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不能因为功绩显著就完全对其大兴文字狱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3、阶级性原则。

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却在民族面临外来侵略时,坚决抗击,决不妥协,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接下来,我以秦始皇为评价对象,作一个示范。

首先,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按照“一分为二”的原则,将评价内容分成“功绩”和“过失“两个部分。

其次,根据教材所学或材料信息,先在头脑中搜索秦始皇的相关活动、事迹,如统一六国、派人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增加赋税、增重徭役等等。

再次,根据评价的原则,用科学标准作为判断准绳,对其历史活动逐一考察,分清哪些是功绩、哪些是过失。例如:对于“修长城”,过分地役使了民力,使得很多人妻离子散,这自然是不好的。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匈奴人时常向南侵扰,夺取沿边汉人的财富,严重干扰了中原人民的正常生产活动,破坏了经济发展。秦帝国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缀起来,成为一条统一的防御线,保证了中原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因此,筑万里长城应该是秦始皇的功绩。最后,根据评价的标准,“焚书坑儒”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比较其得失,这一活动就应该归结在过失当中。

然后,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分别评述功绩和过失。先写出主要活动,再对这一活动作简单评价。例如,在功绩方面,写出史实“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再对其简单评价:“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心愿。”

最后,就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性地评价历史人物。例如,在功绩和过失都分别叙述、评价完之后,比较功过得失,最后总结得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

评价历史人物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记忆和理解的情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运用之中出现的问题相比,本文仅仅是比较浅显地谈了谈皮毛,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动,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

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动,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中共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

历史人物及评价演讲稿

周瑜——赤壁战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周瑜——赤壁战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赤壁之战的故事: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图谋联合孙权抗

击曹操。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此时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商镇中学刘丹军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③投降卖国: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①政治野心家: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 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虑特定的时空,全面评析 一个历史人物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环境是既定的,也是历史人物自己所无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看一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就拿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背叛革命,选择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而不是选择走共产党这条道路?蒋介石原来是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义者,他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联俄、联共、联农的政策,也曾熟读马克思主义,但是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我认为这与蒋介石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考虑是分不开的。但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列强的控制一下,而摆脱他们的控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作为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他不敢挑战权威,他不具有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为列强所不容,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得到列强的支持,反而有利于他的统治。当然这还与他的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相容的观点相关。

视人物为有机体,整体论述 历史人物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己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不管他的思想多么的变幻莫测,他仍是他而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历史人物的不断变化性是因为自身存在着矛盾性,自身包含着善和恶的品质。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在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自己思想斗争的结果。随变化无常的时空条件,一个历史人物会不断地适应环境发扬自己善的品质或发展自己恶的品质。比如说蒋介石原本一直反共,但为什么在西沙海战时帮助解放军?1974年,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使西沙海军舰只顺利通过,以免因绕道而贻误战机。这个故事说明蒋介石虽然反共,但是国家一直在他的心中,在关键时刻能撇开政治偏见,这便是他的善的品质战胜了他的恶的品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虽然具体评价历史人物每个活动的标准有所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认真分析,草率鲁莽不是搞学问人的态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_描写作文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你有喜欢的历史人物吗,你是怎么样评价他们的呢?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推荐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篇一:武则天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1 / 14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2 / 14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商镇中学刘丹军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

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如林则徐事迹可分为禁烟、抗英、学习西方三大类。李鸿章活动也可分为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③投降卖国: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世界近现代史人物也可用此法评述,如评析拿破仑可分为 ①政治野心家: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法国政权; 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②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略)。 ③资产阶级军事家:a、发动带有反封建性的战争,多次打败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b、对英、俄战争带有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的一面;c、对埃及、西班牙、葡萄牙的战争是侵略性战争。 2.分期法

历史人物评价

一、评价基本原则?评价一下蒋介石 我们应该科学系统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首先根据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确定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之后根据以下原则评价历史人物: 1、历史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来衡量他的作用,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既不要用今天的标准评价古代人物,也不要带有崇拜主义,而忽视其局限性。 2、阶级原则。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作为一个突出的历史人物,其必定代表的是他所属阶级的利益,这势必会与对立阶级发生矛盾。例如,自古以来对农民起义的赞颂,对而镇压阶级的批判;对剥削阶级的全盘否定是错误的,在历史发展中应当看到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用。抛开阶级原则的分析将导致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导致历史的虚无主义。 3、全面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顾此失彼。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我们强调以是否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为基本标准,并不排斥道德评价。②正确处理主观动机的愿望和客观效果的关系。在把客观效果放到评价首位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主观动机的评价。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使人类历史从相对封闭的状态步入密切联系的时代,而他西航的目的却是为寻找和掠夺黄金。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把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结合起来,防止全盘否定或肯定,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凡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具,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从功和过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4、客观公正原则。不要带有主管冲动性和仇视心理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合理公正的看待历史人物。如评价秦始皇时,在看到其残暴统治的恶行之时,也应对其第一个统一中华民族的功绩进行肯定。 根据以上原则,我将客观全面的评价上世纪国民党总统蒋介石。 首先,应把蒋介石置于战乱的近现代史的历史背景下,搞清楚他的经历。他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在他革命之时,正直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时期,作为总司令员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来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最后退守台湾。 其次,应该知道蒋介石是一个国民党人,是一个资产阶级,他代表的是官僚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势必和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广大工农阶级的利益形成对立,他也一定会维护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作为一个阶级乃至一个国家首领,他却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镇压群众的民主运动、迫害共产党人的罪行。 然后,根据蒋介石一生的作为,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他的一生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早期加入国民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值得肯定;2.在第一次国民大革命期间,作为总司令员,参加并指挥北伐战争,推翻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具有伟大的功勋;3.组织并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将日本人彻底赶出中国,恢复了中华民族的主权。为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伟大贡献。4.退守台湾后,将台湾治理的很好。 让后人唾弃的地方:1.在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对共产党的仇视。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抓捕并杀害共产党人士,导致国共决裂。3.之后多次派人暗杀共产党,五次围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忽视人民请战的呼声,不顾人民利益,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屠杀共产党,意图对共党人士赶尽杀绝,后迫于西安事变无奈开始主张抗日。4.战胜日本之后,不顾人民群众的和平的期盼,又企图杀绝共产党。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评价历史人物的论文

第1卷第2期2010年5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f X uz hou N o r m al U n.i (Educati onal Sciences Ed iti on) V o.l 1,N o .2 M ay ,2010 [收稿日期]2010 03 16 [作者简介]张利,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历史评价问题教学手记 张 利 (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关键词] 历史评价;历史教学;历史作用标准 [摘 要] 历史评价问题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也对青年学生认识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农民战争以及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等问题,正确评价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革命与改良等问题,以培养学生探讨理论问题的能力,真正担负起历史教育工作的重任。 [中图分类号] G 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425(2010)02 0039 05 历史评价问题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发扬民族精神都 离不开对历史问题的客观评价。历史上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和事物的变迁等等,都是极其复杂的,而历史文献记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对历史的记述往往各有偏重和取舍,这就给历史的客观评价增加了难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学术界对过去在历史评价问题上出现的唯成份论的 阶级分析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学者们探讨评价历史问题时往往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加之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历史文学影视作品,也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客观认识、评价历史产生极大影响,愈加凸显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事实上,历史评价已经成为历史研究和教学中亟待解决、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尤显重要。对此,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主要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历史评价的意义及基本原则和标准 历史评价是指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以往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复杂、丰富、生动的历史进程,并决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 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治理国家与增长智慧所 取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时代不同,历史评价的原则和标准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之前,史家撰写的史书总是叙述、歌颂统治阶级人物,不可能认识也不愿正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建立了以唯物史观为核心原则和标准的历史评价体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 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1] ,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2] 。这要求史学界正确运用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历史评价。对于历史人物,应把他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价,要像马克思那样: 了解古代奴隶主,中世纪封建主等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了解他们的历史正当性,承认他们在一定限度的历史时期内是人类发展的杠杆 [3] ;还应贯彻列宁所论述的重要原理: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4] 基于此,我们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以历史主义原则为指导,同时兼顾阶级原则和两点论原则,以历史人物、事件或事物对历史进程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浅谈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马克思说过,“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可见,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应该正确地实事求是地给以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批判。”“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也明确地规定:学生要具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下面,本文就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通常我们常见的具体标准有:是否完成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发展;是否调整了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否采取了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的措施;是否反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民族利益;是否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等。 二、遵循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等,政绩斐然,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不能因为功绩显著就完全对其大兴文字狱的过错视而不见、全盘否认。我们必须根据其在位时期的作为,一分为二地评价他。当然瑕不掩瑜,最后总体上我们还是认为康熙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如果站在今人的视野,封建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是一种剥削制度,因此,商鞅变法不值得被后人赞赏。但是,若把商鞅放在他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奴隶制度已不能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现状,历史潮流呼唤一种新制度去取代旧制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应该对商鞅变法予以肯定,商鞅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者。 3、阶级性原则。

近代史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 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李鸿章(182 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 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 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是,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浅析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浅析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主要史实,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观点,这些都是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基于此,以下展开了具体的讨论,以供我们高中生交流学习。 标签: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历史条件;历史活动 我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浅尝辄止,仅仅做出是非成败的定性结论,而忽略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历年高中试题中也屡见不鲜,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我看来,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评价历史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只能舍本逐末,离题万里。例如我们在学习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时,有的评价仅仅关注于玄武门之变,在没有充足史料的基础上,对唐太宗李世民个人品行大加鞭挞,忽视了李世民作出的贡献。我们应全面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玄武门之变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品质问题,是历史种种因素叠加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李世民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日益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 2 考虑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例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有人就简单的认为既然封建社会是腐朽落后的,是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给予秦始皇很高的评价呢?这就是忽略了历史的阶段性,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大一统政策,虽然现在看起来封建王朝有其缺点,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封建王朝的建立无疑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3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例如,对克伦威尔进行功过是非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活动史实的基础之上;而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卓越功绩和领导美国初建过程中的贡献,则是全面认识分析华盛顿的主

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或理解的尺度:法国学者帕斯卡尔曾经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种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的主要尺度有: (1)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时代、阶级属性)下具体分析:自觉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不能简单、全盘的肯定或否定,还应科学区分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避免出现以偏盖全。例如拿破仑、孔子等 (2)以“事迹分类”、“时间分期”为线索: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后,再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譬如“评价秦始皇”;“评价毛泽东”。 (3)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满足这种趋势而担负起发起和促起实现的责任。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例如孙中山、列宁等人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智慧以及顽强意志。 (4)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论一致:切忌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标准的认识偏差,或者以个人主观愿望随意武断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最大限度地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应特别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使人物评价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2.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我们更重视历史价值判断,力求做到: ⑴辨证地看:相同或相近历史背景的同类历史人物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人物。比较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和学的方法。诸如秦始皇性残暴和唐太宗性仁厚及其不同结局。其他的譬如康熙帝与彼得一世;毛泽东与蒋介石;丘吉尔与希特勒;罗斯福与斯大林等。 ⑵发展地看:一个历史人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时代的发展会造就不同的杰出人物,若干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历史背景就能看出时代的发展。孙中山与时俱进,人生中的几次转变。 ⑶历史地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立足现实看历史才会有高度,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必须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去

【历史评价】略论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评价】略论历史人物的评价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历史人物评价范式所遭遇的困境:价值观的多元化、历史真实的相对性、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对历史学认知的误区。并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正确方向进行了思辨性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价值观困境 一、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概述 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历代史书就是以人物传记为其主体内容的。自《史记》以降,评价历史人物几成传统文人的风尚:有人借古讽今,有人托古言志,有人以古抒怀,不一而足。上世纪50年代,史学界曾就历史人物评价原则、标准、方法等理论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60年代,历史人物评价理论的研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走上了歧途。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物评价问题再次成为历史学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他们的努力使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逐渐从浓厚的政治色彩笼罩下走出来,回归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近几年,这一问题又有从学术“出走”、转向大众化的趋势。对社会文明和民众话语权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而对历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来说,这种趋势显然给历史学者们带来了更大的难题。 事实上,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学者们从来就没有统一的看法。在世纪之交,学界又掀起了讨论这一问题的热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范式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主要分歧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采取阶级分析原则。江连山、郑师渠、王双全等学者认为阶级分析在历史人物评价中不可或缺[1],王文和江文同时强调了历史主义和阶级主义的原则,郑文则对学术界忽视历史人物阶级属性的倾向进行了批驳。而与此相反,一些学者则对阶级分析法的科学性提出了强烈质疑。巨永明认为“用阶级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必然导致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歧化”[2];黄留珠以刘秀为例论证“阶级出身决定论”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葛剑雄则认为片面强调历史学的阶级性“是混淆了历史研究与运用历史研究成果的界限,也使历史研究可悲地沦为政治工具或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4]。 第二,历史人物评价的角度、标准、方法等问题。苏双碧认为,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且对气节观要慎重[5];葛文则强调了人物研究要从史实出发,历史学者们要在基本事实上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