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的具体体现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层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根系土壤层,通过这三个层次对降水进行调节,并提高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能。
根系土壤层01林冠和林下植被层①植被截留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就像一把伞,削减了雨滴势,也拦截了部分降水。
植物截留量可视为两部分组成,其一,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水量;其二,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这部分最终也消耗于蒸发。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林冠越低,郁闭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这个作用就越强。
在中纬度条件下,一个基本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大约可截留当年降水量的15%—30%。
其中乔木冠层对降水有较强的截持能力。
同时,林冠可减少太阳长波辐射,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小林地空气饱和水气压差等,从而降低士壤水分蒸发量。
02枯枝落叶层①截蓄降水当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的承雨能力达到饱和后,从树冠和植冠上落下的水滴对地面土壤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此时森林的枯落物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就构成了第二道屏障。
森林每年产生的枯落物很多,其中数量最多、作用最大的是乔木树种的叶子,约占60%—80%。
与林冠层相比,枯枝落叶层覆盖在地面,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的效果更为明显。
这些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渗透降水,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t/hm2以上。
②改善土壤性质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特别是还能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前者持水量增加,使后者易于通气透水,促进雨水的迅速下渗,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③阻延径流,防洪减灾当降水强度超过林冠截留和森林枯落物与土壤的临界持水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
由于枯枝落叶层的存在,径流在其中的流动速度因受阻而减缓。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一、本文概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于维护全球水循环、保持水资源平衡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包括其定义、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以期加深对其生态价值和重要性的理解。
本文还将详细介绍水源涵养功能的计量方法,包括传统的水量平衡法、同位素示踪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遥感监测等新技术手段,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框架,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雨水截留:森林的树冠、枝叶和地面植被能有效截留降落的雨水,减少雨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从而降低雨水在地表的流速,增加雨水在地表的渗透时间。
这种截留作用有助于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持水: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
森林植被通过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储存。
同时,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活动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
地下水补给: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减缓地表径流和增加地下渗透,为地下水提供稳定的补给来源。
这种补给作用对于维持地下水位、保障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调节: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到大气中,有助于维持大气湿度的稳定,对局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森林还能通过影响风速、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调节区域气候,为水源涵养创造有利条件。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在维护水资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于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源涵养功能的计量方法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之一,其计量方法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1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地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全球水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和土壤动态癌症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
这种功能是指森林土壤、植物叶片以及森林生物对区域水源的收集,储存,过滤和释放的涵养能力。
森林通过流体运动和湿地面积的扩大,能够收集大量的水分,并储存其中的重要水质成分和营养物质,促使空气湿度增加,有助于降低气温,改善局部气候影响。
此外,森林还具有出水量的调节功能,能避免泥石流等洪灾的发生。
2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指标计量较为复杂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计量是一项相对复杂的任务,它的指标主要包括集水面积,森林水容量,水分有效率和流域低流量期。
首先,集水面积是衡量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等级的关键指标。
集水面积可以用流体运动模型计算,根据不同森林类型的植物调节和土壤干浸调节,以及降雨模式和将雨水转化成地表走水,估计森林降雨集水时间和范围。
其次,森林水容量是衡量森林汇入流域的关键参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流域特征,水文参数和植被土壤特征,采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估计森林可收水量,以此估计森林汇入河流的贡献率。
最后,水分有效率是衡量森林提供水资源的贡献率的重要指标,可以采用叶片与土壤涵水特性模型来估计水分收集有效率。
以上就是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通过对不同指标的计量,可以准确地估量森林对区域水源的涵养能力。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地球的水资源,并有助于减轻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介绍森林的生态价值

介绍森林的生态价值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的生态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森林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涵养水源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据计算,一公顷阔叶林一天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为825公斤,放
出氧气约250公斤。
同时,它还能拦截泥沙进入河、湖、海中,可使水质变清。
2.净化空气
森林能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
据测定,一公顷松林一天能吸收烟尘25吨以上。
因此,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松树林对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巨大影响。
森林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氯气等有害气体的含量;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调节气候、减弱噪音。
3.固土防沙
森林能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能控制水土流失。
可以说,森林是土壤的“净化器”。
4.保护物种
— 1 —
森林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还能够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 2 —。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源涵养的角度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水源涵养功能的意义森林生态系统对水源涵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供水保障:森林作为地表水的重要来源,通过水源涵养功能能够维持河流的流量、湖泊的稳定以及地下水的补给,保障人类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需求。
2. 防洪减灾:森林能够减少降雨径流的冲击力,降低洪水威胁,为人类社会防洪减灾提供重要保障。
3. 保持水质:森林过滤和储存雨水,减少了水中颗粒物和污染物的含量,维护了水体的水质,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4. 增强生态稳定性: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制森林生态系统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水源涵养功能:1. 降雨截留:大部分降雨在森林冠层上方被拦截,减缓了雨水的直接落到地面上,延缓了径流形成的过程。
2. 土壤保水:森林地表的落叶和枯枝枯叶等有机物可以形成腐殖质,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到土壤中,补给地下水或形成地下径流。
3. 蒸腾作用:森林植被通过根系吸收地下水,经过植物体内的输送,最终以水蒸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这一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不仅能够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平衡,还能调节气候和水文循环。
三、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效果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常绿乔木林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
2. 土壤性质:不同土壤的质地、孔隙度和保水能力不同,直接影响雨水的渗透和水分的储存。
3. 地形地貌:地表的坡度、土层的厚度以及地下水位等地貌因素直接影响雨水的径流速度和量。
4. 气候条件:降雨总量、分布方式以及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

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保持水土茂密的林冠对降水有截留作用,一般情况下有20%~30%的降水量被林冠所截留。
这种截留可降低降水程度,从而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延缓地表径流过程,减少水土流失。
二、涵养水源由于林木根系的作用,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当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一米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立方米,所以森林被喻称为“绿色水库”。
三、防风固沙森林是风沙运动和水土冲蚀的重大障碍,可降低风速、稳定流沙、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危害,在风沙为害地区保护农业的作用十分显著,因此,森林是农业生产的屏障。
四、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森林每天从地下吸收大量水,再通过树木树叶的蒸发,回到大气中,因而森林上空水蒸气含量要比无林地区上空多,同时水变成水蒸气含量要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在大面积的森林上空,空气湿润,容易成云致雨,增加地域性降水量。
五、森林能消除污染森林在净化大气、净化城市污水、消除噪声等环保方面作用显著,森林能吸收C02,制造O2,大气中C02通常含量为0.03%,若持续增加,即可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1)为湿润气候下演替所形成的顶极平衡状态,生物种类及其生活型类别最丰富,系统最基本的成分是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2)层次结构、层片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食物链纵横交叉构成复杂的食物网,环境空间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充分。
(3)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大约是陆地生物量的90%)。
(4)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自然调节能力,特别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改变区域水热状况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此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服务业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与水源涵养

林业服务业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与水源涵养在林业服务业中,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不仅能够吸纳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还能够调节水循环、维持水源的稳定。
本文将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以及在水源涵养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森林生态系统对水文循环的影响1. 蒸腾作用森林植被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和输送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既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又能够降低地表温度,有效地调节气候。
同时,森林蒸腾还能够增加降雨量,使降水均匀分布,减少洪涝和干旱的发生频率,保持水文平衡。
2. 拦蓄作用森林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枯叶和枯枝,在降雨时能够阻止或减缓水流的冲刷,使水分得到滞留和渗透,从而起到拦蓄作用。
这不仅能够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洪峰的高度,还能够保持地下水的补给,维持水源的稳定。
3. 保护水源地森林作为优质的水源地,对于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森林覆盖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河流和水库的淤积,保持水质的洁净和水量的充沛。
此外,森林还能够净化水源,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二、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方面的关键作用1. 森林防护林的建设森林防护林的建设是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方面的重要举措。
通过植被的引种和培育,修复和保护山地的植被覆盖,形成稳定的植被屏障,能够有效地防止山洪的暴发和泥石流的发生。
同时,森林防护林还能够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斜坡上的雨水流失,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为水源提供可持续的补给。
2. 生态护岸建设河流是人类的重要水源,而河岸的生态保护是保持水源稳定的关键一环。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护岸的建设,包括植被的恢复和保护,能够有效地防止河岸的侵蚀和冲刷,保持河床的稳定和水质的清洁。
生态护岸还能够为河流提供阴凉和栖息的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森林湿地的保护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水源过滤器,对水质的净化和水源的涵养至关重要。
林业对水资源保护的作用

林业对水资源保护的作用林业作为一门关于森林及其相关资源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作用。
在这些功能中,保护水资源是林业的一大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林业对水资源保护的作用,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森林水源涵养森林是水源涵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内的树木具有丰富的根系,能够大量吸纳地下水,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蒸发到大气中,从而减少地表水的流失。
同时,森林的枝叶也能有效地截留降水,减轻了降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森林还能够形成雾凇,促进降水的形成和水源的储存。
因此,保护森林是保护水源的重要手段。
二、森林水质净化森林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
森林的树木和植被可以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向水体的沉降。
此外,树木的根系和森林的土壤可以吸收和稀释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通过这些作用,森林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三、森林河流生态调节森林对河流的生态调节至关重要。
森林内的水源可以滋养河流,保持河水的流量和水温稳定。
森林通过树冠的遮阴作用,减少了河水的蒸发和水温的升高,维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森林内的植被还能保留河岸的土壤,减少河流边坡的侵蚀和崩塌,维护了河流沿岸的生态环境。
四、森林湿地保护森林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和水资源储存区。
它们具有出色的保水和滞洪能力,能够减轻洪水的发生和洪峰的增高,并缓解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森林湿地还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量的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环境。
因此,保护森林湿地对于维护水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五、森林水资源管理林业对水资源的保护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林业部门应加强对森林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并加强对森林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还应加强对森林植被和土壤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预防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源在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
调节坡面径流
①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调节地下径流
②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把大量降水渗透到土壤层或岩层中并形成地下径流。
在一般情况下,坡面径流只要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进入河川,而地下径流则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缓缓进入河川,因此可使河川径流量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滞洪和蓄洪功能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
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枯水期的水源调节功能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能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截留、吸收和下渗,在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
水源涵养林的土壤吸收林内降水并加以贮存,对河川水量补给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使得河川在枯水期也不断有补给水源,增加了干旱季节河流的流量,使河水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凋落物的腐烂分解,改善了林地土壤的透水通气状况。
因而,森林土壤具有较强的水分渗透力。
有林地的地下径流一般比裸露地的大。
改善和净化水质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非点源污染,即在降水径流的淋洗和冲刷下,泥沙与其所携带的有害物质随径流迁移到水库、湖泊或江河,导致水质浑浊恶化。
水源涵养林能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污染,减少进入水体的泥沙。
降水通过林冠沿树干流下时,林冠下的枯枝落叶层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净化,所以最后由河溪流出的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