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 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一、IBS西医概况与进展
IBS定义
IBS概念: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
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 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病因
●肠道动力异常 ●内脏感觉异常
●精神心理因素
●肠道感染
●性别 ●其他
IBS发病机制认识的基本过程示意图
A 某些介质参与内脏感觉过敏 B 神经和肠道相互作用 C 内脏过敏机制 D 运动异常机制
• 病位病性: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脾 胃虚弱和肝气疏泄障碍存在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整 个过程,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 素。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 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 或多条: -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Rome Ⅲ--IBS的亚型分类
(1)IBS便秘型(IBS-C):块状/硬便 ≥25%,且稀水样便<25%;
(2)IBS腹泻型(IBS-D):稀/水样便 ≥25%,且块状/硬便<25%;
状,反应了本病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 该诊断标准在必备条件中没有对排便频率和粪
便性状作硬性规定,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IBS诊断流程
问诊+查体
发热、消瘦、便血、腹部包块
彻底检查
近期排便习惯改变、肿 瘤家族史,>40岁
肠镜或钡灌肠显示肠道病变


原发病
IBS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2、IBS病因病机认识
• 外邪内侵:“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 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寒气客于小 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 情志失调:“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 时夹食,致伤脾胃……肝木克土,脾气受伤”。
•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起成不时者,阴受 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飨泄”。
•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二)IBS中医诊疗规范 • (三)IBS的中医疗效与优势 • (四)中医药治疗IBS的机制研究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1、疾病范畴 • 2、病因病机 • 3、证候研究 • 4、辨证治疗 • 5、老中医经验
1、IBS中医疾病范畴
• 泄泻 • 便秘 • 肠郁 • 腹痛 • 痛泻 • 郁症
• 营役禀赋:“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 不行Fra Baidu bibliotek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2、IBS病因病机认识
饮食、情志、外邪、 劳逸等因素
素体脏腑功能失调等
肝脾失调
●基本病机
湿浊、湿热、食滞、寒凝等病理产物
腹痛伴大便性状改变
3、IBS证候研究
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阻证 脾胃湿热证 脾肾阳虚证 其他证候
5、老中医经验
• 重视气机:“气主周流,逆滞则痛”“百病皆生于气”,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必须调畅气机,使脾升胃降, 升降有序。
• 注重肝脾:脾为阴主,其性阴滞,须赖肝之疏泄;肝为刚 脏,有赖于脾生化气血以滋养,才能刚柔相济。
• 注重兼挟:肝郁化火生热,气滞生瘀;脾虚生湿化痰,病 久及肾而出现脾肾阳虚;多种病邪互结而为患。
• 西医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 • 注意事项: • “报警症状”不归咎于IBS,但可伴随发
生,如果无报警症状,不须过多检查, 即可做出诊断 • 在IBS的诊断中还需注意与功能性消化不 良等胃肠功能性疾病的重叠
IBS的中医病因病机
•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则横 逆犯脾;水湿不行,痰湿内阻;日久失治,损伤脾肾 等所致。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形成水 湿、痰瘀、食积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 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 腹泻;若腑气通降不利则腹痛;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
2009年第21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分会进行讨论、审核
对IBS证候、方药、诊疗路径等关键问题 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3轮投票
分析国内外现有诊治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 广泛搜集循证资料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成立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诊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IBS的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中医病名:“腹痛”、“泄泻”、“便 秘”。
(3)IBS混合型(IBS-M):稀便和硬便 均>25%;衡水样便≥25%;
(4)IBS未定型(IBS-U):排便性状改 变未达到上述三型要求。
诊断标准体现的重要原则
• 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 IBS属于肠道功能性疾病 • 强调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的关系 • 该诊断标准判断的时间为6个月,近3个月有症
• 重视情志:“因郁致病,郁去则病除”,运用中医五神脏 情志学等方面的优势,从心、肝、脾等方面治疗。
• 便秘型IBS注重通润:因虚而致,或因津血枯燥,大肠传 导失司。
二、IBS中医诊疗现状
• (一)IBS的中医理论认识 • (二)IBS中医诊疗规范 • (三)IBS的中医疗效与优势 • (四)中医药治疗IBS的机制研究
合计
例数 161 103 49 39
8 360
构成比(%) 44.7 28.6 13.6 10.8 2.2
100.00
4、治疗研究
• 从肝脾论治:诸因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肝气 郁结,横逆犯脾,升降失调,肠道气机不利, 传导失司而发病。
• 从心胃相关论治:情志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五志与五脏相应,其中心主神志在人体情志调 控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主神志(精神心理因素) 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从心论治,用调心安神和胃之法疗效颇佳。
IBS中医诊疗规范的优化
• 2001年《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 2003年IBS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 2006年《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 • 2010年《IBS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2011年《IBS中医临床路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2010年
2010年全国脾胃病核心专家 进行讨论、审核、定稿
诊断标准
●Manning标准 ●Rome Ⅰ ●Rome Ⅱ ●Rome Ⅲ
1978年 1992年 1999年 2006年
●2006年《Gastroentarology》杂志刊登 了新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型诊断标准
Rome Ⅲ--IBS的诊断
•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 足以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