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妖怪文化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鬼的形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鬼的形象上,中日两国的差异十分明显。
日本的鬼大多被描绘为黑色或者红色的怪物,有的是面容丑陋的怪鬼,有的则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
这些鬼往往以长长的舌头、锋利的爪子以及可怕的面容为特征。
而中国的鬼则往往是一些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幽灵或者魔鬼,这些鬼通常有着惨状的面容和骇人的身体线条。
而他们往往以飘荡的身姿和飘逸的长裙为特征。
这个差异主要反映了两国文化中鬼的形象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其次,在鬼的特征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妖怪、鬼怪通常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伪装成人类,或者精通某种特殊的武功。
这些特征常常使得这些妖怪、鬼怪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被人们发现。
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被视为一些死灵,他们常常被视为想要报复或者复仇的亡灵。
这些亡灵往往带着某些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不满意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藉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最后,鬼的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在日本的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通常与神话、传说等相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常常带有某种恐惧、不安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代表着一些不幸、不吉利的事件,因此大家往往会对鬼有一些排斥或者抵触的情绪。
总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所赋予的不同寓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两国的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

比较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日本掀起了一股“妖怪”热潮,日本通过“妖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宣传了本国文化。
透过“妖怪”我们了解了日本文化、日本民族。
日本“妖怪”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得益于日本百年来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
日本的这一“妖怪”热以及“妖怪学”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和反思。
那么,什么是“妖怪”?日本的“妖怪学”何时兴起,有哪些研究成果?我国有没有“妖怪学”研究?我国学者又是如何认识“妖怪”和开展“妖怪学”研究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十分有限,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方法论方面,均不能令人满意。
这或许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妖怪”的偏见有关。
然而正如柳田国男所说的那样“妖怪”是一个民族进行自我反省时的有力工具,透过“妖怪”,我们可以“窥见平常人的人生观、特别是信仰的推移。
”透过“妖怪”这扇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两国人民在原始信仰方面的异同,更可以窥见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为东亚思想交流史、文化交流史研究增添一个新的维度和视角。
日本的妖怪研究最大的问题可以说是“他者”视角的欠缺与比较视域的不足。
而中国近年来的妖怪研究亦是如此,或是以日本的妖怪为对象,或是以本国的妖怪为对象,缺乏二者比较的研究视角。
本稿试图打破这一局限,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妖怪”加以比照、分析。
运用史学、日本思想史学、史料学的研究方法,并借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学以及宗教学的部分研究方法,从“妖怪”与“妖怪学”这两个妖怪学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对中日的“妖怪”概念、“天狗”以及中日两国的“妖怪学”研究史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正文部分分成上、中、下三篇,共七章。
上篇以“妖怪”为主题。
第一章以“妖怪”概念为考察对象,打破了纵向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古代“妖怪”概念的全貌呈现出来。
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妖怪”产生与演变的思想背景。
可以说,中国妖怪概念演绎的过程是一个从统治阶层向普通民众阶层逐渐渗透的过程,是一个从政治色彩浓厚的词汇演变为普通百姓熟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的过程,这其中上古思想家王充、干宝,思想流派之道家、释家,以及民间文学唐僧取经故事之流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对比

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对比作者:全京姬卜琳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有过无数次文化的交集,这也使两国之间的文化较其他国家来说有着更深层次的渊源。
在妖怪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对日本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日本并没有采取单纯的接纳,而是对于中国的妖怪文化进行了容纳、消化及改造,并使之成为了自己的文化,显示出了十分鲜明的个性和丰富深邃的内涵。
一、妖怪的起源“妖怪”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
他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在远古时代,生存空间被未知的大自然所包围,人们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想象来解读未知的事物,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借由妖怪使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合理化。
妖怪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日本身处岛国,心理上有着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在日本的民间妖怪传说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光资料记载的就已有两三百种,相传境内生活着大约六百多种妖怪。
因此日本也被冠以“妖怪列岛”之称。
在日本还曾专门设立了除妖的职位——阴阳师。
这个职位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
何日搬家,何日工作,甚至几时起床,几时洗澡都要进行问卜。
人们生活的小心翼翼,生怕触犯禁忌招来鬼神的报应。
日本文化中的许多禁忌也都来源于那个时代。
二、妖怪的形象日本70%的妖怪原型都是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只有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
因此可以说在妖怪的形象上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例如最早起源于干宝《搜神记》的落头式,在日本被叫做飞头蛮。
但是还有一些妖怪虽然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在日本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和中国妖怪完全不同的形象。
例如天狗。
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于《山海经》,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狗的形象。
日本的天狗则作为三大妖怪之一长着一副大红色的脸,长长的鼻子,双足而行,手拿团扇,并且有着无穷的威力。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浅谈中日文化

浅谈中日文化的ﻭ“鬼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早已植根于人类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对人的精神世界地发生作用。
一方面,借助“鬼妖”及其异世界的秩序规则,对人的精神世界实施一种所谓“秩序”构建意图的统摄,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又在幻想或是的层面,对群体进行一种想象性的精神询唤.也即是说,“鬼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事实上所蕴含着的是一种异世界的秩序结构,并且,这种秩序结构事实上构成了一个精神存在的一种现实“倒映”。
正如卡西尔所言:“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无一不被原理支配着、渗透着。
"某种意义而言,“鬼妖文化”即是这一“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核心概念及题材类型的选择ﻭ“狄尔泰说道,人类生活具有一种时间的结构,而所谓的时间,并非钟表所标志的时间,而是指人类生活的每一刻承负着对于过去的觉醒和对于未来的参与。
这样的时间结构组成了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的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所有这些便了生活的意义.”狄尔泰此言可谓精辟,并且,这种携带或承负着“过去的觉醒”与“未来的参与”的“时间的结构”,事实上,一方面构成了人类文化与现实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集体无意识层面,构成了以“鬼妖”为题材的文本概念的基本蕴含与文化参照。
从商业类型的角度来说,鬼妖题材的化叙事,毋庸置疑具有某种类型元素的先在性特征,诸如魔幻、惊悚等等,虽然因创的关注机制、认知视点,以及对不同文本所采用的不同形式手段的差异等等,导致所呈现之类型范式各有不同,但在同质性层面,诸如此类的,其类型元素的先在性,则更多是源自于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中,那种“原始意象”(prirdial images)的文化基因与传承。
正如荣格所指出的,“原始意象”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形式,能够超越个体的心理机制,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并在意识或无意识层面,对每个个体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都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鬼”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鬼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日本,鬼文化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两国对于鬼文化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日本对鬼的理解。
在中国,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认为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运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鬼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有着丰富的鬼怪传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在日本文学、绘画和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人对鬼的理解多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鬼文化。
在日本,鬼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常常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鬼神的保佑和庇护。
从上述对中日两国对鬼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对鬼的看法都较为神秘和神圣,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就是在对待鬼的态度上。
在中国,对待鬼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和恭敬。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着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民间传统中,对待鬼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中国人常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鬼神祈求庇护和保佑。
中国人也会进行各种驱鬼的仪式,以防范鬼魂的干扰和侵害。
中国人对待鬼的态度是谨慎而敬畏的,希望能够获得鬼神的庇护和支持。
而在日本,对待鬼的态度则温和许多。
日本人尊敬鬼怪,但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好和平等。
日本人认为鬼怪同样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善和合作。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怪可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还能结为朋友。
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举行驱鬼的仪式,而更多的是在尊重和保护鬼怪的与其和平共处。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人们常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鬼”文化在中日两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鬼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鬼”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多指“亡魂”或“超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一直都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跟人类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鬼”是由人们死后的灵魂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成为的祖先之灵,人们在家中进行祭祀的时候也会祭拜他们。
而在日本,“鬼”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它们一般是指“妖怪”、“恶灵”或者“鬼怪”,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鬼”更多是类似于怪物,妖怪一类的存在。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起源和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表现形式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戏曲、小说和绘画等方面。
中国鬼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与传说,同时中国的戏曲中也有许多关于鬼魅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也常有关于鬼魅的作品。
而在日本,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和文学)以及祭典等方面。
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国更加浓厚,日本妖怪于神的思维考虑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体现了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信仰和传统礼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一般是尊敬和敬畏的,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安抚鬼魂。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也有着丰富的祭扫祖先的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轻松,日本传统中对鬼怪有许多的祭拜和节日。
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日本传统的丧祭活动。
这些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鬼文化信仰和传统礼俗上的不同。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还是信仰和传统礼俗上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日“妖怪”艺术文化的差异——以《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73浅析中日“妖怪”艺术文化的差异—以《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对比为例□敬雪琰 广西师范大学摘 要:《山海经》以图叙事的方法记录了四百多种神奇异兽,共18卷,分为《山经》与《海经》两部分,被看作虚实异幻的中国古代奇书。
据考证,《山海经》最早于中国唐朝(日本奈良时代)便传入日本,之后于日本的江户时代(中国明清时期)出版了《怪奇鸟兽图卷》。
本文将《山海经》和《怪奇鸟兽图卷》中的神奇异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从两本书出版时期的不同文化起源、宗教神话、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素材来源、艺术趋向、风格特点和排版布局等角度的解析,探讨两本书对中日两国社会经济、艺术文化导向的影响。
关键词:“妖怪”文化;中日艺术文化;《山海经》本文以唐朝(或者更早)传入日本的《山海经》和中国明清时期日本出版发行的《怪奇鸟兽图卷》为例进行对比,浅析漫长中日艺术文化交流历程中产生的独特的、范围甚广的互动机制,以及两国之间从古代至现代的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与差异。
一、《山海经》简析(一)自然崇拜与图腾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山海经》都是一部具有独特风味和价值的著作,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但深奥难懂,被誉为“天下奇书”。
尽管奇特古怪,但研究者仍旧不少,只是理解各有不同。
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地理志,记录了山川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宝库;有人认为它是氏族社会史,是一部综合性记录籍;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盖世巫书……但这本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古籍?它的作者是一位还是多位?是何时整理成书并发行的?它的艺术价值如何?千百年来一直意见纷呈,这也给这部古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事实上,《山海经》是人类从蒙昧社会逐步走向文明时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是我们先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源头,它记录了上古时期的社会人文现象和事件,也忠实地描述了那个洪荒岁月的自然状况和变迁过程。
也就是说,它是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因此它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日妖怪文化
在日本文化中,妖怪文化独树一帜,也不免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
日本的妖怪文化自古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日本号称是“八百万”神国,即有众多的神。
事实上,日本的妖怪数量甚至更多,根据民间传说和相关文献记载,日本有六百多中妖怪,自古被称为“妖怪列岛”。
日本的妖怪文化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练之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特有的学科——妖怪学。
本文拟从文学方面入手探析日本的妖怪文化,对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进行对比。
一、妖怪的起源和发展
妖怪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期,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先民幼稚思维方式的体现。
日本妖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
从聚落共同体的农业时代开始,妖怪就已经存在先民们的意识里,作为天候变异、灾祸预知、社会秩序以及超自然现象的合理化解释。
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震、海啸等灾害频发,人们对这样的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解,加上日本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神秘主义共同作用,酝酿了日本众多的妖怪传说。
的日本人的祖先将一切自己不能了解、不能掌控、看不见、摸不着的怪异现象称为妖怪。
日本四面环海,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所以从古时起日本人就对水怀有敬畏之心。
许多民间故事传说都与水有关,如河童、豆子婆婆、桥女等。
同时,日本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许多怪异传奇也从山中发源,如雪女等传说。
日本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加上日本人民丰富的想象
力和向往神秘主义民族特质,孕育了日本“妖怪列岛”的文化起源。
日本妖怪文化真正发展的催促力量来源于中国。
中国遣唐使来到日本带去了中国的文学文化,《山海经》、《淮南子》等传入日本后,收到了日本社会的强烈推崇。
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志怪话本也为妖怪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日后中国、印度等外来志怪文化、神话传说与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形形色色妖怪。
据统计,在日本的众多妖怪中,70%来源于中国,20%来源于印度,仅有10%是本土的妖怪。
如日本的犬神就脱胎于《山海经》中的天狗,蛇妖女真儿其实
是日本版的白娘子。
关于“妖怪”一词,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
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在江户时期的日本,人们将所谓的妖怪称为“化物”,也存在着一种更正式的称谓“物怪”,有的地方还将妖怪叫做“妙物”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就对妖怪做出了如是解释: 妖怪乃是已失却神威的诸神的沦落形态,是被贬到凡间的神明。
日本的“妖怪”一词,与我们习惯上的认知不同,它是对一切不可知现象、事物的统称,就是说我国的神仙、妖怪、鬼都在日本的“妖怪”的概念范畴中。
平安时期是妖怪文化急遽发展的时期。
平安时代诸侯林立,政局动荡,百姓们寻求鬼神的庇佑,统治者们在大小适宜上也经常询问“天意”,当时的各级政权中均设有阴阳师,承担卜卦、谶纬、通灵神鬼的。
平安时代的和歌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古事谈》等作品中就描写有妖怪。
妖怪文化在室町时代达到昌盛,江户时代达到鼎盛。
此时的妖怪文化不仅寄生于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中,当时的文人借鉴中国宋元水墨画技法,对妖怪进行形象塑造,创作了众多妖怪图集,如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绘卷》,吸收中国道教“物久成精”的说法,将妖怪画于琵琶、木鱼、伞等旧物上。
鸟山石燕的艺术珍馐《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百器徒然草》合计绘有207种妖怪。
进入近现代以后,妖怪文化虽然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论证,但人们对它的热情不减。
妖怪文化借助卡通、漫画、文学等形式迎来了新的高潮。
二、日本文学中的妖怪
日本妖怪最初以文学形式出现是在一些口耳相闻的故事传说中,在受到中国“说话文学”影响之后,出现了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全称《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成书于822年,3卷。
著
纪之间的奇谈100余回。
书中记录的灵异传奇故事成为日本文学发展
的珍贵资料,如《女人大蛇所婚赖药力得全命缘》、《狐为妻令生子缘》等。
9世纪末10世纪初,日本出现了最早的物语《竹取物语》。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竹子里诞生的仙女被老翁收养,长大之后经历凡间男子求爱,最后升入月宫的故事。
这部物语明显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展现了中国故事传说中的“飞天”母题。
平安时代末期的《今昔物语集》是一本民间传说故事集,收录了天竺(印度)、震旦(中国)、本朝(日本)三国的故事,其中对本朝故事的记述最为详细。
在《今昔物语集》的世俗故事中,有很多展现志怪、灵异的传奇故事。
江户时期,出现了专门记述灵异鬼怪故事的故事集《雨月物语》,是上田秋成仿照我国话本所作,全名《今古怪谈雨月物语》,共五卷
结构紧凑。
关于书名,在上田秋成自序中有“雨霁月朦胧之夜”的句子,一般认为出自《牡丹灯记》中的“天阴雨湿之夜,月落参横之晨”。
“雨湿之夜”,“参横之晨”都是鬼怪出没的时间,上田秋成取“雨月”二字,就是为体现这部书梦幻般诡暗的氛围。
《雨月物语》九个故事有四个取自《剪灯新话》,其余五个取自《三言》,除了《青头巾》和《贫富论》有更多原创的成分,其他的故事几乎直接取自中国话本小说。
同时期的志怪作家还有曲亭马琴,代表作《八犬传》,全名《南总里见八犬传》,虽然是以日本室町时代的真实历史环境作为背景,但在故事构成上却借用了不少来自中国古代文学的素材和灵感,尤其是《水浒传》这部小说。
小说中加入了“人畜交婚谭”的怪谈情节,成为日本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明治维新之后,井上圆了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妖怪学”,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也为妖怪学研究添砖加瓦。
在日本的近现代,人们更倾向在横向上拓宽妖怪学领域。
从小泉八云到京极夏彦,文人们为妖怪丰满了性格;从水木茂到宫崎骏,画家们为妖怪完整了形象。
妖怪不仅是令人敬畏的超自然存在,还成为了人们眼中可爱的精灵。
三、中日妖怪的比较
中国为日本妖怪的成长给予了养分,在本土灵异现象的基础上,
日本通过融汇各方灵异志怪传说,利用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人类文化史上众多亦善亦恶的妖怪形象。
然而,中日两国的妖怪是有一定差别的。
首先,从内涵上说,中国的妖怪多指作恶的或非正义的;日本的妖怪在千年的发展中不仅包括的中国妖怪的内涵,还指是对一切不可知现象、事物的统称,就是说我国的神仙、妖怪、鬼都在日本的“妖怪”的概念范畴中。
日本人对妖怪的态度不仅是害怕,更多的是敬畏,他们相信如果对某些妖怪敬畏祭拜,是会保佑他们的。
妖怪在日本往往被神化,在民间拥有像神明一样受人供拜的地位另一典型的例子就是传说中的“山姥”深居山中的长得如老婆婆一般的妖怪,它被视为丰收与再生母神信仰的代表,起到赐福于人,监督人们行为的作用。
其次,中国的妖怪形象多是狰狞的、恐怖的,在《西游记》、《聊斋志异》中的白骨精、画皮等形象中就可看出;日本的妖怪形象还有可爱的、淘气的,充满人性色彩,如狸猫报恩这个故事还被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改编翻拍成电影《猫的报恩》。
在中日妖怪形象中,女性妖怪形象是最有比较价值的。
很多日本的女妖源于中国,如中国《聊斋志异》中的画皮后演变为日本的骨女——一名生前被人侮辱、欺负、蹂躏的艺妓,愤恨而死后,化为厉鬼向人索命,因为只剩下一堆骨头,所以会用人皮伪装自己,报复男性。
然而中国女妖大部分除了拥有姣好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们还拥有女子的良好品德,她们懂情爱,明事理,心地善良,柔情似水,完全是中国古代男子择偶的最佳选择对象,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狐妖、《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她们不但美若天仙,还聪明贤惠。
而日本的的女妖大部分都是心狠手辣的妖怪,“妖性”十足,处处透露着一股邪气。
与白娘子形成对比的是《雨月物语》中《蛇性之淫》里的蛇妖真女儿,在面对丰雄的背弃时,以实际行动挽回和报复丰雄。
在温柔大方、高贵美丽的外表下,女真儿实质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女妖。
中日女妖形象的差异也显示出中日不同的女性观。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要宣扬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劝诫人们不要耽于女色;而日本历来存在着“女性崇拜”意识,所以女妖形象都充满优雅的女性魅力,但传统观念又将女性视为邪恶的象征,在日本创世神话中造人之母伊邪那美命形象的塑造就可见一斑。
在对待妖怪文化的态度上,中日两国的差异更是明显。
也许是受到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中国对妖怪文化并不看重,甚至受到主流文学的排挤;与中国不同,日本在中古时期的统治者就极为重视阴阳占卜,并不回避这一问题,在这样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中,妖怪文化在日本枝繁叶茂,甚至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专门的“妖怪学”。
虽然这一学科的设立是为了打破封建迷信,但它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使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妖怪文化,小泉八云甚至将日本的妖怪文化介绍到了西方。
这样的成绩同时推动了妖怪文化在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总之,孕育了八百万神的日本以他独特的妖怪文化向我们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神秘气息和他的居民们的丰富想象。
妖怪文化根植在日本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到国民精神当中,向世界展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