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

痹症 分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取穴。肩部:肩隅 肩髎 臑俞。肘部:曲池 天井 尺泽 少海 小海。腕部:阳池 外关 阳溪 腕骨。脊背:大椎 身柱 腰阳关 夹脊。髀部:环跳 居髎 秩边。股部:伏兔 殷门 承扶 风市 阳陵泉。膝部:膝眼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踝部: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腰痛 寒湿腰痛—温经散寒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 脊中 腰阳关 肾俞 大肠俞 阿是穴
坐骨神经痛 通经活络,疏经止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足太阳型:环跳 阳陵泉 秩边 承扶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足少阳型:环跳 阳陵泉 风市 膝阳关 阳辅 悬钟 足临泣
痿症 肺热伤津 湿热浸淫—清热去邪,通行气血 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处方:以手足阳明经和夹脊穴。上肢: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合谷 外关 颈,胸夹脊。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丰隆 风市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中风 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 中脏腑(1)闭证(2)脱证 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水沟或百会 内关 极泉 尺泽 委中 三阴交 足三里。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脱证兼回阳固脱,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 素髎 百会 内关。
面瘫风寒证 风热证 气血不足 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三叉神经痛 风寒证 风热证 气血瘀滞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 内庭 太冲
头痛 舒经活络,通行气血 (1)阳明头痛:印堂 上星 阳白 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 合谷 内庭 (2)少阳头痛:太阳 丝竹空 角孙 率谷 风池 外关 足临泣 (3)太阳头痛:天柱 风池 后溪 申脉 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 通天 太冲 行间 太溪 涌泉 (5)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心悸 心阳不振 心胆气虚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治则 养心安神,宁心定悸。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厥 膻中
痴呆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痰浊闭窍 瘀血阻络 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处方:百会 四神聪 大钟 太溪 悬钟 足三里
感冒 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 暑湿证—清暑化湿,疏表和里 处方:风池 大椎 外关 合谷 列缺
咳嗽 外感—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燥热伤肺—宣通肺气,驱邪止咳。内伤:调理脏腑机能 处方

:肺俞 中府 列缺 太渊
哮喘 寒饮伏肺—温肺散寒,止哮平喘 痰热壅肺—清热润肺,化痰平喘 肺肾阴虚—滋阴润肺,肺脾气虚—培土生金,扶正固本,心肾阳虚—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处方 以手太阴肺经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 中府 天突 膻中 孔最 定喘 丰隆
胃痛 中脘 足三里 公孙 内关
呕吐 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呃逆 以任脉腧穴为主。天突 膻中 膈俞 内关 足三里
癃闭 关元 三阴交 阴陵泉 膀胱俞
腹痛 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 天枢 关元 足三里
泄泻 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天枢 神阙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痢疾 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天枢上巨虚 合谷 阴陵泉
便秘 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天枢 大肠穴 上巨虚 支沟 照海
淋症 以足太阴脾经和膀胱的俞募为主 中极 膀胱腧 三阴交 阴陵泉
单纯性肥胖 以任脉足阳明 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中脘 水分关元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三阴交阴陵泉
急惊风:外感时邪 痰热内蕴 暴受惊恐
处方:水沟 中冲 合谷 太冲
厌食脾胃气虚脾胃不和 胃阴不足 肝旺脾虚
处方:以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中脘 建里 梁门 足三里
遗尿:肾气不足 肺脾气虚 下焦湿热
处方:以任脉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级 关元 膀胱腧 三阴交
脑瘫:肝肾不足 脾胃虚弱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大椎 身柱 风府 四神聪 悬钟阳陵泉
经前期紧张:气血不足 肝肾阴虚 痰浊上扰 气滞血瘀
处方:神门 百会 太冲 三阴交
月经不调:气虚 血虚 肾虚 气郁 血热 血寒
处方:关元 血海 三阴交
带下病:湿热下注 脾虚湿困 肾阴亏虚 肾阳不足
处方:带脉 关元 三阴交 白环俞
胎位不正:肾虚寒凝 脾虚湿滞 肝气郁结
处方:至阴 太溪 三阴交
产后乳少:气血亏虚 肝郁气滞
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膻中 乳根 少泽 足三里
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处方:百会 关元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流行性腮腺炎:热毒袭表 火毒蕴结 热毒攻心 毒邪下注
处方:翳风 颊车 合谷 外关 内庭 足临泣
乳腺炎:气滞热壅(初期) 热毒积盛(成脓期) 正虚邪恋(溃脓期)
处方:膻中 乳根 期门 肩井
乳腺增生:肝郁气滞 痰湿阻络 冲任失调
处方:膻中 乳根 屋翳 期门 太冲 丰隆
阑尾炎:气滞血瘀 淤滞化热 热盛酿脓
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阑尾穴 上巨虚 天枢 曲池 阿是穴
胆石病:肝胆气滞 肝胆湿热 肝肾阴虚
处方:日月(右) 期门(右) 胆俞 阳陵泉
痔疮:气滞血瘀 湿热瘀滞 脾虚气陷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 会阳 百会 承山 飞扬 二白
脱肛:脾虚气陷 肾气不固 湿热下注
处方:以

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 百会 承山 大肠俞
落枕:大椎 阿是穴 后溪 悬钟 落枕穴
肘劳:以肘关节局部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曲池 肘髎 手三里 手五里 阿是穴
肩周炎: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髃 肩前 肩贞 阿是穴 阳陵泉 中平穴
腱鞘囊肿:以局部取穴为主 囊肿局部
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 阴虚血燥 肝郁化火 风热蕴阻
处方:凤池 大椎 曲池 委中 膈俞 皮损局部

荨麻疹:风热犯表 风寒束表 血虚风燥 胃肠实热;处方:以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 合谷 血海 三阴交 膈俞
痤疮肺经风热 湿热蕴藉痰湿凝滞 冲任失调
处方:以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 顴髎 大椎 曲池 内庭
目赤肿痛:风热外袭 热毒炽盛
处方:以眼部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 瞳子髎 太阳 合谷 太冲
麦粒肿:风热外袭 热毒炽盛 脾虚湿热
处方:眼局部取穴 攒竹 太阳 二间 内庭
近视:肝肾亏虚 脾肾虚弱 心阳不足
处方:眼局部和足阳明、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睛明 四白 太阳 风池 光明
耳聋耳鸣:风邪外袭 肝胆火盛 痰火郁结 肾经亏虚 脾胃虚弱
处方:耳局部和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耳门 听宫听会 翳风中渚 侠溪
鼻炎外感风热外感风寒 气滞血瘀 气虚邪滞
处方:鼻局部取穴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迎香 鼻通 印堂 合谷
咽喉肿痛:风热蕴肺 胃火痰盛 阴虚火旺
处方:天容 列缺 照海 合谷
高热:风寒束表 风热壅盛 热在气分 热入营血 疫毒熏蒸;处方:手阳明经穴为主 大椎 曲池 合谷 外关
抽搐 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大椎合谷 筋缩 太冲 阳陵泉
心绞痛:气滞血瘀 寒邪凝滞 痰湿闭阻 阳气虚衰
处方: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和相应的嬉穴、募穴为主 内关 嬉门 阴嬉 巨阙 膻中
胆绞痛:肝胆气滞 肝胆湿热 蛔虫妄动
处方:以足少阳胆经腧穴和募穴、背俞穴为主 中脘 日月 胆俞 阳陵泉 胆囊穴
泌尿系绞痛:下焦湿热 肾气不足
处方: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级 京门 肾俞 膀胱腧 三阴交
慢性疲劳综合征:百会 印堂 神门 太溪 太冲 三阴交 足三里
特殊治疗:儿科脑瘫: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枕下旁线
外科流行性腮腺炎:灯火灸角孙穴
痤疮:刺络拔罐取大椎 肺俞 膈俞 太阳 尺泽 委中每次选两个穴位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处淤血的络脉使自然出血待血色转淡后闪火法拔罐2-3天一次
痴呆:头针取顶中线 额中线 颞前线 颞后线 每次2-.3.毫针强刺激,可配合电针
感冒:(1)三棱针,取耳尖 委中 尺泽 太阳 少商 每次1-2穴点刺出血试用于风热征
(2)拔罐,取肺俞 风门 大椎 身柱每次2-3穴留罐10分或膀胱经走罐适用于膀胱经
哮喘:穴位贴敷,取肺

俞 膻中 脾俞 膏肓 肾俞三伏期间贴敷
胃痛:指针,取中脘 至阳 足三里双手拇指或中指按揉点压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令病人腹式呼吸3-5分钟
泄泻:脐疗,五倍子 食醋调成膏状于神阙贴敷2-3换一次适用于久泻
癃闭:脐疗 神阙食盐炒黄待冷后放于神阙填平再用两根葱白压成饼状置于盐上艾柱灸,治温热入腹内有尿意为止、
单纯性肥胖:耳针:取口 胃 脾 肺 三焦 皮质下 内分泌 饥点 每次3——5穴,毫针浅刺或埋针法,药丸贴押法



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偶刺:即前后配穴法,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俞募配穴法: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配合使用。
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求”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治疗方法
经络辨证: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会)、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
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
陷下则灸之:1中气不足2血络空虚3脉象沉伏无力4阳气暴脱,脉微欲绝
热者疾之诸热证皆行清泻法,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症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或虚实兼有之,属本经自病,治疗时应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
三部配穴法: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 “同气相通(求)”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原络配穴: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
纳甲法又称“纳干法”,是按天干的演变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开穴施治。
纳子法:又称纳支法。是指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术,或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
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见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
针灸补虚泻实原则: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中风中脏腑针刺水沟、内关、十宣的作用?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内关可调神开


胃肠痉挛的取穴原则及处方。取穴原则:以足阳明胃经腧穴及相应募穴、郄穴为主。处方:中脘、天枢、梁丘、足三里
痛经:寒湿凝滞 气滞血瘀 气血不足;原则: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气血不足型痛经的针灸处方及方义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方义:关元——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地机——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治疗痛经的经验穴;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戒烟的常用耳穴:肺、口、内鼻、皮质下、交感、神门







带状疱疹的针灸处方及方义:肝经郁热 脾经湿热 淤血阻络;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方义:支沟、阴陵泉--清泻三焦邪热,健脾化湿;行间--疏肝泻热;皮损局部——活血通络,祛瘀解毒;夹脊穴——调畅患处气血
试述针灸治疗着痹的处方及方义?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方义:大椎祛风散寒;膈俞活血通络;阴陵泉、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湿,通络止痛
针灸治疗面瘫取穴原则和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腧穴为主;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耳鸣耳聋的取穴原则和处方取穴原则:以耳区局部和手少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处方: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
面瘫选用太冲穴,意义如何:属于循经远取,因足厥阴肝经在面部有一条支脉,“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太冲穴是足厥阴经的原穴,功能平肝息风,潜降肝阳,太冲穴配合合谷能祛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
脾胃虚寒之呕吐处方中使用关元穴,意义如何?本病属脾胃虚寒,治疗宜温中健脾,以脾胃的俞募配穴为主,配合关元穴目的在于补元气而温脾阳
举出治疗呃逆轻症的三种方法?刺鼻取嚏法:以草刺鼻嚏作而呃逆已2大惊法:突然惊吓患者 3控制呼吸法:捏住患者鼻子,屏气
呃逆1指针翳风 鱼腰 天突 任取任取一穴。2穴位贴敷:麝香粉0.5克神阙穴伤势止疼膏贴敷 实证 。吴茱萸10克双侧涌泉穴贴敷
血虚风燥型湿疮及瘾疹的针灸治疗选用了哪些具有理血作用的腧穴?意义何在?腧穴血海、膈俞。二穴相配既可补血润燥,又能理血调营,以起血荣风自息,肤自润之功效
用《内经》原文回答针灸补虚泻实的原则。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眩晕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肝肾阴虚-补肝肾,滋阴潜阳
眩晕的针灸主方及方义:以头部和

足少阴经腧穴为主:风池、百会、头维、太阳、悬钟;方义:百会--入络脑,清头目,止眩晕;太阳、风池、头维--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悬钟--髓会,充养脑髓,上晕要穴
失眠 心脾两虚 心胆气虚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处方:神门 内关 百会 安眠;耳针取穴:心、脾、神门、皮质下、交感,每次2-3穴轻刺激留针30分钟一天一次
治疗痔疮的挑刺疗法在胸7至腰骶椎旁开1-1.5寸范围内寻找痔点,用粗针逐一挑破,并挤出血或粘液。每周一次
颈椎病针灸主方及方义风寒痹阻 劳伤血瘀 肝肾亏虚;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方义:大椎--诸阳之会,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天柱--局部取穴;后溪--通督脉:调太阳、督脉经气、活络止痛;颈椎夹脊——疏理局部气血止痛













































































举例说明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1局部选穴:局部选穴就是围绕受病肢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局部取穴,临床治疗腱鞘囊肿在局部选穴,用围刺法施针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近的范围内选穴,如:眼病取太阳、风池。3远端选穴: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如胃痛取足三里4辨证选穴:根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静脉,然后按经选穴,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二经,在心、肾二经选穴5随症选穴: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随症选穴,如痰多选丰隆或中脘
如何理解少泽穴治疗乳少、麦粒肿等病证的意义:少泽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乳汁为气血所化生,同时小肠主液,功能为泌别清浊,故点刺少泽,能疏通小肠经经气,鼓动小肠的功能,同时可兼调少阴心经,促进气血化生乳汁。麦粒肿属于眼睑的热证,治疗当清热为主,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达目之内、外眦,太阳经少气多血,清热解毒之力较好,且少泽为井穴,清泻五官的邪热更为有效。
治疗外感咳嗽应用原络配穴列缺、合谷的意义外感咳嗽的病因可为风寒或风热外袭,外邪侵袭人体的传入途径一般是由皮肤经络脉、经脉而后入脏腑。无论是邪犯经脉还是脏腑,外邪一般先犯阳经、阳腑,后入阴经、阴脏。原络配穴法的应用是主病的经脉取原穴,相表里的经脉配络穴,从外邪入侵的途径分析,外感咳嗽之邪气,应当先犯手阳明大肠经,而后犯手太阴肺经。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功能疏风散邪,解表清热;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善于疏风解表,宣肺止

咳。故在外感咳嗽治疗选穴时,可以合谷为主,配列缺,构成原络配穴,疏泄外邪
试述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法、处方。针灸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经和足少阳经穴为主。处方:水沟 三阴交 曲池 内关 极泉 外关 环跳 阳陵泉 太冲;方义: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标本兼治,上三穴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阴陵泉疏通经络。
按经配穴的方法有几种?并举例说明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它脏腑、经脉时,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如肺病咳嗽,以手太阴肺经中府、列缺、太渊、尺泽相配即可2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如肝病以足厥阴肝经期门、太冲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3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如面瘫、牙痛多属阳明经病,以手阳明经的合谷,配以足经阳明经的内庭4子母经配穴法:本法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进行配穴。如虚劳咳嗽,症见体弱羸瘦者,除取手太阴肺经腧穴及肺的背俞穴外,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原理,另配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及背俞穴,如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以培土生金5交会经配穴法: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坐骨神经痛,故可选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



针灸治疗胃病的主要穴位及方义:呃逆、呕吐、胃脘痛均属于胃病,在针灸治疗上有共同之处。选取的主要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中脘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二穴合用,能疏理气机,和胃降逆,为治疗胃病的常用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阴维脉,手厥阴经下膈历络三焦,故能通调上、中焦气机,宽胸利膈,和胃降逆
王,男,40。患者平素性情急燥,近日心情不畅,时感头痛而胀,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中有蝉鸣声,舌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头风;分型: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降逆,熄风止痛。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悬颅 颔厌 风池 太冲 丘墟 阿是穴方义:肝阳上亢,多挟少阳风热循经上犯,故取悬颅、颔厌、风池、 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气,有清热、熄风、镇痛的作用。远部取太冲、 丘墟,以平肝潜阳。
孙,男,40。患者2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口眼歪斜。检查右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

闭目露睛,鼻唇沟变浅,右侧面颊吃饭易出现夹饭,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请写出本病的
中医诊断:面瘫;证型:风寒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风池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面口合谷收,与翳风相配祛风通络;风池-祛风散寒
孙,女,48。患者自觉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诊断:心悸;辨证分型: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肾俞 太溪 阴郄 神门
方义:本证由于肾阴不足,水不济火,故取肾俞、太溪滋肾阴而上济心火,以治其本。阴郄、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施,女,25岁,。自述胃脘部胀痛不舒4月余。胃脘部胀痛,连及两胁,嗳气泛酸,喜叹息,情绪不佳则痛作或痛甚,脉弦。
诊断:胃痛;证型:肝气犯胃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期门、太冲
方义:中脘--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胃之下合穴,通调腑 气,和胃止痛; 内关--络穴、通阴维,畅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专治胃、心、胸病症;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患者,男,主诉腰痛2天,2天前腰部有受寒史。现腰部冷痛重着、酸麻,腰痛不可俯卧,疼痛连及下肢。X线片腰椎骨质增生。诊断:腰痛;证型:寒湿
治则:温经散寒,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大椎
方义:委中—腰背求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血气;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经络及经筋气血,痛经止痛;大椎灸法,温阳散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