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检验技术
法医鉴定中的痕迹检验技术

法医鉴定中的痕迹检验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是法医鉴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犯罪现场及相关物证上的痕迹进行检验和分析,为刑事司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痕迹检验技术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痕迹检验技术的定义与分类痕迹检验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检验方法和工具,对犯罪现场及相关物证中的微小痕迹进行采集、检验和分析,以确定其与犯罪行为及嫌疑人之间的联系。
根据检验对象的不同,痕迹检验技术可分为物证痕迹检验和生物痕迹检验两大类。
物证痕迹检验主要涉及对现场留下的痕迹进行检验与分析,包括指纹、足迹、工具痕迹等。
这些痕迹可以提供被害人、目击者以及嫌疑人等犯罪活动信息,为案件重要线索的获取与嫌疑人的锁定提供了有效手段。
生物痕迹检验主要涉及对现场遗留的血液、唾液、体液等进行检验与分析,以获取与犯罪行为相关的DNA信息。
由于每个人的DNA序列都是独特的,通过DNA检验可以确定嫌疑人与案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司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物证痕迹检验的方法与应用1. 指纹检验指纹是人体皮肤上的纹路,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指纹检验旨在通过对现场留下的指纹进行比对,确定嫌疑人的身份。
目前常用的指纹检验方法包括粉末法、光学法和化学法等。
指纹检验在犯罪现场的痕迹检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足迹检验足迹是人类行走或站立时所留下的痕迹。
足迹检验可通过对犯罪现场及相关物证上的足迹进行采集、对比,确定不同鞋物或鞋底的痕迹特征,进而锁定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
3. 工具痕迹检验工具痕迹是指犯罪现场上通过使用工具所留下的痕迹。
工具痕迹检验可通过对现场物证上的痕迹进行采集、检验,分析痕迹的特征和工具的使用情况,推断出犯罪的手段和嫌疑人的行为特征。
三、生物痕迹检验的方法与应用1. DNA检验DNA检验是一种通过提取样本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基因分型等步骤,以获取DNA序列信息的技术。
DNA在犯罪现场及相关物证中的留存,可以提供嫌疑人、受害人等与案件相关的重要信息。
现场足迹检验技术方法分析

现场足迹检验技术方法分析作者:刘义亮刘强张小鹏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1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手段也开始朝着科技化、团伙化的趋势发展,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能力逐渐提升,所以在刑事犯罪现场,嫌疑人借助于带手套等途径隐匿犯罪证据的情况非常普遍,指纹在犯罪现场的遗留逐渐减少,因此对现场足迹的检验技术就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分析了犯罪现场足迹检验技术方法。
关键词:现场足迹;痕迹检验;技术方法中图分类号:D91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2-0182-01作者简介:刘义亮(1985-),甘肃兰州人,本科,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刑警大队,助理工程师,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研究方向:痕迹检验;刘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张小鹏,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刑警大队。
足迹检验技术属于一种专门的科学活动,指的是应用足迹检验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按照刑事犯罪现场嫌疑人遗留足迹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对犯罪嫌疑人足迹(如赤脚印、鞋子、袜等样本)实施检验,论证并根据事实得出相关结论,即是认定同一或者否定同一的结论。
因为足迹具有一些固有的特征,在刑事犯罪侦查过程中也逐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现场足迹检验技术在刑侦工作中的作用(一)澄清事实在进行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便是发生的事件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立案。
例如说有人员死亡的案件,必须要确定属于他杀、自杀还是意外事件,借助于对现场遗留足迹的检验鉴定,能够判断是死者的、第三人的或者多人的,若排除死者足迹之外还有其他人,我们便能够有证据判断其是否属于他杀。
另外结合现场足迹,还能够给案件的侦破提供一个大概的范围和方向,而若现场中只有死者一人的足迹,也能够为自杀后意外提供证据。
(二)提供线索在刑事案件现场分析中,借助于对现场遗留足迹的分析,能够对犯罪嫌疑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职业等进行初步的判断,给刑事侦破工作提供一个轮廓和方向。
穿鞋足迹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和掌握穿鞋足迹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提高对现场足迹的识别、提取和分析能力,为犯罪现场勘查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原理穿鞋足迹是指人在行走、站立等动作中,鞋底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痕迹。
通过对穿鞋足迹的形态、步态、鞋底花纹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判断鞋子的种类、型号、新旧程度,甚至推测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场地:模拟犯罪现场2. 实验器材:足迹提取工具、相机、尺子、记录本、电脑等3. 实验样品:模拟犯罪现场中穿鞋足迹的痕迹四、实验步骤1. 现场勘查(1)到达现场后,首先对现场进行初步观察,了解现场情况,如现场环境、痕迹分布等。
(2)对现场进行保护,避免足迹被破坏。
(3)使用足迹提取工具,如粉末、液体等,将足迹痕迹提取到实验材料上。
2. 足迹分析(1)观察足迹痕迹的形态,如足迹中心线、足迹边缘、足迹深度等。
(2)分析足迹的步态特征,如步幅、步频、步态线等。
(3)观察鞋底花纹,判断鞋子的种类、型号、新旧程度等。
(4)结合现场情况,分析足迹的行走路线、行走方向等。
3. 足迹鉴定(1)根据足迹分析结果,判断鞋子的种类、型号、新旧程度等。
(2)结合现场情况,推测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
(3)将足迹鉴定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4. 实验总结(1)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2)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模拟犯罪现场中穿鞋足迹的提取和分析,成功鉴定出鞋子的种类、型号、新旧程度等。
2. 结合现场情况,推测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
3. 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足迹痕迹不明显,提取难度较大。
(2)部分足迹分析结果存在误差。
4.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意见:(1)提高现场勘查技能,加强对足迹痕迹的提取和保护。
(2)提高足迹分析能力,减少分析误差。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掌握了穿鞋足迹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提高了对现场足迹的识别、提取和分析能力。
痕迹检验中足迹检验技术探究

痕迹检验中足迹检验技术探究作者:徐璟韩伟民来源:《祖国》2016年第18期摘要:足迹检验是现代刑事侦查与物证技术中现场痕迹检验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现场足迹各方面特征的检验和确认能够对事件的主要关系人物特征、事件发生时情况做出简单的判断,对案情的侦破有重要帮助。
是侦查部门使用的主要侦查手段之一。
关键词:案情发展步幅特征步态特征足迹是人体结构的固态特征,是由于个人形体特点的不同,脚部骨骼、肌肉的不同,脚部穿着的的不同而在现场留下的不同痕迹。
这些痕迹能够透漏出于案件的关系人物的一些信息,对案情的侦破和嫌疑人的锁定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足迹检验的重要性足迹检验就是对现场足迹所反映的特征与嫌疑人的足迹所反应的特征比对检验,论证各自的特征所构成的特征组合是否统一,来做出结论的过程。
足迹检验是痕迹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物证技术的中心内容,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根据现场的足迹检验结果能够形成良好的案件对策,对于案情进一步扩大的侦查和预防有较大帮助,此外还能够依据检验结果形成犯罪技术上的措施和预防方法。
二、足迹检验的技术操作过程(一)寻找和发现足迹同字面意思就是寻找和发现足迹检验的比对样本,是做足迹检验的第一步。
其中需要注意两点:1.足迹发现的重点位置:丛林拐角处、开阔地区等(选择足迹清晰、特征明显、方便测量的部位)。
2.足迹存在一些特殊特征:是否有特殊气味、是否存在特殊印记变化等(特殊特征对于案情的进一步了解、嫌疑人锁定有较大帮助)。
(二)足迹测量足迹测量过程中需要测量到所需的足迹特征信息。
主要有步幅和步态特征,其中步幅特征有步长、步宽、步角,步态特征有起脚、支撑、落脚。
示意图如下:(三)足迹特征的确认1.确认是否赤脚,如果赤脚确定脚趾、脚掌、脚中和脚跟特征和脚乳突纹线位置等以此来判断嫌疑人某些特征;如果是鞋印,观察鞋底花纹、断裂、材质、磨损特征来判断鞋的种类。
2.确认足迹是被害人所留还是嫌疑人所留,如果现场足迹混乱,多种类型足迹混合在一起,很有可能是案件发生时发生过争执或其他事件,需要侦查人员进行甄别。
法医学在痕迹检验现场勘查中的技术手段

法医学在痕迹检验现场勘查中的技术手段痕迹检验作为法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物证、痕迹进行分析鉴定,从而为犯罪案件的侦破、司法审判提供科学依据。
在痕迹检验的现场勘查中,法医学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指纹检验、足迹检验、血迹检验、痕迹分类等。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法医学在痕迹检验现场勘查中的技术手段。
一、指纹检验指纹是人体表皮发育生成的一种纹理,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和永恒性。
因此,指纹检验成为痕迹检验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指纹检验主要利用指纹成像仪,通过对指纹的拍摄、提取与比对分析,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二、足迹检验足迹是人或动物脚部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通过足迹检验可以确定嫌疑人的行走轨迹、体貌特征等信息。
在现场勘查中,法医学通过对足迹的收集、鉴定、比对等步骤,可以从足迹中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关键线索,帮助破案。
三、血迹检验血迹是犯罪现场常见的重要痕迹之一,通过血迹检验可以确定作案手段、确定嫌疑人与案件之间的关联性。
法医学在血迹检验中应用了许多技术手段,如血型鉴定、DNA分型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分析血迹的种类、形态、分布等特征,确定嫌疑人是否与案件有关。
四、痕迹分类痕迹分类是痕迹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它将痕迹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法医学通过对各种痕迹的分类,可以辅助侦破案件、判断犯罪手段和动机。
痕迹分类包括但不限于纤维类痕迹、颗粒类痕迹、液体类痕迹等,每一类痕迹都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鉴定。
综上所述,法医学在痕迹检验现场勘查中的技术手段丰富多样,涵盖了指纹检验、足迹检验、血迹检验和痕迹分类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手段在提供犯罪嫌疑人身份、行走轨迹、作案手段等重要信息的同时,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法医学将能够提高痕迹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破案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刑事侦查学第三节足迹检验学生

概述
足迹的概念
足迹---又称脚印,是人足及其通过包装 物(鞋、袜等)与承痕体相互作用所形成 的物质变化的形象反映。
足迹的形成
形成因素:
造痕体(造型客体) 承痕体 作用力
概述
足迹的分类
足迹分类
:赤脚印、鞋印、袜印、立体足印、平面足迹.。
平面足迹分: 平面加层足迹: 无色足迹
老化、硬伤及补丁的大小、位置、形状; 7、附着物的形状、、位置、大小、成分,
印模与鞋底的对应关系等。
鞋足迹的检验
1
1
5 5
2 2
3 3
4 4
(三)足迹形态特征的描述
1、种类特征:原则上用文字+数值+符号描2、 个别特征:
A引线编号法:
细实线引出阿拉伯数字编号、不交叉、不重复、 逆时针旋转---细节特征、位置、起止点等;
通过赤足足迹认定留痕人(同一足所留); 通过鞋袜足迹认定留痕鞋(同一鞋所留)。
步骤---确定特征、比对特征,评断特性,出具鉴
定书。
检验中的特征又分为两种:种类特征、个别特 征
(一)赤足足迹形态特征的确定
1、足迹长、足迹宽以及各部位长宽(跖宽、
弓宽、跟宽、某一趾头长、跖某部位长、弓长、 跟长、等等)的具体数值;
石膏制模提取的现场足迹
五、足迹的信息分析
足迹分析是综合利用案犯足迹和其他痕迹物证 来推断足迹所反映的造痕体的属性及与案件的关 系的技术。
(一)、案件情况分析:
1、分析案情:分析性质---有无搏斗、自杀、 他杀;
2、分析活动过程---出入口、在现场活动的 路线和地点;
3、判断作案人数---一人还是多人; 4、串并案---与他案是否同一人、同一伙。
足迹重点

二、常见足迹的鉴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步幅特征定量化检验
足迹的特征1.特殊性2.相对稳定性3.反射性4.连续性
3、胶粘成型
胶底皮鞋、旅游鞋。
4、缝制成型
布鞋用盖板衬(也叫袼褙)和数层底衬叠配而成
五、鞋的穿用与修补特征
鞋外底磨损的形式
1.挤压磨损:鞋底面相对地面垂直方向运动时,地面上坚硬的突起物挤压嵌入大底引起的物质损失。(纤维状脱落)
2.磨粒磨损:鞋底面相对地面水平方向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摩擦力引起的鞋底物质损失
1、公开捺印
要求:清晰、完整、不变形
2、秘取(自然样本的来源)
1.计划性秘取
2.搜查性秘取
四、巡迹追踪
五、现场足迹记录
记录要求:客观、详细、准确
足迹数量、形状、大小
承载客体和附着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粉尘颗粒结构,还会纤维结构;是粗糙的,还是细密的;是坚实的,还是可塑的;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平面足迹是加层的,还是减层的;是留着可塑物上的,还是留着硬物上的,或是留在柔软物上的;
3.地区差异
4.职业差异
5.负重差异
6.其他因素
足弓测量:指沿足迹中心线垂直方向,赤足足迹弓区的最小宽度
足弓类型:
1.高弓型:左5.7%,右5.1%
2.窄弓:左27.5%,右25.6%
3.中等弓:左63.2%,右64.8%
4.扁平弓:左3.5%,右4.5%
5.膨胀弓:0.1%
2、足型局部特征
1.趾区结构特征
1.分析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来源
2.科学实验
3.分析足迹特征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4.根据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性质作出鉴定结论
5、制作鉴定书
【一等奖课件】《痕迹检验学》参赛选中科目:第一节 足迹概念、形成与分类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中断弓 窄弓 中等弓 扁平弓 膨胀弓 足弓类型
中断弓 窄弓 中等弓 扁平弓 足弓形态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圆形
足跟形态
方形
椭圆形
不规则形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2.赤足的大小
主要包括赤足的全长,足跖区、足弓区、足跟区的长宽等。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一、足的解剖结构
(一)足的骨骼 1.足骨。人单足的足骨是26块,包括14块趾骨、5块跖骨、7块跗
骨。
1.趾骨 2.跖骨 3.楔骨 4.舟骨 5.距骨 6.跟骨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2.足关节。 踝关节、距下关节、跖
趾关节、趾关节。 3.足弓。
一、鞋的结构与分类
(一)鞋的结构 鞋是由鞋底和鞋帮两大部分组
成。 (二)鞋的种类 鞋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可按照
穿着对象、成型工艺、生产工艺、 鞋底原料等进行分类。
(三)鞋底各部位的名称 鞋底一般划分为尖、掌、弓
(腰)、跟四个区域。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第三节 鞋袜特征
鞋袜特征是指鞋、袜与 承痕客体接触部位外表结构 形态特征在足迹中的反映。 出现在犯罪现场的穿鞋、穿 袜足迹,多是鞋、袜底部及 边缘遗留的痕迹,但有时也 能留下鞋底侧面和鞋帮的痕 迹。
穿鞋足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痕迹检验》足迹物证检验
全国高校参赛课件—《痕迹检验》
穿鞋足迹
穿袜足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迹的形成与分类一、足迹的概念足迹是指人行走或站立时 ,由于体重和肌肉收缩力 ,使脚与地面等承受客体相接触 ,而形成的一种形象痕迹 .。
二、足迹形成要素1、造痕体——人的足(赤脚、穿鞋或穿袜的脚);2、承痕体——地面或其他物体;3、作用力——重力,肌肉收缩力。
三、足迹的分类(一)按造型客体的类别分类:1、赤足迹;2、鞋印足迹;3、袜印足迹。
(二)按承型客体的变形状态分类:1、立体足迹;2、平面足迹:平面加层足迹;平面减层足迹。
四、足迹的作用1、分析判断案情;2、判断足迹遗留人个人特点;3、对遗留足迹的人或鞋袜进行同一认定;4、对在逃人犯进行追踪;5、为警犬追踪提供嗅源。
足迹形象特征形象特征:指单个足迹中反映的造型体外表结构形态方面的特征。
一、赤脚足迹形象特征(一)赤脚足迹的一般特征1、赤脚足迹的大小特征脚全长、脚掌宽、脚弓宽、脚跟宽。
(测量法见课本图示)2、赤脚足迹的形状特征足趾形态;足掌形态;足弓形态;足跟形态。
(课本图示)3、脚掌乳突花纹类型特征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三角形花纹。
(二)赤脚足迹的细节特征1、脚掌乳突花纹细节特征;2、其他细节特征:脚趾畸形、屈肌褶纹、皱纹、伤疤、脱皮、鸡眼、老茧等。
二、鞋印特征(一)鞋印的一般特征1、鞋印的形状特征:鞋底形状;鞋头形状;鞋跟形状。
(课本图示)2、鞋印的大小特征:鞋印长、鞋掌宽、鞋弓宽、鞋跟宽。
(测量法见课本图示)3、足迹鞋底花纹的类型特征在各种鞋底上,为了耐磨、耐弯和防滑,一般要制成由各种粗细线条和大小点块组成的花纹图案。
常见的鞋底花纹类型有以下十种:A :波折型; B:角型纹; C:圆环型纹; D:格块型纹; E:交织型纹; F:线条型纹; G:图案型纹; H :火焰型纹; I:散杂型纹; J:其它型纹。
4、鞋底标记特征鞋底标记是鞋弓部反映的各种标记,主要有商标、牌名、厂名、地名、产地、鞋号和代号等。
5、鞋底的质料和制作工艺特征从鞋底的制作原料上分,主要有塑料底、橡胶底、皮底和布底四大类。
不同鞋底在不同的痕迹上反映出不同的特点。
(1)塑料底鞋:A :全发泡塑料鞋B:半发泡塑料鞋C:硬塑料鞋(2)胶底鞋:A :运动鞋B:解放鞋C:旅游鞋 D :雨鞋E:胶底皮鞋(3)皮底鞋(4)布底鞋(二)鞋印的细节特征鞋底在生产、穿用和修补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些可以相互区别的细节特征。
这些特征的总和,是鞋印鉴定的主要依据。
三、袜印足迹形象特征1、袜底的形状和大小;2、袜底的原料品种和生产工艺;3、袜底的修补特征;足迹步法特征步法特征是指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走动力定型的反映。
包括:步幅特征、步态特征。
一、步幅特征步幅特征指连续行走的、四个以上的成趟足迹中,反映左右脚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包括:步长、步宽和步角。
(一)步长指一个普通步左右足间相应部位上的垂直距离。
分:左步长、右步长。
1、步长测量方法:(课件图示)(1)确定步行线:将成趟足迹中相邻的同测足迹内缘的最突出点连线可分别确定左步行线和右步行线;(2)在左右两足迹同一对应点(一般是脚跟后缘)各划一条与步行线垂直的横切线,两横切线之间的距离即为步长。
左脚在前的为左步长,右脚在前的为右步长2、步长分类:步长与人的身高成正比( 1)长步: 81cm 以上;(2)中步: 71- 80cm;( 3)短步: 70cm 以下。
(二)步宽成趟足迹中,脚印的内缘最突出点到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
步宽的分类:(课件图示)1、分离步:左右脚跟内缘最突出点呈分离。
特宽步( 5cm);较宽步( 3cm 以上);宽步( 1.1cm 以上)2、并跟步:左右脚跟内缘最突出点并拢在一条步行线上。
3、搭跟步:左右脚跟内侧重叠在同一条步行线上。
4、直线步:左右脚跟中心点位于同一条步行线上。
5、交错步:左右脚跟中心点互相交错,位于同一条步行线的两侧。
6、并尖步:左右脚尖内缘最突出点在同一条步行线上。
7、搭尖步:左右脚尖内侧重叠在同一条步行线上。
(三)步角指左右脚足迹各自的中心线与步行线构成的夹角。
测量方法确定各自的步行线和中心线,量角器测量。
(课本图示)步角分类1、外展角(外八字):小外展, 6-10°;中外展, 11-20°;大外展,21°以上。
2、直行角(直行脚): 0-5°3、内收角(内八字):4、不对称角:一直一外(内);一外一内。
补充:步幅类型的表述通常是按照先定步角,再定步宽,最后确定步长的顺序描述。
如:1、步角在 20 度以上,两脚内缘最突出点有距离,步长为70 厘米,可表述为大外展分离短步。
2、两脚印中心线内收,呈内八字,脚尖内缘同在一条步行线上,步长为70-80 厘米,此类型为内收并尖中步。
二、步态特征指人行走时,反映每只脚在移动过程中作用力大小、方向等的痕迹特征。
包括:起脚特征;落脚特征;碾脚特征。
补充:行走运动的周期性1、支撑(运脚):起脚-脚跟离开地面、脚掌后蹬、向前摆动。
落脚-脚跟下落、接触、踩踏地面。
碾脚-脚跟与脚掌着地,支撑体重。
2、摆动(迈步):正常行走中,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抬离地面,靠肌力的收缩完成空间摆腿的动作。
支撑和摆动交替进行,相互转换,完成行走。
(一)起脚特征起脚特征是指脚跟离开地面,脚掌后蹬和迈步动作留下的痕迹特征。
主要痕迹有:蹬痕、挖痕、抠痕。
伴生痕迹:抬痕、挑痕、扫痕等。
1、蹬痕:起足时,脚跟抬起,跖、趾向后蹬离地面时形成的痕迹。
立体足迹中表现为:前掌部位凹陷大,土向后移位。
平面足迹中表现为:花纹向后形成“V ”状折线痕迹;或反映为前掌花纹磨损严重。
2、挖痕:起足时,足趾向后挖翻地面形成的痕迹。
表现为:足趾部位凹陷大,有甩土现象。
3、抠痕:起足时,足尖向下抠压地面形成的痕迹。
呈月牙形凹陷。
4、抬痕:起脚高而快,使地面上的浮土被鞋底花纹间的空气吸附起来形成的痕迹。
呈长条状或星芒状。
5、挑痕:起足低而慢,足尖向前上方挑破地面形成的状似三角形的痕迹。
6、扫痕:起脚低,在脚尖离地前,前掌内侧边缘向前方扫动地面形成的痕迹。
常见脚掌内缘出现较宽的羊胡子状扫土痕迹。
多见于髋关节有病,臀肌麻痹,拄拐杖等走路拖腿的人。
7、划痕:起脚低,在脚尖离地的同时向内侧部位擦划地面形成的痕迹。
多见于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畸形,下肢肌肉麻痹的人。
(二)落脚特征:落脚特征是指脚跟下落接触和踩踏地面留下的痕迹特征。
主要痕迹有:踏痕。
伴生痕迹:磕痕、擦痕、推痕和跄痕。
1、踏痕:落脚时,脚跟向前下方踏动地面形成的痕迹。
表现:跟部有斜坡状或横条状裂纹。
2、磕痕:落脚时,脚跟向后下方磕碰地面形成的痕迹。
表现:足迹后沿齐整,有堆土现象。
3、擦痕:低落足时,足跟部位向前擦蹭地面形成的痕迹。
表现:羊胡子状、长条状、半月状。
4、推痕:落足时,足跟内侧先落地,并向内前方推动地面形成的痕迹。
表现:跟部内侧堆土。
形成推痕的人,膝关节、踝关节内突,两腿分离较大,行走时躯干左右晃动。
5、跄痕:脚平行落地,脚底向前跄动地面形成的痕迹。
形成裂纹状特征。
(三)碾脚特征:碾脚痕迹是指脚跟与脚掌都着地,支撑体重阶段形成的痕迹。
主要有:压痕。
伴生痕迹:坐痕、拧痕和迫痕。
1、压痕:指足迹中受力较重的部位,分重压面、重压点、重压边。
是足迹分析鉴定的主要依据。
由于压力点位置和着力大小的不同,及压痕的轻重、部位、形态各不相同,因此压痕是判断步行姿势和年龄的重要依据。
在脚印中,压力重的部位(重压面)土质密度大,痕迹平整,具光泽感;压力轻的部位,土质密度小(松散),有虚边,反光程度低。
注——压痕分类:趾压痕;跖压痕;弓压痕;跟压痕。
压痕的位置、形状和量度分布反映力的作用点以及方向和大小2、坐痕:俗称“倒跟”。
是支撑体重的脚落地后,向前摆动腿时,因支撑脚后跟的反作用,使脚跟向后微动形成的痕迹。
反映在脚印中,有脚跟边沿和鞋帮的部分印痕。
膝关节后突,走路时甩小腿的人易出现。
3、拧痕:脚开始离地时,以支撑脚掌为轴,脚跟向内或向外微旋,于地面形成“S”状堆土痕迹。
4、迫痕:脚落地后,向内侧或外测微动时形成的痕迹,有内迫外迫,外迫居多。
三、步法特征的影响因素(一)步法特征与年龄的关系1、青年人身体机能较强,反映出积极的步法特征:蹬痕、磕痕、抬痕明显;步长一般为脚长的 3 倍;步角较小,步宽较窄。
2、随着年龄的增大,步法特征逐渐变消极:挑痕、擦痕明显,蹬痕、抬痕不明显;步长一般为脚长的 3 倍以下,步角为中外展,步宽较宽。
(二)鞋底磨损与步态特征的关系鞋底磨损特征,是指鞋子在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造成鞋底物质剥落而形成的缺损特征。
鞋底磨损由脚型结构,行走力的大小、方向和受力部位,以及行走习惯等因素决定,不受鞋底种类的影响。
1、起脚阶段的磨损在鞋掌及鞋尖:跖趾关节长期蹬地形成鞋掌磨损;趾蹬部位及起脚高低形成鞋尖磨损。
2、落脚阶段的磨损在跟后缘附近:多次踏地作用在鞋底形成落脚磨损;磨损部位、面积及形状与鞋底软硬、行走习惯、下肢腿型有关。
3、碾脚阶段的磨损:鞋底挤压地面,地面物质深入到鞋底表面,引起鞋底表面物质剥落而形成,其作用力方向是垂直的。
(一)步法特征与身体结构的关系脚印中步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留痕人的身体结构,特别是下肢结构的特点。
个人身体结构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能反映出不同的步法特征。
伴生痕迹多能直观的反映出留痕人身体特点。
1、起脚阶段:(1)有挑痕,步长较短,步角较小——该人身体结构为躯干前倾、臀部后突。
(2)有划痕或扫痕,步长、步角不对称,该人可能为——跛脚(一腿长一腿短)或患过小儿麻痹。
2、落脚阶段:有推痕,步角较大,步长较短——其膝关节内突,并且两脚外展,身体前倾。
( X 型腿)3、脚支撑阶段:( 1)出现外迫痕、外落脚、外起脚,步宽较宽——其身体结构为膝关节或踝关节外突。
(O 型腿)4、如出现内迫痕、内落脚、内起脚,步宽较宽——其身体结构为膝关节或踝关节内突。
(X 型腿)5、如出现坐痕——其身体结构为膝关节后突。
(二)步法特征与行走姿势的关系1、脚印中反映出母趾压明显,前掌压力重,蹬痕、抬痕明显,步角较小,则其走路时身体前倾、低头、两臂体前摆动。
2、脚印后跟压力重,有时出现擦痕,步角较大,步宽较宽其走路姿势为身体后仰,挺髋,两臂体后摆动。
3、如果出现外压重,步角大,步宽窄,其走路时身体左右晃动;一侧外压重,则其身体向一侧晃动较大。
4、脚印中步角、步长不对称,其走路时一肩高一肩低或一肩前、一肩后,通常是步角大、步长短的一侧肩低并向后。
5、脚印中出现磕痕或坐痕,走路时有甩小腿动作。
(五)心理状态引起的步法变化犯罪中,因心态、行走速度不同,致使原有的步法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其固有的步法特征仍会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