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时间:2021年9月27日

地点:XX中学八年级历史课堂

主持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请大家认真听讲并互相交流。

授课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下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吧!

一、背景知识

老师放出ppt图片,让同学们先看一下。

授课教师:这些是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A:这是一些古代的书画,有的是诗词,有的是绘画。

学生B:这些东西看上去都很古老,很落后。

授课教师:对,其实在这些东西之前,中国文化已经产生了几千年,它非常深刻,在世界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在19世纪的那个时候,中国被列强打败了,失去了很多权利和自由。此外,中国也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化也出现停

滞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授课教师:那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运动是指在20世

纪初期,勇敢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开始反对帝制和旧文化,力求文化的进步和改革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他们是因为对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反感和本国的经济、政治落后造成的痛苦与愤怒,而追求新的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试图推翻影响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束缚,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出一份力。

学生A: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在哪里呢?

授课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它是由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起的,并得到了鲁迅等文学家的支持和推广。除了北京,新文化运动也在上海、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授课教师:那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科学、自由、人权、民主以及个性解放等。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们也反对旧的文学形式,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作品能够被更多的普通人所理解。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个性及思想的自由,反对封建道德的束缚。

学生B: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作品是什么?

授课教师: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作品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除了鲁迅,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他们的作品也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授课教师:那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显著提高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其次,它把多种新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最后,它倡导的一系列文化思潮,催生了众多的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创新,给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小结

授课教师:今天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产生的影响。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我们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永不落伍。同学们,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历史,热爱中国文化,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今天的课程很精彩,您的介绍很清晰明了,这让我们很容易地理解了新文化运动,谢谢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 )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4.教师补充: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5.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材料展示: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教师提问: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归纳: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 新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生:辛亥革命之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利用史料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既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概括学生回答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本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让学生们了解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发现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3) 着重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历史当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 主体内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运动。它的兴起是钱玄同、胡适等文化名流的倡导,起初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革新,后来逐渐延伸到整个文化、思想领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解放和思想解放的大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二是文化革命,拒绝传统、追求现代化文化;三是社会观念转变,主张平等和自由,反对封建秩序。这些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从思想领域到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开启了一扇新的门,提出了大量前人的无知和无能。它在中国必须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社会建设方面提供了新思维,对后来新中国在国家建设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界提供了更广阔、更开放的空间,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家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为新文艺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让中国逐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实录 时间:2021年9月27日 地点:XX中学八年级历史课堂 主持人: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请大家认真听讲并互相交流。 授课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下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题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那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吧! 一、背景知识 老师放出ppt图片,让同学们先看一下。 授课教师:这些是一些图片,你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A:这是一些古代的书画,有的是诗词,有的是绘画。 学生B:这些东西看上去都很古老,很落后。 授课教师:对,其实在这些东西之前,中国文化已经产生了几千年,它非常深刻,在世界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在19世纪的那个时候,中国被列强打败了,失去了很多权利和自由。此外,中国也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化也出现停

滞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出现 授课教师:那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运动是指在20世 纪初期,勇敢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开始反对帝制和旧文化,力求文化的进步和改革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他们是因为对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反感和本国的经济、政治落后造成的痛苦与愤怒,而追求新的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试图推翻影响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束缚,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出一份力。 学生A:那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在哪里呢? 授课教师: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它是由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起的,并得到了鲁迅等文学家的支持和推广。除了北京,新文化运动也在上海、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授课教师:那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科学、自由、人权、民主以及个性解放等。在文学方面,新文化运动的作家们也反对旧的文学形式,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作品能够被更多的普通人所理解。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强调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个性及思想的自由,反对封建道德的束缚。 学生B: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作品是什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 ,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习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4)、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有哪些? 5)、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2.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1)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道德,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 (2)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该保持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中国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北洋军阀掀起“”逆流(直接原因);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1915 标志: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 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阵地:《新青年》、口号:、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狂人日记》 2.提倡。陈独秀“德先生”“” 3.也是一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新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意义 ①是一场伟大的、空前的运动 ②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③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⑥后期传播了思想 2.局限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部编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混乱的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 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 人格,以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警告青年》一文。 新文化运动发展:由上海发展到北京。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近代化探索 事件代表人物口号、思想学习西方内容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李鸿章自强、求富技术/器物 戊戌变法康有为维新变法、救亡图 存 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制度 新文化运 动 陈独秀民主、科学思想文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总结其作用与影响,掌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新课导入】 展示: “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过渡: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身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自主研学】 师:带着问题迅速阅读教材。 展示:研学一 新文化运动 兴起时间 代表人物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自主预习 1、填空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和。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4)鲁迅的白话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5)新文化运动提倡与,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和。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 (7)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一文,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

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二、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2、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1.课标解读。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

个难点。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 物和其作品。学会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 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说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五步十环节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展开论述,这也在为下节课《五四运动》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目前在对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识图,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观,可以简单进行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归纳历史知识,但对世界历史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利用视频、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混乱。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2.目的: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3.开始的标志: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5.主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口号:与,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内容: (1)思想解放:抨击和,猛烈抨击以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文章:鲁迅《》) (2)提倡和。 (3)文学革命:提倡文学,反对文学,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4.影响(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 二、民主科学旧道德旧文化孔子狂人日记民主科学新旧白话文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57页第二、三段和第58页第一段,结合下面的图片、材料,请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口号是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