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脓毒症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_预警研究值得重视
进一步重视创(烧)伤脓毒症的免疫监控

进一步重视创(烧)伤脓毒症的免疫监控创(烧)伤脓毒症(sepsis)是指来源于创(烧)伤创面或其他途径,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
因此,加强对创(烧)伤脓毒症病理过程的监控和预警非常重要,有助于严重脓毒症及MODS的及时干预与治疗。
1 创(烧)伤脓毒症免疫学进展近年来创(烧)伤免疫学研究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不仅揭示了创(烧)伤时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的动态规律和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而且提出宿主免疫防御反应可能的新模式。
同时,不断发现的新型免疫细胞及其调节途径,为创(烧)伤脓毒症的免疫监控提供新的策略。
1.1 严重创(烧)伤后机体反应模式的再认识已被广泛接受的宿主对严重创(烧)伤免疫反应模式是,机体早期出现SIRS,然后继发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s syndrome,CARS)。
但传统的SIRS/CARS模式最近受到了挑战,美国大规模针对“损伤炎症和宿主反应合作研究项目”通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严重损伤患者和注射低剂量内毒素的志愿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基因转录组学研究。
结果发现,机体在对创伤的基因组反应中不仅激活大量参与炎性反应、模式识别和抗感染的基因表达,同时也抑制参与抗原识别、T细胞增殖和凋亡、T细胞受体功能和NK细胞功能的基因表达。
因此提出新的创(烧)伤打击后机体免疫反应模式,即严重损伤后经典的炎症和抗炎反应,与获得性免疫反应基因表达的改变是同时而不是依次发生的[2]。
1.2 创(烧)伤后免疫功能的改变除了对创(烧)伤后机体免疫反应模式的新认识,对脓毒症免疫状态及调节机制的研究也日益加深。
创(烧)伤脓毒症病理过程中,机体固有免疫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障碍已倍受关注,被认为是诱发脓毒症的重要因素。
2023脓毒症实验诊断现状与问题

2023脓毒症实验诊断现状与问题摘要脓毒症一直是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早期病原学诊断、宿主免疫状态评估、凝血功能异常,作为脓毒症实验诊断的三个关键问题,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但也存在诸多挑战。
对脓毒症的这些关键问题进行剖析,可以提高脓毒症实验诊断水平,为提高患者存活率提供帮助。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损伤,危及生命的疾病。
如果不及早识别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脓毒症通常由细菌感染所致,也可能是病毒、寄生虫或真菌感染的结果,是许多感染性疾病的共同死亡途径。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负担难以准确估计,据报道,全球每年新增脓毒症患者达5 000万例,病死率为20%,每年可致1 000万例死亡[1 , 2 , 3 ]。
围绕脓毒症,全球已开展数百项临床试验,仍无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2 ]。
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开展适当的临床管理是降低脓毒症风险和影响的关键。
感染病原体种类、宿主免疫反应失衡,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病原学快速诊断、免疫状态精准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和器官功能障碍早期发现,成为脓毒症患者临床管理最重要的实验诊断问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器学习等分析手段在临床上的探索性应用,让大家看到解决以上问题的曙光。
例如,利用极速PCR技术快速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耐药性,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绘制脓毒症免疫图谱并结合机器学习对患者进行分型,以及使用黏弹性试验、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内皮损伤分子标志物等非常规指标进行早期凝血障碍诊断,无论对脓毒症早期诊断,还是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基于此,本期刊策划脓毒症实验诊断专刊,讨论脓毒症实验诊断的现状与问题。
希望加强读者对脓毒症实验诊断的关注,以期提高脓毒症临床管理水平,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尽早启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于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创伤性脓毒症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创伤性脓毒症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创伤性脓毒症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脓毒症患者14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120例)和死亡组(26例),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6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 h内抽取肘静脉血,检测并比较血清Presepsin水平,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分析血清Presepsin 水平与APACHEⅡ、SOFA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resepsin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18,0.366,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resepsin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24~0.866)(P<0.05)。
结论:脓毒症患者入急诊科时的血清Presepsin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可作为指导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急性创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创伤性脓毒症作为急性创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亦相应地升高[1]。
创伤性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可进展至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故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全面综合性的治疗对改善创伤性脓毒症预后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
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Presepsin)相对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等传统的炎症指标,其在脓毒症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4]。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脓毒症(sepsis)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血液或组织中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急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大学者对脓毒症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和基因水平,但临床上始终没有有效的特异性治疗,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势,中医药在脓毒症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危重病救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脓毒症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的一个临床综合征。
传统的中医学并没有提出“脓毒症”的概念,因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故多将其归入“外感热病”范畴。
又因《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又将其归属于为“伤寒”。
诸多医学家认识到,中医书籍中的“温毒”、“疔疮走黄”、“疽毒内陷”之大部分可归为现代医学脓毒症的范畴,脓毒症的大部分临床表现可分属祖国医学“外感热病”、“温毒”、“走黄”、“内陷”症的范畴,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对“脓毒症”的研究,而且中医学在治疗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黄帝内经》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刘清泉提出脓毒症基本病机为“正虚毒损,络脉瘀滞”。
正气虚弱,邪毒入侵,正邪相争,人里化热,热毒炽盛,耗气伤阴;正气不足,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瘀滞络脉,气机逆乱,进而令各脏器受邪而损伤,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本病。
王今达等将脓毒症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毒邪入侵,导致正邪交争、正气耗损、邪毒阻滞、正虚邪实。
若出现热毒炽盛,即为毒热证;若出现败血阻滞,即为瘀血证;若出现脏腑虚损、阴阳逆乱,即为急性虚证:赵淳指出,脓毒症“病机多为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又因外感毒邪、创伤、烧伤、大手术等使热、毒、瘀、湿等入内侵犯机体,正虚邪盛,正不胜邪,气机逆乱而发病,严重者脏腑受损,甚者阴阳离决。
脓毒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脓毒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盛志勇;姚咏明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9(24)2
【摘要】脓毒症是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
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已成为临床危重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对脓毒症及其相关术语的含义给予了更新和发展,并达成共识。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日益加深。
动物模型中脓毒症早期干预效果令人鼓舞,但其临床实验性治疗尚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总页数】1页(P79)
【作者】盛志勇;姚咏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脓毒症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J], 尹海燕;王珊;叶小玲
2.常用生物标记物在脓毒症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J], 艾红梅
3.脓毒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 [J], 丁鑫;钱占红;任存霞;白雅雯;荣宝山;樊烜婷
4.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现状与展望 [J], 郑毅隽;钟鸣
5.中西医免疫治疗脓毒症现状与展望 [J], 熊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进展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及进展摘要目前,脓毒症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单纯西医治疗脓毒症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脓毒症的西医治疗用药较多,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远期疗效欠佳,中医治疗脓毒症遵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达到活血化瘀、祛湿解毒之功效。
本文将综合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脓毒症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脓毒症研究现状研究进展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发生率高,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尽管近年来抗生素的研究不断更新换代,抗感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1]。
脓毒症可由各种类型的感染引起,但其涉及到多器官、多系统的反应,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医认为,脓毒症属于伤寒、温病范畴,中医学发展至今,在治疗脓毒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2]。
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脓毒症,我们分析总结了过去一年内我院及其他医院治疗脓毒症的治疗经验,分析目前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现状及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病理病机脓毒症临床上病情进展迅速,最常受累的器官是心脏,常引发心肌损伤,并可进展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等,致死率高。
约有二分之一的脓毒症患者会伴随心肌抑制,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损害,心脏扩大、射血分数下降等。
中医理论指出脓毒症的基本病机多为:阴阳气血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素体正气亏虚,加之感染、大手术、创伤等使疲、毒、湿、热等侵犯机体,正不胜邪,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病,严重者损及脏器,甚者阴阳离决。
中医辨证治疗,王今达等[3]研究认为,脓毒症的中医理论遵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三证三法”的治疗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三证即为毒血证、淤血证和急性虚证。
分别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固脱为治疗原则。
辨证依据为:临床辨证若出现热毒炽盛,为毒血证;出现败血阻滞,为瘀血证;出现脏腑虚损、阴阳逆乱,为急性虚证。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脓毒症的诊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就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一、脓毒症的诊断。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SIRS标准、SEPSIS-3标准和SOFA评分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培养、炎症因子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脓毒症的诊断,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二、脓毒症的治疗。
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器官支持治疗等。
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休克、代谢紊乱等并发症,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细胞因子拦截剂、免疫调节剂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脓毒症的预防。
预防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提高抗感染能力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使用抗生素,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疾病患者,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四、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脓毒症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为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脓毒症的诊治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推动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不断完善脓毒症的诊治体系,为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临床医生加入到脓毒症的研究和救治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控制和治疗脓毒症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伤后脓毒症的外科控制

二 、 伤 后 脓 毒 症 的诊 断 创
上述脓 毒症 的有关 概念虽然易 于理解 , 但在临床实践 中 作为诊断标 准却 相当 困难 。 目前 并没有统 一的创伤 后脓毒 症 的诊断标准 , 因此尤其是在没有典型临床表现 的患者诊 断
非常困难 , 只能 根 据 病 史 、 状 和体 征 综 合 判 断 。 症 1 史 及 高 危 因 素 : 伤 后 脓 毒 症 患 者 首 先 有 创 伤 病 .病 创 史 , 其 是 开 放 性 损 伤 、 合 伤 以及 重 要 脏 器 如 心 肺 、 道 等 尤 复 肠
继 发 的感 染 。
少 , 后 2 病 死 率 大 幅 度 降 低 , 创 伤 后 几 天 到 几 周 由 伤 4h的 但 脓 毒 症 及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引 起 的 病 死 碍 仍 然 高 达 4 % 以 墨 5 上 。如 何 在 外 科 治 疗 中预 防 和控 制 创 伤后 脓 毒 症 的发 生 , 对 于 降低 创 伤 患者 病 死 率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有 关 概 念
19 年 8月 美 国 胸 科 医 师 学 会 危 重 病 学 学 会 ( h 91 Te
Am ei a le e o rc n Col g fChe y iin s Ph sca s, ACCP/S cey o i c l o it fCrt a i
C r M dc e S C 在芝加 哥 召开联 合会议 , 脓毒 症相 ae e in ,C M) i 对
丁俊涛 汪 学伦 方 荣新
【 摘要 】 创伤是较常见的死亡 原因 。创伤后脓 毒症 引起 的病死率 居高不下 。要 提高创伤后 脓
毒 症 的 诊 治水 平 , 须 明 确 有 关创 伤 后 脓 毒 症 的准 确 定 义 以 及 诊 断 标 准 。合 理 的 外 科 处 理 能 显 著 降 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临床试验表明, 无论脓毒症患者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 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 50 mg ) 对死亡率没有明显改 性如何, 善。虽然治疗组更早出现休克逆转, 但重复感染的几率更大 。 [8 ] Annane 等 对 1995 - 2008 年多项临床试验进行 Meta 分析发 现, 脓毒症皮质类固醇治疗组 28 d 的总病死率为 35. 3% , 相对 38. 5% ) 。 12 5 ~ 11 d )低 于对照组( 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 项长期( 28 d 病死 或中等剂量氢化可的松( 200 ~ 300 mg / d) 治疗试验中, ICU 驻留时间缩短 4. 5 d。 休克逆转次数增多, 率显著降低,
2224
第 33 卷第 21 期 2011 年 11 月 15 日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J Third Mil Med Univ
Vol. 33 ,No. 21 Nov. 15 2011
流动力学支持、 呼吸支持、 控制病灶、 使用抗生素、 肾替代治疗、 抗凝治疗、 营养支持、 恰当使用镇静剂 / 麻醉剂、 免疫调理等。 2003 年, 参与拯救脓毒症战役(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 行动 的 11 个学术团体的 44 位专家, 以大量文献资料为基础, 按照 询证医学的基本原则, 共同商讨和制订了脓毒症治疗指南, 推 荐了多达 40 余项治疗建议, 应该说这是目前关于脓毒症治疗 [2 ] 方法较权威的指导性意见 。 随着更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加盟 拯救脓毒症战役行动, 近年来召开了包括 55 位国际专家参加 的统一意见研讨会, 会议内容主要是利用循证医学方法来评估 此前标准的质量并对所提建议进行优化, 以达到对治疗指南补 治疗指南 提出了 2008 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 充更新的目的, [3 ] 。值得向临床推荐的治疗措施包括: 包括早期目标
1. 4
严格控制血糖
1 组资料通过对 ICU 内 1 548 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
证明严格控制血糖在生理范围内( 80 ~ 110 mg / dl ) 较经典控制 血糖阈值( > 215 mg / dl)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治疗组死亡率 为 4. 6% ,对照组死亡率为 8. 0% ; 其中, 在 ICU 内治疗超过 5 d 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受益最大。治疗组还降低 ICU 内患者菌血症 [9 ] 发生率达 46% 。但是, 最近一项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观察 到, 胰岛素强化治疗非但不能降低病死率, 反而增加低血糖和其 [10 ] 并发症的危险性 。该研究认为, 将血糖控制在 180 mg / dl 或 较 81 ~ 108 mg / dl 可降低死亡率。因此, 有提议血糖控制 稍低, 上限应该是 140 ~ 180 mg / dl, 血糖在 80 ~ 110 mg / dl 可造成葡 萄糖缺乏, 使心肌能量供应不足, 并造成大脑低血糖。
directed therapy,EGDT ) 、 低潮气量通 指导性治 疗 ( early goal气、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 严格控制血糖、 重组人活化蛋白 C ( rhAPC) 抗凝治疗、 免疫调理方案等。
1. 1
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
实施积极的早期复苏治疗, 甚至苏目标除要求使中心静脉压 、 基本满意外, 更要求使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70% , 为此可采 血管活性药物和输血等手段, 以达致目标。一项临 用增加输液、 床研究共有 263 例患者被纳入, 治疗组与对照组 28 d 病死率分 [4 ] 别为 33. 3% 与 49. 2% ; 60 d 病死率分别为 44. 3% 与 56. 9% 。 自 2001 年至今, 大量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 EGDT 的有效性 和治疗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 国际上对于 EGDT 还存在许多 争议, 特别是 Rivers 资料中患者的代表性和复苏终点指标受到 EGDT 真正的 从严重脓毒症指南的实施过程来看, 质疑。同时, 认知率和达标率仍然较低, 进而影响了 EGDT 的临床实际应用 效果。
症, 如处理不当, 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和死亡。 创伤后伤道 / 创面局部感染、 肠源性细菌 / 毒素移位均可导 致脓毒症( sepsis, 也有人翻译为全身性感染) 。 脓毒症被定义 为由感染 引 起 的 全 身 炎 症 反 应 综 合 征 (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 MODS 的重要原 是诱发脓毒性休克、 因。如何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及 MODS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正成 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
Treatment of posttrauma sepsis is in a depressing status predic— — deserves attention tion study—
Liang Huaping1 ,Yao Yongming2 , Wang Zhengguo1 ( 1 Department 1 ,Institute of Surgery Research,Daping Hospital,Third Military
尽管严重创伤后原发伤处理及支持治疗已取得进展, 但创 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其引发的病死率仍未降低到可接受的 水平。笔者认为, 如能早期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及死亡结局, 并 对高危伤员实施早期干预措施, 则可有效降低创伤后脓毒症的 发生率及病死率。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筛选准确度更高的创伤 后脓毒症预警指标并建立多指标联合应用的预警公式 。 业已证明, 感染是创伤伤员负伤 5 d 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 是仅次于休克的致死原因 。尽管清创术、 组织修复术和抗生素 的应用均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感染仍然是创伤伤员的常见并发
第 33 卷第 21 期 2011 年 11 月 15 日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J Third Mil Med Univ
Vol. 33 ,No. 21 Nov. 15 2011
2223
5404 ( 2011 ) 21-2223-04 文章编号: 1000-
专家述评
— —预警研究值得重视 创伤后脓毒症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The Key Project of“Twelfth Fiveyear Plan”for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 ( 2011 ) . Corresponding author: Liang Huaping, Tel: 8623-68757411 , Email: huaping_liang@ yahoo. com. cn
400042 ;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2
Burn Institute,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48 ,China)
[ Abstract] Although progresses in early management of original injury and supporting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 have been achieved,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sepsis following traumatic injury have not been reduced to an acceptable level yet. We suggest that early predictions of both sepsis occurrence and death outcome of posttrauma,an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highrisk traumatic patients w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posttrauma sepsis. Future work will include screening more accurate parameters and setting up formulae comprising multiple parameters for prediction of posttrauma sepsis. [ Key words] trauma; sepsis; prediction
1 2 1 梁华平 , 姚咏明 , 王正国
( 400042 重庆,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 1 2 室, 创伤、 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 100048 北京,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研究所 ) 创伤; 脓毒症; 预警 [ 中图法分类号] R63 [ 关键词]
[ 文献标志码] A
[基金项目] 全军医学科技 “十二五” 科研重点项目( 2011 ) [作者简介] 梁华平, 男,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担任中国人道救援医学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微 会副会长, 生物学会微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 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 EMDS 会救援医学会理事, 全军战创伤急救与卫勤学组主任委员, ( 欧洲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学会) 会员, ESS( 欧洲休克学会) 会员, 《中华外科杂志》 “863 ” 等十余种期刊编委等。承担国家 项目 1 项, , “97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14 项 项目分题 2 项, 全军科研课题 5 项, 重庆市课题 2 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分别署名 2 、 3) 、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1 项( 署名 3 ) ,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4 1、 2、 5) , 项( 分别署名 1 、 三等奖 1 项( 署名 1 )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13 项, Email: huaping _liang 获得授权 5 项。 电话: ( 023 ) 68757411 , @ yahoo. com.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