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2 V ol.(14) No.15 -36- 中华医学·气证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Review of TCM therapy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夏美一1 张春玲2*(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2.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130052)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2)15-0036- 证型:气证G炎I湿D【摘 要】目的:近年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患病人群为中青年。

它在破坏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而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行文旨在探求中医疗法在该病治疗中的优显作用。

方法:笔者检索、阅读了近10年内的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将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提炼。

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中医通过采用内治、外治、内外合治及与西医相结合等诸多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结论:在日后临证中,充分发挥中医疗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优势作用,为百姓健康服务。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Abstract】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re young and middle-aged. It not only destroys the patient's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has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pecific medicine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CM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author searched and rea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CM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sorted out, summarized and refined systematically. Results: Through sorting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therapy is satisfac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adopting many methods such as internal treatment,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and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Conclusion: In the future clinical practice, the advantages of TCM therap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o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rovide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people.【Key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2.15.01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1]在临床中常常以腹胀、或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为表现,与排便关系密切。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摘要:医疗研究深入使得中医治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以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病症治疗,深受人们青睐。

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上看,许多医疗单位尝试应用中医药开展救治活动,本文将分析其发病机制,论述外治法、基本方加减法、辩证分型论治、心理治疗进展,为相关单位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症,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腹胀疼痛、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发生异常等症状。

受工作压力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将该病症划分至“便秘”、“泄泻”、“腹痛”等范畴,病症产生原因可能与情绪、饮食以及感受外邪有关,发病后,患者出现脏腑虚弱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脾、大肠等器脏,造成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产生相关临床症状。

一、外治法资料显示【1】,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常采用如下外治方法:(1)针灸治疗:该治疗方法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外治手段,通过在相关穴位上施针达到调节气血和疏通经脉的目的。

有医者尝试给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针刺治疗,穿刺穴位取足三里、天枢穴等。

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气血流通更顺畅,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2)艾灸治疗:该方法利用了药物与艾灸火的协同作用,使用后可取得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效果。

有医者尝试取患者大肠俞、天枢穴等穴位进行艾灸。

经1个月治疗发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耳穴压贴:有医者尝试构建对照实验,取患者神门、大肠以及交感等穴位进行耳穴压贴,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羟色胺过度表达。

(4)穴位贴敷:该方法通常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使用。

有医者尝试开设对照实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白术、黄连、薏苡仁等中药进行贴敷治疗,最终发现这种联合治疗法有效率高达92.50%,说明贴敷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二、基本方加减法刘芳等【2】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形成对照研究,四君子汤成分包括20g党参与黄芪,6g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以及甘草;15g白茯苓、白术以及白扁豆。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具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特征,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标志,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1],属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诸多医家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此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现将近10年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概念祖国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本病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中“肠郁”范畴,散见于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门类的文献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阻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2 病因病机周氏等[2]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功能,最终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

认为其病位在肝脾及大肠,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同时认为与心有关。

谢氏等[3]认为,本病多为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其中以肝脾不和最为多见。

彭氏等[4]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肝、肾有关。

刘氏[5]以分阶段来认识本病病机,认为五脏之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规律往往先是一脏病变,久则导致多脏同病。

如在轻症或早期,常见脾、肾、肺单脏气虚,或肝气郁,或脾阴虚,或肾阴虚肠燥,或心气阴虚等证候;及至活跃期,则肝脾不调、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两虚、大肠津亏等多脏证候便联合出现;而缓解期更常见脾、肺、肾等多脏气虚,并兼肝气郁滞、大肠津亏等证候特征。

林氏[6]认为,本病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极而下行,故发泄泻。

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刘氏[7]则认为,本病是肝气(阳)虚、阴阳失衡所致。

3 治疗3.1 辨证论治:刘氏等[8]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旺脾虚证、湿困脾胃证、湿滞气机证、水湿下注证、脾虚乏运证、脾肾两虚证等六型,分别选用痛泻要方、六和汤、升阳导滞汤、胃苓汤去桂枝合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等方剂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3年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中医诊疗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开阔一些思路。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综述近年来IBS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李晓青[1]对2000年1月~2012年6月在國内期刊发表的有关IBS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IBS患者以青年居多,在我国IBS患病率为0.82%~5.67%,青少年患病率高于成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关于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免疫异常、胃肠道运动异常、脑-肠轴作用等因素相关。

同时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IBS 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

IBS虽不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病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广泛的重视。

1 病因病机对于IBS的发病机制,中医基于整体观念,从脏腑、经络,以及情志变化方面阐释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且为临床治疗IBS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

1.1情志因素罗琦[2]提出心胃相关理论是指心与胃肠在病理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胃肠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其对于IBS发病的影响与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控有相似之处。

1.2大肠功能失调郭尧嘉[3]认为IBS病在肠胃,关乎心、肝二脏。

心与肠胃生理上经络连属、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助大肠传导,若肝之清阳不生,则不能疏泄水谷,导致濡泄中满之证。

1.3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王德明[4]教授则认为,IBS无论临床表现为腹泻还是便秘,均为”脾失健运”所致,而”肝木克土,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并指出外在表象是肝郁脾虚,然而IBS临证常见失眠、多梦、健忘、焦虑等症状表现,因而认为其内在本质是”心肾不交”。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痛,且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或有黏液)或便秘(痛性便秘)、腹胀、排气等,而且在腹泻或排气后,其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

有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在腹痛缓解后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如焦虑、紧张、失眠、神经过敏等:部分该病患者还可出现体质欠佳的状况。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大多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分为肝气乘脾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患者的腹痛或腹泻(痢疾除外)症状来辨证施治。

那么,中医对上述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如何进行治疗呢?1、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横逆犯脾而发病,常在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或腹泻的症状,其腹泻来势急迫,泻后痛减,并伴有舌淡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坚持抑肝扶脾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炒防风、柴胡、香附等。

①加味痛泻要方,处方:炒白芍20克,炒白术12克。

炒陈皮、制香附、防风各10克,炙甘草5克。

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每日一剂,分3次服下。

②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自芍、当归、炒白术、茯苓和炙甘草。

该类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2、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发病,常有腹痛胀闷,或两胁窜痛,或频繁排气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排便先难后易、大便常呈团块状、舌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治以顺气行滞,降逆通便。

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

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

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辨证治疗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与排便有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证的功能性肠病,往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约占消化道疾病门诊的30%~50%。

根据临床主导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其中又以腹泻型最为多见。

西药多用解痉药、止泻药、导泻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缺点。

根据主症的`不同,本病应归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腹胀”等范畴。

在临床中,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疗效满意,现归纳如下:1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的FGIDs罗马Ⅱ标准,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在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后,可建立IBS的诊断。

2辨证论治2.1 肝郁脾虚型主症:每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常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炒白术15 g,白芍15g,防风12 g,陈皮10 g,木香6 g,枳壳12 g,炙甘草6 g。

加减:腹痛明显,加用延胡索12g,同时加大白芍用量,可用至30 g以上,炙甘草用10~15 g,加强缓急止痛之功;腹胀明显,加柴胡10 g,大腹皮12 g;肝脾气滞,便秘为主者,白术生用,可用至30 g,另加槟榔15 g,青皮6 g,莱菔子12 g。

2.2 寒热错杂型主症: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大便黏滞,或夹黏液、泡沫,或泄泻与便秘交作,脘腹喜暖,口干不喜饮,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调和肠胃,寒热并用。

方药:乌梅丸加减。

制附子10 g,桂枝9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苍术12 g,干姜10 g,炙甘草6 g,黄柏12 g,黄连10 g,当归10 g,乌梅12 g,木香9 g(后下)。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3-22T13:16:31.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胡燕林[导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胡燕林(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300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因肠管运动及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一般患病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但是肠道受到刺激后会有明显的反应。

IBS症状表现为便秘、腹泻、腹痛,亦或是便秘与腹泻交替、粘液性大便等。

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女性发病率相较男性更高,相关研究表明,IBS发病率占比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的17.6%,发病率极高。

我国传统医学将IBS归属于“便秘”“腹痛”“郁证”“泄泻”等范畴,病机病因则主要与饮食劳倦、情志不畅相关,进而导致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使得肠道气机不畅,最终造成肠道气机传导障碍,进而诱发IBS。

根据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成效,就此我们将分析、总结针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医治疗的方式。

一、IBS病因病机在古代,我国医学家便认为IBS的发生与精神存在密切的关联,精神失调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黄帝内经》中便提及因惊恐、思虑而内伤脾胃,并引发腹泻症状。

另外劳倦久病、饮食不节以及寒湿等为IBS诱发、进展、加重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久病伤肾。

(1)情志失调“暴怒伤感”、“肝主疏泄”、“木郁克土”等均为IBS病因病机的传统立论。

通常情况下情志失调为基本病因,在南宋医学家陈言撰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有记载:“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其中肝气乘脾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主要是由于精神进展,亦或是恼怒抑郁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因素而发病,从而造成肝气郁滞,肝功能失调后不能有效疏泄,使得气机不畅,与此同时横乘脾土,脾胃功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造成运化异常,发为泄泻;肝气郁滞还会导致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障碍滞涩,则引发便秘症状,肝旺还会伤及阴,从而导致脾胃阴虚,且不能下润大肠,同样也易诱发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

医寻新知余庄2019年第29卷第1期・75・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张欣荣张雷【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4-5511.2019.01.025【中图分类号1R574.4【文献标识码】A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I3S)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表现以腹痛或是腹部不适为主要的症状,而且为排便后可改善,常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黏液便和排便次数增多,以上症状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方面的异常。

目前患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IBS患病达10%~20%;,。

总体而言,IBS目前尚缺乏药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BS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⑷。

中医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diarrhea type,IBS-D)的说法,它属于中医中的“泄泻”、“肠郁”的范畴,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因此可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应用中医治疗IBS-D2]o1IBS的西医研究现状11流行病学及发展趋势【BS为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各国患病率的差异比较大,如:亚洲国家为5%~ 10%,西方国家为8%-23%,大洋洲国家为11%~ 17%,非洲国家为10%:3-9i o在我国目前采用同一诊断标准来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区域差异还是其他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3。

罗马IV的四种分型中,IBS-D占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12IBS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IBS的病因病机尚不非常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IBS属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生理以及心理疾病。

其主要的病因为胃肠动力的紊乱、内脏感知的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内分泌及脑-肠轴异常、精神及心理因素,也可能为遗传或环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BS中医诊疗规范的优化
• 2001年《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 2003年IBS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 2006年《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 • 2010年《IBS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2011年《IBS中医临床路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2010年
2010年全国脾胃病核心专家 进行讨论、审核、定稿
5、老中医经验
• 重视气机:“气主周流,逆滞则痛”“百病皆生于气”,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必须调畅气机,使脾升胃降, 升降有序。
• 注重肝脾:脾为阴主,其性阴滞,须赖肝之疏泄;肝为刚 脏,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才能刚柔相济。
• 注重兼挟:肝郁化火生热,气滞生瘀;脾虚生湿化痰,病 久及肾而出现脾肾阳虚;多种病邪互结而为患。
状,反应了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 该诊断标准在必备条件中没有对排便频率和粪
便性状作硬性规定,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IBS诊断流程
问诊+查体
发热、消瘦、便血、腹部包块
彻底检查
近期排便习惯改变、肿 瘤家族史,>40岁
肠镜或钡灌肠显示肠道病变


原发病
IBS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优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 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一、IBS西医概况与进展
IBS定义
IBS概念: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
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 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病因
●肠道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
●精神心理因素
●肠道感染
●性别 ●其他
IBS发病机制认识的基本过程示意图
A 某些介质参与内脏感觉过敏 B 神经和肠道相互作用 C 内脏过敏机制 D 运动异常机制
•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二)IBS中医诊疗规范 • (三)IBS的中医疗效与优势 • (四)中医药治疗IBS的机制研究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1、疾病范畴 • 2、病因病机 • 3、证候研究 • 4、辨证治疗 • 5、老中医经验
1、IBS中医疾病范畴
• 泄泻 • 便秘 • 肠郁 • 腹痛 • 痛泻 • 郁症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 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 或多条: -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Rome Ⅲ--IBS的亚型分类
(1)IBS便秘型(IBS-C):块状/硬便 ≥25%,且稀水样便<25%;
(2)IBS腹泻型(IBS-D):稀/水样便 ≥25%,且块状/硬便<25%;
• 重视情志:“因郁致病,郁去则病除”,运用中医五神脏 情志学等方面的优势,从心、肝、脾等方面治疗。
• 便秘型IBS注重通润:因虚而致,或因津血枯燥,大肠传 导失司。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二)IBS中医诊疗规范 • (三)IBS的中医疗效与优势 • (四)中医药治疗IBS的机制研究
合计
例数 161 103 49 39
8 360
构成比(%) 44.7 28.6 13.6 10.8 2.2
100.00
4、治疗研究
• 从肝脾论治:诸因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肝气 郁结,横逆犯脾,升降失调,肠道气机不利, 传导失司而发病。
• 从心胃相关论治:情志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五志与五脏相应,其中心主神志在人体情志调 控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主神志(精神心理因素) 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心论治,用调心安神和胃之法疗效颇佳。
2009年第21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分会进行讨论、审核
对IBS证候、方药、诊疗路径等关键问题 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3轮投票
分析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 广泛搜集循证资料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成立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诊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IBS的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中医病名:“腹痛”、“泄泻”、“便 秘”。
(3)IBS混合型(IBS-M):稀便和硬便 均>25%;衡水样便≥25%;
(4)IBS未定型(IBS-U):排便性状改 变未达到上述三型要求。
诊断标准体现的重要原则
• 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 IBS属于肠道功能性疾病 • 强调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的关系 • 该诊断标准判断的时间为6个月,近3个月有症
• 营役禀赋:“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 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2、IBS病因病机认识
饮食、情志、外邪、 劳逸等因素
素体脏腑功能失调等
肝脾失调
●基本病机
湿浊、湿热、食滞、寒凝等病理产物
腹痛伴大便性状改变
3、IBS证候研究
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阻证 脾胃湿热证 脾肾阳虚证 其他证候
• 西医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 • 注意事项: • “报警症状”不归咎于IBS,但可伴随发
生,如果无报警症状,不须过多检查, 即可做出诊断 • 在IBS的诊断中还需注意与功能性消化不 良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重叠
IBS的中医病因病机
•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则横 逆犯脾;水湿不行,痰湿内阻;日久失治,损伤脾肾 等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 湿、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 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 腹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
2、IBS病因病机认识
• 外邪内侵:“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 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寒气客于小 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 情志失调:“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 时夹食,致伤脾胃……肝木克土,脾气受伤”。
•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起成不时者,阴受 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飨泄”。
• 病位病性: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脾 胃虚弱和肝气疏泄障碍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 个过程,肝郁脾虚是导致肠ng标准 ●Rome Ⅰ ●Rome Ⅱ ●Rome Ⅲ
1978年 1992年 1999年 2006年
●2006年《Gastroentarology》杂志刊登 了新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型诊断标准
Rome Ⅲ--IBS的诊断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 足以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