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米秀兰

关于教学反思的认识与思考

要:教学反思是教学发展的灵魂,也是教师

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反思;目的;意义;途径;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效能[1]。简明扼要地说,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探索性活动,有意识地对教学过程的相关行为做出思考和总结,检验“教”与“学”的效果。教学反思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学得好。

二、教学反思的目的、意义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2]。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波斯纳还提出了教师自我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3]。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陈旧理念及不适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从而导致教学水平长期维持在原有水平而无法进一步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发展。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改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教师只有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而不能以他人给予的方式获得。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学发展的灵魂,教学反思体现了教学存在的价值。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打破

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以新课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新

课程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用新的

教学理念审视教学实践,在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比较新旧课程的异同之处,思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设置和新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反思涉及的内容。通过以新课程为依据的教学反思促进新教学理念的形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

所思所想,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通过了解学生思想、观察学生行为,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许多优秀教师成功之处正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尺度。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等都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如数学老师在讲解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学生自己解题时却往往茫然失措。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给隐瞒了,把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教师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真正又能获得什么“收益”呢?贝尔纳说得好:“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反思“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还要经常问问学生,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教学的效果。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师

的角度来说,善于抓住关键事件,对教学理念、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比如,有些教师虽然善于学习、责任心强,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导致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比如:交际活动范围狭窄(大多限于本校同事),教育文献读得太少,对外交流不多,无法接触更多新的教学理念

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解决的办法是: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加强校际交流;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对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探索,必须学会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从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去寻找提高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支点[4]。

4.通过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学日记是对教学过程及对象的逻辑化、理性化的表述,使自己对问题的思考逐渐趋于全面,从而促成自身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写教育教学日记,能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教学向纵深发展。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的宝贵“财富”。

5.通过交流学习强化教学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2007年10月笔者曾到上海特殊学校参观学习,目睹了上海聋教育的累累硕果,有幸聆听聋教育专家季佩玉老师和顾爱玉老师的授课,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看到上海第四聋校大多数的聋哑学生写出通顺流畅的句子,令人难以置信!我带着疑惑,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奥秘所在:该校学生从一入学便开始培养有声语言思维,并在学习中不断巩固,始终把有声语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这次交流活动,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认真反思,改进了教学方法,把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成论文《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改革聋校语文教学》,并在《肇庆教育》中发表。

6.通过学习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反思。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地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教学反思,不局限于已有经验的小天地,从而开阔教学反思的思路。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性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使我们更加理性地从事教学反思活动。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教学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进行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7.通过讲座和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教学方法,采摘教学观点,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学习,从中受到启发,站在更高的理论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笔者作为教师,以前上课时自己讲得多,学生练习得少,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让学生读书。上网了解了有关“杜郎口旋风”的教学风格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了以前的做法,课堂上多留时间让学生读书和练习,加强“教”与“学”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的来说,教学反思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其目的在于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没有教学反思的教师,就像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农夫,即使投入很多劳动,到头来可能“颗粒无收”,没有反思的教学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无法使教学实现质的飞跃。没有反思,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强化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弊端,才能主动地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凤侠.教学反思的内容[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26-27.

[2]陈军.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J].现代特

殊教育,2004(9):13-15.

[3]韩孟华,王春清.教学反思的意义、内容、方法与

途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7(4).

https://www.360docs.net/doc/9d5878402.html,/A-ksszxb-shkxb200704042.html [4]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

育出版社,2004:571-721.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启聪学校。

(责任编辑:杨怀玫)

优秀教案-2018-2019学年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3》教学设计

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评测练习 满分:50分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图形,不是多边形的是() A.三角形 B.四边形 C.六边形 D.长方体 2.一个n边形中,下列数与其它数不相等的是() A.顶点数 B.边数 C.对角线条数 D.内角个数 1圆的一个扇形,那么留下的扇形的圆心3.如果从半径为3cm的圆形纸片中剪去 3 角是() A.60° B.120° C.180° D.240° 4.若一个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可以引六条对角线,则它是() A.五边形 B.七边形 C.九边形 D.十边形 5.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13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13 B.2014 C.2015 D.2016 6.将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它不可能是()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则该扇形的圆心角为度. 7.在一个圆中,扇形EOF占圆面积的 3 8.一个十二边形有条对角线,如果一个n边形有24条对角线,那么n的值等于.

9.在一个半径为10的圆中,圆心角为90°的扇形的面积为. 10.一个圆被三条半径分成圆心角3:4:5的三个扇形,则最大扇形与最小扇形圆心角的差是度.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如图2所示,从一个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分别连接这一点与各顶点. (1)数一数,每一个多边形各被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 (2)总结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怎样的关系? 12. 如图3所示把一个圆分成四个扇形,若把圆看作整体1,各扇形所占百分比如图,你能够计算出各扇性的圆心角吗?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思

( 工作总结)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64629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unit 5 circle in Grade 6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 思 六年级上第五单元《圆》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在教学中我注重数学教学活动的情境设置及学生的主动,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形成表象,丰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一、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了多个圆、长的直尺或软尺,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直径,用滚动法或绕线法测出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经过多次多个圆的测量,学生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点。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做”的机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研究的过程,印象便深刻了。 二、指导学生“做数学”的方法

在探究圆的面积时,我布置了学生预习作业: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有的平均分成8份,有的平均分成16份、32份.....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剪数学”、“拼数学”中便有所收获,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体验到“做数学”的成功喜悦。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学生掌握得还不够,还得在复习课中进一步巩固。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4.5 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5 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等;通过对比,归纳出多边形的边数、顶点数、内角数、对角线条数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扇形与圆的关系求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相关概念的掌握和圆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根据扇形与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 2、角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二)、引入新课: 观察课本122页的图片,指出它们分别是什么?从中找出你熟悉的图形。 (三)、讲授新课: 1、多边形 (1)定义: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 (2 )特征: ? ? ? ? ? ? ? ∠ ∠ 等 、 ,如 线段 多边形的对角 等 、 多边形的内角:如 等 、 、 :如线段 多边形的边 、 、 、 、 多边形的顶点:如点 AD AC BC D ABC C D BC AB E D C B A 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多边形? 2、正多边形: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 【合作探究】: (1)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 (2)一个四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他各顶点,可把这个三角形分成_____个三角形,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 (3)一个五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他各顶点,可把这个三角形分成_____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 (4)一个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他各顶点,可把这个三角形分成_______个三角形,所以一个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 归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不相邻的两个顶点,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___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____. n n

公开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天天与数打交道,并且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还是0;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这些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出示: 3883和 715157和 515和 1212 1和 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生交流汇报) 生1:每组中都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 生2: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了。 生3: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看来大家已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了两个数的本质关系,即乘积都是1。请大家逐个验证一下。 2、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师:请大家自己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 3、提炼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互为倒数。谁来具体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二、加深理解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自己思考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后汇报) 组1:“互为”非常关键。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 组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3 883和

中,不能说83是倒数,应该说83是3 8的倒数,即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 组1:38是8 3的倒数。 组2:我们组认为“两个”这个词非常关键,必须是两个数。 师:1214338=??,2 14338、、成倒数关系吗? 组2:不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多了不行。 组3:我们组认为“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找到了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关键的部分,那就是“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再次小组讨论。 组4:有可能是两个分数,也有可能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或者整数和分数,只要乘积是1就行。 三、探究方法 1、探究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都举出了许多倒数的例子。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很快的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 出示例1。 生汇报结果: 生1:我找到了,53和35互为倒数,27和7 2互为倒数。我的方法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生2:我有补充,6 1和6也互为倒数。我是看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就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也就 是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因为61和6的乘积也是1,所以6 1和6也互为倒数。 师:都回答的很好,看来你们对“倒数”理解得很透彻。那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3:第一种方法,因为比较简便,一眼就可以判断。 生4:我也喜欢第一种,因为它比较快。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喜欢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判断,也就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交换了位置。 (2)师:同学们都会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了吗?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写出它的倒数吗? 生齐说:能。 师板书:11 7 生汇报方法:

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 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学习重点: 1、能够说出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2、能够了解平面图形的构成。 学习难点: 1、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获得对多边形的认识,发展推理能力。 2、通过有趣的图案,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提纲 用6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122-124页,4人小组交流,不懂之处小组内交流完成,然后完成后边检测题。 三、自学检测 1、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都是___________,它们都是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封闭图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对角线。n边形有______个顶点、______条,_____________个内角。 3、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________条对角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正多边形. 5、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圆,___________叫做弧,_____________叫做扇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圆心角。 6、扇形与弧的区别:弧是一段曲线,而扇形是一个面. 7、写出下列图形的名称 (1)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_

8、八边形是由条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通过它的一个顶点分别与其余顶点连接,可将八边形分割成个三角形。 9、从多边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把这个多边形分成10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10、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连接这个顶点与其各个顶点可以把这个n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n 个 B.(n--1 )个 C.(n —2)个 D. (n—3)个 11、你能发现那些常见的图形?写在横线上 (1)(2)(3) 四、合作交流 1、观察图中可爱的小猫,你能看出它是由多少个三角形组成的吗?与同们交流你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 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连成的对角线条数为m ,可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n,如下图所示. 仿照上面的方法画线,请你猜想出: ( 1 ) 100 边形中的m=____________ ,n=______________ 。 ( 2 ) a ( a > 3 )边形中的m =___________ ,n=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再次磨课,共同交流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上课,下面将本次授课情况进行反思如下: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 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 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 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 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 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 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 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 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可以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 可以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 会更充裕一点可以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 式的导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

新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5.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扇形。 3、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圆。 难点: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多媒体显示平面图形拼图及课题渐变动画。(Flash) 引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让我们走进生活,进一步研究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二)、合作探究 1、认识多边形 (1)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图片1、图片2(蜂房)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告诉伙伴,你发现了图片中哪些是你熟悉的平面图形?” ②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线段、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扇形并画出图形。 学生活动:有的说三角形,有的说长方形,有的说正方形……(如学生能看出五边形、线段和扇形最好,如发现不了,师要启发引导)。 说明: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语: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不可以动手把上面的图形作出来呢? (2)做一做。(据屏幕提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通过动手,你的到了怎样的规律?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减去一个角是四边形,四边形减去一个角是五边形…… 说明: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3)想一想

图片11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三角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吗?” ②启发引导: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线按怎样规律组成? 学生活动:生自由组合或小组进行探究、交流 说明: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 2、认识圆 多媒体显示:打开扇子的动画、小狗、绳子运动及轨迹(Flash )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打开的扇子、狗绳扫过的区域是什么?” ②圆与多边形区别在哪儿? ③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圆的特征。 ④教师总结: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circle ).固定的端点O 称为圆心(center of a circle ),线段OA 称为半径(radius ).圆上A ,B 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弧(arc ),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sector).定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学生活动:学生合作交流 说明:本环节难度较大,学生可多次补充。 很多同学可能想不出构成扇形的线段关系是该弧所在圆的半径,教师应适时引导。 3、探究规律 (1)想一想 幻灯片显示图片1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圆被分割成几个扇形?” ②提出问题“告诉伙伴,你是怎样发现的?” ③提出问题“谁能找出更好的规律?” 学生活动:①根据自己的发现自由发言。②小组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发言,同学生一起得到规律,以圆中任意一半径为始边其他半径为另一边可组成有几个扇形,依次以其他半径为始边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以圆中任意一半径为始边其他半径为另一边可组成有3个扇形。其他每个半径都是3个扇形,所以12个。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在备课中我把重难点定为“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我觉的以下做法比较好: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4、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

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5、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本节课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缘于“枯燥”、“无趣”“内容少”和“老是出错”。“枯燥”是因为这节是概念课,内容上不够生动。“无趣”是因为听到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倒数,一点意思都没有。”“内容少”是因为听到过上了这节课的老师说:“倒数的认识太简单了,这么点内容,学生很快就学完了。”“老是出错”是因为老师在一起交流时吐露的困惑:“倒数这部分知识,要说没有什么难度嘛,为什么学生一做作业就老是出错呢?”缘于个中教和学的实际状况,我再次执教《倒数认识》这课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1、解决“枯燥、无趣”问题。 平时我们惯用PPT教学,动画设计好了每个环节,只需老师不停的单击更换页面,整个课堂像是老师的表演专场,PPT的局限性也无法随机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我选用具有强大交互式功能的Notebook课件教学,它能够接纳生成性资源,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白板前拖拽操作展示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通过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增强生生互动,取长补短,互助提高。 2、解决“内容少、老是出错”问题。

2019《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导学案.doc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导学案【学习目标】 1、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知道多边形顶点、 边数、对角线的关系 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学习过程】 一、情境感知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多边形的认识 ( 一 ) 预习:仔细阅读课本15-16 页,弄清以下概念 多边形、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 (二)检测 1、下列图形是多边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序号 ) 2、n 边形有 ___个顶点, ___条边, ____个内角。若一个多边形有 12 个内角,则这个多边形为______边形,若一个多边形有十个顶点,则这个多边形为____边形。 3、若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是4,则它的周长是_____ 4、判断对错。如果说法错误,试举出反例 各角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 各边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 ( 三 ) 多边形的对角线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边数 4 5 6 7 n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条数 上述对角线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 ( 四) 跟踪练习 1、从八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可以画出_____条对角线,分割成 _____个三角形。 2、过某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 分成 5 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_____边形 3、从某多边形的某个顶点出发,可以画出7 条对角线,这 些对角线将该多边形分割成_____个三角形。 探究二:圆的认识 ( 一 ) 自读 17 页前三自然段,理解相关概念:圆、半径、圆 弧、扇形、圆心角 ( 二) 典例引路 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比为1: 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 三) 变式练习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内容(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认识圆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的意识。这节课由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的各个部分开展教学。 在教学圆的半径和直径时,让每个学生通过折一折,学习找圆的圆心和半径以及直径。在这的活动中去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有助于全体学生比较透彻理解,特别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完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后,为了为第二课时画圆打下基础。我通过自己动手画圆给学生看,让他们仔细观察,圆心与半径在圆这个图形中起的作用,自然地引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或者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帮助学生们自发地观察出问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授的最后阶段,我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用不大小的圆,将他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拼出他们喜爱的图形。既为了复习上面所说的圆心、半径、直径在圆中的作用,也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的美丽,将单纯的图形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到让孩子们懂得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上去。 随后,我通过一系列地课堂练习,如在圆中寻找半径、直径;根据已给的图,求出该圆的半径或者直径;说出太极图的组成;投篮比赛的规则;思索车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的等等,进一步复习刚才所学的新知识。同时,后面一部分的联系,我通过紧扣他们的生活实际,希望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死板的知识点,运用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下来思维较为连贯,上课步骤较为顺畅,习题的设计也富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 教师:柴斌 年级:七年级

课题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授课人柴斌 教学目标1.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等有关概念。 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教学 重点 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扇形等有关概念。 教学 难点 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授课 类型 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二、新课讲解1、有哪些熟悉的平面图形?2、有哪些熟悉的平面图形? 3、有那些熟悉的平面图形? (一)多边形 一、合作探究: 学生回忆 并回答,为 本课的学 习提供迁 移或类比 方法. 探索 新知

例题讲 解 1、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 思考:这些图形是由什么样的线按怎样的方式组成的? 2、多边形的相关概念: ①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②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③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在多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提示:我们平常所说的多边形都是指凸多边形,即多边形总在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的同一侧.。 3、如图,在多边形ABCDE 中,点A 、点B 等是多边形的顶点;线段AB 、线段BC 等是多边形的边;∠EAB 、∠B 等是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如线段AC 、线段AD 是多边形的对角线。 二、探究:多边形边、对角线的关系 问题1:过n 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几条对角线?可以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 应用解法解题思考交流解题方法巩固新知 归纳解法 A C D E B 你还能 画出图中其他的对角线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焦方明)

圆的初步认识 浦东新区御桥小学焦方明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会感知生活中的圆,即在思辨中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2.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圆发现同圆或等圆的半径处处相等,并且直径=半径× 2。 3.在圆的初步认识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思维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黑板上出示已经画好的圆)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什么内容吗?(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黑板上有圆) (上课) 二、研究圆 ㈠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出示盒子: 师:把这个盒子放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方,你们会放吗?(会) 师:如果用红色小圆点表示你的左脚,你能画出盒子放在哪儿吗?拿出练习纸,一厘米表示1米,3米就用几厘米表示,请你画一画。 (教师巡视) 师:停。我发现有的同学把盒子放在这儿,距离你的左脚几米?也有些同学把盒子放在这儿?距离你的左脚几米?还有的放在这儿和这儿。这几种放法可以吗?为什么都可以呢?(都距离左脚3米)那么除了这四种放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放法吗?有多少?只要怎么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像这样无数个放盒子地方连起来,会是个什么图形?(课件演示)盒子就在哪儿呢? 师:为什么无数个放盒子的地方连起来以后会是圆?而不是正方形,正五边形…… 师:看来这个小圆点很特殊?从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同?在一个圆内像这样的小圆点会有几个?这个点在圆的中心位置,我们给它取个名字。(板书: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师:现在我在圆上任意的点出一点。(什么叫圆上任意点出一点?谁来帮我任意的点着一点?)把圆心和圆上任意的一点用线段连起来,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

小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小学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小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二 1、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 3、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练习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

公开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天天与数打交道,并且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还是0;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这些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出示: 3871511和和 5和和12 83157512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生交流汇报)生1:每组中都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生2: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了。生3: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看来大家已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了两个数的本质关系,即乘积都是1。请大家逐个验证一下。 2、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师:请大家自己举出这样的例子。生: 3、提炼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互为倒数。谁来具体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二、加深理解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自己思考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小组交流后汇报)组1:“互为”非常关键。师:“互为”是什么

意思 38组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和83338中,不能说是倒数,应该说是的倒数,即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883师:还可以怎么说 83组1:是的倒数。 38组2:我们组认为“两个”这个词非常关键,必须是两个数。 831831师:1,、、成倒数关系吗 342342组2:不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多了不行。 组3:我们组认为“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找到了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关键的部分,那就是“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再次小组讨论。 组4:有可能是两个分数,也有可能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或者整数和分数,只要乘积是1就行。 三、探究方法 1、探究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都举出了许多倒数的例子。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很快的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出示例1。生汇报结果: 3572生1:我找到了,和互为倒数,和互为倒数。我的方法是看这两个分数 5327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1生2:我有补充,和6也互为倒数。我是看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6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就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也就 11是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因为和6的乘积也是1,所以和6也互为倒数。 66师:都回答的很好,看来你们对“倒数”理解得很透彻。那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生3:第

正多边形和圆教学反思

正多边形和圆教学反思 儋州市西联中学邓高春 正多边形和圆,下面对这节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观看美丽图案),引导学生得出定义。这一做法渗透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定义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探究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2、学生走上讲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处在同等位置上,培养了学生能力。 3、备课仔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地考虑。如在探究正多边形的定义的时候,对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作了充分的准备。反映了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4、整堂课都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探究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圆,实验并进行猜想,这正是新大纲教改思路的体现。 5、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表现形式有同位或小组讨论。实验表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比师生间交流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 6、注重学法指导。在进行正多边形和圆关系的第二个结论时,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学生以渔”,为学生将来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7、小结的形式。 8、本节课一个突破性的地方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明白的地方或是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但是已跨出大胆的一步。 二、不足之处: 1、在讨论时应该放得更开一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下位找自己熟悉的同学讨论,或是不局限有于一个小组,而进行多组合作,或是与老师(甚至是听课老师)讨论。 2、应注意多媒体板演的示范作用,投影应适时。

小学数学《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圆的初步认识(1) 教学目标: 1、在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圆心(定点)、半径(定长); 2、根据圆的对称性,通过寻找圆形纸片的圆心,认识直径,并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3、通过画圆及欣赏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关圆的图形,体会到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初步建立圆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工具尝试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媒体、圆形纸片、细绳、三角尺、硬纸条、回形针、橡皮筋、铅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生活中的圆 1、教学媒体出示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物体的图片: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2、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都和圆有关呢?其实圆中有很多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圆的画法,认识圆心、半径,初步建立圆的概念 1、探究圆的画法。 教师引导:要认识圆,最好有个能让我们研究的圆,我建议,大家尝试着画出一个圆? 大家有没有画过圆呢?你是怎么画的? 要画标准的圆,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 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家看看有些什么?(三角尺、硬纸条、绳子、回形针、橡皮筋等), 你们能使用这些物体当作工具(正确的)画圆? 请两人合作,商量着选择其中的一种工具尝试在白纸上画圆。 学生尝试画圆。 提示:如果第一次没有画好不要紧,可以换个地方再画。画好了,可以选择其他物体当作工具再画一个圆。

2、交流画圆的方法。 提示: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画圆的方法。 (1)用硬纸条画圆:用一只铅笔插在其中的一个小孔内,另一只铅笔插在另外一个小孔内,一只铅笔固定不动,另一只铅笔旋转一周。 提示:固定铅笔,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不变,旋转一周。 (2)用回形针、三角尺等画圆: (3)用细绳子画圆: 提示:拉紧绳子,绕固定点旋转一周。追问:为什么拉紧绳子呢? (4)用橡皮筋画圆: 提示:为什么用橡皮筋无法画好圆? 3、归纳画圆的方法 刚才这几位同学在画圆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尽管不一样,但都画出了圆,他们在画的过程,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交流。 归纳: (1)固定点; (2)固定长度(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不变); (3)旋转一周。 4、教师示范画圆 同学们归纳出画圆的方法,我就按照这个方法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争取一笔画成。(边画边介绍)。 5、同学们再次选择一种工具尝试着画圆。 6、认识圆心与半径 (1)通过刚才画圆的过程,我们认识到要正确的画圆,要确定固定点,要有固定的长度。 这个固定点和固定的长度分别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75页,看看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学生反馈:固定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这个长度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板书)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3)质疑:对于书中描述的概念,你还有什么不理解吗?

倒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倒数》教学设计 惠安县海燕小学 刘友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倒数的求法,理解“互为”的含义。 教学准备: 练习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芝麻开门”的游戏,好吗开门的条件是同学们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解,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大门将为你们敞开,否则就紧紧地锁住,所有大门打开了,老师将带你们去观光旅游,好吗 一、猜字导入新课。 1、猜字探究文字的奥秘。 “吴”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吞) “杏”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呆) 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 2、举例:比如53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变成了3 5,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3、指名汇报,并板书 4、观察每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颠倒过来,同时板书) 5、起名字:能根据这个特点,给这些数取个名字吗(倒数) 6、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1、倒数有哪些特点呢(同桌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反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板书:(乘积是1 ) 3、引导说出概念: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同时板书把概念写完整) 4、同学们齐读概念后问: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乘积是1,互为) 5、引导学生说53和3 5互为倒数, 因为53×35=1,所以53和35互为倒数,也就是说53是35的倒数,35是5 3的倒数。 请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例子说说谁和谁互为倒数。 6、玩一玩。(认为对的就“嘢”一声,错的就坐端正。) (1)3 2是倒数。( ) (2)72和2 7都是倒数。( ) (3)311的倒数是11 3。( ) (4) 107+103=1,107是103的倒数。( ) 师生一起喊:芝麻开门! 恭喜大家顺利敞开第一扇大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四中4.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学案

初一年级数学科探究新知学案 学习内容: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 计(收 获) 二、小组学习(合作共赢) 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可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呢?六边形呢?n边形呢?n边形一共可引多少条对角线呢? 三、展示反馈:(展示你的风采!) 学习目标:理解多边形和圆的相关概念。 重点和难点:理解多边形和圆的相关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一、自主学习:(相信你一定行!) (一)自主探究:(阅读课本122页----124页后完成) 1、根据你对教材122页内容的理解,在下面画出一个你喜欢的多边形,并指出这个多边形 的各顶点、各边、各角以及任两条对角线。 2、由课本123页的“议一议”可知:正多边形应满足的条件是 。 3、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把你能画出圆的所有方法写出来 。 4、用一根细绳和笔能画出圆吗?用你的方法画一个圆,根据课本内容指出圆心和半径,在 圆中描出一段弧和扇形(用阴影),并表示出圆中的一段弧和圆心角。 5、由课本例题及议一议的内容,尝试归纳求扇形圆心角和面积的方法。 (二)尝试练习 1、下列图形中不是多边形的是() 2、下列图形中,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A.B.C.D. 3、半径为1的圆中,圆心角为900的扇形面积为() A、 B、 C、 D、 教学反 思(疑 惑) 1、正五边形ABCDE中,∠A=1080,AB=4cm,则∠C= ,AE=BC= 。 2、若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只能画5条对角线,则它是( ) A、六边形 B、七边形 C、八边形 D、九边形 3、六边形一共有对角线( )条 A、7 B、8 C、9 D、10 4、下列图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 ( ) A.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B.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C.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D.六条边都相等的六边形 5、将一个圆分割成3个扇形,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比为1:7:10,那么最大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 °。 6、把一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形蛋糕等分成8份,每份的形状都是一个形,每份的圆心角是 °,每份蛋糕的面积是(保留) 四、拓展检测:(成功在眼前) 1、一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与它的边数相等,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7 B、6 C、5 D、4 2、一个正方形纸片,截去一角后得到的多边形是(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以上都有可能 3、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的所有对角线可分出个三角形,过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引的所有对角线可分出 个三角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呢?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圆附教学上册反思

第五单元圆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设计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外方内圆及外圆内方”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7.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8.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9.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圆的认识 第1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