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合集下载

第9章 抗肿瘤药

第9章 抗肿瘤药

• 理化性质:易溶于水和乙醇,有腐蚀性; • 临床用途:第一个在临床中使用的抗肿瘤药, 选择性差,毒性很大。 • 稳定性:PH>7时 (注射剂水剂PH3.0-5.0)
Cl N Cl H2 O pH>7 OH N OH
美法仑(溶肉瘤素)
Melphalan
CH2CH2Cl N HOOC NH2 CH2CH2Cl
定义
• 抑制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 及嘧啶核苷的合成途径 •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 途径 •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抗肿瘤药物
抗代谢抗肿瘤药可分为三类:
• ①嘧啶拮抗物类:氟尿嘧啶、阿糖胞苷 • ②嘌呤拮抗物类:巯嘌呤、磺硫嘌呤钠 • ③叶酸拮抗物类:甲氨喋啶
一、嘧啶拮抗物
按照作用机制分为:
一).干扰DNA合成的药物:5-氟尿嘧啶 二).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环磷酰胺 三).作用于RNA合成的药物:放线菌素D 四).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紫杉醇 五).基于肿瘤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药物:喜树碱 六).表观遗传学类抗肿瘤药物:地西他滨
第一节
生物烷化剂
Bioalkylating Agents
学习小结 学以致用
了解
了解天然抗肿瘤药物和金属抗肿瘤药物及 生物烷化剂、抗代谢抗肿瘤药的作用机理; 学会认识药物的结构及疗效之间的关系。
学习要求 重点难点
抗肿瘤药物
重点
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巯嘌呤、甲 氨蝶呤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 质、临床用途。
授课内容
拓展链接
难点
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结构特点。
学习小结 学以致用
2、肿瘤现状
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
新患者由每年1000万增到1500万,死亡数由 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应用

通过不同途径使血清性激素水平下降
激素类抗肿瘤药作用机 理
激素类抗肿瘤药作用机理
他莫昔芬:竞争肿瘤部位雌激 素受体,阻止雌激素发挥作用 而起抗肿瘤作用。用于乳腺癌。
甲地孕酮:作用于雌激素受体 和直接抗雌激素作用。用于乳 腺癌、子宫内膜癌。
甲羟孕酮:大剂量通过负反馈 抑制雌激素的分泌而具有抗肿 瘤作用。
○ G1期特异性药物:放线菌素D ○ S期特异性药物 :氟脲嘧啶、阿糖胞苷 ○ G2期特异性药物 :依托泊苷 ○ M期特异性药物:长春新碱
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分类
• 烷化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塞替派
• 抗代谢抗肿瘤药:甲氨蝶呤、巯嘌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

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 多柔比星、米托恩醌
蔬菜:
洋葱、土豆、番茄、大蒜、萝卜、芦笋,海带、马尾藻等海藻类食物均有抗癌作用。海带 中的岩藻多糖具有抑癌作用 .
抗癌食物
茶叶
玉米
猴头菇
海藻类
大豆 海蜇
香菇
谢 谢 大 家
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各周期的特点
01
添加标题
处于增殖周期中的 肿瘤细胞对抗肿瘤 药物敏感.
02
添加标题
处于静止期的肿瘤 细胞则对多数抗肿 瘤药物不敏感。
抗肿瘤药物根据作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分为: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烷化剂 、抗肿瘤抗生素、铂化合物 )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抗代谢药、抗肿瘤抗植物药)

抗醇
、肿
多瘤
西抗他植赛物
药:
泰素帝











乙苷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一、常见抗癌药物总作用机理二、常见抗癌药物作用机理1. 氮芥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

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 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

G1期及M 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 期延迟。

【适应症】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

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

2.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临床常用的烷化剂类免疫剂。

【药理作用】该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 DNA 及 RNA 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 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 合成,对S 期作用最明显。

【适应症】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作用。

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

氟达拉宾+阿糖胞苷+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氟达拉宾+阿糖胞苷+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治疗难治及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多年 来 , 治及 复 发 急 性 髓 性 白血病 一 直 是 血 难 液恶性 肿 瘤 领 域 研 究 的难 点 及 热 点 问题 。迄 今 为 止 , 治及 复发 性 急性 髓 性 白血 病 尚无 理 想 的化 疗 难
22 毒副作 用 1 . 5例 中有 1 1例 化 疗 中 出现 严 重 的恶 心 、 呕吐等 胃肠 道反 应 , 恩丹 西酮 类药 物止 吐 用 好 转 。无严 重 心 脏毒 性 反 应 出现 。所 有 1 患 者 5例
复发性 急性 髓性 白血 病 , 显示 了较好 的疗 效 , 现报 告
如下 。
L ( 1 ) 0/ ] [ 5~ 7 ×1 L 。转 氨酶升高 4例 , 经保 肝治
疗 恢复 正 常。皮 肤过 敏 1 , 过敏 治疗 好转 。 例 抗
3 讨论
1 资料与 方法 .
11 临床 资料 .
20 0 3年 8月至 20 0 5年 6月 共观 察
目前 治 疗难 治及 复发 性急 性髓性 白血病 是临 床
1 5例难 治及 复发 性 急性 髓 细 胞 白血 病 , 中男 性 9 其 例 女性 6例 , 中位 年 龄 3 6岁 (7~ 5岁 ) 急性 粒 1 6 , 细胞 白血病 未分 化 型 ( 1例 , M) 急性 粒 细 胞 白血 病
杨三 强 吴 勤英 刘均 港 校鹏 举
枣庄 矿业 集 团枣庄 医院
枣庄市
270 7 10
【 关键词 】 氟达拉宾 ; 阿糖胞苷; 粒细胞刺激 因子; 急性髓性 白 血病
【 中图分类号】 R 3. 1 【 737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1 50 20 )2 13 2 0 - 1(07 0- 5- 09 0 0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古力克孜·吾守尔;杨顺娥;闻淑娟【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奥沙利铂(L-OHP)、地塞米松(DXM)组成的GLD联合化疗方案治疗21例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珐:21例经正规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GLD方案化疗:吉西他滨(Gem)1 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L-OHP)8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地塞米松(DXM)40 mg/d,静脉滴注,第1~4天.以3~4周为1周期,每例患者至少连用2个周期.结果:21例患者中,15例获得缓解,占71.43%.其中完全缓解(CR)5例(23.81%),部分缓解(PR)10例(47.62%).化疗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他有轻至中度的消化系统反应等.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地塞米松组成的GLD联合化疗方案对治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验证的补救性化疗方案.【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8【总页数】4页(P1037-1040)【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GLD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作者】古力克孜·吾守尔;杨顺娥;闻淑娟【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联合化疗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经过联合化疗后部分可达到完全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缓解后很快复发。

目前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刘炜洋 王小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 上海 200040)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类型,目前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生存期较短。

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学改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非常普遍。

降甲基化药物已成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线用药。

本文概要介绍近年来降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 阿扎胞苷中图分类号:R97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9)11-0008-05Research advances of azacit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LIU Weiyang, WANG Xiaoqin**(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re common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n clinic.The effect of current treatment is relatively poor, and patients usually have a shorter survival. Epigenetic changes such as DNA methylation are very common in these diseases. Hypomethylating agents have recently become the first line therapie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trials on the hypomethylating agent azacitidine.KEY WOR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zacitidin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常同时或先后出现红系、粒系和巨核系发育异常,导致进行性的、难治性的外周血细胞减少,且易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

hypercvad b方案

hypercvad b方案

Hyper-CVAD B方案1. 简介Hyper-CVAD B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淋巴瘤的化疗方案。

该方案结合了高剂量化疗药物和单克隆抗体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Hyper-CVAD B方案的药物组合、治疗周期、副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内容。

2. 药物组合Hyper-CVAD B方案主要由以下药物组合构成:•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Doxorubicin(阿霉素)•Vincristine(长春碱)•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其中,Cyclophosphamide和Doxorubicin属于化疗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Vincristine也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Dexamethasone则是一种类固醇抗炎药物,用于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Rituximab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并靶向淋巴瘤细胞。

3. 治疗周期Hyper-CVAD B方案的治疗周期通常为21天,分为两个阶段:A阶段和B阶段。

•A阶段:包括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和Dexamethasone的联合用药。

该阶段持续4-6周,期间每隔2-3周进行一次化疗。

•B阶段:在A阶段之后进行,包括Cytarabine(阿糖胞苷)和Methotrexate(甲氨蝶呤)的联合用药。

该阶段持续4-6周,也是每隔2-3周进行一次化疗。

整个治疗周期通常需要6-8个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医生可能会对治疗周期进行调整。

4. 副作用Hyper-CVAD B方案的药物组合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恶心和呕吐:由于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医生通常会给予相应的抗呕吐药物进行控制。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医生会密切监测血常规,并根据需要给予支持性治疗。

海洋天然产物

海洋天然产物
1)聚醚化合物(岩沙海葵):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强心的作用; 肿瘤促长剂;
2)十肽(黄海葵): 增强哺乳动物心脏收缩力、抗癌。
4. 抗菌、抗病毒海洋药物
头孢菌素C是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的天然产物,开 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阿糖腺苷是来源于海绵的天然产物,是第一个可以 进行静脉注射的抗病毒药物。
在蓝细菌中发现小分子蛋白质CV-N进入抗HIV的Ⅲ 期临床研究。
如何利用海洋天然产物
• 天然产物模拟; • 天然产物提取。
海洋天然产物的类型
研究内容
一、 海洋高分子材料和酶
二、 海洋药物
海洋高分子材料和酶
• • • • 琼脂与琼脂糖; 卡拉胶; 褐藻胶; 耐高温酶。
琼脂原料
琼脂和琼脂糖
• 琼脂:几种半乳糖交联而成的高分子化 合物;
• 琼脂糖:不同类型吡喃半乳糖聚合而 成的多糖;从琼脂中提取出来;因其 多孔凝胶性质,已广泛用做生物大分 子电泳技术的支持材料。
• 在有机溶剂和水中都不溶解,仅溶于醋酸 等酸性溶剂,并且在碱性和强酸性溶剂中 不稳定;
河豚毒素的毒理作用
• 选择性地阻断钠离子透过神经细胞膜,从 而阻断了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导;
TTX分布
TTX分布于陆地和海洋的许多动物中,包括
毫不相干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体内和
体表,甚至海底沉积的生物中,如热带刺鲥 鱼、蟾蜍、哥斯达黎加的箭毒蛙、蓝斑章鱼 、多棘槭海星、马蹄形蟹、花纹爱洁蟹、腹 足纲软体动物如硰罗法海螺、日本东风螺、 环节动物以及其他的软体动物和线虫。
从海藻中发现硫酸多糖经结构修饰具有显著的抗 HIV活性,并进入临床研究; 抗菌肽,源于贝类等的小肽。
鱼肉毒素
• 又称雪卡毒素; • 大分子聚醚化合物; • 毒性比河豚毒素大40~50倍; • 神经毒素,通过激活钙离子通道,使神经 细胞过度兴奋; • 少量可作兴奋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

本文从阿糖胞苷的来源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谈起,简单地介绍了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动学特点,其次分析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并分别针对细胞毒作用,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端粒酶作用等来阐述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

关键词肿瘤,药物,阿糖胞苷,研究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阿糖胞苷的简介 (3)(一)阿糖胞苷的来源 (3)(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3)(三)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1] (4)(四)阿糖胞苷的药动学特点 (4)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4)(一)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 (5)1、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 (5)2、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 (5)(二)细胞毒作用 (6)(三)大剂量给药-阿糖胞苷 (6)(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7)(五)端粒酶作用 (7)(六)其他 (8)三、讨论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10)引言随着近几年技术的发展,肿瘤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的寿命明显地延长了,尤其是那些患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甚至有了很大的突破。

但是对于那些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占到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研究却未能有明显的进展。

不管是肿瘤学家,还是药学家都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首先得从肿瘤的发生机制着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几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连带着分子药理学和分子肿瘤学也发展,从而使得一些肿瘤的本质逐步地被阐明。

快速筛选基因工程等一些先进技术的发明以及大规模的应用又加速了药物的开发过程,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国内外近几年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来看,主要针对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主攻对象为占恶性肿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体瘤;更多地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肿瘤的一些活性成分;多了解肿瘤在体内发生发展的一些机制,寻找新的药物分子作用靶点;大规模快速筛选基因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抗肿瘤药物正在从传统的只针对细胞毒的作用向着针对抗肿瘤机制的多个环节作用的新型方面发展。

从文献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以及主要采用手段有: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包括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调控剂,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作用靶点;以抗转移药为作用靶点,减少癌细胞的粘附、脱落还有基底膜的降解;以端粒酶(端粒酶抑制剂)为作用靶点;以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为靶点设计耐药逆转剂;设计细胞分化诱导剂,促进恶性肿瘤细胞向成熟细胞的分化;抗体或者是毒素的导向治疗,来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设计生物反应调节剂,来提高或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癌基因或是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基因进行基因治疗—通过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肿瘤基因工程瘤菌或者是一些抗耐药的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片段等。

一、阿糖胞苷的简介(一)阿糖胞苷的来源阿糖胞苷属于嘧啶类抗代谢药,其化学名称为1-β-D-阿拉伯呋喃糖基-4-氨基-2(1H)-嘧啶酮。

阿糖胞苷最早在1959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chard Walwick、Walden Roberts和Charles Dekker合成。

在1969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阿糖胞苷进入市场。

阿糖胞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能溶于水等极性溶剂,也可以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熔点为212-213℃。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它主要作用于细胞的S增殖期,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最终干扰细胞的增殖。

阿糖胞苷为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对处于S期增殖期的细胞的作用是最敏感的,对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的作用比较弱。

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过激酶的磷酸化以后转为阿糖胞苷三磷酸肌阿糖胞苷二磷酸,阿糖胞苷三磷酸肌可以强有力的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而阿糖胞苷二磷酸可以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从而抑制细胞DNA的聚合和合成。

(三)阿糖胞苷的临床应用及其出现的不良反应[1]阿糖胞苷临床上主要被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其中对于急性粒细胞的白血病的疗效是最好的,对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一般是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对于像肺癌、消化道癌、头颈部癌、恶性淋巴瘤、流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的角膜炎也有疗效。

临床应用时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系统: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严重的可以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是巨幼细胞贫血症。

2、患白血病、淋巴瘤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可能会发生高尿酸血症,严重的会出现尿酸性肾病。

3、阿糖胞苷综合症(有骨痛或肌痛、咽痛、发热、全身不适、皮疹、眼睛发红等表现)主要见于用药后6-12小时。

4、比较少见的还有口腔炎、食管炎、肝功能异常、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发热反应等的表现。

5、阿糖胞苷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的相互作用:阿糖胞苷是嘧啶类药物,与四氢尿苷合用时,由于四氢尿苷可以抑制脱氧酶,因此延长了阿糖胞苷的血浆半衰期,提高了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起到了增效的作用。

阿糖胞苷不能与5-氟尿嘧啶合用。

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要禁用[2]。

(四)阿糖胞苷的药动学特点阿糖胞苷口服的时候,只有20%能被消化系统吸收,效果比较差。

因为口服以后有首关效应,会迅速被肝脏的胞嘧啶脱氨酶代谢为活性低的尿嘧啶阿糖胞苷。

但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糖胞苷时,经过放射性元素氚标记的阿糖胞苷在给药20-60分钟之内产生的血浆放射性峰浓度要比静脉注射的低很多[3]。

但是连续静脉注射就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

静脉注射的阿糖胞苷在人体内表现为两相代谢:初级代谢的半衰期大约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的阿糖胞苷药物会在肝脏中转变为没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尿嘧啶阿糖胞苷;二级代谢,即尿嘧啶阿糖胞苷的代谢的半衰期时间比较长,大约是1-3个小时。

排泄渠道主要是通过肾脏,其中90%为代谢产物,10%为原药。

二、阿糖胞苷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TS)可以把单磷酸脱氧尿嘧啶(dUMP)转换成单磷酸胸腺嘧啶(TMP),而单磷酸胸腺嘧啶(TMP)是DN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TS特异性抑制剂,其中最著名的是raltitrexed(Tomudex)。

Raltitrexed是水溶性的TS特异性抑制剂,不影响RNA合成等其他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因此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

临床试验中单药使用或与其他抗癌药(如5-FU,CPT-11,oxaliplatin)及放射线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软组织肉瘤、白血病等都有着比较理想的疗效。

阿糖胞苷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药物。

下面以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例:(一)代谢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发挥作用阿糖胞苷是嘧啶类抑制剂,经过广泛代谢转变为活性复合物阿糖胞三磷酸核苷才能发挥其作用。

首先阿糖胞苷脱掉氨基后变成无活性的阿糖尿苷,剩下的少量的阿糖胞苷进入细胞内,在胞浆中脱氧胞苷激酶的催化下形成阿糖胞磷酸核苷,然后再在一磷酸和二磷酸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阿糖胞二磷酸核苷和阿糖胞三磷酸核苷。

后者存在于许多细胞中,有报道[4]称,其可能是掺入到DNA 的核苷酸链中,阻止链的延长,造成链的断裂,进一步影响链的复制,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作用的;还有报道[5]称,阿糖胞三磷酸核苷可以结合到拓扑异构酶复合物上从而限制其活性,最终抑制DNA合成。

细胞的活性会受到外部信号的控制,外部信号转导到细胞内部也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包括多种细胞内途径,最经典的为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这条通路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都是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来起作用的。

一旦细胞信号转导发生异常,就会导致恶性肿瘤快速增殖、无限生长。

针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各个环节来对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是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恶性肿瘤的,下面介绍几类类研究最活跃、进展比较快的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关键酶的抑制剂。

1、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蛋白酪氨酸激酶(PTK)是一组酶系,它能够催化ATP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的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激活各种底物酶,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

真核细胞的生长因子如EGF,PDGF,胰岛素的受体和许多癌基因的表达产物都具有PTK活性。

经过检测发现,多数肿瘤细胞内PTK活性都要比正常细胞的要高,所以PTK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抗肿瘤靶点。

迄今为止,已经证明许多PTK抑制剂都有抗癌和抗肿瘤的活性,部分甚至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分化;PTK抑制剂与其他抗癌药物合用治疗癌症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小分子肽类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性的进展,如具有明显PTK活性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在体内外试验中显示出很强的抗肿瘤活性,现在已经准备进入临床试验;具有RTK活性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 受体小分子肽类抑制剂PD-166285作用于患有肿瘤的小鼠体内时,可以明显延长这种小鼠的生存时间;有些还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且因其能增加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BCNU的作用,正在准备将PD-166285和SU-101两药合用进行II期临床试验。

2、法尼基转移酶(FTase)抑制剂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Ras癌变基因的表达产物Ras蛋白存在于多数肿瘤细胞之中。

Ras蛋白是一种三磷酸鸟苷(GTP)的结合蛋白,它可以调控细胞的有丝分裂。

Ras蛋白在细胞的增殖和恶性转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最终需要与胞浆膜结合才能发挥其原有的生物学效应,过程是:从胞浆到胞膜需要Ras蛋白的翻译后进行修饰,即从半胱氨酸残基法尼基化开始,法尼基化后,3个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被蛋白酶水解;法尼基基团的结合使分子变得更容易插入到胞膜中,这是Ras成熟必须的第一步。

FTase是近年来发现的与Ras蛋白异戊二烯化修饰密切相关的一种必需酶,它可以抑制法尼基转移酶(FTase)活性,阻止Ras蛋白的法尼基化,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二)细胞毒作用有文献[6,7]报道,阿糖胞苷发挥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也是由于其掺入DNA诱导寡核苷酸内部结构的改变减少了具有各自DNA结合原件转录因子的结合容量,对新信使RNA转录的抑制作用和新和成蛋白质的翻译抑制作用也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