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扎后的原发性输卵管癌3例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2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误诊分析

2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误诊分析王希娟;杨志娟;李际春【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在23例输卵管癌患者中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和(或)排液15例(65.22%),腹痛或腹部不适10例(43.48%),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17例(73.91%),B超发现盆腔包块21例(91.30%),术前19例检测CA125,15例升高(78.94%).②根据FIGO分期标准,Ⅰ-Ⅱ期12例(52.17%),Ⅲ-Ⅳ期11例(47.83%).③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腺癌为主,单侧发病居多(86.96%),细胞分化差.④在23例中,误诊21例,误诊率为91.30%.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措施,误诊率高.【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3【总页数】3页(P281-283)【关键词】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误诊【作者】王希娟;杨志娟;李际春【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2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是极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0.5%[1],多发生于绝经后。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诊断措施,大多数输卵管癌术前不能确诊,并易与卵巢癌混淆,已引起妇科医生的注意和重视。
分析我院近11年所收治的2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误诊21例,探讨其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率,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23例,年龄 35~74岁,平均58.15岁;孕次2~5次,孕3次以上14例;病史最长 18个月,最短10d;已绝经19例(82.61%),未绝经4例(17.39%)。
原发性输卵管癌超声误诊分析

原发性输卵管癌超声误诊分析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因其症状和临床表现不典型,很容易误诊。
其中,超声诊断误诊是十分常见的。
一般来说,早期输卵管癌是没有明显症状的。
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的下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肠阻塞、腹水等症状。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但这种手段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发现输卵管癌。
首先,输卵管癌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表现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相似,即为单侧或双侧占位性病变,大小和形态不一,边界不清,有时可见宽厚的声影。
其次,输卵管癌多数位于盆腔深部,且与输卵管的间距较小,超声难以直接观察到,需要CT或MRI等多重成像技术的协助。
此外,输卵管癌常常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如输卵管妊娠、输卵管结石、输卵管积液等。
这些疾病也会表现为输卵管内占位,造成超声诊断上的误诊。
因此,对于有疑似输卵管癌的病例,应该综合考虑病史、体检、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在超声检查中,应尽可能选择高清晰度的超声设备和有经验的医生,加强观察和判断,降低误诊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死亡率与生存率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因此,尽早诊断、积极治疗是
关键。
对于有疑似或诊断为输卵管癌的病例,应该尽快进行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原发性输卵管癌6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输卵管癌6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蔡慧华;王雪峰
【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
【年(卷),期】2011(20)11
【摘要】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为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0.1%~1.8%,多数为单侧,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同时缺乏特异、可靠的化验及辅助检查手段,临床易误诊,延迟诊治,预后较差。
我们复习了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6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915-916)
【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癌;误诊
【作者】蔡慧华;王雪峰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4
【相关文献】
1.结扎后的原发性输卵管癌3例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J], 祝贺;张勇;贾妍;谷丽萍
2.原发性输卵管癌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J], 王硕;周友珍
3.原发性输卵管癌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J], 王淑兰
4.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J], 余江涛;郑飞云;刘自杰;王汉楚
5.原发性输卵管癌13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J], 谢宏梅;杨重庆;薛宁;崔娣;林凤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输卵管癌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输卵管癌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8岁,均为绝经后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盆腔包块(5例),阴道异常流血(4例),下腹痛(3例),阴道排液(1例);血CA-125升高3例;行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2例;术前诊断为输卵管癌2例,输卵管囊肿1例,卵巢肿瘤3 例,子宫内膜癌1例,术前诊断率为28.6%。
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症状不典型,且无特异检查手段,术前确诊率低。
阴道超声及血CA-125检测有助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32【文献标志码】A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14%~1.8%。
以40~65岁居多,平均年龄52岁,超过60%的原发性输卵管癌发生于绝经后女性,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是最难确诊的恶性肿瘤之一[1,2] 。
本文收录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首诊的7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总结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术前诊断率。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7例,均为绝经后女性,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1.8岁。
孕次0~5次,产次0~3次。
见表1。
1.2临床表现7例患者中,阴道排液1例,占16.6%,为浆液性黄水;腹痛3例,占43%,为下腹部隐痛或坠痛。
查体发现盆腔包块5例,占71.4%;阴道不规则出血4例,占57.1%。
1.3辅助检查7例患者术前检查CA-125升高者3例,其中1例因查体发现CA-125升高1年后出现盆腔包块入院。
7例患者术前均行阴道B超检查,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肿物,大多为低回声区。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表现与误诊分析

10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9月 第2卷第17期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属于临床比较罕见的一种女性疾病,本病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中仅为0.141.8%,且60%以上为绝经后女性。
原发性输卵管癌在临床表现与影像特征上均缺乏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或漏诊,术前误诊率普遍不高,尤其是早期原发性输卵管癌,诊断难度较大[1]。
基于此,选择一种有效的诊断技术进行术前诊断,尽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才能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她们的生存率。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近几年逐渐成熟起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也有所涉及,显示有着不错的诊断价值,在很多疾病中都获得了较高的诊断准确率[2]。
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中可以看出,关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研究较少,而MRI 表现及其误诊研究更少。
为了提高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正确性,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输卵管癌进行MRI 研究,分析其MRI 表现与误诊原因,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输卵管癌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阴道不规则流液等表现,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全部采取术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发现有病灶。
2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44岁、最大75岁,均值60.8±5.4岁;全部为已婚原发性输卵管癌的MRI 表现与误诊分析沈 绪1,朱晓玲2(通讯作者)(1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中心 重庆 400039)(2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1320)【摘要】目的: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表现及误诊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MRI 表现及误诊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
原发性输卵管移行细胞癌及文献复习

与腹 膜 膀 胱 处 粘 连 , 见 一 4 m 5 m 大 小 的 包 块 , 可 cxc 质脆 。 右侧 卵 无 邹 褶 , 宫颈 光 滑 , 宫水 平位 , 腹 壁 厚 , 子 因 大小 触 及 不 清 , 附 件 右 巢 大 小 正 常 , 一 约 12 m 大 小 的质 脆 包 块 , 虑 为 输 卵 管 恶 性 区增厚 , 有 *c 考 无触痛 , 未触及明显包 块, 左侧附件未触及异常 。以①盆
M 口 L 口 AT R Ec s 医 检 E 工 ALA目 口 YB 工N E 学 验l
C H工 NA E A L TH 工N口 UBT 日 Y H
原发性 输卵管移行细胞癌 及文献 复 习
李 淑 霞 何 慧琳 杨雪 芹
刘淑 贞
甘 肃 靖 远煤 业 公 司总 医 院 , 肃 白银 73 91 甘 0 3
肿 瘤 . 行 右侧 输 卵 管 包 块 术 中快 速 冰 冻 。 遂
腔包块性质待定 :卵巢肿瘤 )② 子宫 出血原 因待查于 2 1 ( 0 2年 4
病 理 检 查 : 检 一 侧 附 件 , 巢 大 小 :c 3mx c 切 面 未 月 1 日行 盆 腔 包 块 摘 除 术 , 中探 查 盆 腔 见 : 宫 前 位 , 于正 送 卵 4mx c 1m, 3 术 子 小 见 明 显 异 常 。 输 卵 管大 小 :e lm lm, 7mx c x c 可见 伞 端 , 伞 端 可 见 常 , 面 光 滑 , 侧 输 卵 管 包 块 , 规 则 增 大 为 6mx c 4m, 于 表 右 不 c 4mx c 表 菜 花 样 突 起 。 视 输 卵 管 , 卵管 管 腔 结 构 清 。 输 卵 管 伞 端 取 材 面 凸 凹 不 平 , 圆 韧 带 有 疏 松 粘 连 , 体 质 软 , 剖 输 于 与 瘤 右侧 卵 巢 未 见 异 行术 中 快 速 冰 冻 , 见 输 卵 管 伞 端 粘 膜 部 分 破 坏 , 见 巢 片 状 结 常 ; 侧 附件 未 见 异 常 , 术 中 切 除 右 侧 输 卵 管 做术 中 快 速 冰 冻 。 可 可 左 故 构 增 生 的 异 型组 织 , 细胞 大 小 相 对 一 致 。 输 卵 管 粘 膜 与异 型 组 病 理 检 查 : 检 椭 圆形 实性 肿 物 , 小 7mx c x c 切 面 细 腻 。 且 送 大 c 5 m 4m。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

• 54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January 2021, Vol.33, No. 1原发性输卵管癌的C T表现及误诊分析姚远,卞巍,张海金,王志峰【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CT表现,并进行误诊分析,为PFTC的CT影像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PF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总结CT表现及其术前误诊情况。
结果22例共计原发灶26枚,病灶均位于单侧或双侧附件区,以单侧性居多,CT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包块;形态为腊肠型或长条形、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形。
19例(共23枚病灶)行CT增强检查,实性及囊实性包块的实性成分绝大部分为轻中度强化,仅1枚为明显强化。
22例PFTC病例中,伴随征象有腹盆腔积液、同侧输卵管积液、宫腔积液、网膜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术前CT诊断误诊率为45.5%, 3例误诊为输卵管炎性病变,2例误诊为卵巢性索-间质类肿瘤,5例误诊为卵巢癌。
结论典型PFT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非典型PFTC的术前CT诊断有一定困难。
在诊断工作中需注意可疑的PTFC相关影像征象及重要的伴随征象,结合患者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以提高PFTC的术前诊断率。
【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癌;CT表现;误诊;分析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1.01.025【中图分类号】R816.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054-02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发病率占 同期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0.14%〜 1.8%n_21,多发生于绝经期妇女。
PFTC恶 性程度高,临床及影像缺乏特异性,易漏 诊和误诊。
为提高PFTC的术前诊断率,熟悉其影像表现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 报道多集中于PFTC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对于PFT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报道较少。
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梁燕杨云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26期【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种类、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措施。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病例19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90例。
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组针对性处理,随访1年,比较处理效果。
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恰当处理方法。
结果:术后198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6例,发生率1.31%,其中观察组6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R730.5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6-0133-02输卵管绝育术是妇产科常用的绝育方法,临床多以腹式输卵管绝育术为主[1]。
但因手术操作简单,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常疏忽操作技术或术后护理,经常引起输卵管系膜、膀胱或肠管等邻近组织的损伤,临床也有绝育后怀孕的案例,为减少手术和并发症造成的影响,提高并发症防治效果,笔者将近5年实施输卵管结扎术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病例1980例,均已婚已育,受术时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36.2岁;体重指数:18~31 kg/m2,平均体重指数24.36 kg/m2;手术前月经期:3~7 d,平均5.1 d;月经周期:24~35 d,平均28.4 d;月经量35~85 ml,平均55.3 ml;无严重痛经、月经异常患者。
产次:1~3次,平均1.9次。
产后受术时间:产后42 d~15个月,平均 6.3个月。
哺乳期内66例,有20例经期未恢复。
具体结扎时间:月经后3~7 d,平均4.1 d。
患者和家属自愿进行手术,术前检查,符合手术指征,签自愿接受手术同意书。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护理组,每组99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罕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可靠的诊断方法,诊断率不高,术前常被忽视或误诊。
我院近1年收治3例原发性输卵管癌,均有输卵管绝育史,术前均误诊,现结合文献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避免误诊误治。
1 病历资料病例1:患者57岁,绝经5年,阴道不规则流血伴阴道排液13月余,下腹胀痛10余天,于2009年4月20日入我院。
30年前行绝育术,G3P3。
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体前位、萎缩,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
妇科超声示子宫大小3.8 cm×3.0 cm×3.0 cm,内膜厚0.4 cm,宫壁回声不均匀;双卵巢未显示,双附件未及明显包块。
CDFI:未见异常。
宫腔镜检查见:宫腔内散在白色小菜花样结节,表面明显血管,取少许内膜送病理,病理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
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
于4月30日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见少量淡黄色盆腔积液,子宫大小约4 cm×3 cm×3 cm,表面光滑,宫旁及骶韧带未触及增厚,双侧输卵管见绝育术瘢痕,余未见异常,双侧卵巢萎缩。
取盆腔冲洗液送检脱落细胞。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未见明显病灶,左侧宫角部见少许病灶。
颈管内膜光滑。
术后病理回报(309640):(左侧)输卵管:中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内膜见有微小病灶,右附件及左卵巢未见癌。
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腹水脱落细胞回报见较多间皮细胞、淋巴细胞,未见恶性细胞。
术后患者未行化疗,复查两次未见异常,现健在。
病例2:患者52岁,绝经3年,阴道血性分泌物1年,于2009年11月24日入我院。
1 w前于外院刮宫病理为“子宫内膜癌”。
27年前行绝育术,G2P2。
妇科检查:宫颈外口略红,子宫前位,略小,左附件区触诊较厚,轻度压痛。
右附件区未触及异常。
妇科彩超示子宫萎缩,宫腔分离0.3 cm,宫壁回声欠均匀。
左附件区可见3.8 cm×2.5 cm的实性低回声,形态尚规则,界限尚清,右卵巢未显示,右附件未及包块。
CDFI:未见异常。
我院病理科会诊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形态符合透明细胞腺癌。
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
于11月27日在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见无腹水,子宫大小约5 cm×4 cm ×3 cm,双侧输卵管可见节育术瘢痕近端的输卵管部分均增粗,直径约3.5 cm。
双侧卵巢萎缩。
术者以为是输卵管积水,未引起注意。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无明显病灶,宫颈内膜光滑,未剖开增粗的输卵管。
腹水脱落细胞病理回报:较多退化变性的细胞成分,少量淋巴细胞,未见到恶性细胞。
术后病理回报:双侧输卵管中 低分化浆液性腺癌(局部伴有透明细胞腺癌),浸润输卵管壁浅层,双侧卵巢未见癌,阴道壁未见癌,萎缩型宫内膜,慢性宫颈炎,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术后给予TP方案化疗6个疗程,复查未见异常。
病例3:患者59岁,绝经13年,阴道流血9 d,于2010年5月3日入我院。
32年前行绝育术,G4P3。
妇科检查:宫颈光滑,萎缩,分泌物稀薄,子宫前位,增大饱满,约10 cm ×8 cm×9 cm,形状规则,活动度尚可,有压痛,双侧附件区增厚,轻度压痛。
彩超示:子宫大小为9.5 cm×6.7 cm,形态饱满,被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见8.2 cm×6.1 cm 的液性暗区,内液欠清,未见明显血流。
左、右附件区分别见5.2 cm×2.9 cm和3.3 cm×1.5 cm不整形囊性光团回声,有分隔。
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大量脓血性液体,反复冲洗后见宫内膜薄,未见病灶,刮取少量内膜送病理。
病理为宫内膜低分化腺癌。
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于5月14日全麻下行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术中未见腹水,子宫约5.5 cm×4.5 cm×4.0 cm,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均增粗迂曲,粘连成团状,直径约3 cm,双侧卵巢萎缩。
该术者与前两例术者并非一人,此改变亦被该术者误认为输卵管积水。
术后剖开子宫,宫内膜未见明显病灶,宫颈内膜光滑,未剖开增粗的输卵管。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右侧输卵管中分化浆液性腺癌,管腔内生长,输卵管肌层未见浸润,右侧卵巢及左侧附件未见癌,左侧输卵管积水,萎缩性宫内膜,慢性宫颈炎,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
术后TP方案化疗6个疗程,复查未见异常。
2 讨论2.1 发病率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较少见,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1%~1.8%〔1〕。
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2~57岁,2/3为绝经后妇女〔2〕。
本文3例均为绝经后发病,平均年龄56岁,与文献报道相符。
2.2 病因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因尚不清楚,70%患有慢性输卵管炎,促性腺激素的高水平、不断排卵及不孕不育等均增加了肿瘤发生的风险。
Annika 等〔3〕研究指出:单因素分析输卵管绝育对输卵管癌可能有保护作用,输卵管结扎后,一些致癌物质被阻断,不能刺激输卵管上皮细胞癌变,从而降低了发病风险。
但有学者认为输卵管结扎可能为输卵管癌的发病因素〔2,4〕,推测输卵管本身有清除能力,但当输卵管堵塞或上皮受损时清除能力下降使致癌物质积聚,导致癌症发生。
本文3例均有输卵管绝育史,支持后一观点,但例数少,尚不能确定输卵管结扎与输卵管癌之间的关系。
2.3 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常表现为阴道排液、腹痛、盆腔肿块,称为输卵管癌三联征〔2〕,术前诊断率仅为2%~6%〔5〕。
目前尚无可靠的确诊方法,多数患者需在剖腹探查后才能做出诊断。
彩超、CT及MRI均可协助诊断。
彩超可判断肿块的位置,并通过检测肿块血流的频谱来判断良恶性;CT发现附件小的梭形、蛇形分叶状实性或管状、腊肠形囊实性肿块,是输卵管癌较具特征的征象〔6〕。
本文3例均以绝经后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后2例彩超提示有附件包块,但因该病发生率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故没有想到输卵管癌,从而也忽略了借助CT或MRI来进一步明确附件包块的性质。
2.4 治疗输卵管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卵巢浆液性腺癌相似,手术范围与卵巢癌相同,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和腹膜后淋巴结〔7〕。
以手术为主,强调首次手术的彻底性,术后辅以放、化疗。
有报道盆腔放疗〔8〕不能提高生存率,腹部治疗效果不确定,亦不能控制腹腔外转移灶的复发,且常常伴有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因此目前放疗不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而作为复发的姑息性治疗。
化疗是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GOG(美国妇科协作组) 追踪TP 方案60个月,发现TP方案降低进展危险率28 %,降低病死率34%,并经长达6.5年的观察,TP 远期效果优于CP方案,这奠定了TP方案作为首选的基础。
本文3例因术者未发现输卵管癌,均未行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但术后有2例患者采取TP方案化疗,取得良好疗效,因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尚不能确定。
2.5 误诊原因分析及教训总结①3例患者均以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诉,术前均行诊刮术,病理又都为阳性,想当然地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因输卵管癌发病率低,导致在彩超提示有附件包块(2例)的情况下,却仍未考虑输卵管癌的诊断。
因此,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对不明原因阴道流血的患者一定不能忽视输卵管癌的可能,尤其是对输卵管结扎后或绝经后的患者要特别注意。
②3例患者术前经诊刮均诊断为内膜癌,但术后剖开子宫见宫腔均光滑,无明显病灶。
根据术后病理只有第1例患者子宫内膜有微小病灶,余2例内膜均未被病灶浸润,但术前诊刮病理却都为阳性,考虑是输卵管部分癌组织或细胞流入宫腔所致。
从而提示阴道流血或宫腔积液的患者行诊刮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注意超声下内膜的厚度,对于内膜较薄尤其伴有附件包块者,诊断要慎重,应想到输卵管癌的可能。
③3例患者子宫切除后,常规剖开,宫腔内均未见明显病灶,但都未剖开输卵管第1例患者只有左侧输卵管开口处见少许病灶,但因输卵管外观正常而未剖开。
另2例患者术中已见到输卵管的异常,但因结扎后出现输卵管积水较常见,故未引起术者注意。
由此可见,三个术者当时均没有想到输卵管癌的可能,以至于术中仍是误诊,没有切除大网膜和阑尾。
术者对输卵管癌诊断的忽视与该病的罕见有关,但通过对这3例患者的总结,日后对于术前诊断为内膜癌的患者,切除子宫后要常规剖开输卵管,尤其输卵管外观有改变者,最好先将输卵管切下剖开,这样既可避免术中揉擦造成癌细胞腹腔种植,又可以明确肿瘤部位,以便完成手术范围,切除大网和阑尾,使手术更彻底,提高存活率。
综上所述,本病误诊的主要因素是该病发生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缺乏经验,对输卵管癌认识不足。
所以,临床医生在接诊围绝经期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时,若出现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体检或超声提示有盆腔包块时,一定要警惕输卵管癌的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进行全面分析,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行快速病理,为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
认识并重视输卵管癌,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2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年05期4 张怀亮,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年06期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 /新医学;1993年10期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年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16 张俊海;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年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6]佚名.祝贺结扎后的原发性输卵管癌3例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中医药期刊学会/jiaoan/html/?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