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情感与形式_与_艺术_的艺术本质之比较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

情感与形式名词解释
:本文将对情感与形式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区别。
情感和形式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情感和形式进行解释。
情感是指人类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
它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反应,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情感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它们与个体的经历、环境以及生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情感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形式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特征,是一种可观察到的存在方式。
形式可以是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也可以是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形式通常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能够给人们带来特定的感受和体验。
形式在艺术、设计、建筑等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甚至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情感和形式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情感是人类内心的情绪反应,是主观体验的一种表现,而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
情感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感受,它通常与个体的主观意愿、价值观和经历有关;而形式是事物的外在展现,它通常与物体本身、组织结构和艺术手法等有关。
情感是内在的,形式是外在的。
情感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
影响,但它们并不等同。
总结起来,情感和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而形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特征。
情感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情感和形式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和意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

《艺术学概论》基本知识及主要论点关于艺术的本质1.艺术学之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2.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刘勰:《文心雕龙》中原道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原。
”4.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5.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及至人生的意义等。
6.宋代严羽的“妙悟”说。
7.袁宏道,明朝人,“性灵悦”。
8.亚里士多德: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艺术概念,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应当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模仿。
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1.圣佩韦: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作家的研究。
12.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强调对文艺作品的结构和模式深入探索。
13.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的研究。
14.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
”15.西汉时期的刘安《淮南子》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16.东晋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
17.南齐谢赫论绘画六法时,其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18.清代金人瑞在赞《水浒》:“《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9.阿巴贡、严监生:悭吝、贪婪。
20.奥勃洛莫夫:懒惰因循。
21.鲁迅先生讲: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史。
”22.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论点建立了,必然的结论就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如果和美不相融,就该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融,也至少必须服从美。
”23.俄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现实的美只有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优于现实。
艺术概论知识点

1.中国核心艺术观念:三种美学核心思想2.中国传统美学:儒家:礼乐合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道家:崇尚自然自由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禅宗: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人物:弘忍南北二宗3.西方艺术观念:(1).模仿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2).表现论:艺术是人情感的表现(3).形式论:艺术的本质是艺术作品的形式(4).艺术体制论:艺术体制论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特定时期存在的关于艺术的各种观念与知识系统,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完整的社会体制。
4.马克思主义观念:(1).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思考艺术与美,艺术是人在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属于上层建筑(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发展5.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3).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在特点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在内容决定形式的同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6.审美的四种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2).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艺术鉴赏人们能够领略其中的真善美,从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能够引导人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感受愉悦。
(4).审美体验功能: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同身受的认识生活之美。
(核心)7.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1)艺术家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凭借艺术才华,通过创造性劳动,创作、生产优秀的艺术作品,(2)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诉诸人类情感,直通人类心灵;艺术具有怡情养心、铸造灵魂的功能。
(3)艺术家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开创者:每一次成功的、精彩的艺术创作,既是对艺术经典的继承,也是对前人作品的超越;既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的过程。
贝尔的《艺术》与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之比较

者 、 者 、 本 构 成 的 艺 术 世 界 。艺 术 家 情 感 的 表现 和 接 受 者 情 读 文 感 的激 起 , 是 随 从他 们 的感 觉 。 然 我 们 无法 感 觉 到 艺术 家 的 都 纵 感觉 , 我们 能 感 觉 艺术 家 感 觉 的对 象 化 形 式 。 情 感 的在 场 方 但 而
L t r r t di s ie a y S u e
贝
【 要】 摘 两人的美学思想有 同有异。他们都反对 艺术再现
现 实, 主张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 式 , 其本质是 生命 幻 象。
在如 何 表 现 情 感上 , 个提 出形 式 。 一 个提 出符 号 。 对 于 艺 术 一 另 与 艺 术本 质 , 莱夫 ・ 尔认 为 “ 克 贝 艺术 是 有 意味 的 形 式 ” 苏珊 ・ ; 朗 格 对 克 莱夫 ・ 尔提 出的 艺 术是 “ 意味 的形 式 ” 一 著名 观 点 , 贝 有 这 进行 了批 判 性 的 强化 , 纳入 到 了 自己的 艺术 符 号 学体 系, 出 并 提
接 受 者 的情 感 。 术 欣 赏 由此 成 为 一 种情 感 交 流 的活 动 。 艺 艺术 创 作 者 与艺 术 接 受 者 之 间 的 情 感 交流 .借 助 艺 术 文 本 的形 式 得 以
达成 。或 者 说 , 术 形 式 将 两 者 的 生命 情 感 关 联 起 来 , 成 由作 艺 生
现 而 在 技 术 上 的装 模 作 样 .唯 有 打 动 人 的 生命 情 感 的 有 意味 的 形 式 。既 然艺 术 中没 有 叙 述 性 的 成 分 , 么 , 叙 述 的 对 象就 不 那 所
【 关键词 】 艺术的本质 ; 有意味 的形 式; 符号形式 ; 形式一 幻
美学试题三标准答案

试题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0小题,)1.从艺术的起源角度来理解“什么是艺术”学说,康德、席勒、斯宾塞等人提出(A )。
A.游戏说B.集体无意识说C.模仿说D.表现说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D ) A.虚拟性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B )A.审美快感B.意象 C.形式D.物象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5.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其中(B )是艺术的首要功能。
A.消遣娱乐B.审美作用C.认识作用D.道德教育6.所谓艺术技巧是指(D)A.艺术思维技巧B.艺术联系技巧C.艺术审美技巧D.艺术操作技巧7.下列类型中属于时间艺术的是(D )A.建筑B.绘画C.雕塑D.音乐8.“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C )A.所有接受者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接受主体鉴赏活动的起始环节C.接受主体感知最终的升华D.对创作主体意象的复制9.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 D )A.迷狂说B.神灵凭附说 C.代神立言说D.“顿悟”与体“道”10.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艺术意象的(C)A.虚拟性B.情感性C.想象性D.情绪性11.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快怡,是艺术的(A )A.娱乐消遣功能B.认识功能C.思想启迪功能D.社会干预功能12.艺术品提供给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C )A.形象B.快乐C.意象D.感悟13.审美“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C)A.达尔文B.普列汉诺夫C.席勒D.弗雷泽14.艺术接受的核心是(C )A.对形式符号的感知B.对符号意义的理解C.对作品意象的重建D.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15.游戏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C)A.艺术的功能 B.艺术的本质 C.艺术的起源 D.艺术的存在16.把艺术品的结构划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A)A.英伽登 B.布隆博格 C.汉斯立克 D.克罗齐17.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关键是(B)A.艺术形式 B.艺术意象 C.艺术的思想内容 D.创作主体18.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 D )A.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模仿与被模仿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动与被感动关系19. 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是创造(C)A. 有意境的世界B. 有意象的世界C. 有意境的意象世界D. 有意象的意境世界20.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以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 D)A. 社会干预功能B. 心理平衡功能C. 道德教育功能D. 娱乐消遣功能21. 艺术意象是一种(C)A. 虚拟的存在B. 客观的物质存在C. 精神的存在D. 物质—精神存在22.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的基本特征的是( A)A. 自律性B. 他律性C. 形式符号性D. 开放性23.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D )A.艺术形式B.艺术内容C.艺术符号D.艺术意象24.当代美国哲学家( A )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的观点。
对三种艺术本质理论的评价

对三种艺术本质理论的评价
艺术本质理论是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和解释,主要包括表现主义、形式主义和内容主义三种理论。
以下是对这三种理论的评价:
1. 表现主义理论: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产物。
这种理论强调艺术家的个体感受和表达,认为艺术作品需要表达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看法。
表现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主观想法。
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缺陷,往往忽略了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过于侧重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感,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平衡主观性和客观性。
2.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形式和技巧,它们可以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达。
这种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创新性,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追求。
形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也常常被批评为过于艺术的内部追求,忽略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不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
3. 内容主义理论:内容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重点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内容,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意义和有目的的。
这种理论通常涉及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内容,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和价值。
内容主义的优点在于能够把艺术作品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其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度陷入教育和道德指导的功利主义陷阱。
美术概论重点

内容太多,请自行酌情删减。
名词解释1,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在其美学著作《艺术论》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
”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象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现代美学以至20世纪世界美术的发展。
表现说与情感说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理论层面不同,哲学色彩更重。
托尔斯泰更多地是从艺术实践经验出发界定艺术,而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把主观的表现看作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否认技巧的本质,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和克罗齐一样,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表现是种不需要技巧的活动”,“当一件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
3,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由席勒系统化,由斯宾塞等进一步发展。
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游戏”,“是对自身的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席勒受康德哲学和美学的启发,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游戏说在19世纪和本世纪有一定影响,它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看到了艺术给人的精神愉悦,但它仅仅从主体去解释艺术,同客体、功利、实践与社会生活相割裂,因此仍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理论。
4,情感符号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艺术的真正主题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结构要素中去寻找,在线条、布局、在建筑的、音乐的形式中去寻找”。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美学思想比较分析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美学思想比较分析英国形式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作为一个把美学转向主体,将形式摆在重要位置且带有“革命精神”的新兴美学流派,贝尔与弗莱两人同为布鲁姆斯伯里群体中的一员,又都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关系密切。
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术渊源,相似的理论体系,难免会让人容易相混淆,觉得并无差异。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两个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第一章从贝尔与弗莱所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团体以及背后的哲学基础三个层面探讨了两个人美学思想形成的根源。
其次,笔者在第二章里对贝尔与弗莱两人美学思想的理论内容作了一番分析和比较,理清两个人美学思想上的联系与差异。
在联系方面,先是通过两人同为“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辩护,以及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和弗莱的“双重生活论”中,关于与生活情感完全不同的审美情感的论述来说明两个人美学思想的相似之处。
在差异方面,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关于艺术本质界定的差异;另一个是关于艺术再现性的差异。
在艺术本质的界定上贝尔宣言式的认定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最终陷入了一种“纯形式”和“审美情感”的循环论证;而弗莱则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试探性的工作,更不愿明确梳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且第一个指出贝尔陷入了循环论证之中,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让人迷惑的。
在艺术的再现性的问题上,弗莱在《回顾》一文中明确说到自己与贝尔完全排斥艺术作品再现因素观点的分歧。
他认为贝尔似乎走得太远了,因为在他看来,“在选择何种程度的再现性才适合他的感情表现上,艺术家是自由的。
”最后,本文在对贝尔与弗莱美学思想理论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出两个人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总的来说,贝尔与弗莱两人虽同为英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但在思想上还是有所差异。
国内大多数人还处于把两人混淆的初级阶段,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理清两人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指出这一问题并希望引起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5期咸宁学院学报Vol.30,No.5 2010年5月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May.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5-0118-02《情感与形式》与《艺术》的艺术本质之比较*胡亚(安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摘要: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西方美学史对其研究可谓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阐述了贝尔在《艺术》一书中的视觉艺术理论与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的符号论美学,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此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最终对艺术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艺术本质;形式;符号;意味;审美情感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的定义迄今已有上百种,从不同角度探讨艺术本质特征,以下本文就以西方学者贝尔与苏珊·朗格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来作比较。
一、《情感与形式》中表述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并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情感与形式》一书是苏珊·朗格在理论上对卡西尔哲学的直接承继。
卡西尔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概念作用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运用。
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的秩序,科学在思想上给人以秩序、道德在行为上给人以秩序,而艺术则在感觉现象和理解方面给人以秩序。
卡西尔还认为: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
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符号不是反映了客观世界而是构成了客观世界。
卡西尔还把语言、艺术、宗教和科学看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而每个方面都表现了符号再现的基本功能。
苏珊·朗格继承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她的观点是对不同的符号方式加以确定,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更为清晰的印记。
朗格的艺术理论是其整个符号理论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她以符号行为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为支点,详细地解析了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艺术现象,这种无比绚丽多彩、无比神奇美妙的人类活动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
朗格在卡西尔理论的基础上对符号与符号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区分,这既是她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也为以后艺术本质讨论做下铺垫。
她指出:尽管信号与符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出现交叉和重合的情况,但就本质来讲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信号是事件的一个部分,对于有经验的观察者来说,它意味着某种显著特征的静止状态,它是事态的征兆。
所以说“信号是指令行动的某物或某种方法”。
而符号则不然,它可以传达某种意味或某种内在含义,它不是事物的替身而是概念的媒介。
另外在两者的对应形式及基本要素上也有所不同。
在符号与信号的本质区别上朗格还提出:由于符号活动中包含着概念活动能力,而概念抽象为人类独具,所以信号可以为动物和人共有,而理解符号的能力,即把关于感觉材料每一物都完全看成其所包含的特定形式的能力,是人类独具的精神品质。
人们在符号活动中所得到最惊人的成果就是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感觉世界中的一切现实存在,表达某些隐藏起来的事实,甚至可以表达那些无可感觉的无形观念。
正是凭借语言,人类才能进行思维、记忆,才能描绘事物,再现事物间的关系,揭示各类事物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也只有依靠语言,人类才能交流、沟通,从而反映出各种概念,反映出知觉对象或概念对象间的联系。
当然,语言绝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那便是“艺术”。
艺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出现,为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赋与了形式从而使人类实现了对其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借用具体事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
艺术就是这样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
由此,朗格给予艺术一个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创造这一理论的阐述,朗格把研究人类理性活动的认识论扩展为研究一切人类文化的符号论。
在此之中,既有艺术符号的直观形式,又有语言符号、科学符号的推理性形式,而把直观的艺术形式当作理性认识的发源地,又为人们对于符号活动的考虑,提供了新的有益的线索。
这种符号理论,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又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进一步阐述了艺术活动的特质。
艺术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解决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问题上独辟蹊径,给人以启发。
在朗格论述的问题当中,艺术家如何创造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问题是重点之一。
在此论述中她提到了艺术抽象是形成情感符号建立艺术符号理论的前提,而艺术抽象成为可能的前提是幻象的建立。
在人们如何去了解形式的意味的问题上,朗格的答案是:依靠直觉。
在她看来,一方面直觉是基本的理性活动,包含着认识思维,另一方面又不是对真假的判别而是对形式外观的判别。
而艺术直觉是人们对艺术品的含义的直接把握和评价,是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的直接判断。
从直觉方式上来讲,艺术直觉要远为复杂。
它不是那种从一个基本直觉进入另一个*收稿日期:2010-02-10基本直觉,逐渐构成某种较为复杂直觉的过程,它是针对每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的直接把握或“顿悟”。
朗格在论证艺术表现情感的可能性的问题上,艺术创造与欣赏问题上以及在论述直觉与艺术本质问题上,都没有离开过“生命形式”这个概念。
在她看来,人的感觉能力是组成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某种程度上生命本身就是感觉能力。
因此,作为感觉能力的生命与人们观察到的生命就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有着某种一致的时候,观照对象才可能包含着某种情感。
因为情感就是一种集中、强化了的生命,是生命湍流中最突出的浪峰。
有了生命的逻辑形式,直觉就能把握,欣赏者就能顿悟其中的情感。
在此章节中,朗格总结了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为: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并且认为生命形式的全部特征都在艺术形式中找到了,这就说明了一点: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有着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朗格把人类情感普遍性的基础建立在生命形式上,实际上与柏格森的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世界统一在生命冲动中,彼此渗透合为一体的理论殊途同归。
二、《艺术》中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一书中,贝尔提到当所有人谈起艺术的时候,总会在心理上将艺术作品与其他所有的东西区分开来。
当一件艺术作品要想存在,就必须具备某种属性,而能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的共同属性,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即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贝尔将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并且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共性,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
而给艺术作品下达命令的东西,就是使艺术家有能力创作出“有意味的形式”的情感,艺术家创作“有意味的形式”的能力不依赖于猎鹰般锐利的眼光,而是依赖于奇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也正是因为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才有意味的。
在情感与形式的问题上,贝尔指出,情感的表达并不是艺术作品外在的、肉眼可见的标志。
艺术作品的特点在于它有力量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可能就是给它赋予这种力量的东西。
在观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观者为它的形式所打动,这时他会去思考是什么使形式能打动自己的,贝尔认为,恰当的形式一定是缘于恰当的情感,而恰当的形式是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所支配和制约的。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你从哪个方面来看一件艺术作品,只要它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情,或着能够唤起别人的审美情感,那么,这件艺术作品就是恰当的,对于观者来说,“恰当”一词是意味着审美上能够给人以满足。
在贝尔看来,大多数重视艺术的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原始作品。
原始人创作艺术,是因为他们必须要创作,他们没有别的意图,只有表达自己的形式感的强烈愿望。
他们不想去创作,或者说无力去创作形式的幻象,而是全力以赴去创作形式。
这些原始艺术总是免于带上描述的属性,找不到精确的再现,也找不到技巧上的装腔作势,唯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所以使得原始作品倍受艺术家的青睐。
当然,再现本身并非不好,如果在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形式运用得当的话,也是可以和抽象的形式一样富有意味,但它是作为一种形式,而不是作为再现而具有价值。
三、两种观点之比较在贝尔的《艺术》中提到一种审美假说,认为所有美学体系的起点一定是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并将唤起这种情感的对象称为艺术作品。
而在每一件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他所谓的“形式”,就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所谓“纯形式”。
这种纯粹关系、纯形式仅向有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展示,普通人看不到它。
而所谓“意味”,则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不可言宣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也只有在有艺术审美能力的人审视艺术纯形式时,才会出现。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起有艺术观赏能力者的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或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第一次突出了为其他学说所忽视的艺术的“纯形式”,并把它确定为艺术的审美本质。
虽然西方美学一直以来有重视形式的传统,但将形式作为对艺术的一个重要规定,贝尔还是第一人。
其理论缺陷在于完全割裂了“意味”和“审美纯形式”与主体的现实情感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完全脱离了人类具体社会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也脱离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仅抽象地谈“情感”与“形式”。
他所说的“意味”和“形式”都显得比较神秘,让人感到难以捉摸。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提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而抽象出的形式便成为情感符号。
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符号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同时,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
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是在综合“有意味的形式”说和“表现说”之后得出的一个新的艺术本质观,一方面,它突出强调了形式这一外在显现形态,而这在表现说中是被忽视了的;另一方面它又对“形式”作了革命性的改造,强调形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艺术符号传达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功能,而避免了将形式神秘化、抽象化的倾向。
它的理论不足则在于它所说的情感似乎比贝尔所说的更加抽象,苏珊·朗格有时认为这种情感不是日常的情感,而是一种情感概念,显得过分的理性化;有时又将情感当作是一种生命冲动,显得又过分感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