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食俗

陕西食俗
陕西食俗

陕西食俗

学生姓名:王赟张雷

内容摘要:陕西独特的风味特色和精湛的烹调技术,素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在饮食烹调、调味、菜品的色泽、食品原料的选择上别具一格。本文按照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从陕西三个食风区:关中平原食风区、陕北高原食风区和陕南山区食风区论述了不同地区食俗的不同,从中总结出陕西食俗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为陕西民俗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材料。

关键词:陕西食俗民俗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陕西的美食不可不提。陕西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区,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有着朴实、淳厚的民俗民风。《朱子诗传》云:“秦之佑,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汉书·地理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在饮食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带有地方色彩的食俗。

一、陕西食俗概述

回顾历史,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和 4 个农民政权,都在陕西的长安及其附近建立过都城。这5个王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反映在饮食习俗方面,即陕西独特的风味特色和精湛的烹调技术,素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在饮食烹调上,无论酿,汆、炸、炖、炒、烧、烤、烩、蒸、煮,或煎、扒、涮、爆等技巧都特别讲究火功;在调味上,料重味浓,以酸辣见长。在菜品的色泽方面,能保持原料的原有色泽。如“奶汤锅子鱼”、“红烧肉”、“枸杞炖银耳”,都保持原鱼、原肉、原枸杞的本色;在食品原料的选择上,一般采用地方特产的优质品种。同样是鸡、鱼、鸭,由于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烹调出的菜肴味道也迥然不同。如非三爻村的倭倭鸡不做“葫芦鸡”,非黄河鲤鱼不做锅子鱼等。另外,陕西菜还讲精选时鲜,粗料细做。如“金边白莱”、“油炸香椿鱼”,就是用极普通的白菜、香椿芽制做的。就其特色而言,“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二、陕西三大食风区

按照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陕西可划分为三个食风区:关中平原食风区、陕北高原食风区和陕南山区食风区。

(一)陕北高原食风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纬度较高,无霜期短,粮食以谷(小米)为主,兼产荞麦等杂粮。历史上,这里是民族杂居区,现在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

一、日常食俗

在旧时代,陕北人民生活贫困,常常是糠菜半年粮,所谓“借的吃,打的还,跟上碌碡过个年”。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红红火火,二月里捏捏搁搁,三月里菜儿抹合,四月里豌豆角角,五月里白面蒸馍。”解放后,陕北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生活才大大改善。陕北人多一日三餐。冬天白日短,也有吃两顿的。农忙时的三餐,早、午饭多在地里吃,晚饭回家吃。俗话说:“早饭要早,午饭要饱,晚

饭要少。”有的地方吃晚饭叫“喝汤”。人们认为晚饭少吃,对身体有利。当地的家常饭少说也有二三十种。最常吃的是黄米捞饭。因谷子耐旱抗风,适于陕北山梁沟峁上种植,米的质量也好。制作时,将黄米下锅煮开花后,捞出入蒸笼蒸熟,即可吃饭喝汤。童谣里有:“摆溜溜,摆溜溜,黄米捞饭炒肉肉。”其他的还有如钱钱饭(豆钱钱)、荞面疙凸、荞面饸饹、抿尖、熟米炒面等。

洋芋(马铃薯、土豆),陕北人多称它“山药蛋”,是陕北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食品,平日做菜,有洋芋片、洋芋丝、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及“炮洋芋”,皆美味可口。

陕北人民喜欢吃菜,入冬时,家家都要腌几大缸白菜、萝卜、蔓青等。喜欢将猪肉与酸白菜同熬。如果是合合饭(多种原料混制),大多少不了洋芋片,蒸馍馍时多配南瓜、红薯(甘薯)。平日吃饭,旁边有菜盆,吃馍馍时,菜是自舀自吃。也喜吃羊肉,羊肉的吃法同蒙、维等兄弟民族的手抓羊肉相似。

陕北各地有不少名产名食,例如延长的斤梨、红枣,延安的米酒油糕,延川的黄梨,吴旗的米醋,甘泉的美水酒,志丹县的羊肉、山桃,宜川的小米、黄鲤鱼,洛川的苹果,黄龙的大板栗、核桃,神木的红豆,榆林的香哪、羊肉,府谷的果干、番红,横山的山羊肉,绥德的旋饼,定边的咸盐,米脂的花生,佳县的大红枣等,可以说县县都有宝。

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很多,如:果馅、羊杂碎(羊下水)、枣糕、火烧、油糕等。

二、岁时食俗

1.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起,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了。要赶集买红纸、年画,扫窑洞,糊灶围子,剪窑花糊灯笼。最辛苦的当然还是准备年茶饭。年茶饭是过年的传统食品,一般要吃到正月底。除自家食用外,亲友邻居间还要相互馈赠,表示友好,也能显示各家主妇的烹饪水平。年茶饭主要有黄米馍馍、炸糕、摊黄、油窟连和花儿小馍等。黄米馍馍的制法是将黄米入水中浸泡数小时,捞出控干水,上碾子碾成米面,将米面发酵,再像包包子一样,包上豆枣馅,蒸熟即可。摊黄的制法是将发好的黄米面对水和稀,将稀面糊倒在热铁鏊中摊成圆形饼,熟后对折,即是摊黄,也叫黄黄,制作油窟连,米面先要放锅里炒制,待炒至发黄后,和面入瓷盆里置炕头上发酵,将发好的面擀成圆片,中间开孔,呈环状,入油锅中炸制而成。炸糕的制法也有特点,即在锅上蒸米面,熟一层,上面再撒一层,这样一层层熟透后,翻在案上,蘸冷水揉制成条,冷却后切薄片,入油锅炸制而成。陕北的正月热闹非凡,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尽情的欢乐:扭秧歌,打腰鼓,品山、跳火塔,转九曲。熟人相见,总要拉回家里尝米酒,款待年茶饭。被邀者肚子再饱,也要多少吃一点,否则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人。走亲戚拜年,主人要给孩子压岁钱,用红头绳穿着面窟连绑着钱送给孩子。

2.清明此节食俗是制作子推面花,这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的。别的时间人们也做面花(也叫花花),但不如清明时讲究。子推面花的制法是:使用发酵白面,捏一个大蒸漠,象征着人头,另取小团面,制成各种小动物,插在大馒头上蒸制。蒸熟后,再涂以红绿食色即成。陕北的妇女们,手很巧,三搓两揉,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鸟就出现了:头上捏出个尖嘴,用剪子一剪,鸟嘴就张开了;嵌上两颗花椒籽粒,眼睛就睁开了;一根压扁的细面条贴在鸟身上,用梳子一压,就成了翎毛。如今面花已发展为民间手工艺术。面花的名目繁多,如“蛇盘兔”、“猴子吃桃”、“龙凤呈祥”、“鲤鱼钻莲”、“福禄寿”等。清明过后,各家的墙上均挂着一串串各式面花。兔子象征灵活,老虎代表勇敢,鹿儿谐音为福禄,还有“若要发,养呱呱(鸡);若要富,蛇盘兔”的种种说法。

3.端午五月端午吃粽子,也是陕北人的传统风俗。包粽用芋叶,原料多为糯米和大枣,多包成三角形。

4.中秋此节群众有自制月饼的习惯。通常是先将核桃仁、芝麻、花生仁合在一起压成粉状,加上青红丝、冰糖作馅。然后用上好白面与猪油或清油掺和,揉成大面块,然后撅

成小块,擀成圆片,包上馅,压进月饼模子里,倒出后放在月饼鏊子里烙烤,上边还可以点上红绿食色,酥香可口。近年来,电器普及,使用电烤箱更为方便,火力也均匀。

5. 腊八陕北习俗,此日也要吃腊八饭。陕北盛产五谷杂粮和红枣、花生,熬粥味香可口。民间相传,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菜庄稼地里草多。还说吃腊八粥有逐瘟驱邪及祈祷五谷丰收之意。在吃饭之前,还要先盛一碗撒在农具和牛羊圈里,希望六畜兴旺。每家的腊八粥都熬得很多,不能吃完,要留下一部分,每顿往锅里加几勺。有”腊八粥,吃到年尽头”之说。过了腊八,人们开始为过年忙碌:“吃了腊八饭,赶紧把年办”。

三、信仰食俗

陕北地域偏僻,俗尚鬼神。又是民族杂居之地,遗留的信仰食俗不少。常见的民俗中,有谢土地敬天地敬灶神的仪式。灶君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供以“糖供”。逢年过节蒸枣山(用面条卷成梯形,每卷中心放一红枣蒸熟),也要置灶前供放,以示吉祥。五谷神是农民关心的神,每当第一场谷子在场里扬出后,主人将木锨往谷堆里一插,摆上献场糕,有的要插几炷香、烧几张黄表纸,放爆竹磕头祭五谷神。吃献场糕之前,先撕下几小块,往天上扔几块,又往地上扔几块,算是敬天敬地(在山野里吃饭,也要用勺子先舀一点撒在地上,请天地共享)。有的在谷堆里埋上“糕蛤蟆”,让孩子们争抢。糕蛤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能像蛤蟆那样往上蹦,越过越好。陕北还有一种专供神灵的食品供儿,通常人们并不食用它。其制法是:将面团擀成长条,从两头一反一正向中心卷,卷成双筒立起,再用筷子从中间一夹,成为四柱体,入笼蒸熟即成。

四、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陕北人质朴好客,很重友情。民谚曰:“门户紧如债,拔得锅儿卖”。意思是说,人再穷,人情的门户应十分当紧,卖锅也要待客,平日里看望老人或长辈,多拿点心。正月里,有走亲戚的习惯,女看娘,除了送年茶饭外,还要蒸油包包。

2.婚姻食俗陕北有喝订婚酒、给女方送高母饭、吃儿女饺子等婚姻食俗。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家一定要吃荞麦饸饹。最为隆重的要算送面花了。一个面花足有两公斤多重,常见的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取其长命百岁、早生贵子等吉样之意。在送贺礼的仪式中,随着赞礼先生一声高唱:“进礼喽!”亲友们由舅家带头,端着托盘,献上面花和其他礼物。这些面花凑在一起,供宾客们欣赏评比,借以增加喜庆气氛。婚礼宴席,第一天是男方外家陪女方外家,第二天叫浮头席,是女方外家陪男方外家。在所有宴席中,一席为首席,首席的上席是介绍人和男女外家的坐席,首席坐不下,再安排次席。一殷每席8 人,有3 个上座,左上右次。开饮后,男方要将女方的陪嫁(即“填箱”)在席上宣读,女方送亲客要答礼。然后新郎新娘及公婆为宾客敬酒。吹鼓手三吹三打向坐席客“讨赏”。男女外家均赐赏。酒宴中的下酒菜和吃饭用的菜碟数,要符合“八碗”、“十三花”、“十全”、“十五观灯”的讲究。碟碗放置也有规矩,稍有差错即招致麻烦。常常因为座次安排不当等因由,客人索性起席,主人免不了要多费口舌,赔话调解。婚宴常从早晨坐到晚,有的还认为有乞丐来坐席是吉祥的。新郎到妻家,岳父要为新上门的女婿摆宴,新郎坐上席。妻弟妻妹们为耍戏姐夫,在饺子中包上辣椒面、盐等。陕北宴席的八碗是:红饶肉、白条肉、丸子、肘子、酥肉、鸡肉及两碗素菜。近年来风行的九魁十三花,是在八碗基础上另加一菜四汤,有时还有甜八碗即8 味素菜,并无统一的规格。一般来说,城市趋向于素多于荤。眼下,婚宴是越来越讲究了。

3.生育食俗小儿满月,吃烙馄饨(饺子)。比较娇气的,要请干大(认干亲),这要吃八碗或吃糕。待孩子度过12 周岁算过关。

4. 丧葬食俗葬礼中的迎祭饭很热闹。祭饭花样很多,都盛在盘中,司祭的赞礼先生道一声“游来!”端盘子的人边扭边舞,吸引着很多人围观。

(二)陕南山区食风

陕南即指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毗邻川、鄂、甘诸省。有秦、巴山脉环抱,汉水横贯汉中、安康两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产水稻,麦、黍次之。四季蔬菜种类繁多,长年花果飘香,故而汉中盆地久有“小天府”之称。这里居住的多为汉族。极少数的回民散居各地,饮食风俗与关中地区回民相同。汉族既有关中汉族的面食习惯,又有川鄂汉族好食大米的特点。

一、日常食俗

陕南人日常一般为三餐饭。早饭多吃大米粥(往往配上豆类同煮),配食大米面皮或油饼、馍头。以各种腌菜、泡菜、浆水菜、红豆腐等为下饭菜。中午,多为大米干饭(山区人要加玉米糁煮),午饭菜肴讲究丰盛,有荤有素,做法或熬、炒、焖、炖、煎、蒸。晚饭多为面条,人们喜欢吃的有浆水面、炸酱臊子面和梆梆面。农忙季节,农村人除一日三餐外,每天“小午”(约中午12 点左右)还要加餐,给正在田间劳动的入送些烧饼、馒头之类的食品和茶水,称为“打么台”。陕南人的主食,除大米饭和大米制品外,面食也很丰富。如饺子、炸酱面、炝锅面、烩面、拉丝面、扯面、梆梆面、锅盔馍、烧饼、油煎饼、馍头、枣糕馍、蒸面、炒面等。大米制的食品有:大米面皮、米凉粉、米糕馍、米糙粑、米豆腐,米粽子等。四季小吃有汤圆、各种粉皮、抄手(馄饨)、豆腐脑、油条、油糕、糊油茶、八宝粥及酥脆油馓子、油豆巴等。菜肴,以汉中为例,既有秦风,又有川味。但仔细品尝一下,其味道既不姓“秦”,亦非姓“川”,而别具一格。

陕南人在饮食方面有两种偏爱,一是爱吃酸、咸、麻、辣味,尤喜吃“酸”,二是爱吃肉。爱吃酸是陕南人的普遍爱好,而秦、巴山区人更甚,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因此,家家都有一口能装百斤菜的大瓷缸或大木桶。缸口用洗净的石板压住,内装浆水菜。并有大小坛子10 多个,除腌制各种腌菜外,还泡有各种酸泡菜、酸辣角、大蒜等。一年四季,酸菜不断。如菜豆腐、浆水面、苞谷搅团、荞面鱼等便饭都要调浆水菜。吃大米干饭时也配以浆水菜烧豆腐、浆水菜炒肉片、泡菜炒酸辣鸡丁、酸辣红肉等。就是在宴席上,酒过三巡菜上数道后,也要来一盘酸脆清香的泡菜或一碗醒酒汤。吃大肉,是陕南汉族人民的另一种偏爱。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和“三天不喝油汤,心里躁得发慌”的顺口溜。这里差不多家家(城市居民除外)养有大肥猪,喜欢吃肥厚的大块肉。过去,富裕人家天天不离肉,贫困户逢初一、十五也要吃一顿大肉,叫做“打牙祭”。近些年,一般人家每年都要宰一两头大肥猪,趁肉皮未干,抹上盐和调料,挂在靠近火塘、炉灶的墙壁上,经过烟熏火烤,就成了色洋殷红晶亮,味道醇香的腊肉。这里人吃肉,无论是腌菜炒肉,或是烧、焖、蒸、炖,肉块都切得厚而大,称为“木梳肉”、“杠子肉”。特别是“过桥肉”,肉片两端要担在碗边上,每块肉足有100 克重。这种吃法,外地人往往是望而生畏,不敢动筷子,但也必须吃一点,否则主人会误认为你嫌弃菜做得不好。

陕南人民有喝茶的嗜好。茶园遍及秦、巴山区。当地有清早饮茶的习惯。故有“清早茶一杯,金榜中高魁”之俗语。秦、巴山区一带的人们尤爱喝罐罐茶。因其用料不同,制法有别,风味各异。如:糊油茶其味香醇可口;油炒茶可解渴消暑,提神解乏;蒸油茶此茶多为春冬季节饮用。

陕南人还特别喜爱饮酒。一般家庭四季都备有“甜酒”,黄酒也是少不了的。甜酒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米泡洗后,用专制的木桶蒸熟,趁温热时拌入酒曲发酵,六七天后即成,酒味甜而醇香,据说产妇喝了甜酒乳汁会增多。黄酒(米酒)以糯米为原料,用当归、黄柏、肉桂等十多种中药配制曲子酿成。有提神、补血、强身壮骨之功能。“谢村黄酒”最为有名。长期以来,陕南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做黄酒待客。每年秋后及冬春之际,各家也要做些黄酒供自饮和待客用。人们走亲访友,也以黄酒为最佳礼品。当地俗话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黄酒是自己家产,可以让客人尽兴饮用,不显得寒酸。同时,黄酒有营养,不伤身,故而有“收罢秋,谷入仓,陕南村户米酒香”之美谈。谢村黄酒现在

已进行现代化生产。产品已有“黑米贡酒”、“女贞子黄酒”等五六个品种,行销国内外。

下面介绍几种陕南风味食品:大米面皮这是陕南人的家常便饭。面皮除凉食外,还有炒、烩面皮等食法;菜豆腐这是陕南地区特有的风味膳食;米糕馍(米雪糕、甜糕、泡巴馍)是汉中、安康等地特有的食品;梆梆面(醋汤面)是陕南人用以调剂生活的便饭;热凉粉是汉中别具一格的风味小吃;石泉豆腐干是陕南的风味小食品;笼笼肉(粉菜肉)是汉中人最爱吃的佳肴之一,肉肥而不腻,粘香,老年人尤其喜欢吃。

二、岁时食俗

陕南人对过年过节非常重视,即使是贫寒之家,到了节日也要尽力讲究一番。

1.春节在春节前,人们都习惯把过节所用的主副食准备齐全。要备好大米,还蒸好枣糕馍,枣糕馍是一种用甜酒水发酵制成的白面呛面硬馍,馍上插有大枣,用笼蒸制而成。能长期存放,食用时再加热,形状颜色如故,商店多甲细绳将馍捆成串出售。另外也要蒸些馒头,做豆腐及豆制品、做黄酒及甜酒,备好蔬菜。在腊月卅日晚上,全家人要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正月初一早上要先喝甜酒,后吃元宵,取“甜美团圆”之意。早饭是吃“元宝”(形如饺子)。儿歌云:“过大年,放花炮;吃元宵,喝醪糟,妈妈还要煮元宝。”

个别元宝里还要包进硬币和冰糖块。据说,谁吃到这种“元宝”,谁在新的一年里运气最好。吃元宝是取“全家进宝”之意。是日午饭要备菜饮酒。正月初五的早饭,家家都吃面片子,称为“吃补丁”。要用精白面和好擀成片,切成“棋花”方块,煮熟后捞出,浇上臊子(讲究肉菜鲜嫩,汤鲜味美)。补丁即修补衣服的布块,有民谣说:“正月初五吃补丁,免得一年塌窟窿。”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财运好转,不向外借债了。

2.端阳节是日饮雄黄酒,炸油糕,煮糯米粽子,配蜂蜜吃,还要吃大蒜和鸡蛋。六月六清早喝面茶。做法是将白面炒熟后,用沸水冲搅成糊状,放白糖或食盐服用。据说喝了面茶可开胃消滞,不拉(泻)肚子。

3.中秋节亲友间互送月饼,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及应时瓜果。

4. 重阳节是日家家做糯米糍粑,亲友之间相请吃糍粑、喝米酒,有“共庆丰收”之意。民谣云:“九月九,喝辣酒;吃糍粑,庆丰收。”因此,是日又称“糍粑节”。糍粑分为软、甜和硬、咸两种。做法是将淘净的糯米下到沸水锅里,一滚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芝麻和白糖,其味香甜可口,称“软糍粑”,温食最佳。硬糍粑又叫“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揉成团,擀开后加放食盐和花椒粉做的“豆沙”,再卷条切片,放油锅里炸制。油糍粑上呈树木车轮状花纹,红黄美观,其味咸、麻、香脆。

5.冬至每年冬至节前后,陕南农村都要杀年猪和吃胞汤,这是陕南农村的传统风俗,至今盛行。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腊月出来伤害人畜,人人慌恐不安。这年,人们早做准备,合力杀了怪兽,分食其肉庆贺。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用杀猪来纪念这件事,故称“杀年猪”。久而久之,人们无论平日生活如何,都要专喂一头大肥猪,等到农历的冬至前后宰杀。猪杀了后。把猪头、蹄、肝、肚、肠全部内脏及部分猪肉,焖、炖、熬、炒为美味菜肴,请亲邻共餐,叫“吃胞汤”或“吃胞饭”,意为:亲如同胞,共同分享。即便是已往吵过嘴、闹过矛盾的人,这天也要有请必到,否则为失礼。

6.腊八是日要吃腊八粥,陕南人原叫“杂合粥”。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位后,欲逃奔襄阳老家,途中饿昏,适逢一讨饭老头将讨得的残汤剩饭给刘秀吃了。刘秀吃罢,连称“好饭”。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一日,忽然想起当年老头给他吃的杂台粥来,不觉口涎欲滴,立即降旨让御厨做“杂合粥”。但无论准做的刘秀都觉得没有当年那老头的粥好吃,一气之下,连杀了几个厨师。这年腊月初八,有一人自称专会做杂合粥。刘秀传上殿来一看,原来是当年那个救命的老头。老头说:“我来见陛下,并非求报,只求皇上开恩,不要

再叫厨师为你做杂合粥了。现在,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当年的美味了。”老头讲罢,扬长而去。从此,刘秀再也没杀过厨师。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刘秀降旨:每年腊月初八,宫内吃一顿“杂合粥”。后来传到民间,便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陕南的腊八粥有“五味”和“八味”两种,即用5 种或8 种原料熬制。如可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及各类豆子煮成,有的还要加大肉丁、豆腐、粉丝、莲菜、萝卜等和调味品。过去人们要用腊八粥先敬祖先、粮仓。家中主妇还要手端一碗粥向天地、山林、河流、花草、雀乌抛撒,边走边念道:“天地吃点腊八饭,风调雨顺丰收年。山林吃点腊八饭,来年林茂果子繁。河水河水吃腊八,长流不断浇庄稼。”人们以此形式,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

三、信仰食俗

过去的一些古会宴席都很讲究。如“孔圣会”席上的猪肉只煮七成熟。“龙王会”席上忌用鱼虾水产。“关圣会”忌用大枣。“天爷会”席上必有“杂糕菜”(用糯米加豆类五种制的甜食),意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神会”宴席(包括经商者的请客宴)必有“金砖”(鸡蛋加瘦肉末、面粉油炸方条)、“元宝”(即炸元宵),取招财进宝之意。不过,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了。

四、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陕南人很好客,家里来了客人,必备酒备菜。席上,年长者要坐上座,第一杯酒先敬给长者。吃菜时,如全鸡、全鱼上桌,必先请老者开菜(先动筷子)。鱼头(称‘龙头’)、鸡头(称‘凤头’)必须让长者享用。鸡翅和爪却要让给年岁最小的人吃。据说是有“愿年青人勤奋、飞黄腾达”之意。吃菜时要在离自己最近的盘碟中夹菜,不能乱翻乱挑。筷子不能在桌上碰击或敲打碗盘。不能向主人要“锅巴”吃,自己更不能去锅里铲(铲锅巴在这地区认为是坏话)。此谓之“饭桌三忌”。

2.婚姻食俗离娘酒巴山地区的姑娘结婚前夕,跟娘亲告别时(出嫁者)举行的一种仪式。结婚前一天,新郎带上坛酒、猪肉等来到女方家,并和姑娘双双进厨房做菜暖酒。到晚上,酒菜摆上桌面,先请姑娘的母亲坐上座,再请姑娘的父亲和亲友坐陪。先由一对新人为母亲敬酒、奉菜、敬礼,后轮番敬酒并唱感恩歌:“雨纷纷,泪纷纷哟,手捧美酒敬娘亲哎??”随后,新娘父亲和亲友也唱一些劝慰新娘母亲的歌。新娘母亲擦着眼泪也要唱”劝女歌”、“劝婿歌”等。离娘酒要喝米酒,菜肴要做适合老年人吃的菜,一般是山药焖肉、板栗蒸鸡、清炖猪臀等。在结婚宴席上,客人入席后,先上 4 盘凉菜(水菜),4 盘干果(干盘子),一盘瓜籽,表示”“四时春色、瓜果丰登”。开席的第一道菜必是红肉。不管怎样做法,必须带“红”,取“鸿喜满堂”之意。跟着上全家福(烩菜),取”合家团聚”、“有福同享”之意。第三道菜是大八宝饭。其用料是糯米、百合、白果、红枣、莲子、水晶(猪板油粒)等八种,各有含义。如大枣、莲子取“早生贵子”意,百合取“百年合好”意,白果取“白头偕老”等意。前三道忌上炒菜,因“吵”与“炒”谐音。三道菜之后。便可随便上菜。但最后一道菜必是鱼,没有鱼时还要做假鱼代之,取“吉庆有余”之意。南郑、西乡、镇巴县一带,在这种宴席上,每上一道菜还有””唱礼先生”报菜名(俗称说席)。如报:“红肉上席!”唱礼先生便高唱:“挂红灯、披红彩,红喜门中红宴开;亲戚朋友贺红喜,满堂喜气红运来!”腌菜酒这是巴山地区新婚之夜举行的一种“闹房”仪式。洞房里,桌上摆出新娘的嫁妆腌菜(是新娘作为嫁妆带来的),并配有酒、水果等。新人并坐在一起,闹房的姑娘、小伙子围坐一圈,边吃边喝,边唱喜歌。歌唱形式不拘,歌词优美风趣,常常引得哄堂大笑。腌菜茶新婚第二天清早,将嫁妆腌菜摆起,泡上浓浓的巴山菜,一对新人请宾客及父母一起围桌而坐品茶(菜不切,都用手拿起整条菜慢慢地撕

着吃)。亲友们挨次唱歌助兴:“妹子手巧好嫁妆,什锦腌菜喷喷香;老汉吃了牙不痛,小娃吃了不尿床。妹子贤惠郎勤俭,劳动致富建家园。”四喜汤圆婚后第二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叫“回门”。丈人家招待新郎要吃四喜汤圆,取“婚姻圆满”、“四季平安”之意。

汤圆的馅子是用花椒粉、辣椒粉、盐、白糖制成4 种汤圆。意为“今后的日子,麻、辣、咸、甜都会遇到。”吃四喜汤圆是个斗智的热闹场面。由姑娘的嫂子们主持。规矩是满桌汤圆任选,端碗后不准调换。嫂子们爱开新郎的玩笑,给新郎面前尽放些麻、辣、咸的汤圆,丈母娘爱女婿,常常悄悄为其调换。新娘也常在一旁做暗示,嫂子们从中干预,常弄得新郎不知所措,笑声迭起。

3.生育、寿诞食俗陕南人生孩子称“添喜”,产妇称“月母子”,婴儿叫“月娃”。俗语云:“月母子上床,鸡蛋红糖;猪蹄鸡鱼,罐罐熬汤。”这是产妇的主要食物。食法是把鸡蛋做成“荷包蛋”、蛋糕,调红糖。不食蛋花,忌用白糖。鸡、鱼、猪蹄必须熬炖成汤,不能烧、炒给产妇吃,忌食花椒,辣椒和过酸、过咸的食品。婴儿出生的当天,男方要给丈人家报喜。第三天,产妇的母亲便带上一对鸡、一公斤红糖、三对猪蹄、40 个鸡蛋去看望,称为“洗三”。10 天后亲友方可探望,称为“看汤”。亲友送的礼物必有鲜鸡、鲜蛋,用红纸包的肉和糖。主家待客食品是先请吃红蛋,后喝甜酒,午餐吃便饭,不必讲究。在汉中、安康的巴山地区还有“送月米”的风俗。就是产妇在产后的一月内,要吃娘家送的食物。所以,第七天娘家要给女儿送去一斗大米(约15 公斤)和许多蔬菜,有“添人进口,增粮满斗”的美意。婴儿满月后,亲友要来祝贺,主家设宴招待,叫办满月。这天,亲友们给婴儿的爷爷、婆婆抹红脸,逗趣,宾客要吃“红蛋”。宴席上多是带“红”字的菜,如“红焖肉”、“红烧鱼”、“红炒鳝丝”等,酒也要红酒。卧室挂红帘子,婴儿包裹红褥子等,取“满堂红”之意。宴席上只许饮酒,不能行令猜拳,为的是不惊吓婴儿。生日宴席陕南人过生日很有讲究。无论男女,一般不大张旗鼓地办生日。年过“花甲”者,上无父母的人才能大办生日。这天,儿女们要为老人设宴祝寿。即便是家境困难者,也要准备一桌酒菜,举行拜寿仪式。席桌上必须有一大碗豆腐菜和一大碗面条,意为“祝老人和宾客们幸福、长寿”。

4.丧葬食俗老人寿终后,也要办宴席请亲友,饭菜从简。一般只吃大米干饭,菜肴只有“四品”、“四盘”——即4 盘或炒或烧的菜和 4 大碗或烩或炖的汤菜,不备酒。

(三)关中平原食风

关中平原南倚秦岭山地,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到撞关渡口。关中平原以产小麦为主,还有玉米(包谷)、谷子、豆类等,一年两收。

一、日常食俗

关中地区人民的饮食,随着节令的变化,一年四季不同。一般地说,冬天,人们喜食烩面片、烩菜等热腾腾的饭菜;夏天,爱吃煎饼、面皮子、凉拌三丝等。随着夏秋两季农作物的收获,饮食也有变化。如夏收后主要以白面为主食。旧社会贫苦农民只能“跟着碌碡过个年”,到了下半年,面粉短缺,只好以秋粮弥补,主要以包谷为主食,如包谷惨、玉米馍、搅团等。由于水田较少,蔬菜短缺,一般人家很少吃蔬菜。在肉食方面,以猪肉为主。近些年来,农村生活大大改善,主副食都有了很大改变,一年四季都以白米细面为主了。关中地区面食的种类很多,主要分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

1.面条类:面条有近千种名目,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面、炸酱面、油泼面、长面、短面、细面、奤奤(音pǎn)面等。细分起来,东府(大荔一带)面和西府(宝鸡一带)面又有不同。西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细”字,最细的象头发丝那么细。谚云:“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东府的面条,其特点在于一个“宽”字,最宽的象宽皮腰带。被列为陕西10 大怪的“油泼子奤奤面”,即属此种。几种有代表性的面条:酸汤挂面,流行于乾县一带;油泼辣子奤奤面,流行于关中大部分地区;。油泼面,流行于关中大部分地区;麻食面,流行于关中大部分地区;血条面,流行于麟游一带地区。

2. 锅饼类主要有:乾县锅盔、煎饼菜卷、千层油酥饼、石子馍合页饼、烧饼、韭菜盒等等。

3. 蒸馍(馒头)类:蒲城蒸馍(椽头馍)又称“开花馍”、合阳面花(花花馍)、兴平

云云馍、金线油塔等。此外还有蒸饺、包子、蒸麦饭、米面皮子等,都是生活中常吃的食品。

关中小吃种类也很多,例如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腊汁肉夹馍,本来是馍夹肉,而陕西人却把它叫做“肉夹馍”;黄桂柿子饼,临潼县的火晶柿子,海内驰名,另外还有泡泡油糕、海味葫芦头、葫芦鸡、腊羊肉、钱钱肉等。

二、岁时食俗

1.春节春节前各户都要杀猪宰羊,做成熟食或半熟食,蒸制大量的馒头,包子、花花馍、花糕、油塔等,以备过春节食用。每年旧历除夕,普遍吃饺子、臊子面或大米饭,要设盛宴,一般要摆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以炒菜、凉菜为主。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虽质量有高下,但都是盛宴。席间的酒,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白米稠酒为主。到了掌灯时候,屋前屋后都要点上蜡烛,灯光辉煌。这时全家人围坐在祖宗堂前.吃点心、花中、瓜籽、糖果等,边吃边玩。正月初一早起,全家吃酒席。主食以臊子面、饺子为主。初五以前不烧干锅,不做新菜。元宵节关中人叫“过小年”。是日吃元宵,喝米面茶。元宵是圆形,象征全家团圆;味道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好甜蜜。米面茶是用米粉或面粉,拌入油、芝麻、花生仁炒熟而制成的,类似油茶。认为喝了米面茶,可以使头脑清醒。人常说:“吃过五豆就糊涂,喝过米面茶才清醒。”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 5 种豆子煮成的粥)后就开始大办年货,不惜花钱,摆排场;到了正月十五,喝过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过这个年花得钱太多了,从此后还得辛勤生产,过日子还得俭省节约。

2. 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吃粽子、油糕、绿豆糕,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艾叶,蒸“艾馍馍”(馍状如艾叶)。还用面做成各种水果和各种动物形状的馍,如蚕、鱼、鸡、鸭、白菜、葫芦等。这天,不仅家里人吃粽子,油糕。娘看女儿也要送粽子和油糕。

3. 乞巧节七月初七家家要蒸两样花花馍:一种是给男孩蒸砚台馍,在状如方形的“砚台”上,捏有琴、棋、书、画和文房四宝等花样;另一种是给女孩蒸圆形的簸篮馍,馍上有尺、剪、布、帛、针、线等图形,勉励其学好针黹。

4. 中秋节八月十五要吃月饼,蒸娃娃糕、虎头糕、狮子糕、鸡鸡糕、石榴糕等都要在糕上插上浮花或飞禽走兽,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当天晚上,明月高照,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于庭院前设立香案,摆上各种各样的月饼和时鲜瓜果,在家庭主妇的主持下,举行拜月仪式,希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按旧俗,是日晚要烙一个大圆饼,名为“团圆饼”,按家中人数多少,切成若干等份,分而食之。身在外地,不能参加圆月的成员,也要给留一份。出了嫁的姑娘这天也要给娘家父母送月饼。

5. 重阳节九月初九过重阳节,节前家家都要酿制菖蒲酒,蒸花花馍,准备好野餐的食物。是日要野游,登高处游玩,并在高处进行野餐。重阳节蒸制的花糕馍是用白面蒸成圆塔形的糕,糕上插绘茱萸、艾叶等花草。糕与“高”谐音,取其“步步登高”的意思。这种花糕馍不仅是自己家人野餐的必备食品,也是节日期间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的特定礼物。

6.冬至节古人就非常重视这个节日,谓之“迎长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长臊子面。还普遍吃饺子,据说吃饺子不冻耳朵。按旧俗,这天各家都要蒸许多蒸饺,敬献家宅六神。还把蒸饺放在仓库、面缸、银柜里,图个吉利。

7. 腊八节腊月初八,这天要吃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豆,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而成的一种粥。腊八粥一般都在腊月初八早晨煮,或甜或咸。有的人家中午还要做上一锅腊八面(在腊八粥内煮上面条),让全家男女老少美餐一顿。还要把腊八粥抹在树上、门上、灶台上,据说可以避灾难,迎接来年的大丰收。

8. 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要祭灶。家家在灶堂前贴一副对联,云: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意思是说二十三日晚上把灶神送上天,大年初一五更后接回来,作为一家之主,保佑四季平安。二十三这天家家烙灶饼(用面粉烙制的小圆形饼)、买灶糖(麦芽糖),每人分得一份,若有人在外,还要留一份。是日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舅父要给外甥送灶饼和

灶糖。

三、礼仪食俗

1.婚姻食俗关中人订婚时,以男方为主招待舅家、姑家、姨家亲戚。一般是喝酒上四盘菜,吃饭上八大碗菜,叫做“十二件子”。饭后舅、姑、姨送给未婚媳妇见面钱。结婚那天,举行隆重婚礼,宴请宾客。一般亲戚行礼是6 个糕子(用面粉制做的花花馍),舅父、姑、姨除送6 个糕子外,还要送礼帽、皮鞋、插红(红绸子)、戴花(大红花)。女方家要蒸一双大“喜馄饨”,周围嵌一至两层鸡蛋、红枣和胡桃。一对馄饨中,一边要突出“麒麟呈祥”字样,另一边要突出“蓬开生子”字样。男方家也要蒸一对插花馄饨,或虎或猫,或鸭或狮。婚宴十分讲究,一般都要请名厨做菜,其席面名称有“十二件子”(喝酒四个苹,吃饭八个菜)、“重八件”(喝酒八个菜,吃饭八个菜)、“二十四台”(24 个名贵菜)、“四十八台”(48 个名贵菜)。席末,送给每人红包糕点(糖角、酥糖等)一封。

2.生育、寿诞食俗孩子出生后,亲朋都来祝贺,要喝喜酒(白酒)。主人设豆盘子(煮黄豆)做为下酒食品,还要煮红鸡蛋向祝贺者散发。满月那天要设盛大酒宴(重八件、二十四台)招待宾客。亲戚送的礼物,有红布、糕子馍等。娘家人要送来石子馍、送20 至60 个小馄饨,馅心掺入油料,上边捏朵小花,有的做成老虎眉眼,意为“虎虎有生气”。现在老人年过60 岁,每逢生辰,就要祝寿。祝寿的客人主要是至亲好友,如外甥、女婿、出嫁的姑娘等。祝寿送的礼品是寿桃,用面粉蒸制。大者每个五六公斤,小的也有250 克重。数目是送双不送单,如20、40、60 个不等。寿星家要捏一对寿桃,内为油心,上捏一个“寿”字。

3.丧葬食俗老年人去世,亲朋要送挽帐、花圈。埋葬时,一般人家吃蒸饭(用大米和花豆制成的饭,类似甑糕),配八大碗菜,喝稠酒。富贵人家还有设十二件子、重八件席面的。一般亲戚送蒸献贴,名为“桃桃馍”。女婿、外甥等要送厚礼,有祭礼花馍(各种动物、花木、果品形态64 个);要蒸三叠献贴,每叠一个花花顶,高约尺许,周围插上浮花,花的枝干用白纸缠,以示悼念。花顶的形状很多,如凤凰顶、仙鹤顶、石溜顶以及各种戏文顶(八仙过海、庵堂认母、岳母刺字)等。要送干果12 盘、三牲献饭一桌。这些礼物要用食盒抬送,用4 副、8 副,10 副食盒不等。三年出服时,仍蒸献贴,但浮花的枝干要用红纸或绿纸缠,以示服满。

三、结语

陕西三大地区的食俗差异揭示了人们在饮食上的不同配置受到了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同的食料来源也制约着饮食的结构,即经济生产、阶级生活的因素决定了饮食的类型。陕西饮食文化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特色。陕西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以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研究陕西传统饮食文化,对研究陕西民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鲁克才.中华民族饮食风格大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二十四节气气候习俗概要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立春节气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中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三候所对应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这个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 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现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和农时、农事

春雨惊春清爸天,xx夏暑相连, xxxx霜降,冬雪xx小大寒 xx: (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C~22C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 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C,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 (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C,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 (3.5) 天气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C,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墙(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墙,将土壤墙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墙、黄墙、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

()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C,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白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 (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白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C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C。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xx: (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C。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xx: (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 5日为一候)高于22C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的地 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肆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

二十四节气图高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图高清 篇一:图文二十四节气古画版太美了 图文二十四节气古画版太美了! 作者:佚名来源:最东方发布时间:20XX-03-30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方便记忆,后来人们制订了相关的农谚: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昼夜平分,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清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篇二:二十四节气美图美文欣赏,请收藏! 二十四节气美图美文欣赏,请收藏! 【立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春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在断续云。 ——徐铉《春分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二十四节气习俗谚语大全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 六一,一雷压九台。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作者:————————————————————————————————日期: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立春(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2月中旬)。 2、雨水(2月19日或20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月下旬)。

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月上旬)。春马铃薯播种(3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月中旬)。地膜覆盖西瓜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月上中旬)。大棚三膜西瓜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月12日为植树节)。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有关春分节气的优美句子.doc

有关春分节气的优美句子 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春天,描述春分的又有哪些优美的句子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春分优美句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描写春分的句子 1、被春风拂过的花儿,姹紫嫣红,五彩斑斓。我问春风:" 春风春风,你为什么能使花朵变了色?"她说:"因为我是一个大画家,把花朵描绘得更加美丽娇艳。"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被春风掠过的柳叶,婀娜多姿,形态万千。我问春风:" 春风春风,你为什么能使柳叶变了形?"她说"因为我是一个理发师,帮柳树做一个新发型。"有道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春风,将一切对冬日的眷恋吹散;春风,将万物从睡梦中温柔的吹醒;春风,将世间的一切开始新的努力;春风,将那些恍惚的懵懂领会真理;春风,将母亲的故事一一让我品味。 4、春风吹过的夜,也没有大模样,黑暗并没减淡,也还是那几粒零星,在黑空中排练。老的实在厌人,可是总比一片黑空觉得舒坦,这毕竟有春风作美,在诱惑。不知情的人上当也不觉得理亏,这般此景,倒也没几头得见。难得呀!就这么机会,满足归满足,欣赏于欣赏,美景此处只出。爱赏可观,不爱也可看。 5、晓春时,早晨一觉醒来,这时的风是快乐的,是美丽的。贺知章写的那首《咏柳》多好呀: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虽然是赞美春天的,但同时也赞美了是春风把柳叶剪得如此绝伦的。看,那柳树的枝条真长呀,还有那纤柔的腰肢,就是春风装扮出来的。 6、小鸟从南方搬家回来了,围着大树直转,小兔子脱掉了自己的毛皮大衣,换上了凉爽的春装,在草坪上奔跑着,小朋友们换上了毛衣毛裤,愉快的笑着,一个小男孩跌倒了,春风见了想去帮助他,可还没等春风过去,他就爬了起来继续和小伙伴们奔跑在春天的田野里,整个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繁华的景象。 7、温柔的春风带来的是凉意,还有心里难得的安静。可是春天已经不觉溜走,现在我只能回味。大汗淋漓的耍球回来,春风用柔顺的手或者是丝巾为我拭汗;她还为我滤去日日作祟的虚荣心,带来一时短暂又美好的佛心。更有趣的是春风总让我鼻子发痒,打打喷嚏,然后憨憨的大吸一口气。 8、四季的风,最可爱的要算是和暖的春风了。春风像慈母的手扶摸着大地,小草被春风吹翩翩起舞,好看极了;小动物也被春风吹得浑身舒服;农民们在春风吹拂下开始撒播种子,为将来美好的收获而工作。 9、春风化雨,春雨戏风。他们嬉闹着,欢笑着,不知不觉荡涤了污浊的心灵。同时将纯洁的种子撒向大地,使纯真无邪的童心在世间开花结果。 10、春风和人一样,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故乡--大地,春风给人们带来希望,给人以生命的启迪,给人接受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它

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风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xx(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2月中旬)。 2、雨水(2月19日或20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月下旬)。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月上旬)。春马铃薯播种(3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月中旬)。 地膜覆盖xx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xx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月12日为植树节)。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小麦拔节,看苗追施拔节肥,看苗、看墒、看天浇灌拔节水。防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红蜘蛛。小麦、油菜浇水防霜冻。 地膜玉米播种。红薯太阳能温床、阳畦加温育苗排薯。 大蒜茬、油菜茬、小麦茬朝天椒播种育苗。春棉播种育苗(3月16日或20日),麦套棉播种育苗(3月25日至4月5日)。 春葱播种。春芹菜直播。 露地xx播种育苗(3月下旬)。

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农事

24节气和农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

24节气风俗和饮食

立春,俗称“打春”。旧俗立春,既就是一个古老得节气,也就是一个重大得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得农事开始。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就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就是皆大欢喜。也有得地方就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得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得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得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得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得发生。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得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与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就是适合这一节气得补品. 惊蛰,象征二月份得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得蛇虫鼠蚁,家中得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与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与驱赶霉运得习惯,亦即“打小人”得前身。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得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得习俗。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

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得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得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春分,春分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这天白昼黑夜平分为各12小时,春分也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有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所以春分又称“日中”、“日夜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得习俗,春菜就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得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就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得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得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得怀念.踏青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得丰富多彩得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江南地区,俗呼牡丹花为“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花,故有“谷雨三朝瞧牡丹”之谚。凡有花之处,士女游观,宴饮赏花,号曰“花会"。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得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就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二十四节气农时谚语

二十四节气农时谚语 导读: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二十四节气农时谚语,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农时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图片 篇一:方正飞翔版面创意大赛第一届参赛作品文字介绍-副本 第一届方正飞翔版面创意大赛获奖作品文字说明 特等奖——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落叶知秋 选送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主创人员:黄佳雯金一帆马英莹 指导老师:胡悦琳包立霞罗立梅 我们的作品《立秋落叶知秋》,一叶而知秋。梧桐叶落下代表着立秋来临,故因此而命名。其内容就是围绕着24 节气中的立秋而展开的。我们分别从立秋介绍,文化习俗、饮食养生、悠游秋色这四个大板块进行。其主要大标题的字体是著名书法家叶根友所独创的叶根友疾风草书。不失为一个亮点。从作品的前三部分的内容来看,已经能让读者对立秋的传统知识从视听方面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作品的最后一个板块是介绍了再立秋这个时节,最适合去旅游的四个地

方,分别做了介绍。包括在立秋旅游时所拍的美照。总体而言,整个作品处处围绕立秋这个节气进行。与节气自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 墨染惊蛰 选送学校:中国政法大学 主创人员:刘徽羽 指导老师:杨明 作品内容与“节气”的关系: 《墨染惊蛰》分为人间三候、文华禅韵、颐养之道三部分,分别从自然物候、人文情怀、生活养生三个方面对“惊蛰”这一节气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 “人间三候”部分介绍了前人总结的惊蛰节气中的“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的独特自然物候现象;“文华禅韵”部分分为“惊蛰有婵”、“惊蛰茶缘”、“惊蛰诗歌散文”三部分,分别介绍了与惊蛰节气相关的独特文化;“颐养之道”部分为读者介绍了在惊蛰节气中应注意的饮食养生问题,并推荐了相关食谱。 作品表现的主题与思想: 《墨染惊蛰》以表现“惊蛰”中蕴含的生活禅意与精神文化为主题,分别从自然物候、人文情怀、生活养生三方面对其作出阐释。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展现出节气里的诗情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XX.6.16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 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

时光印痕-时光印痕,节气之美。

时光印痕-时光印痕,节气之美。 @沈善书《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东豆瓣】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 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南唐?冯延巳《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 立春,二候樱花在凄凄的春雨中开了。时光印痕阒寂深幽的闺阁小院内,有女子独坐墙东伤春。春光冶艳,她没有与女伴们一起去踏青拾翠,而是选择独坐伤春。想来,我应是黛玉葬花时余情未了的那一片枯萎的残叶,到了今生,

拿写字偿还前世无法言喻的情愁。 立春,趣称为“咬春”“打春”“鞭春”,名儿十分地形象活泼。打春的意思是人们用红纸缠在鞭子上打春牛,让牛解去冬日的疲乏,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帮助人们进行春耕。清人顾禄在《清嘉录?正月?打春》中这样写道:“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予兆丰稔。”如此看来,古人十分敬重岁时节序。 立春含有万物开始萌芽生长之意。立春是热闹的、喜庆的、让人赏心悦目的。此时大地苏醒,百草褪去冬袍,换上了春衫,花儿开始打着骨朵儿,气温也愈来愈暖和。 关于古人迎接春日的到来,唐代百姓比较注重“咬春”,即食春盘之中装盛的春日野菜,尤其是要生咬萝卜。大人们还根据小孩儿咬的萝卜深浅判断他们牙齿好坏。同时,立春时生吃萝卜亦能解去春困慵懒,使一年都很活跃。杜甫

在《立春》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 到了热闹繁华的宋代汴京,人们更是要举办盛大活动庆祝立春的到来。照例是如唐代那样用红色彩鞭打在春牛身上,而妇人小孩也都兴头戴彩纸剪成的小旗子,或者是戴金银点缀的彩绳,走亲访友间互相赠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关记载。 冯延巳写的是女子春愁极浓烈的闺怨词,与热闹的春日形成了鲜明对比,由“静”字反衬闺阁幽深,花事无人赏,纵使庭院春事是一片热烈的明媚韶景,亦是孤单的徒劳。时令景致是立春,却被词人渲染成“惆怅、雨红、愁心、日暮”的愁景。 女子是红花,情爱则是维持她们一生的养分。旧时闺阁女子,为爱而生,而灭,而伤春悼秋。是孟姜女用悲伤砌成的长城,还是南海鲛人用眼泪哭成的沧海?你不知,一个女子靠睹物相思而活的孤寂悲哀。 词中的女子,让我想到了宋代的李

小满节气习俗5篇

小满节气习俗5篇 小满节气习俗5篇 二十四节气,小满习俗有哪些,你可知道?下面wtt和大家分享小满节气习俗,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蚕神诞辰 小满节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筵请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是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业公所董事门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篇二 祭三神

小满在咱们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哪三车呢,叫水车,牛车和丝车。 管这水车车神叫什么呢,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江南一带则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篇三 抢水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

24节气农时谚语

24节气农时谚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24节气农时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2、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3、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4、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5、小满不满,厂断田坎。 6、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7、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8、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9、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10、久雨不见晴,一声霹雳鸣,阴雨即转晴。 11、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12、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13、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14、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15、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16、当头雷无雨,闷雷雨凄凄。 17、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 18、天上鲤鱼斑,晒禾不用翻。

19、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20、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21、寒露麦,霜降豆。 22、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23、天上起了老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24、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25、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6、春雷响,万物长。 27、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28、麦浇小,谷浇老,雪盖麦苗收成好。 29、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30、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1、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32、白露谷,寒露豆。 33、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34、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35、寒露霜降,胡豆豌豆把坡上。 36、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 37、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38、东闪晴,西闪雨,南闪北闪大雨通。 39、雪在田,麦在仓。 40、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节气之美

节气之美 惊蛰已至,静待春分。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有着独特的美。古时中国对一年四时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根据太阳运行,在历法中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直至现场仍然不落俗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有很多关于节气的美好的诗词。 比如立春。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生动地描绘了立春开始,微风和煦,溪水回暖,百花将绽的的等春图,真应了那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比如雨水。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2016年的雨水,是在2月19日。在众多游子春节后又要离家返回工作岗位时,万般离愁,在离家的车上随着田野清濛的绿芽略过于心。而此时,天空烟雨迷蒙。 比如春分。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好一幅春光明媚的图景。树枝上,长着嫩叶,上面站着春天。花枝上,粲然的春季繁华,充满了绿野清新之气。 比如清明。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这是一个思念的节气。太多人对故人的思念,凝结成烟雨。春已深,思念也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比如小雪。老友久不见,相邀话当年。小雪临静夜,大风满空山。冬来,外面寒风凛冽,与三五好友在家里围着暖炉,炒几盘小食,一边吃一边闲话家常,

安静怡然。 比如大寒。天地虽然萧瑟,春风快要吹来,看着雪花静落,等着梅花绽开。充满希望的严寒中清静。颇有些“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意境。天气虽然严寒,但是春天不远了啊,梅花很快就开了啊,多么美妙。 ........ 这一首首跟节气有关的诗歌,就像一幅幅画在我们面前展开。没有天气预报的冷冰冰,没有对时间的忧虑。每一个节气,都美得不可思议,都充满希望得不可思议。 我出生的当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晚稻在野,晨起有霜。阡陌寂寂,远山红黄。颇有点萧瑟的意境,但也有沉甸甸的收获和远山的美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2016年3月20日12时50分春分将至,这几日的天气,还是有些水汽蒙蒙,伸手无雨,但走一会,发梢会被雾水濡湿。有微风。有陌上粲然的繁花。然后天气复而转晴。 读一读诗,看一本好书,喝一壶茶,忽然就一扫这几天回南天的烦闷,觉得岁月静好如斯。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 (精美古画配图)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我国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十分科学、准确,是多少先辈经验的总结,并传下了古画以提醒四季的耕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小寒节气的优美句子【三篇】

小寒节气的优美句子【三篇】 导读:本文小寒节气的优美句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写小寒节气的优美段落】 1、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进入小寒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的预报,预防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的影响,注意防寒防冻。 2、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老北京有段话“送信儿的腊八粥”,说的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时候,已然提示了准备春节的信息。旧年到了腊月初一,街头巷尾就有叫卖菱角米、薏仁米的,以备熬出米豆最齐全的腊八粥,如今超市则将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搀杂在一起出售,谓之“腊八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在北京喝腊八粥最有名的地方则是雍和宫。挤在笑意满盈的人群里,手捧一碗热腾腾的粥,于袅袅香云中,祈祷

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也不失为一份心灵进补。 3、小寒时节,我起身,踩着碎冰穿过冰雕的芦苇,冰上的早霜凝成朵朵白花,像是祭奠,像是怀念,像是告别。我转身,惊讶这世间换了另一套衣衫。蓝色的天浓如宝石,岸边的树,全都披了一身的雾气,冷霜冻枝,玲珑如玉。这是仙子的薄衫,她在雾中飞过我的眼前,我执著于往昔,盲见她的曼妙。我在雪地上看到她划过的痕迹,我看到有一株草上冰雪落在地上,而仙子已经不在,只把薄衫化作雾气,装点了眼前的天地。我不敢动作,不敢碰触,怕自己的不小心,毁掉这瞬间的境界,怕碎在地上的渣滓,重新包裹我的心脏。 4、老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寒,惊蛰暖”等。根据小寒节气阴雨或是雪的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有,“小寒蒙蒙雨,雨水还冻秧”,“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 5、小寒,往事寻着节气倒流。将心比心,有感于天下寒士的寒苦和辛劳。痴人说梦,一吐为快。昨日已成各,来日方长远。君不见,书屋室寒人非远,心中有冰冰自消。毕竟严寒之后又是春,明年桃花又芳菲。愿我们屋中的冷——春风化暖,愿我们心中的冰——春阳解冻,愿我们的家园——冬暖夏凉温暖如春。 6、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