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构造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构造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构造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高风险是证券公司业务的固有特性,它已渗透到证券公司业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因此,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促进证券公司和证券业的平稳、健康运行。在成熟证券市场上,风险管理技术已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知名的证券公司如摩根斯坦利、美林等在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上又发展了数学模型来测量和评估市场风险,大大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

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成为目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多种风险中,按可度量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量化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二是不可准确量化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式。为此,我们提出建立一种“内控制度+在险值”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立基于“Rule-VaR”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体系。

“Rule-VaR”风险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全面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二、建立静态和动态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可度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公司总部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信息管理平台。

一、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完善的组织结构是证券公司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础,这一架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公司层次的风险管理部门;二是各业务部门内部的风险控制岗。(一)总公司层次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

目前公司总部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可分为合规部和稽核部门。.

稽核部门主要负责审计公司业务过程中的财务数据真实性和检查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对业务的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和判断。

合规部主要职能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测量、评估和控制,即:及时识别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种类和特征,采用科学的风险度量方法对经营环境持续变化而产生的风险的大小及公司承受能力进行适时的评估,并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减少各类风险会对公司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合规部管理的目标在于把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落实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改进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增强公司竞争优势。

(二)业务部门内的风险控制

以合规部为核心,在各个业务部门如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自营部等重要职能部门设立风险控制岗。主要职责为:①测量、监督所在部门的风险情况,并及时向合规部报告;②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③制定本部门或公司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作为高层的风险参谋,策划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如部门风险权限、风险计量方法等;④提出风险管理的改进办法;⑤建立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

二、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风险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可度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可度量风险的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资产负债的风险指标,它从公司层次上反应公司整体风险情况,属于静态指标;二是各类VAR值,属于动态指标。

(一)静态指标:

1、一级指标体系

(1)资本充足率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期末余额/资产期末余额

资产权益率=净资产期末余额/总资产期末余额

:

)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2(.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期末余额/流动负债期末余额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应收帐款)/流动负债期末余额

固定资本比率=(固定资产期末净值+期末在建工程)/所有者权益

(3)市场风险度量指标:

权益类自营比率=权益类自营证券期末余额/所有者权益

委托资产倍率=委托资产账户购入的权益类证券的期末余额/所有者权益

(4)风险资产指标:

应收账款比率=应收账款总额/资产总额

未变现投资与未销售证券比率=(未变现投资+未销售证券)资金总额/股东权益风险投资比率=风险投资额/长期投资额

或有债务比率=或有债务/总资产

2、二级指标体系

(1)证券自营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监控指标

流动资产比率=(现金+国债)/自营资产总值

单一证券投资比率=在单一证券品种上的投资金额/自营资产总额

单一证券投资占比率=持有单一证券数量/该品种流通份额总量

(2)经纪业务主要监控指标

代理交易赔偿率

交易出错率

内部拆入资金占营运资金比率

代买卖证券上存比率

违规代客理财资金占营运资金比率

担保资金占营运资金比率

(3)承销业务主要监控指标

承销股票收益率

承销债券未兑付率

包销留存证券比率

过桥贷款逾期比率

项目内核未通过比率.

(4)财务会计主要指标

流动比率

营业现金流比率

自有资金拆出比率

内部拆借资金逾期率

(二)动态指标(VAR):

动态指标可采取计算VAR值。VAR风险管理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种金融风险评估和计量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

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公司和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VAR即Value At Risk,中文译为“风险价值”或“在险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VAR风险管理技术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估,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例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VAR模型加入大量的可能影响公司交易组合价值的因素,比如证券和商品价格、利率、外汇汇率、有关的波动率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一般考虑线性和非线性价格暴露头寸、利率风险及隐含的线性波动率风险暴露头寸。借助该模型,对历史数据模拟运算,可求出在不同的置信度(比如99%)下的VAR值。

为了确保风险评估计量模型的质量和准确性,需经常对模型进行检验。“返回检验”(backtesting)就是一个评价公司的风险计量模型,特别是VAR模型的一种常用的计量检验方法。它的核心是将实际交易的结果与根据模型生成的风险值进行比较,以确认和检验VAR风险计量方法的可信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有关文件中专门对这一检验方法的使用做了详细说明。目前,这一方法已被模型的机构用于模型检验。VAR许多使用.

随着交易组合的分散化以及模型技术和系统能力的改善,VAR模型也在不断的改善,从而使得这一风险测量技术更加精确了。最显著的改善是将特别命名的风险指数加入其中,以反映全球证券市场、证券公司和高收益债券的风险。到1997年11月30日,大约420个市场风险因素基准数据系列被加入到该VAR模型里,涵盖利率、证券价格、外汇汇率、商品价格和有关的波动率。另外,该模型还包含了约7500只证券和60个类别公司及高收益债券的市场风险因素。

对于可度量风险,由合规部利用总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逐日的严密监控,根据要求不断进行调整;而对于尚未能够进行量化的风险指标,如操作风险、政策风险等,通过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控制。这样通过这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对公司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还能达到对证券公司经营运作和证券投资管理等各项业务进行事前的风险预测。.

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

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根据《人民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等法律法规及自律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指因融资、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按照业务类型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一)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融资融券等融资类业务; (二)互换、场外期权、远期、信用衍生品等场外衍生品业务; (三)债券投资交易(包括债券现券交易、债券回购交易、债券远期交易、债券借贷业务等债券相关交易业务),债券包括但不限于国债、地债、金融债、政府支持机构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

(四)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 (五)其他涉及信用风险的自有资金出资业务。 第四条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性、部制衡、全流程风控”的原则组织进行相关业务。 (一)全面性原则: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应全面覆盖证券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包含所有表外和境外业务,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二)部制衡原则:证券公司应确保前、中、后台的职责分离,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防利益冲突; (三)全流程风控原则:证券公司应对信用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谨、审慎判断,对业务信用风险的管理应贯穿业务全流程,完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应对及全程管理,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保障可持续经营。 第五条证券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以及比照子公司管理的各类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纳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全覆盖。 第六条按照全面风险管理规要求,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可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doc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由于信用管理在中国是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企业在信用风险的监控管理方面无疑与西方先进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数据看,中国企业的平均坏帐率高达6%左右,部分商业银行甚至高达40%以上,美国企业的平均坏帐率仅在0.5%左右,两者相差10倍。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信用环境,这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只是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中国企业缺乏西方先进企业有效的信用管理和控制手段,这无疑使恶意者有机可乘,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销售前很少对客户作资信调查和资信评估;信用决策凭经验,凭感觉;惧怕风险,盲目追求"零"风险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业务萎缩;迁就客户,盲目相信老客户,没有动态跟踪其变化;没有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不能分级授信,导致客户忠诚度不高,业务员的流失可能直接引起客户群的流失;出现逾期应收帐款处理方法不当和不力,导致帐龄很长,回收可能性降低,最终由于债务人逃逸,破产倒闭或转移资产而导致事实坏帐;把法人间的商业贸易行为等同于自然人间的行为,产生法律问题;没有“放帐额度”或“信用限额”的概念;相信并盲目期待一种可以转嫁或规避所有风险的方法存在;没有“避险管理成本”概念,也不计提坏帐准备;无法正确看待坏帐损失,害怕帐面明亏而迟疑,结果潜亏要远远大于明亏;缺乏法律意识,对合同、还款承诺、争议解决方式等维权性证据不重视。

如何掌控企业应收帐的风险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以外,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在应收帐款上适当的投入是必须的,关键是企业如何才能在实行赊销扩大销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我们大可不必谈"应收账款"而色变,问题是,企业是否对每笔“逾期”的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该笔逾期应收账款的最佳处理对策,并马上付诸实施——这正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 一笔应收帐发生逾期甚至走坏的原因有很多,专业上将这些原因归为三类:销售问题,也称为贸易纠纷;财务问题;道德或犯罪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经贸往来中,99.99%以上的贸易是非常正常和健康的,涉及商业刑事欺诈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在中国,这样的问题似乎大了一点,但由于证据的原因,定性较难)。更多的是由于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量而忽略了买方实际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财务上承担债务的能力,一旦对方经营出现偏差,这将导致授信方对风险失控从而承受损失。 在中国企业中有着这样一种怪现象,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人员更替时,由于继任者害怕追不回逾期账款而变为事实坏账,影响其业绩,对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宁愿将其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也不愿意去积极追收。而恰恰在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方面,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讲解学习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

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化”中的金融阵痛。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务院专门印发化解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但银行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普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银监会2008.9.18 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

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二)批准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施规划,并充分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 (三)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必要的内部评级政策和流程。 (四)至少每年对内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一次检查。 (五)审批或授权审批涉及内部评级体系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和运作,明确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解读__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资金率应均不低于()。 A. 50% B. 80% C. 100% D. 200%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2.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证券公司应在每月结束之日起()个工作日内, 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报送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报表。 A. 5 B. 7 C. 10 D. 15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 证券公司应对首席风险官履职提供充分保障,保障首席风险官能够充分行使履行职责所必要的 ()。 A. 参与权 B. 知情权 C. 决策权 D. 选举权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二、多项选择题 4.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下列有关净稳定资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证券公司的净稳定资金率应不低于100%

B. 净稳定资金率与可用稳定资金成正比 C. 净稳定资金率与所需稳定资金成反比 D. 净稳定资金率是指所需稳定资金与可用稳定资金之比 您的答案:A,C,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5.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下列有关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流动性覆盖率指压力情景下公司持有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的现金净流出量之比 B.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不低于80% C.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不低于100% D.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在2015年6月30日前达到规定标准 您的答案:A,D,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6.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合理设定应急计划触发条件 B. 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明确各参与人的权限、职责及报告路径 C. 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D. 证券公司应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 您的答案:B,C,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7. 优质流动性资产包括()。 A. 货币资产、结算备付金 B. 未被冻结或质押的国债、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券、地方政府债、信用评级AA-及以上信用债 C. 固定资产 D. 未被冻结或质押的上海180指数、深圳10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其折算后金额不超过优质流动性资产总额的15% 您的答案:B,A,D 题目分数:10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OC)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一、信用风险及其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健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和社会经济体之间信用关系的缺乏则是最主要的问题。信用成为当前商品过剩时期最稀缺的资源,信用的缺失造成了市场交易成本的极大提高,企业要为正常的商品交易支付更多的无效成本,同时面临更多的交易风险,这些情况直接造成了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下降。随着中国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交易方式从现金交易逐步过渡到信用交易,信用经济蓬勃发展。与此相适应,信用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我国绝大多数竞争性行业的企业都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需要提供优惠的价格或赊销条件,导致利润越来越薄;另一方面,客户不守信用,随意拖欠账款,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解决收款难的问题,但由于信用管理经验不足,结果还是产生大量呆账、坏账,使本己单薄的利润被严重侵蚀。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够坐等环境的改变,尽快适应这样的环境,提高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现实的选择。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一个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能使企业在经营中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和良好的效益。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分为本金风险和重置风险。当一方不足额交收时,另一方有可能收不到或不能全部收到应得账款或权益,造成损失,这就是本金风险;违约方违约造成交易不能实现,未违约方为购得股票或变现需再次交易,因此可能遭遇受因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损失,这就是重置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月18日8点56分来源: 百度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 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 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 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 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一般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 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 以中国为例, 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 末, 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8.6l%, 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 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而且, 在开放的市场中, 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能够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 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 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 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 中国特别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 更深刻意识到: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 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 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 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 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 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 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 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 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 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 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稿)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保障证券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证券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第三条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证券公司应当定期评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风险管理工作。 第四条证券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以及比照子公司管理的各类孙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第五条 [风险文化]证券公司应当在全公司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 第二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六条证券公司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证券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推进风险文化建设; (二)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 (四)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 (五)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 (六)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 (七)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风险管理职责。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相关专业委员会履行 其全面风险管理的部分职责。 第八条证券公司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交易对手库管理制度

交易对手库管理制度 一、交易对手评级及相应交易限制 证券投资部部负责评估交易对手的结算风险,并向证券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为交易对手建立信用评级的建议,并限定不同信用评级的交易对手的交易限制及结算规定,制定并定期更新《银行间市场交易对手库》。在取得证券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后,证券投资部及合规与风控稽核部将负责全面监控交易中对交易对手限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合规与风控稽核部将定期回顾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评价,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出增减、调整、更新交易对手信用等级的申请。 二、固定收益业务交易对手库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 根据银行间市场成员的财务报表及最新经营状况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按其资信水平划分为四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交易对手,采用不同的交易结算方式。 ?A类交易对手,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债券交易和承销较为积极,交易量与承销量排名靠前,具有良好信誉和较大资产规模的金融机构;对于A 类交易对手,可采用见款付券、见券付款、券款对付的交易结算方式; ?对于B、C类交易对手,应采用对我方较为有利的交易结算方式。即当我司为付券方时,交易结算方式仅限于见款付券、券款对付;当我司为收券方时,交易结算方式仅限于见券付款、券款对付; ?对于D类交易对手,坚决不能与其做交易,避免出现结算风险。 具体的交易对手信用评级参见《银行间市场交易对手库》。各类别的交易限制如下:

三、质押式回购或同业拆借的风控管理 所有质押式回购的交易对手首期均应采用见券付款或券款对付结算方式,到期均应采用见款付券或券款对付结算方式。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交易结算规则》,其第三章明确规定:“质押式回购结算中的质押债券可以是单一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 (2006 年7 月5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85 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根据2008 年6 月24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决定》、2016 年6 月16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加强证券公司风险监管,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风险,根据《证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证券公司应当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遵循审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算净资本、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编制净资本计算表、风险资本准备计算表、表内外资产总额计算表、流动性覆盖率计算表、净稳定资金率计算表、风险控制指标计算表等监管报表(以下统称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 第三条中国证监会可以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审慎监管原则,对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及计算要求进行动态调整;调整之前,应当公开征求行业意见,并为调整事项的实施作出过渡性安排。 对于未规定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及计算要求的新产品、新业务,证券公司在投资该产品或者开展该业务前,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向中国证监会、公司注册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报告或者报批。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公司新产品、新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在征求行业意见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及计算要求。 第四条中国证监会可以按照分类监管原则,根据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内控水平和风险控制情况,对不同类别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和计算要求,以及某项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条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证券公司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数据的生成过程及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要求证券公司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进行审计。

信用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陡增,GDP增速放缓,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应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的破坏性、联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经济主体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各类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同时也是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原因。 信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稳定市场秩序和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双重功能。企业信用是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既包括防范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管理,也包括企业自身是否选择守信的成本-收益考量。本文总结的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认知、评估、预警、监控和补救。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即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借款人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而广义的信用风险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在银行的信贷过程中,由于借款人信用级别的下降而导致其债务价值下降,进而引发债权人损失的风险。此时借款人虽然没有发生贷款违约行为,但是却造成了对债权人的潜在损失。(2)个人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与他人或企业达成契约后,因任意当事一方不履约经济契约所导致的违约可能性也属于信用风险。这些契约不仅包括贷款契约,还包括股权契约、货款契约、保险契约等。 二、信用风险的来源 从信用风险的来源来看,信用风险源可表现为国家风险源、行业风险源、运营风险源和财务风险源四种。国家风险源导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状况发生变化而导致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它往往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密切相关。行业风险源导致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整个行业的衰退而造成整个行业中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并引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运营风险源导致的信用风险则是指债务方由于在生产经营环节出现问题而引发债务契约违约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源导致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债务方不能按时履行债务契约而引发的违约可能性。对企业而言,国家风险源和行业风险源是很难控制的,属于系统性风险源,而运营风险源和财务风险源是由债务契约方自身原因引起的,属于非系统性风险源。 三、信用风险的特征 依据韩静(2005)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信用风险可梳理出以下3个特点。 (1)客观性。A.H.WILLETT(1901)曾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分析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是与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统。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为信贷业务管理系统提供客户/债项评级、贷款定价、限额管理等贷款业务流程所需的决策支持信息;同时也可作为遵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有关信用风险计量和资本准备的支持系统。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一般并不是单一的物理系统。通常完整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由以下的系统组成: 信贷风险管理模型系统 信贷风险决策管理系统 信贷数据集市及数据管理系统 联机数据分析及报表处理系统 信贷风险管理项目IT系统的整体逻辑视图如下:

信贷风险管理模型系统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模型系统的目的在于设计及实施由个别贷款至组合层面的信贷风险模型,包括内部评级、可预见损失、不可预见损失、压力测试、信贷风险值及信贷风险资本平衡收益率的计算。信贷风险模型系统的数据基础是信贷风险数据存储(CRDS)。 信贷风险模型系统的主体内容框架如下:

信贷风险模型系统所需的数据主要包括:财务数据、贷款数据、回收数据、客户定性数据、客户资信数据、违约数据、内部评级数据。 1、内部评级模型 一般来讲,内部评级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主观判断方法及数据分析量化方法。数据分析量化方法也有不同的处理手法,包括模拟法、经验数据法及市场风险建模法:

对于以上方法的选择,主要的考虑因素包括评级对象的特点、数据的可获得性、模型的可行性、模型的灵活性、实施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等。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意识到内部评级模型的建立需要花较长的时间:首先要经数据挖掘技术来找出与光大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关键性风险因素,继而制定参数化的公式,经业务的数据验证后,再经至少半年的实施效果来调整公式。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基本上无法支持信贷决策。因此需要开发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应用程序,对客户评级、行业评级、地区评级、债项评级进行调整和整合,如下图: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 管理规范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保障证券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证券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第三条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证券公司应当定期评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风险管理工作。 第四条证券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以及比照子公司管理的各类孙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第五条 [风险文化]证券公司应当在全公司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 第二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六条证券公司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证券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推进风险文化建设; (二)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三)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 (四)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 (五)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 (六)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 (七)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风险管理职责。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相关专业委员会履行其全面风险管理的部分职责。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摘要:本文分析并归纳了发达国家在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和成功做法,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并以国外经验为参考,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用;征信国家;信用管理;信用信息共享;国际经验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以及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般来讲,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和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两种模式。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国国情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本国的信用制度过程中,同发达国家的经历并不完全相同。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模式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各国国情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 (一)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征信国家,也是世界上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所谓征信国家,就是指一个国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征信服务企业主体,从而确保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能够健康运行。美国信用体系具备了征信国家的基本内涵,不仅有比较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而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还有对信用产品有着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2)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3)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和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4)规范的信用行业管理制度。 1.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在美国,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备,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使用的全过程都被纳入到法律范畴。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体系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当前,跨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已经走到了传统计划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分水岭。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其中,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瓶颈。研究和实践表明,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一、市场环境 某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一篇题为“拒绝赊销”的文章发表之后,立即在企业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赊销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支持的一方认为,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虽然刺激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然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帐坏帐大量产生,企业的最终利润下降。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当前赊销方式盛行,企业不采取这种方式,连基本的销售目标都无法达到,根本生存不下去。也许,对于具体每个企业来说,是否采取赊销的手段来构建其市场营销战略,都有其各自特殊的理由。然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场争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信用方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正在悄悄地引发一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所谓赊销,是与现金交易方式相对的交易方式,即买方预先获得货物或服务,后期偿付货款的商品买卖行为,是信用方式的基本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由于以买方市场为特点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间贸易方式的改进,自80年代以来,赊销已成为国际上居主导地位的交易结算方式。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公司基本情况 1、包括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报表中的实收资本、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及公司章程披露的注册资本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应追究原因)、出资方式(货币出资要优于实物出资)、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业务资格资质(是否有从事无业务资质的业务); 2、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占比,股东背景,实际控制人。股东背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经营效率等有重要影响。股东背景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外资分(外资控股企业要注意股东方撤资外逃风险和利润输送风险),2)按有无国有股份分(国有背景优于民营背景);3)按有无公开上市分(上市代表信息透明度高、财务报表真是性高、具备再融资能力);4)按有无集团背景分(一方面反映股东方支持,另一方面反映关联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可能);5)按有无家族背景分(家族性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健全,经营风格激进的特点)。对于一些资本运作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股东往往是比较深的,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实际控制者,有的企业第一大股东并不是实际控制者,应注意挖掘。

3、公司组织架构,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团队、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关联企业及投资企业。形成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一个框架性认识,看企业是集团核心生产主体,还是只是一个车间,或者是投融资平台等。并从根据公司整体的资本实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分析其产业链的覆盖、产业的扩张是合理的还是激进的,分析其投资扩张的动机,分析其投资扩张行为是否会对其资金链带来相应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能否覆盖其投资领域。必要时我们甚至要对整个关联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作相应的调查和反映。 4、关注公司管理者的风险,要重点考核客户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融资动机及其道德水准、教育程度,历史经营记录及从业经验。管理层、股东层面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性企业更要关注这一点。 公司经营情况 1、行业背景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排名、在当地区域市场上的排名和占有率情况。企业行业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行业壁垒(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资源壁垒、政策壁垒)。对“两高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附件7-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7: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一、总体要求 针对回购协议、证券融资交易以及衍生工具交易,除计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加权资产外,商业银行还须计算信用估值调整(CV A)风险加权资产。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加权资产、CV A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二、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加权资产计算 (一)商业银行应使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加权资产。 (二)在使用权重法计算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加权资产时,符合标准的中央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为2%,其他交易对手的风险权重与信用风险权重法要求一致。 (三)商业银行应采用现额暴露法计算汇率、利率等衍生工具的违约风险暴露(EAD)。 现额暴露法下,衍生工具的EAD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按盯市价值计算的重置成本(MTM);二是反映剩余期限内潜在风险暴露的附加因子(Add-on)。计算公式如下: EAD = MTM + Add-on 潜在风险暴露的Add-on等于衍生工具的名义本金乘以相应的附加系数。不同剩余期限内各类衍生工具的附加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1:各类衍生工具的附加系数 (四)商业银行应采用现额暴露法计算信用衍生工具的EAD。信用衍生工具的附加系数如下表所示: 表2:信用衍生工具的附加系数 不同剩余期限的信用衍生工具之间附加系数没有区别。 合格参照资产包括主权发行的债务工具以及其他实体发行

的、且被两家合格外部评级机构评为投资级的债务工具。 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保护卖方只有在标的资产的发行人尚能履约但信用保护的买方破产的情况下才需计算Add-on。 若信用衍生工具的标的资产组中第一项资产违约即算做整体违约,附加系数就应当依据资产组中信用质量最低的资产来定,若标的资产组中存在不合格资产,则应采用不合格资产的附加系数。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标的资产组中第二项或以后的资产违约才算整体违约,则标的资产的附加系数仍应按信用质量来进行分配,即由信用质量次低的资产决定此项交易的附加系数。 三、信用估值调整风险加权资产计算 (一)CVA反映交易对手信用状况恶化,信用利差扩大导致银行衍生交易发生损失的风险。对于衍生工具交易,需计提CVA资本要求,但对与中央交易对手的交易以及证券融资交易,无需计提CVA资本要求。 (二)商业银行应采用以下公式计算CVA风险加权资产: CVA风险加权资产 ? =12.5 2.33 其中: 1.h为1年期的风险持有期(单位:年),h=1。 2.w i为交易对手i所适用的风险权重。交易对手i的风险权重应根据交易对手i的外部评级确定,三(四)表3列示了外部评级与风险权重的对应关系。如交易对手i无外部评级,银行应将该交易对手的内部评级结果映射到外部评级,且此映射关系应得到银监会的认可。如交易对手i无外部评级也无内部评级,则w i=1%。 3.EAD i total为交易对手i的EAD。估计EAD时可考虑净额结算及抵

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湖南信息学院毕业论文 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 学生姓名:龚顺午 学号:201204183853 年级专业:二〇一二级工程造价指导老师: 系别: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15年5月

目录 摘要 (2) 前言 (2) 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现状及现实意义 (3) 1.1信用风险的含义 (3) 1.2信用管理的现状 (3) 1.3信用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3) 1.3.1构建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3) 1.3.2适应当前国际信用经济的特点 (4) 1.3.3企业信用管理是基础和主体 (4) 2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5) 2.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5) 2.2观念陈旧,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5) 2.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6) 2.4信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严重滞后 (6) 2.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 (6) 2.6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 (6) 2.7社会信用体制存在缺陷 (6) 3信用风险识别及衡量 (7) 3.1信用风险识别 (7) 3.1.1信用风险识别原则 (7) 3.1.2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7) 3.2信用风险衡量 (8) 4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路 (9) 4.1树立全程信用管理意识 (9) 4.2建立明确的信用政策 (9) 4.3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结构 (10) 4.4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0) 5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2) 5.1企业领导对信用管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5.2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12) 5.3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12) 5.4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12) 5.5建立内部授信制度 (12) 5.6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 (13)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3)

资金业务交易对手授信风险管理办法(2011年版)(中文版)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资金业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办法 (2011年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资金业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促进资金业务健康发展,根据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银监发[2011]10号)及我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规定,特制定《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金业务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办法(2011年版)》(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交易对手是指与我行叙做资金交易业务的、除个人客户以外的交易方,包括金融机构客户和公司客户。其中,公司客户包括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各类机关、团体、部队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在交易合约最终结算前出现违约的风险。 第四条纳入本《办法》管理的资金交易业务包括:各种本外币即期交易、各类非结构性场外(OTC)衍生产品交易、债券回购交易及二级市场债券交易等。 第二章交易适合度评估 第五条叙做交易前,在综合考虑交易产品分类和交易对手分类的基础上,按以下原则对交易进行充分的适合度评估: (一)实需原则。应与有真实交易需求背景的交易对手叙做衍生产品交易。 (二)风险与承受能力匹配原则。应与交易对手叙做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衍生产品交易。 (三)套期保值原则。应以套期保值为目的,不得叙做投机性衍生产品交易。

(四)充分揭示原则。衍生产品交易应向交易对手充分揭示产品风险。 第六条公司客户交易适合度评估 (一)产品及客户分类 总行金融市场总部负责评估产品风险及复杂程度,进行产品分类,报总行风险管理总部审核;产品分类应每年复核,动态管理。 公司金融部门负责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及衍生产品交易经验等评估客户成熟度,进行客户分类;客户分类应每年复核,动态管理。 (二)交易适合度评估 对于结构简单、风险度较低的产品,金融市场部门可会同公司金融部门采取标准表的方式完成交易适合度评估;对于结构复杂、风险度较高的产品,金融市场部门应会同公司金融部门对每笔交易逐笔进行适合度评估;评估结果应由金融市场部门和公司金融部门共同签字确认。 (三)交易适合度评估结果运用 交易适合度评估结果应作为资金交易业务授信发起、额度切分及额度调剂审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条线管理 总行金融市场总部应会同公司金融总部共同制定公司客户交易适合度评估流程及实施细则,共同做好条线管理。 第七条对金融机构客户的交易适合度评估遵照我行金融机构客户授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信用审批及管理 第八条授信管理原则。我行对交易对手交易业务授信应符合“统一授信、动态监控”的原则。即对交易对手的交易业务授信纳入我行对该交易对手的统一授信管理;交易存续期间,对交易业务信用风险状况动态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