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分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

小订单,频繁转换的生产品种将对生产效率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客户要求变化无常,给生产计划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客户的错误与业务的错误等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并会成为另一些人犯错的错口。所有这一切,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远不仅是生产效率层面的影响,而将是极为深远的。

2、供应链问题:

主料,辅料,外协等环节经常性无法配合生产运作,无法同步提供合格的物料,不仅无法为生产计划优化调整提供条件(通过生产计划的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艺成本,稳定生产品质等),而且会给生产计划的贯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3、计划变化问题:

由于订单流与供应链不合理的影响,常导致生产指令朝令夕改,使得各生产单位频繁更改计划,不但浪费时间,影响效率,还导致现场混乱无比,大大加重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整日陷于“意外”的工作旋涡中。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二:根本性的内因。

1、生产职责不清:

每个职位应该履行哪些职能,应该做哪些事情,按照什么流程,应用什么方式,方法去执行工作,前后工序和相关人员的关系等等,这些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搞清楚,当然做不好工作。

2、考核不严:

许多管理人员对下属考核不能实事求是,不能通过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数据体系来实现考核,往往是做好做坏一个样,都彼此彼此皆大欢喜。这是一种“怕得罪人”的产物,殊不知由此引起的后果:反正做好做坏,做快做慢差不多,导致众人向后看齐,而不是向前看齐。这不仅是拿公司的钱送人情的问题,而是拿钱去买“效率退化”的问题。这种管理人员本身就不合格,必须及时的更换才能解决。

3、规划不好:

对生产要素(人,机,料,法,环)未能合理规划,组织分工;对人员,设备,时间等资源缺乏科学运用与控制;对质量体系,工艺路线,品质标准等没有认真地建立和明确。。。这些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低效运行,那生产工作就更不可能有效率了。

4、制度不明:

缺乏责任追溯机制,基层管理人没作风松散,效率意识匮乏,缺乏三服务意识(服从,服众,服务)生产管理缺乏领导核心,又没有制定基本的生产管理制度来保障,生产任务怎么可能被落实呢?更重要的是对不用途的生产干部缺乏有效的培训指导和优胜劣汰的机制。

5、管理不力:

面对各种问题,如果主要管理人员只是一时不知道怎么办,陷入了困境,迷失了方向,这是正常现象。可如果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这就是严重的管理的失职行为。

其实面对这些问题,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终究都离不开这几个原理:严格要求,提高对资源的运用;提高人员素质,增加工作产出效益;进行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这几个原理也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辅相承,相互保障的。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三:深层的原因

深层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干部的管理素质。

缺乏吃苦精神,缺乏拼搏精神,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技巧,缺乏学习意识,缺乏公正无私的原则,这些现象在缺乏生产效率的单位里可以说比比皆是。什么样的干部会带出什么样的团队,也会形成不同的生产效率。

管理干部尤其需要经常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

我应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我有什么问题存在?怎样去改善?我有哪些差距?如何赶上?我与他人沟通协作如何?是否有影响他人的工作?我应如何与企业同步成长?如何运用团队的力量推动生产效率的成长?

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确实是件很艰巨的工作,上述种咱阻碍的因素不仅仅是阻碍了生产效率,而是会阻碍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但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让企业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光一个效率问题就可以引发出如此多的问题,如此多的思考。其实生产管理过程当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比如:生产资源的规划,生产资讯与信息链的整合,流程优化,生产作业与工艺技术管理,品质管理,成本控制。。。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这种制造型企业。

光知道了原因或解决办法,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去付诸思考,实践,那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对于肯付诸行动的人来讲,上述这些管理分析将会是一剂良药,是一套解决问题的优秀方案或思路,把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带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意识的去运用这些原理(其实大部分生产问题都是用上面这些原理去解决的),并且让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成为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习惯,用以剖析,解决其它生产问题,这样,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者,并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管理层次飞跃。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05%,且该影响作用存在省际地域差异,东、中、西部依次增大,说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mpact fa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1990 to 2010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f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creases by 1%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will increase by 6.05%. The impact also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namely,the impact grows in the sequence of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backward areas. Key words: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empirical analysis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GDP占比处于下降趋势。2010年农业GDP为36 941亿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91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农田无人耕种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未来无人种田”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Lewis[1]认为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周英[2]也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薛国琴[3]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陈来等[4]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通过加大投资、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还有一些学者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入手,认为除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也十分重要[5,6]。 已有文献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本研究将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等角度,研究农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1、各工序每天的生产计划没有人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导致前道与后道脱节,车间半成品积压过多。 对策:工厂所有的生产要有一个人负责统筹安排,要有计划的生产,前后道要衔接流畅,尽量一单一单完整的完成生产。 2、生产过程中数量的管理失控,各个生产工序之间数量没有交接,导致几乎每单都有尾数,影响生产效率。 对策: A.从胚进厂开始,每一款的数量都要有明确的标示,数量要清点准确。 B. C、 喷漆完成后,生产者需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并报喷漆主管登记后,移交给贴纸工序,并由贴纸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D、喷漆工序领胚时,要对照订单数量,清点准确无误后方可生产;(大单一次生产不完的,也要统计每次领取的数量,最后一次领胚时,要统计累计所领的胚与订单数量是否一致,如有不足,必须由收胚部门补足数量后方可进行最后一批的生产)。领胚时如发现与胚上面的标示不一致(货号、规格、数量)时,需由喷漆主管与收胚人核对无误,确保数量正确情况下方能生产,否则暂停生产该货号。 E、贴纸完成后,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移交给喷油或包装工序,并由喷油主管包装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F、 3、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检验程序不完整,制程检验基本没有,任何一个工序错了,大都要到最后一道才知道,甚至要到客人发现才来返工,耗时耗力。 尤其是油漆环节没有严格的检验,对整个订单的生产带来很大问题,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4、样品无专人保管,生产过程中丢失没人负责,导致检验没有参照物,拍大货样时找不到样品,拍的大货样照片与样品又不一样,客人不接受,又是返工。没有样品的生产单过多,生产时由谁来确认可以生产?生产时找样品的时间花太多,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5、车间现场混乱,在制品各工序没有标示,卫生状况差;导致找货,搬货的时间拉长;通道不畅,又容易造成半成品、成品碰撞坏,造成补数。 6、工人实行计件也有不利之处,上下班时间不统一,没事做时又可以不上班,管理人员无

工业工程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答案

《基础工业工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与生产率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D 6.A 7.B 8.C 9.D 10.D 11.C 12.B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因为生产率实际上就是衡量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尺度。生产率高低表明每一元钱的资源能够得到多少元钱的产出。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越大,即生产率越高,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消耗能够生产较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而花的成本较少。较高的生产率表明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生产率是一个衡量上蹿下跳的效益的指标。 2. 1)提高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2)提高生产率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 3)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4)生产率提高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3.生产率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包括根据系统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调节。 4.生产率测评的意义:生产率测定是生产率提高的前提,生产率的定义是进行生产率测定的依据;生产率测定是提高生产率系统过程的中心环节。 生产率测定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生产率的变化,通过测定取得定量数据,有了鉴别和评价的依据,生产率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 5 1)按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或要素分类 ⑴单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的总产出与某一种资源的投入比; ⑵多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几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 ⑶总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含义:生产过程或系统的总产出与全部资源投入量之比; 2.)按生产系统运作结果分类 ⑴狭义生产率含义:只考虑直接的资源投入产出结果的各种要素生产率; ⑵广义生产率含义:生产系统从投入到产出转换过程的总绩效或效能。 3)按生产测评方式分类 ⑴静态生产率含义: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

影响生产效率的八大浪费

影响生产效率的八大浪费大家对效率的认识有多深?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幅画: 以上两幅图反映了传统生产模式与现代生产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追求在个体产量上的提升,由于现代社会多样化,导致生产出现大量库存及不良品的浪费,隐藏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现代生产模式推行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按客户需求进行及时生产。这是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此生产体系服务的物流体系,实现生产流程化,生产均衡化,资源配置合理化。效率定义 指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注:工作量必须是有效的),因此,所谓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对个人而言,意味着节约了时间。 因此我们可得出效率公式: 效率=产出/投入*100% 现效率一般被用在对于有限的资源(如原材料,人力,现金等)的最佳分配方式,当某些特定的标准被达到的时候,就说达到效率。效率是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八大浪费 我们该如何提升效率呢? 可以从效率公式上可以看出,提升效率有两种方式: 1.工作投入不变时,提升工作的有效产出来提升效率。 2.固定的工作产出,降低工作的投入来提升效率。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出呢? 消除一切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不增值的过程,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出。以达到“零浪费”的生产方式,让效率达到最优化。 “整体效率与个体效率”图1图2

浪费的定义 浪费是指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尽管增加价值,但所用资源超过“客户要且原意支付”的界限,也是浪费。因此生产所讲的工厂的浪费归纳为八大种,分别是: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过分加工的浪费,搬运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和管理的浪费,简称为八大浪费。 生产过程中可按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浪费)区分。 八大浪费内容 1.等待浪费 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无事可做,目的不明的被动等待的作业姿态,称为等待浪费。 等待浪费改善方向:线平衡分析法,人机工作分离法,全员生产维护(TPM),快速换模(SMED),稼动率,可动率提升。 2.搬运浪费 流程中由于两点间的距离远,而造成的搬运走动等浪费,包括人与机器。 搬运浪费改善方向:培训不要搬运的理念,确定最佳的搬运次数,活用各种搬运方式,利用惯性重量等物理科学。 3.不良品浪费 生产过程中,因来料或制程不良造成的各种损失,需要进行处理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不良品浪费改善方向:对设计工艺进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对制程进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加强检验手法将手法做到量化; 4.动作浪费 生产操作动作上的不合理导致的时间浪费,如:生产作业时间的调整,翻转产品,取放工具物料等不必要的动作浪费。 动作浪费改善方向:按动作经济原则设计并标准化动作,制定核对表(checklist)发现并消除浪费。 5.过分加工浪费 第一层定义是多余的加工和过分精准的加工,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叫过分加工的浪费;第二层的含义是指机器加工动作不佳的浪费。 过分加工浪费改善方向:能否去除次零件的全部或部分,能否将公差放宽,能否改用通用件或标件,能否改善材料的回收率,改变生产方法,能否去掉检查工序,是否了解客户需求。 6.库存浪费 由于前后工序产能不均衡,或不同步生产而产生的库存所造成的浪费; 库存浪费改善方向:根据生产计划及交货期分批购买原材料,通过及时生产及时配送的方式降低库存,控制仓库数量,面积及在仓金额,定期盘点,抽盘走动管理,库存警示方法,IT系统预警,现场目视化管理。 7.制造过多(早)浪费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怎样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1、生产率是什么 生产率是指每一个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比如:张三一天内用铁锤手工锻打生产了5把菜刀,李四一天内用空气锤等机器辅助生产了50把菜刀,王五用自动化设备生产了500把菜刀,三个人生产的产品数量一比较生产率就出来了:李四的生产率是张三的10倍,王五是李四的10倍,张三的100倍。他们由于采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而导致不同的生产率。生产数量可以用产值来表示,生产率则用倍数和百分比表示,多数情况用百分比。 2、提高生产率是什么 提高生产率是每一个人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当每一个人比原先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时,生产率就提高了。 3、提高生产率的意义 a) 提高生产率是劳动者增加收入的源泉。我想我们每一位劳动者就业最盼望的是涨工资,增加收入。但企业为什么要给你涨工资呢?涨工资总得有一个理由和依据。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他的价格的确定除了受劳动力供需状况影响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一、劳动者本身的成本(包括养活自己及家人的费用);二、劳动者所担负的职务和工种类别;三,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数量(即支持劳动价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三个因素确定劳动力的基本价格。如果劳动者要增加工资,得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企业增加盈利;二、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三、企业主愿意将增加的盈利的一部分让劳动者分享,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劳动者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吗?企业的盈利没有增加,原先预计的盈利又按预定的分配方案分配完毕,企业主拿什么东西来给你涨工资呢?唯一有可能给劳动者涨工资的因素就是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增加了,老板才会给你涨工资。反过来说,如果劳动者不能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盈利没有增加,老板赚的钱刚好维持简单再生产,那么,老板拿什么来给你涨工资呢?所以,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是涨工资的理由和依据。 b) 提高生产率是社会财富增加的源泉。社会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劳动者(包括老板、老板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劳动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越多,社会财富就越多。社会财富的积累首先是从个人开始的。个人财富增加,社会财富也随着增加。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离开了提高生产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人、欧洲人为什么富?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高。日本人、韩国人、台湾的中国人、香港澳门的中国人为什么富?也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高。所以,提高生产率是国家、民族致富的唯一途径。 c) 提高生产率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古时候有一种人,他穿的是一种最好的用苧麻织的布做的衣服,吃的是当地种植的应时的蔬菜,住是的富丽堂皇的房子,由于当时没有空调没有冰淇淋,喝的是地下冰窖里的雪水,出门坐的是马车,送信用的也是马车。在当时条件下,这个人的生活水平是最富有的了。他是谁?他是一个国王。是一个国王在那个时代生活的最高水平。古代国王的生活水平拿到今天来讲,便算不得什么,今天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比他高,今天普通人穿的衣服更为舒适美丽,吃的饭菜更为丰富营养,住的地方有空调,出门代步有汽车、火车、飞机,信息传递有电话、传真和互联网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今天人们的生产率比古代的人们生产率提高的缘故。生产率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生产率越高,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就是一个生产率水平的差距。你要想生活得比古代的国王好,你要想生活得跟发达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样,你就得提高生产率。 d) 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率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铸造公司是为集团公司提供钢铸件的分公司,主要生产五十铃最新技术的高档商用车汽油、柴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及变速箱、车桥等铸件。根据公司组织培训学习的布置,通过对铸司现生产状况的调查,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建议如下: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1、人员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人员数量差缺较多,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集中表现设备没有维护保养时间导致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故障率高,维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翻找等等。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现在铸司生产100多种产品,每天每条线生产 5、6种产品,每天换模具的时间都在100-120分钟,影响生产效率。 二、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 1、人员问题:对差缺的人员及时补充,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操作技能,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

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员工队伍。 2、设备工装问题:生产部门协调,给设备部维修保养设备的时间,设备部针对影响现生产的主要问题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把设备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设备技术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做好备件的准备工作,不要出现发生设备故障而没有备件的情况,造成延长停机时间;对设备维修人员加强培训,养成良好维修习惯,提高维修质量,防止同样故障反复出现。 3、现场物流问题:做好仓库与收发衔接,提高配料效率;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各部门一体化办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减少待料问题;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建议把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外委加工,减少生产产品的种类;生产部在安排每天生产计划时,尽量少品种多量,每天减少换模具次数,降低每天的生产准备时间。 以上是通过学习,对于现生产中存在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老师讲授的知识、方法带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意识的去思考相关问题,并且让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成为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习惯,用以剖析,解决其它问题,这样,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者。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雷 明 孙曙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 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 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 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管理效率匹配度 一、引 言 有关TFP变化率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兴趣。不仅仅是企业,很多国家及地区也一直密切关注如何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量。特别是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一直在被低生产率问题困扰。国外学者对TFP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之后,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现在所用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学者柯布和道格拉斯(Cobb和Douglas,1930)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早研究了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纳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但他提出的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没考虑其他要素的投入。戴维斯(Davis,1954)指出了TFP的内涵,并认为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均应作为投入要素。索罗(Solow,1957)将技术进步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并分离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了“增长余值”。丹尼森(Denison,1967)在索罗增长余值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分解了资本投入量与劳动投入量。乔根森和格里利谢斯(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指出了丹尼森(Denison,1967)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资本投入测定方法,克服了丹尼森方法中的内部不一致性。此后,乔根森采用比丹尼森更精确的方法对1948至1979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在TFP研究初期,多数学者采用增长核算法来测量TFP。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如法雷尔(Farrell,1957)首次通过构造确定性的生产前沿面来测量技术效率。艾格纳等(Aigner et al. 1977)首次采用包含随机误差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库珀等(Cooper et al. 1978)首次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方法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而提出的。1982年,凯夫斯(Caves)等提出了由东奎斯特(Tornqvist)推算出Malmquist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 1、人员问题: 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 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 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 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1、计划管理问题: 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 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 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分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 4、异常处理: 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5、单位生产领袖的匮乏: 每个生产干部的都应该是该单位的精神领袖,具备引导与推动下属全力以赴完成工作的组织能力,这样就要求管理干部得处处带好头,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长此以往必能形成“战斗力”,对于怕吃苦,怕吃亏,爱计较个人得失的干部来讲,是不可能做好单位的生产领袖的。因此,基层干部队伍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影响生产效率的本质之一:不是外因的外因 1、订单问题: 具有高难度,需要成本,高代价的订单太多,会挫伤了生产员工的干劲与士气,零碎的

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重要意义

行政效率的提高及其战略意义 【摘要】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最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都认识到行政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对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目前,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行政效率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能否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更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发言权。提高行政效率对当前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行政效率提高途径战略意义 一、行政效率 (一)行政效率的含义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尽可能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正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原则的提出导源于经济学方法对法律的渗透,揭示出法律内在的经济属性,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作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表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可能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两种途径是:具有与促进效率相反的目标;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没有将其追求目标的成本最小化。”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

(易错题精选)最新时事政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真题汇编含解析(1)

一、选择题 1.某公司实施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机器换人”计划后,80%的工序实现了无人化,一台机器可以替代6—8名工人,次品率也大幅降低。有关“机器换人”对该企业发展的影响,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减少用工成本 B.促进质量提升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减少商品价值量 2.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生产W商品的劳动时间是6小时,用货币表示为30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 ,则今年W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分别为 A.4小时 200元 B.3小时 150元 C.9小时 450元 D.6小时 300元 3.2013年某企业生产商品A,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60元,产量为1万件,如果2014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4年生产的A商品价值总量为 A.55万B.60万C.45万D.22万 4.通常情况下,一种经济现象(纵轴)的出现和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种经济现象(横轴)的产生和变化,假如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曲线图能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假设某出口企业2015年出口A商品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5小时,国际市场售价5美元。2016年该企业生产每件A商品的劳动时间为4小时,受国际经济影响,A商品的出口数量比上一年下降了30%,其余均在国内销售,该商品的国内市场售价每件为39元人民币,此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6.5元人民币。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6年A商品的销售总额为 A.67.5万美元 B.65万美元 C.68万美元 D.66.25万美元 6.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启示企业要想挣更多的钱应该 A.创新科技和管理,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B.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要普遍提高 C.个别劳动生产率要转化为社会劳动生产率 D.要比同行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重庆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在认识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达到10.4%。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刘易斯转折点的日益临近,人口因素的变化显现出其长期隐藏的经济含义,即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成为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梯的催化剂,也可能使重庆经济发展陷入一个均衡陷阱。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对重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作为框架分析重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其变化,剖析重庆经济增长阶段及所面临的阶段性变化。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通过研究1899至1922年美国的资本

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e K AL Y βα= 其中Y 代表产出量, K 代表资本投入量, L 代表劳动投入量,A 、α、β为未知参数。A 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给与模型规模报酬的约束,即假定1=+βα,则αβ-=1,模型变形为: e K AL Y -1αα= 对该生产函数取对数得: 1)LnK -(1LnL LnA LnY +++=αα 方程两边同除以LnK ,变形得: 1) -(LnL/LnK 1]/LnK 1(LnA [LnY/LnK α+++=) 二、经济变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重要结果变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来计算。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分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1.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是在流通过程中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从劳动方 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 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最综合、 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 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P115 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9 实物劳动生产率公式P117 10 产品实物产量的计算,必须遵循工业产品统计的有关原则: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题名: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作者:邹智杰,张宇涵,李斯,张银,黄元臻,姜昀灿,陈明东,郑家盛 摘要: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2004年先开设至今,经过了数年发展,已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生学科,从五个方面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定位系统。 引言: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五个。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对这五个因素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正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一、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设至今,经过了数年发展,已成为了一个较成熟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和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基础,能运用数字工程技术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网络化传输、可视化表达、智能化决策的复合型空间信息产业、技术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进入社会后将成为熟悉专业技能、拥有高新科学技术的社会劳动者。因而随着劳动者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这正体现出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而且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中的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如何理解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成反比的意义

如何理解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成正比的意义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马克思观点。这里的成反比可以理解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价值量越低,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反比例关系。 但现实中确实存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价格,下同)也提高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里的成正比的意义仅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也提高,并不是说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正比例关系,是一种同向变化关系。 关于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W=w/Lp W单位价值量,w单位时间产品价值,Lp劳动生产率。 W=w/Lp可以写成微分形式: dW/W=dw/w-dLp/Lp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意义是:单位时间产品价值w不变。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意义是:单位时间产品价值变化,且其变化率大于劳动生产率变化率。 即:dW/W=dw/w-dLp/Lp大于0 此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也提高。 现实世界中,存在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反向变化但未必是反比例的关系。

此时:单位时间产品价值变化,且其变化率小于劳动生产率变化率。 即:dW/W=dw/w-dLp/Lp小于0 此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价值量降低。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 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同向变化或反向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 住房、茅台酒、粮食等等,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但单位时间产品价值提高更快,体现为价格上涨。 电脑、手机等等,单位时间产品价值虽然也提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体现为价格下降。 最后,我们简要说明一下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成正比的意义: W=w/Lp dW/W=dw/w-dLp/Lp 当w=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当dw/w-dLp/Lp小于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化。 当dw/w-dLp/Lp大于0时,单位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正向变化——即所谓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