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生水平的重要数据。
储蓄率越高,家庭经济越健康,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那么,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为33.9%,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中国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俭朴持家,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理念贯穿在很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居民通过过度的储蓄,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传承和保值的习惯。
(二)政策因素中国的国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储蓄存款利率高于消费信贷利率,这就促使了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
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的形成。
(三)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收入增加,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随之降低。
同时,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则倾向于享受财富保值,将更多的收入放在储蓄中。
(四)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另外一个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促进了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三、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负面因素(一)影响消费水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居民长期过度储蓄,那么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进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制约投资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制约投资,这是因为储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但有一部分储蓄资金只是闲置,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投融资难的影响。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储蓄意识逐渐增强,储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然而,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并不简单,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就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房地产市场等多个方面。
1. 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我国1979-2014年家庭储蓄率与家庭收入的统计结果的分析,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
这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少,能够更好地满足生活必需品需求后,将多余的收入用于储蓄。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水平的因素之一。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时,储蓄会受到抑制,因为通货膨胀会使储蓄的实际价值下降。
同时,高通货膨胀也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导致储蓄率降低。
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我国2001-2012年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存款利率水平增加时,会促进居民储蓄;当贷款利率水平增加时,会抑制居民储蓄。
这是因为较高的存款利率能为居民提供较高的储蓄收益,从而促进储蓄,而高贷款利率则会导致居民借款成本过高,抑制储蓄。
4. 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之一。
对我国2004-2014年的数据统计发现,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当房地产市场热度增加时,居民储蓄率下降。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热度的增加会导致房价上涨,需要更多的私人资本去购房,从而减少了储蓄的机会。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社会消费习惯、教育资历等多个方面。
1. 社会消费习惯社会消费习惯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社会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抑制储蓄水平。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储蓄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居民储蓄率则是反映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与中国的储蓄文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住房、教育等需求相对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等微观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体系发展等宏观因素。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1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加之通货膨胀的压力,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利率水平上升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而当利率下降时,居民则更愿意进行消费,从而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1.2 政府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升高,进而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例如减税政策可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
1.3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更为乐观,因此更愿意进行消费,储蓄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储蓄率较高。
二、微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的增长通常会带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2.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人口较多、年龄较大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家庭结构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
2.3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而消费观念较为开放的家庭则更愿意进行消费,因此消费观念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是指居民家庭储蓄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变化,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储蓄政策。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因素一: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首要因素。
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
从2001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2%,相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从20.3%提高到35.4%。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利好消息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影响因素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加居民的储蓄动机和渠道选择,同时降低风险,让居民更加愿意储蓄。
例如,金融市场工具越多样化与丰富化,居民的储蓄便不仅仅局限于存款,而能够涵盖基金、股票与债券等投资方式。
因此,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率也就越高。
影响因素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储蓄的认识不同,储蓄率就会不同。
例如,通常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身以诚、立业以信、立家以和”,把金钱视为家庭的本钱以及未来孩子的幸福保障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促使居民储蓄。
而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追求享乐主义,会转化为消费导向的生活方式,缺乏对未来利益的考虑,从而减少其储蓄率。
影响因素四: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例如,国家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居民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减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居民储蓄。
而货币政策则直接影响储蓄收益率。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反映我国居民个人储蓄行为的状况,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宏观储蓄情况的变迁。
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首先,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高收入群体由于具备更高的储蓄能力,所以其储蓄率相对较高。
而低收入群体的储蓄率则较低,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较少,并且更多的收入被用于基本生活费用。
其次,储蓄率也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
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渠道和理财工具,使得储蓄更加便利和灵活。
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能带动居民的储蓄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提高。
第三,政策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制定的各种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个人所得税调控政策,可以通过调节个人储蓄意愿来影响储蓄水平;而社会保障政策则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程度的风险保障,从而降低居民储蓄的压力。
最后,文化习惯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储蓄的认知和储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居民,中国的居民更注重储蓄和积蓄,这与中华民族崇尚“存而不泄”的传统精神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收入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政策因素和文化习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全面考虑上述因素,以促进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持续提高。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分析

在逐 渐发生变化 , 是全社会 中传统的消 费习俗 、 费心理仍 但 消 然主导着大 多数 人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交替决策。人们不愿意
“ 负债” 消费 或超 前消费 , 了结余首 先想 到的是存人银行 。再 有
储蓄的政策。特别是在通货膨胀 比较严重 , 货币明显贬值时 期 ,
国家主动 采取储蓄保值措施 ,使居民认识到长期储蓄能保值 , 并且乐于参加储蓄 。其次 , 传统的节俭 的消费观念仍起主要的 作 用。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 的大 幅提高 , 管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尽
这 种 影 响 在 经 济 发 展 程 度 不 同的 国 家 或 者 不 同的 阶段 是 有 差
【 关键 词 】储 蓄 率 消 费 率
一
经济增长
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减弱 , 因此全社会的 永久性收 入储蓄动机 大大增强 , 储蓄存款增加 。最后 , 我国投 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 渠道的缺乏造成被动储蓄 。中国的储蓄率从 19 9 0年的 3 . 增 9% 2
长至 2 1 年的 5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 , 00 0 投 资渠道不够顺畅 , 资领域过于狭 窄 , 投 风险过高。 中国高储蓄率的 问题在很 大程度上是一个 中长期 问题 , 我
国 经 济 的发 展 产 生 了很 大 影 响 , 文 对 我 国高 储 蓄 率 的 现 状 及 本
其 原 因 通过 计 量 建模 的 方 法进 行 了分 析 , 后 根 据 模 型提 出 了 最 相 应 的对 策 建议 。
次,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低 , 且社会
保 障基 金的监督管理和服 务水平跟不上社会需求 , 使得居民对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教育水平、金融制度和政策等。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居民储蓄增加的动力减弱。
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他们更倾向于将闲置资金用于消费,而非储蓄。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会提高人们的信心,使得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项目,而非储蓄。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居民储蓄产生一定的抑制效果。
其次,家庭收入状况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储蓄能力。
如果家庭收入较低,人们往往无力进行储蓄,甚至不得不依靠借贷等手段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这使得储蓄水平下降。
相反,如果家庭收入较高,人们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并有余钱进行投资和理财,从而进一步增加储蓄水平。
另外,教育水平也会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伴随着人们对理财知识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使得他们更具备储蓄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会带来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居民储蓄的增加。
此外,金融制度和政策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进行储蓄的渠道和方式。
如果金融制度不健全,缺乏稳定的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产品,使得居民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储蓄方式,这将对居民储蓄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的环境。
如果政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节俭的财政政策,居民往往更有动力进行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状况、教育水平、金融制度和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居民储蓄的水平和趋势。
为了促进居民储蓄的增加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改善金融环境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提高居民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加强金融教育等手段来引导居民进行储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vings Rate, ARIMA, Co-Integration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彭凡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8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摘要
文章利用1989~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分析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通过协整模型发现医疗保 险、价格水平、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而养老保险、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和物价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vings Rate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Fan Peng
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2. 文献综述
2.1. 养老保险与储蓄率问题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在分析中引入不确定性因素,通过 考察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而形成预防性储蓄理论(谢勇,2011) [1]。谢勇(2011)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 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够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显著降低居民的储蓄率。沈坤荣、谢勇 (2012) [2]基于广义最小二乘和稳健最小二乘估计从微观角度深入分析了不确定性对储蓄率的影响,验证 了不确定性收入对储蓄率有正向影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储蓄率有替代关系。何立新等(2008) [3]利 用微观数据研究分析了 1995~1997 年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储蓄率的影响,发现中国的储 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且养老金对家庭储蓄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以上学者们都利用微观数 据通过研究分析,验证了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有显著替代关系,养老保险能够通过降低不确定性进而降 低居民储蓄率。
本文综合考虑不同储蓄理论以及假说中所涉及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将其纳入文章模型,分析其与 储蓄的具体关系。
4. 模型分析
4.1. 数据描述与变量选择
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比较,本文选取存款利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支出、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作为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影响因素。由于人们能够观测到的都是未剔除价格影 响的名义变量,所以,以上变量皆选用当年价的名义值。但是,价格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能够被感知, 进而对人们的储蓄产生影响。文章将物价水平纳入考虑范围,认为物价水平会影响人们的储蓄,但具体 又怎样影响并不确定:一方面,物价水平越高,人们理性预期未来的物价水平也会很高,存在银行里面 的货币在未来的购买力可能不如当期,人们就会更愿意在当期进行消费,反之,当期物价水平很低的条 件下,货币的购买力强,会有更多的货币“结余”,储蓄增加;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人们的 名义工资有可能没有上涨或者在物价上涨后上涨,人们由于消费的惯性以及工资上涨的滞后性就会使当 期的储蓄下降。因此,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物价水平的代理变量。变量的具体含义及解
除了以上几大问题,还有学者研究了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以及最优储蓄率的问题等。本文借鉴以上 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决策多依赖于能够观测到的 名义变量,但在消费过程中能够感知的是物价的变化。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消费和储蓄呈替代关系,物 价通过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储蓄倾向,当期物价越高,人们预期未来价格水平只会更高,货币 的购买力下降,当期消费倾向增加,储蓄倾向将会下降。因此,本文考虑到人们的理性预期可能会对储 蓄率造成影响,将其纳入模型,在 OLS 的基础上通过单整、协整模型具体分析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DOI: 10.12677/ass.2018.78174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8
社会科学前沿
彭凡
哲(2011) [5]认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袁志刚、宋铮(2000) [6]通过构建中国 养老保险制度的叠代模型指出人口老龄化一般说来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史晓丹(2013) [7]则认为储蓄率 与老年抚养比负相关,与少儿抚养比正相关。
DOI: 10.12677/ass.2018.78174
1189
社会科学前沿
彭凡
释如表 1 所示。其中,文章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视为居民持久收入。我国利率在 2004 年以前实行 固定利率制度,2004 年以后采用浮动利率:允许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浮动,但存款利率不 能高于国家规定的存款利率。文章中这段时间的利率并不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存款利率,而是以四大行实 际存款利率为准;有的年份利率进行过多次调整,以其平均利率作为当年的利率。居民储蓄是居民收入 中减去消费后的剩余部分,故:
Open Access
1. 引言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是最主要部分,投资次之,但我国消费占 GDP 贡献率仅为 50%~60%左右,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他们有的甚至能达到 85%。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增 长模式从短期来看,能够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但多年来积累下来暴露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方面,投资增加对资源、能源需求增加,快速消耗能源、资源以换取 GDP 增加并不利于长期发展,能源、 资源价格也会快速上涨,并拉动我国物价的普遍上涨,长此以往,终将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 投资增加若是消费需求跟不上,供大于求,市场容易失衡;等等。鉴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 们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过渡。 如何增加内需、拉动消费?在居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居民收入主要以消费和储蓄的形式存在,要想增 加消费,就必须降低储蓄的份额。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远高于美欧等发达国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城镇 居民的储蓄率从 1978 年的 9.38%到 2015 年上升至 31.42%,上涨了 3~4 倍。为了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发 展模式转变,分析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成因、了解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就势在必行。
2.3. 住房价格与储蓄率的问题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表明:人们之所以储蓄,主要是因为预防性和投机性动机。由于我国住房“刚 性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个城镇房价全面高涨的发展阶段,这对储蓄率持续攀升究竟有 何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陈彦斌、邱哲圣(2011) [8]认为房价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致富裕家庭投 资性住房需求的增加而进一步推高了房价,部分年轻家庭为了追赶房价不得不提高储蓄率,而部分贫穷 家庭也因其无法获得足够的住房而使得城镇家庭住房不平等程度增加。但是,田志华、田艳芳(2014) [9] 从宏观角度出发,利用 2006~2011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对于东、中、西部地区而言房 价对居民的储蓄率影响并不显著。赵西亮等(2013) [10]从微观角度出发也证实了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 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是需要视产权情况而定,租房家庭会随房价上涨增加储蓄率,而有房家庭会随 房价上涨降低储蓄率。
关键词
储蓄率,ARIMA,协整
文章引用: 彭凡.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87-1192. DOI: 10.12677/ass.2018.78174
彭凡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3. 理论回顾
储蓄理论的演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到 50 年代中期,代表性 理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侧重于研究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之间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以莫迪里亚尼与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LC-PIH)为代表;第三个阶段则从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在分 析中引入不确定性因素,通过考察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而形成预防性储蓄理论。
2.2. 人口年龄结构和储蓄率的问题
在近几十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儿童出生率也大幅度下 降;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医疗水平逐步提高,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1953 年,第一次人日普查时,中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日比重仅为 4.4%,至 2013 年已提高至 9.7%。 考虑到未来几年之后 20 世纪 50 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陆续进入老年期,老年人日数量将不断 膨胀而总人日趋于稳定,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持续加速(汪伟、艾春荣,2015) [4]。根据生命周期– 持久收入理论,人们偏好一生均匀消费。考虑到老年没有收出,要想维持原先消费水平,人们会在年轻 时候开始把一部分钱存储起来用以老年时期消费,因此储蓄倾向会随着年龄先增加后下降。人口老龄化 趋势使得居民总的储蓄倾向下降,储蓄率降低。但是,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具体影响, 国内外学者们莫衷一是:Bloom 等(2003)在其理论模型中分析了预期寿命上升带来的加总效应,会带来更 高的总储蓄率,汪伟、艾春荣(2015)认为老龄人口上升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董丽霞、赵文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87-119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18.78174
城镇镇居民储蓄率 城镇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 − 城镇镇居民家庭人均先消费费支 ×1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