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基础观理论
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前景_江术元

作者简介:江术元(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8期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前景江术元,马春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摘 要:资源基础观是最近数十年中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流理论。
它为企业建立、维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还为其后发展起来的企业能力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在概念定义上的模糊性和使用中的随意性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与应用。
本文回顾了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资源基础观的现状进行反思,为今后的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观(RBV )是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RBV 不但为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催生出了企业的能力理论[1]。
然而,对RBV 的应用却进步甚微,RBV 早期理论框架的缺陷导致研究者在基本概念上就难以取得一致,因此在经验研究上也分歧众多[2]。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发展历程,界定两者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同时,本文对RBV 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战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研究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脱胎于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层面也仅限于产业结构。
在后来的发展中,竞争优势理论才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发展历程中出现过四种较为重要的理论,完成了从关注产业结构到内部能力的转向(Teece et al 1,1997)[3]。
20世纪80年代,Porter 的竞争力五力模型(1980,1985)主导了战略研究领域。
Porter 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结构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起到了主要作用,具体来说,五种力量———进入障碍、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决定了企业能够选择的战略组合[4]。
公司的资源基础理论

THANK YOU!
纵向的分析,定量定性分析
自信的运用不熟悉的方法
从一些不熟悉的包含了RBV的领 域中,进行研究,并且寄希望于 RBV研究专家发现更多的研究方 法
5
结论
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总结过去RVB相关文献的贡献,给出未来可研究的范围 领域,寄希望于日后能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以做出更大的 贡献。
长远而言,应该就拥有有效特殊技能的风险投资企业应该对企业技能 问题涉足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做调查研究
经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 种特殊形式。 所谓杠杆收购就是一种通过借债所融资本购买公司股票 (股权)来改变公司所有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及资本 结构的金融工具。 杠杆收购的主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战略投资人,他们收购一家公司往往是从公司的整体 战略出发,为其业务发展的总体布局服务; 二是金融投资人(包括风险投资人),他们收购公司的目 的是为了通过整合后卖出,从而获取差价受益;
总而言之,不能一概而括的说动态能力是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应该依据市场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比如在一个静态市场中,那些快速变化的能力可能就没有那么有价值 了,但是其重要性不可否认
4
4.2公司治理
如果没有成功的实施正确的治理方 式会导致公司不能全面的意识到他 们所支配的资源所具有的优势
如果公司所给的激励政策不够的 话,即使是非常有优势的资源, 也可能无法被很好的应用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源 于一个公司具有的资源 和能力,是很具价值性, 稀少的,不可完全模仿 并且不可替代的
全 文 框 架
1
2 3 4 5
引言
1991年文献重温 RBV以及五个研究领域 在RBV上的深入研究领域 结论
资源基础观点及其在企业理论中的应用

二 、资源 基 础 观 点与 可持 续 竞争 优 势和经 济 租 金
业获取 更 多的经 济租 金 ;张伯伦 租金 是基 于资源 的 垄断性 而 产生 的,通 过利 用经济 规模 、高额的转 移 成本 等机 制建立 行业 的高 进入壁 垒 ,企 业可 以获取 额外的垄断经济租金 ;熊彼特租金是基于刨新的租 金 ,它是 由具 有特 殊知识 与技 能 的企业 在一个 不确 定性 很 高的复 杂 环境 中承担 风险并 形 成独创 的洞 察 力而 获得的 。
2002年 第 4
维普资讯
资 源基 础观 点 及其在 企业 理论 中的应 用
王 丰 , 宣 国 良1 范 徵
(1.上 海 交通 大 学 上海 200052;2.上 海外 国语 大 学,上海 200081)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董克用版

自我实现人假设
人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从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多个层 次,人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 义。
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能适应环境。
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部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 生威胁,产生不良的后果。
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并不冲突,而是能够达成 一致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目标使其 与组织目标相配合。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
传统的观点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观点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满意
满意
没有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2)
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 容相关
保健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则大多与工作环境和工 作条件相关
保健因素是必需的,否则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更努力地工作,有更好的工作绩效。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彼此相对独立的。
社会人假设
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得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
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 非正式组织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因此非正式组织的
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人们对领导者的最大期望是能够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约翰•莫尔斯(John J.Morse)和杰伊•洛希(Jay .W.Lorsch) 这两位学者经过实验证明麦格雷戈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他们于197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超Y理论》一 文,提出了著名的“超Y理论”。
X理论(1)
大多数人生性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都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没有
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

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
1984 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是资源基础理论的重要代表作,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其中货币资金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要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特殊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同时,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需要悉心呵护自己的特殊资源,并努力保持其不可模仿性。
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战略管理学者进一步提出了资源分配、资源税、资源储备等多种策略,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和分配资源,提高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人力资源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理论基础1激励理论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为了提高人才利用率,员工必须认真完成工作。
因此,必须积极培养人才,企业的目的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诱因机制。
作为外国学者的赫尔兹伯格提出了将动机形成因素和健康管理因素划分为动机的两个因素理论。
健康管理因素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员工基本需求,但健康管理因素不能给员工带来满意;激励因素与健康管理因素不同。
认识员工的生活价值,并能满足自尊心的动机因素包括承认、责任、注意等。
在企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完成各种工作,就必须理解人类在各种工作发展中资源转移的重要作用。
员工可以更加积极地参加岗位工作,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激励模式是企业发展中团队激励管理的方法,调整各种资源,分配人才。
激励因素的工作模式主要包括明确的性能目的、明确的工作范围、合理分配人事负责人、简单科学的参与步骤、以及领导团队与团队之间没有弹性的沟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是发挥好作用。
2岗位绩效薪酬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层次结构将人们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需求;安全需要——确保身心免受伤害;社会需要包括感情、归属、接受、友谊和其他需要;尊重要求——包括尊重的本身要求,如自尊、自主性和表现感,以及尊重的外部要求,如地位、身份和欣赏;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的需要、发挥个人潜力和实现个人理想。
根据理论只有部分满足了低需求,高需求才能成为重要的行为因素。
3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赫茨伯格。
这种双因素理论主要包括动机因素和健康因素等因素。
这一因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上可以防止工人不满的因素。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员工的要求,就会使工人们不满,同时工人们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的关系、雇员之间的关系、企业环境和工资水平。
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控制权与绩效关系探讨——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嘉兴学 院学报 Ju a o a i n e i or lf i n U i rt n J x g v sy
・1 6・
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控制权与绩效关系探讨
— —
基 于资源基 础理论视 角 辛 琳
( 州大 学商 学 院 ,江 苏苏 州 2 5 0 ) 苏 100
摘
要 :资 源基础理论 强调 企业 内部的 资源和能 力等 对建立企业持 续竞争优势起 着决 定性 作用 ,基 于资
源基础观 ,企业是异 质性 的生产资 源和 能力的集合 ,具有优越 资源和能 力的企 业将会 比其他 企业表 现优 秀。
因此 ,相 对 的 资 源 贡 献是 决 定 跨 国公 司对 子 公 司控 制 的 关键 变 量 ,应 该 关 注 跨 国公 司 实施 控 制 的 能 力 以及 对 子 公 司绩 效 的 影 响 。从 控 制 结 构 和 控 制 程 度 两 个 纬度 可 对跨 国公 司对 子 公 司 的控 制 权 进 行 界 定 ,文 章 结合 资
me tr y a d d sg a a ls o s u c th n ,t e mu t l e r si n t e r d lh s b e s h ih s b u n a i n e in v r be f e o r e ma c i g h l p e r g e so h o y mo e a e n e t l e d a o t t i r i a s t e r lt n b t e h o to g t ft n n t n op r t n o e e s b i i r o a y a d i e o ma c . h eai ewe n t e c nr lf h a s ai a c r o ai v rt u sd a c mp n n t p r r n e o i o r ol o h y s f Ke r s e o r e b s d ve y wo d :r s u c a e iw;ta s ain l o o ai n;c n rlf h ;p r r a c rn n t a r r t o cp o ot gt e o o i f m ne
MBA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10个理论基础

MBA学位论文中最常用到的10个理论基础1.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ory)代表人物: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主要观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并定义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旨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企业。
差异化战略则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区分自己,以便在市场中获得溢价。
集中战略则是通过专注于特定市场或细分市场来实现竞争优势。
理论贡献:波特的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框架来分析和制定竞争战略。
他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即“五力模型”)来解释市场竞争的本质,包括行业内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买家的议价能力。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代表人物: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主要观点: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他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个理论帮助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激励措施和员工福利。
理论贡献:马斯洛的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特别是在员工激励和工作满足感方面。
它还影响了领导力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领域。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主要观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该理论将工作中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如成就、承认、工作的性质)和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 resource-based view (RBV) is an economic tool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 firm.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RBV is that the basis for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firm lies primaril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ndle of valuable resources at the firm’s disposal.
解决的问题
• 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基础,每 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这种资源与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战 略选择上的差异。为什么相互竞争的企 业拥有各不相同的资源和能力,为什么 成功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难以被学习和模 仿?
指出者、代表人物
•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的很多思想可以在马歇尔的 著作中找到,学术界还是把潘罗斯(Penrose) 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看作资源基础理 论的源头。在潘罗斯(Penrose)看来,企业 的成长就是逐渐积累知识以拓展其生产领域的 过程。1982年,Lippman和Rumelt发表了 “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 差异分析”一文,开创了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 固有的
国内研究者及其学科发展 方向
• 国内一些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也有较深 入的研究。杨杜从企业成长理论角度研 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思想和扩张函数 算法分析,指出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是企 业成长的源泉。张林格对企业竞争能力 资源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及竞争能力资源 与事业结构即多元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进展程度
• 资源基础理论将研究焦点和核心从研究企业外 部环境中行业结构对公司竞争行为和竞争战略 的影响逐渐转移到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力 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作用上。 • 企业资源内涵的扩大,即资源的内在属性从显 性的特质向可感觉的能力或知识转化,通过资 源基础理论的资源价值生成机制和特质,企业 竞争力可由原来潜在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条件, 逐步生成由制度、组织、技术和认知的四维价 值平台,从而获得持续、显性的竞争优势。
思考
•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该理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 到,企业的成长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只要从企 业内部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上下功夫,总能 找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契机。我国企业当前存 在的一些情况是某些资源过度地被利用,而有 些资源却被闲置或利用率严重不足,企业生长 的动力机制没有真正发挥,无疑基于资源基础 观的企业成长理论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资源基础观理论
郑萍 1012011131 管工1022 管工1022
内涵
•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 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 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 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 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 内容:1.特殊的异质资源,2.资源的不可 模仿性,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参考文献
• <1> 《企业研发组织模式选择:基于交易 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证检验》, 马如飞,《科学学科与科学管理》,2011 , 第一期 • <2>《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成长研究》, 沈学武,中山大学,CSSCI,2010
• 可以产生“理查德租金”的资源进行精确 经济分析的先河。1984年,沃纳菲尔特 ( Wemtefelt )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 一文,标志看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 此后,Barney,Petelaf, Amit,Grant等人也 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普拉哈拉 德(Prahalad)和加里翰(Gary Han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 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理论向工商实践 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使得资源基础理 论逐渐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