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红军战略战术及10大战役

二万五千里的平平仄仄:红军长征大事记略高擎长征精神火炬英雄史诗红军长征大事记略1934年8月7日,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月下旬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21日-11月15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16日,红军第25军290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领遵义。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年1月29日-3月21日,四渡赤水河。
5月9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共8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
25日,强渡大渡河。
29日,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7月,红25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1935年6月18日,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在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
接着,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5年8月15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1、第3、第4、第30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 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案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案情境,采用材料解读、讲授法、启发式教案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 (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 (2)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23日) (3)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 胜利原因: 从国民党方面:政治上腐败、陷入孤立境地,失 去民心;经济崩溃;战略指挥失误,士气低落;美 援断绝,蒋桂分裂等等。 从中共方面: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 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和正确的战略战术;组成最广 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解放军
廖耀湘
范汉杰
黄百韬
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敌55万余人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黄维
杜聿明
BACK
在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意义:人心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新时期。 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 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 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当时东北战场形势对我最为有利,在兵力上已占优 势,拥有广大巩固的后方;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 区十分狭小,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发动 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 : 1948年11~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 动,采取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对敌各个击破方针, 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4.1.2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军队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形 势
装 备
后 方
士 气
人民 280 优于 主 大为 巩 高 解放军 万 敌军 动 改善 固 昂
国民党 365 军队 万
不足
被 动
略占 危机 低 优势 四伏 落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 万人
国 统 区 的 饥 民 国 “统 反区 内学 战生 ”的 示“ 威反 游饥 行饿 ”
比较分析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社会面貌有什 么不同?这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统区的黑暗腐败与解放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加 之对人民的经济剥削和腐败统治,国民政府的声望一 落千丈。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了有 利于人民的一些列正确决策,如土地改革,使共产党 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这为夺取全国胜 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上美国的强力援助,民国政权才未陷入崩溃
境界,反而比抗战前期宽裕许多。
然而在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 国统区的人们纷
部公布了《伪中央储蓄银行钞票收换办法》,纷到银行兑换贬
硬性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为的
值的货币
1:200,远远高出实际购买力比值的1:35,
这就意味着沦陷民众资产一夜之间缩水了
得优势
歼敌55万余人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决战的地点在哪里?
徐州
60万
80万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一决胜负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
第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

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三大战役。
2.渡江作战。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
可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从1946年6月底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中央又根据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了战略大决战。
1948 年9月,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随后提出问题: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导入新课。
三大战役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三大战役胜利纪念大会,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缅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共同探讨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战部队,向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为三大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三个重要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东北、华东、华北全境,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回顾三大战役,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坚定信念,敢于斗争。
三大战役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我们的军队始终坚定信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这种信念,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
二、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三大战役中,各部队紧密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了作战任务。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三、科学指挥,灵活应变。
三大战役中,我军指挥员科学分析敌情,灵活运用战术,适时调整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科学指挥、灵活应变的能力,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关键因素。
四、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
三大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战争,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为我们战胜敌人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志们,今天,我们纪念三大战役胜利,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三大战役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第四,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三大战役胜利的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扶蒋反共。
蒋介石的对内政策: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1949.8.28—10.10)和双十协定——(1) 谈判背景: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高粘度齿轮泵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2)《双十协定》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3) 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争议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
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经过8个月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RYB燃油泵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
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
它为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我打你时,就能吃掉你;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
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在运用谋略、兵力和作战方法上,高出敌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我之长,击敌之短。
它随着时代和人民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今后的军事实践中,将会有新的表现。
①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
③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 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④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
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
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简称“初战三原则”。
⑤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马群(033112)
20111004281
本文论述的是以一个工科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剖的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和
战术指导,仅以此作为我近代史课的课程总结。在此也借此文向我的近代史课任
课教师许水贵老师表示感谢。
1948年秋至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取得了对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博大、气
势之雄伟、战绩之辉煌、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它不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在革命史上,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义,值得
我们去深刻的学习和探讨。
1948年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
化和整个战局的发展演变,认为进行大规模战役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果断地抓
住这个时机,及时地发动、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敌人展
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决战的时机抓住了,方向如何选定,进行哪些大的战役,采取什么样的作战
方针与战术指导,这便成为夺取决战胜利的根本问题。当时从全国形势看,各个
战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我军的作战,但以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最为有利。敌
军方面,孤立无援,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撤守未定。我军方面,兵力优势,地
区广大,后方巩固,多方支援。从战略上看,敌人既企图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
要点的时间,以牵制我军入关作战,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北地区,加强华中
防御。在此情况下,我们如把决战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就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
北敌军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
速撤退,实行战略收缩。而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情况就不同了,消灭
东北敌军,既可粉碎敌人妄想牵制我军入关的企图,又可打破敌人战略收缩的计
划,使我军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并能以东北的工业支
援全国的战争,使我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鉴于上述情况,党中央、毛泽东确定,将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发起
辽沈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在给东北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电报中指出:“中心注意
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
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根据这一
作战方针,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0月14日向锦州发起猛攻,经过31小时
激战,锦州获得解放。这样,整个东北战场的主动权便为我军掌握,随即迅速解
放长春和沈阳。整个战役从9月12日开始集结军队到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
前后经过52天便胜利结束,共歼敌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在辽沈战役顺利进行的时候,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便决定组织、发动淮海战
役。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正如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发展淮海战役的电
示中指出的:“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针对淮海战役,党中央的作战方针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
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等地。”并且“要用
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淮海战役,共
分三个阶段进行,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前后历时65天,
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西南北纵横千余里的辽阔战场上,敌我双方集结了将近20
万兵力,犬牙交错,层层包围,进行了空前未有的激战,其规模之大、战场之广、
炮火之烈,真可谓“今古奇观”,“中外罕见”。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经过
我军的浴血奋战,共歼敌5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
区,使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完全处在我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呈现
出一片混乱。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
战役。在国际上曾引起极大的关注,当斯大林得知这一胜利消息后,惊叹道:“ 60
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后来,他又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讲:“你到中
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学习和收集淮海战役的胜利原因。”
当淮海战役打的正酣之际,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于12月上旬又组织发动了
平津战役。当时华北战场的敌军在我军的牵制、打击下,又受到辽沈、淮海两大
战役的摧残,已成惊弓之鸟。国民党政权既想用这个集团阻止我军南下,以掩护
他们在江南重整军力,又想诱使这个集团经塘沽海运江南,增援华东战场,以扼
守长江,进行垂死挣扎。同时,华北敌军集团本身又有西撤绥远的企图。因此,
不使敌人撤退,不让敌人收缩,就成为平津战役的主要关键。据此,中央军委制
定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待部署完备,然后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12
月中旬完成全局部署后,即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围歼了新保安和张家口之敌。接
着于1949年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
解放了北平的门户天津。至此,北平20余万守敌,被关上了海上逃跑的大门,
切断了西窜绥远的道路,在我军严密的包围下完全陷于绝境。由于我方的努力争
取,经过谈判,北平守敌在傅作义将军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我军于1949年1
月31日进入北平,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整个战役历时55天,共歼灭和改
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我军集结部队包围锦州开
始,到1949年l月31日我军和平解放北平为止。前后进行了4个月零19天,
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2个“剿总”司令部、1个“剿急”司令部前进指挥部、1
个警备司令部、12个兵团、46个军、144个师,还有非正规军29个师,总计154
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绝大部分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是
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伟大战略决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
力,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同时它在战略战术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
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上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马
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中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上将永远是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