宜由井 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442设计参数 (1)表面负荷取0.8 —2nVm2.h,沉淀效率40%^60% (2)池子直径一般大于10m,有效水深大于3m j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 ; (4)进水处设闸门调解流量,进水中心管流速大于0.4m/s,进水采用中心管淹没或潜孔进水,过孔流速为0.1 —0.4m/s,潜孔外侧设穿孔挡板或稳流罩,保证水流平稳;出水处应设置浮渣挡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 —0.2m,排渣管直径大于0.2m,出水周边采用双边90°三角堰,汇入集水槽,槽内流速为0.2 —0.6m/s ;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管内流速大于 0.4m/s,排泥静水压力1.2 —2.0m,排泥时间大于10min。 4.4.3设计计算 污水总量:5000nVd=0.058m3/s,单池设计流量为0.029m3/s (1)主要尺寸计算 1)池表面积: A=Q max q 式中:A——池表面积,m; cu—最大设计流量,m/s ;

平流式沉淀池计算例题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 已知设计水量Q=300000m 3/d 。设计平流式沉淀池。 2.设计计算 (1)池容积W (2)单池容积W (3)单池池面积F (4)池深H (5)池长L (6)池宽B 1.Q=300000m 3/d=12500m 3/h=3.472 m 3/s ,沉淀时间t=2h ,面积负荷u 0‘=40m 3/ (m 2.d ),沉淀池个数 n=6个。 2.设计计算 (1)池容积W W=Qt=12500?2=25000m 3 (2)单池容积W W 1=7.41666 25000==n W m 3 (3)单池池面积F F=12504050000'0 ==u Q m 2 (4)池深H 33.31250 7.41661===F W H m (5)池长L 水平流速取v=10mm/s ,则池长 L=3.6vt=3.6?10?2=72m (6)池宽B (7)校核长宽比 (8)校核长深比 (9)进水穿孔花墙设计 (10)出水渠 (11)排泥设施

B 1=4.1772 1250==L F m 采用17.8m 。沉淀池的池壁厚采用300mm ,则沉淀池宽度为18.4m,与絮凝池吻合。 (7)校核长宽比 4045.48 .1772>==B L (8)校核长深比 106.2133 .372>==H L (9)进水穿孔花墙设计 ①沉淀池进口处用砖砌穿孔墙布水,墙长17.8m ,超高取0.3m ,积泥高度取0.1m ,则墙高3.73m. ②穿孔花墙孔洞总面积A 孔洞处流速采用v 0=0.24m/s ,则 A=41.224 .036003.208336000=?=v Q m 2 ③孔洞个数N 孔洞采用矩形,尺寸为15cm ?18cm ,则 N=903.8918 .015.041.218.015.0≈=?=?A 个。 则孔洞实际流速为: 238.018.015.09036003.208318.015.0'0=???=??= N Q v m/s ④孔洞布置 1.孔孔布置成6排,每排孔洞数为90÷6=15个 2.水平方向孔洞间净距取1m,即4块砖的长度,则所占的宽度为: 0.18?15+1?15=17.7m ,剩余宽度17.8-17.6=0.2m ,均分在各灰缝中。 3.垂直方向孔洞净距取0.378m ,即6块砖厚。最上一排孔洞的淹没水深为162mm ,则孔洞的分布高度为: H=6?0.15+6?0.378+162=3.33mm (10)出水渠 ①采用矩形薄壁堰出水

平流式沉淀池

第一章总论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对某城市50000m3/d污水处理厂三级处理工艺及部分构筑物进行设计。本设计所处理的原水,属于市政污水经过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中水),水的浊度、CODcr、SS等,均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但是作为景观用水和部分工业补充用水,其浊度和卫生指标偏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出水作为原水,采用混凝—沉淀工艺进一步处理,达到景观和部分工业用水的要求。 第一节设计任务和内容 一、设计任务 1、本次课程设计为初步工艺设计及部分构筑物设计计算,设计要求如下: (1)工艺设计:给出污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流程图,并说明理由;给出设计高程图,要求为一次提升,自然流动。 (2)给出所要求单个构筑物结构设计,并设计计算,给出设计图。包括平面图、A- A、B- B、高程图以及工艺流程图。 2、处理工艺流程 来自于二级生物处理的污水,经格栅截留大颗粒有机物和漂浮物后,通过剂量槽后,经过泵提升后进入三级污水处理厂,经三级污水处理后符合要求的出水进入城市工业用水管道。 第二节基本资料 一、污水处理水量与水质 进入水处理厂的城市中水的水量与水质为: 设计流量:日处理废水50000m3 中水水质:PH值~7.0

水温4.5~25℃ ≤ 50 mg/L COD Cr ≤ 20 mg/L BOD 5 SS ≤ 25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二、处理要求 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PH值~7.0 ≤20 mg/L COD cr BOD ≤15 mg/L 5 SS ≤ 10 mg/L TN ≤ 5 mg/L TP ≤ 0.05 mg/L 三、气象及水文资料: 风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平均风速 < 2m/s, 最大风速 20m/s。 气温:年平均温度为6℃ 最冷月平均为-13.5 ℃ (1月) 最热月平均为22 ℃(7月) 水文:年平均降水量:417.5mm 年平均蒸发量:1824.2mm 地下水初见水位: 6~8m 地形地貌:厂区地势由西向东呈下降趋势。

二沉池计算

运行方式和处理效果。 二沉池是以沉淀、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为其主要 目的。二沉池有别于其它沉淀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离(沉淀)、二是污泥浓缩, 并因水量、水质的时常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热门通常处理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和系统处理构筑物的容积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 池的设计计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处理效果和建设费用 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辐流式、平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池型有圆形、方形。在过去 多年中,对沉淀池的研究较为欠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单位(水处理公司) 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方法,这些技术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理论论证,常常也会发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要求在经济负荷下,提高出水质量标准,由此对沉淀池的作 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过去已经承认了的参数产生了疑问。 1影响二沉池运行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沉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沉淀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温;(2)沉淀池:表面积和出流量、

池高度、溢流堰长度地点和负荷、进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统、水力条件、水波和自然风影响;(3)污泥:负荷、区域沉淀速度、污泥体积指数、硝化程度;(4)生物处理情况:活性污泥模式、BOD负荷; 在浓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体:池表面积、池高、污泥收集系统;(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浓度和负荷、回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获得满意的二沉池运行效果,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二沉池运行的诸多的条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点: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别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响着二沉池的工艺设计与运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有二个:一是污泥指数SVI(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 SVI的物理意义是: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mL)。 SV%又称30分钟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 分钟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SVI、SV%与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g/L)之间有下列关系:

二沉池设计(DOC)

课程设计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 设计——二沉池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 学号 20122122186 指导教师卫静许伟颖 二O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学号20122122186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比选,并对工艺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的工艺计算; (3)确定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4)绘制主要构筑物图纸。 二、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并对所选择工艺构筑物选型做适当说明; (2)确定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尺寸,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绘制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设计图纸。

课程设计评语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吴运鹏学号20122122186 题目某城市11×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二沉池设计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评语: 评定成绩 2015年7月31日指导教师

目录 1总论 (2) 1.1设计简介 (2) 1.2设计任务和内容 (2) 1.3基本资料 (2) 1.3.1处理水量及水质 (2) 1.3.2 处理要求 (2) 1.3.3 处理工艺流程 (2) 1.3.4 气象与水文资料 (3) 1.3.5 厂区地形 (3) 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4) 3 处理构筑物设计 (5) 3.1设计要求及参数 (5) 3.2设计计算 (5) 3.2.1二沉池主要尺寸的计算..............…………………………….…..…….. .5 3.2.2贮泥容积的计算 (7) 3.3进出水设计 (8) 3.3.1二沉池进水设计 (8) 3.3.2二沉池出水设计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还有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的斜板(管)沉淀池。 设置沉淀池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1)沉淀池的个数或分格数一般不少于2个,为使每个池子的人流量均等,要在人流口处设置调节阀,以便调整流量。池子的超高不能小于0.3m,缓冲层为0.3m~0.5m。 (2)一般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不能小于1h,有效水深多为2~4m(辐流式沉淀池指周边水深),当表面负荷一定时,有效水深与沉淀时间之比也为定值。 (3)沉淀池采用机械方式排泥时,可以间歇排泥或连续排泥。不用机械

排泥时,应每日排泥,初沉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沉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后不应小于0.9m。 (4)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均应没单独的排泥管和阀门,排泥管的直径不能小于200mm。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采用方斗时不能小于60°,采用圆斗时不能小于55 (5)当采用重力排泥时,污泥斗的排泥管一般采用铸铁管,其下端伸入斗内,顶端敞口伸出水面,以便于疏通,在水面以下1.5~2.0m处,由排泥管接出水平排泥管,污泥借静水压力由此管排出池外。 (6)使用穿孔排泥管排泥时,排泥管长度应在15m以内,排泥管管径150~200mm,孔径15~25mm,孔眼内流速4~5m/s,孔眼总面积与管截面积的比值为0.6~0.8,孔眼向下成45°~60°交错排列。为防止排泥管堵塞,应设压力水冲洗管,根据堵塞情况及时疏通。

(7)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由配水井池壁接人,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沉淀池进、出水区均应设置整流设施,同时具备刮渣设施。 (8)沉淀池的出水整流措施通常为溢流式集水槽,出水堰可用三角堰、孔眼等形式,普遍采用的是直角锯齿形三角堰,堰口齿深通常为50mm,齿距为200mm左右,正常水面应当位于齿高的1/2处。堰口设置可调式堰板上下移动机构,在必要时可以调整。 (9)沉淀池最大出水负荷,初沉池不宜大于2.9L/(s·m),二沉池不宜大于1.7 L/(s·m)。在出水堰前必须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措施,如果使用机械排泥,排渣和排泥可以综合考虑。

二沉池设计

课程设计

姓名吴运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186 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城市11 x 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一一二沉池设计____________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比选,并对工艺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的工艺计算; (3)确定污水处理厂平面和高程布置; (4)绘制主要构筑物图纸。 二、课程设计应完成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并对所选择工艺构筑物选型做适当说明; (2)确定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尺寸,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3)绘制主要处理构筑物二沉池的设计图纸。

姓名吴运鹏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二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城市11 X 104m3/d污水处理厂设计一一二沉池设计____________ 指导小组或指导教师评语:

评定成绩 2015年7月31日指导教师

目录 1 总论 ..... ..................... 设计简介.............. ........... 设计任务和内容.................. …基本资料.............. ........... 处理水量及水质............... ?…… 处理要求 .............. 艺流程…………………………… 气象与水文资料............ ………………厂区地形.............. …………… 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 3处理构筑物设计 ............. … 设计要求及参数.............. .................... .. (2) ............ …. ...... (2) ............ …. ...... :. ... ...“... ............... :......:......2...处理工 (2) ..... .... ... . (3) ???????????????? Y ■ ■ ■ ■ ■?■■■■:…....................... :4 ?…????????????

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讲解

二沉池设计计算 本设计采用机械吸泥的向心式圆形辐流沉淀池,进水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 1?沉淀时间1.5?4.0h,表面水力负荷0.6?1.5m3/(m2?h),每人每日污泥量12?32g/人d,污泥含水率99.2?99.6%,固体负荷 < 150kg/(m2 *d) 2.沉淀池超高不应小于0.3m 3.沉淀池有效水深宜采用2.0? 4.0m 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5.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 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1.7L / (sm)。 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10、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11、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 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米用多斗排

泥。

12、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 ;机械排泥时,应根据 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 0.3m 。 13、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2设计计算 设计中选择2组辐流沉淀池,每组设计流量为 0.325m 3 s 1、沉淀池表面积 _基=0.65 3600 = 780m 2 nq 2汉 1.5 式中 Q ——污水最大时流量,m [;s ; q' --- 表面负荷,取1.5m 3 m 2 h ; n ――沉淀池个数,取2组 池子直径: 2、实际水面面积 D 2 二竺=804.25m 2 4 4Q max 4 0.65 3600 3 2 头际负何q ma x 2 1.45m 3/(m 2 ? h),符合要求 wD 2 2兀汉 322 3、沉淀池有效水深 I m = qt 式中t ——沉淀时间,取2h 。 h^ 1.5 2 = 3.0m 二 31.52m 取 32 m 。 4 780 ,3.14

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1设计参数 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 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 表6.5.1沉淀池设计数据 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 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夕卜,宜按 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 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 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 污泥量计算。 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 1.5m ; 二 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 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 2.9L/(s ? m);二次沉淀池 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 ? m)。 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 50m; 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 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 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设计流量Q=3.0m3/s=10800m3/h 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时间2h 3、污泥回流比R=50%,SVI=83.3

沉淀池设计规则

一般规则: ①污水自流进入,按最大设计流量计算;提升泵进入,按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按最小流量校核。 ②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宜并联。 ③池子超高至少采用。 ④一般沉淀时间不小于,有效水深多采用2~4m,对辐流沉淀池指池边水深。 ⑤沉淀池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 ⑥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圆斗不宜小于55°。 ⑦初沉池储泥时间应与排泥方式适应,静压排泥时储泥时间2d,机械排泥时可按4h污泥量计算;二沉池排泥时间不宜大于2h。 ⑧排泥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 平流沉淀池设计: ①池子(或分格)长宽比不小于4,长深比一般8~12. ②有效水深多采用2~4m。 ③池底坡度多采用~,采用你都时,每斗应设单独的排泥管及排泥底阀,池底横向坡度采用.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 ①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大于3. ②池子直径不宜大于8m,一般采用4~7m,最大10m。 ③中心管内流速不大于s。 ④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之间的缝隙中污水流速不大于s。 ⑤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在~。 ⑥喇叭口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倍。 辐流式沉淀池: ①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在6~12.

②池径不小于16m。 ③池底坡度一般采用. 斜板(管)沉淀池设计: ①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采用80~100mm,管孔径50~80mm。 ②长度一般1~。 ③倾角一般采用60°。 ④斜板(管)区底部缓冲层高度一般~。 ⑤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一般为~。 ⑥斜板(管)沉淀池一般采用重力排泥,每日至少排泥1~2次,或连续排泥。 ⑦初沉池池内停留时间不超过30min,二沉池不超过60min。

平流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 基本概述 平流式沉淀池就是沉淀池的一种类型,水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与出口分设在池长的两端。池的长宽比不小于4,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池子的前部的污泥设计。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好,使用较广泛,但占地面积大。常用于处理水量大于150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与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槽与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就是池的主体,池宽与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平流式沉淀池具有对冲击负荷与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的优点;但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时,机件设备与驱动件均浸于水中,易生锈,易腐蚀的缺点;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构造:平流式沉淀池有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污泥区与缓冲区五部分组成。 1、进水区 进水区的作用就是使水流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能减少扰动。平流式沉淀池的配水可采用进水挡板或进水穿孔强等;入口流速小于25mm/s。 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淀物,水的流入点应高于出污泥层面0、5m以上。 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流,设置整流装置。 2、沉淀区 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 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联,应综合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一般,L/B≥4,L/H≥10,每格宽度3-8m,不宜大于15m。 3、出水区 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沉淀池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