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
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
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广告辞中经常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含量,增强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广告更有吸引力、更生动形象。
本文将从广告辞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成语的形式特点及广告辞运用通常情况下,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有其固定词序和独立的含义。
成语的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精炼、形式紧凑、内涵丰富、可引申可借用等特点。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广告辞更加生动、精准、有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1、仙女下凡该成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优雅温柔。
在美容美发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滋润头发,仙女下凡,让你美如仙女。
”在这种广告语中,“仙女下凡”代表着美丽洁净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2、东风化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功力、地位和影响。
在公益宣传和慈善广告中使用较多,如“献出一份爱心,能够化解灾难。
我们共同用心,东风化雨,为灾区奉献爱心。
”这种广告语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3、画龙点睛该成语意指最后一笔描绘龙眼,使画面生动,引申为用简练、深刻的语言点明主要问题的方法。
在营销策划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运用,如“哥伦比亚,将为你的生活画龙点睛,给你温暖、豪华和尊贵的品质体验。
”这种广告语短小精悍,将品牌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二、成语内涵引申在广告中的应用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含义丰富,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广告中,成语可借用其内涵,扩大宣传效果。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狐假虎威该成语意为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别人。
在某些舆情营销广告中,该成语被用于批评和谴责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如“狂妄无礼,狐假虎威,为了良心和未来,请不要再继续欺骗市民。
”2、小心翼翼该成语形容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在保险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有小心翼翼,才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坚实,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的广告语有效地传达出对消费者生活安全的保证和承诺。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5a1d41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1.png)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成语属固定短语,一般来说,使用时不能更改。
不能改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成语是古人语言的今用,既是用古人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好改,否则就不是古人所说的;二是汉字的语序一变,往往就不是原有的意思。
有这两点,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成语,往往告诉学生,成语是不能改的。
但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用变通的方法,灵活运用成语,这就是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涉及改变语序改变词语,其中有何规律性可寻,这就是本文要说的内容。
通常成语的活用有五种情况: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成语的套用;成语的易位;成语的借用。
一、成语的扩展就是在成语的语素(有意义但不能单独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例:我们就是好大喜功,好大油田,喜为人民立大功。
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
各尽所能配所需,将成老生之常谈。
上面三句话,就是由“好大喜功、惩前毖后、老生常谈”三个成语活用来的。
二、成语的节缩成语节缩就是把四字成语句缩成两个(或三个)字。
例:今文所谈,难免人错,聊以“引玉”而已。
此次译文,从质量看,简直是续貂。
本小说太长,难免留有蛇足,欢迎读者批评。
上面三例中的“引玉、续貂、蛇足”分别是由“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节缩而来的。
在名著中,有的成语节缩有人打引号,有的人则不打。
没有统一的标点定法。
三、成语的套用改变成语中一两个语素以表达新的意思,叫成语套用例:城市的房子,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远远不够,应该说是“日新夜异”了。
在市场经济下,极少数人唯利是图,唯名是争,唯官是抢。
补课,学生能提高成绩,教师能增加收益,高考学校能提高知名度,真是三全其美。
上三例中的“夜、争、抢、三”均是成语中改变的语素,使原有成语产生了新的意义。
四、成语易位成语易位指的是成语中的语素易位,由于表达需要,临时变易语素的先后次序,也是允许的。
例: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色舞眉飞。
巨星陨落,谁不疾首痛心!大庆大喜,天欢地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1.4 来源古书中名言警句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1.5 来源群众口头相沿习用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
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1.6 来源宗教经典或外国寓言这类成语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是佛经里的。
例如:五体投地——来自《楞严经》《圆觉经》。
种豆得豆——来自汉代安世高泽《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火中取粟——来自法国寓言是人拉·封登的《猴子与猫》。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成语,例如:力争上游、忆苦思甜、分秒必争、百花齐放等。
2、成语的特点语言中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另外还包括一些固定的词的组合,这就是熟语。
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成语,它的特点是:2.1 结构的稳固性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上凝固成型,构成成语的语素,一般不能随意颠倒、更换,也不能任意增减。
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
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
比如“愚公移山”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重见天日”是动宾关系。
这种结构关系一经固定,便不能随意更动。
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
2.2 意义上整体化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
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例如:“问道于盲”,词免试说“向盲人问路”,实际是指“向无知者求教”。
有好多成语来自深化、传说、寓言和历史故事,都有具体的事情演化而成,这类成语实际所指的对象就不限于表层所说的事物,例如:“画蛇添足”,来自《战国策·齐策二》的一则寓言,它的整体意义是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把事情弄糟。
2.3 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有的成语的意义与组成的语素意义已经丧失联系,整个成语的意义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出来,例如“瓜田李下”,尽管每个语素的意义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古乐府)和习惯用法,就根本无法从语素意义去理解其整体的比喻义。
2.4 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也有一些成语,它们的意义与语素意义联系紧密,或者相当于各个语素的合成,一看就能理解。
但是,就是这样的成语也不同于普通的短语,其意义并不限于各个语素的简单搭配,而在于表示一种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
例如“视死如归”的表层意义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深层的整体意义是“形容为了某种正义的理想或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
2.5 功能的单词性成语是比词大的语素单位,构造比单词复杂,涵义也远比单词的功能丰富,可是,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与单词的功能相同,都是充当造句单位,成语在句子中通单词一样,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成语的基本功能,例如:(1)暴风骤雨袭击了这个村庄。
(作主语)(2)在战斗中,战士们视死如归。
(作谓语)。
(3)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作定语)(4)大家把他驳斥的哑口无言(作补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
(作状语、作宾语)3、揭示成语的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更深入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身。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极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着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4、浅谈成语的运用4.1 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成“头”。
(1)弄清语义,如果单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与其本来的语义差异甚大,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中“差”,“强”,分别作“稍微,比较地”“振奋起来”解释,其正确语义是“大体上还算能使人满意”,而在这句话中却将“差”、“强”理解为“差使”“强迫”,把“差强人意”理解为“强人所难”,从而导致失误。
②这不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仓,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仓”,本义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仓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在这句中“万人空仓”的运用恰恰相反,错误地将它理解为“所有的人都从仓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这可谓大相径庭,因此,要恰当的士用成语,借助成语词典弄清语义是前提,平时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假期成语语义知识的积累,在成语运用上,那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要辨明差异,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这同时,我们要注重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例如: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她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可供选择的成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①②是依次选填“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还是依次选填“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呢?我们还是先辨明其差异再说,“独树一帜”即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不难看出①中应填写“别具一格,”②中应填写“独树一帜”。
③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④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巧夺天工”的语义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极其巧妙”,与这个语义相近的成语是“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认为所能达到的)。
两个成语相同点是“技艺高超巧妙”,不同点是,前者强调“人工”,后者强调“天然”,可见③中的成语“巧夺天工”运用不恰当。
“不负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孚:信服),即“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众:众人,大家),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可见④中的成语“不负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3)要分辨褒贬。
成语的情感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例如: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②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代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①旨在赞扬“这些年轻科学家”敢想敢干的精神,句中却用“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述显然是不恰当的;可用“所向无敌”。
②旨在赞美陕西和江南的剪纸艺术巧妙,风格各异,而句中却用“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同样也不恰当,删去“半斤八两”保留“各有千秋”。
(4)要顾及语境,成语的运用要受到陈述对象的制约,要受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要做到彼此勾连,前后照应,首尾一贯,伦次井然,例如:③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④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
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
⑥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_。
(可供选择的成语: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从成分的搭配角度看,③、⑤可选择“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再从语义的前后照应看,“应接不暇”即“原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指人事纷繁,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即指“东西很多”可③、⑤依次应填入“目不暇接”“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