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6×8=48

20+15=35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例1: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60---61页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教材例题仍以购买文具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来理解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小白板一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说运算顺序。

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先通过回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温故已学知识,然后开门山的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明确解题思路,列出算式。

师: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明确题意。

生:仔细看图,说说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生:足球每个45元,买2个篮球用70元。

师:根据买2个篮球用70元这一数学信息,你可以得出什么?

生:可以得出1个篮球的价钱。

师:例2的问题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贵多少元?

师:哪位同学根据已知的条件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要想求出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贵多少元?就要用1个足球的价钱减去1个篮球的价钱。根据题意不知道1个篮球的价钱,所以第一步应该先求出1个篮球的价钱。

生:70÷2=35(元) 45-35=10(元)

师:把两个算式合为一个综合算式。

生: 45-70÷2。

2.探究计算方法。

师:综合算式我们列出来了,大家讨论一下该怎样计算呢?

生:组内讨论计算方法,在答题纸上进行计算。

生:组长把本组内的交流计算结果写在小白板上,展示计算结果,并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演计算过程。并画出第一步计算。

45-70÷2

=45-35

=10(元)

教师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3.说一说。

师:结合例1、例2的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生:当综合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师:像例1、例2的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4.独立完成试一试。

师: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并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教师巡视。

生:展示计算结果,说说计算顺序。

5.议一议。

师:出示“议一议”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生:小组内讨论,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师:综合学生的汇报小结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6.试一试

师:出示“试一试”,指名两名同学板演。

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师:让两名同学说说自己的运算顺序,并订正结果。

(三)巩固新知

师:出示教材61页课堂活动。

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先说说计算顺序,在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解题方法。

(四)达标反馈

1. 口算

40+60÷3= 92-72÷8= 25×4÷5=

2.先说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69÷3+56 200-14×8 16÷4×7

3.列式计算

(1)165除以5的商,减去20,差是多少?

(2)100加上3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3)30除以6的商乘以8得多少?

答案:1. 60 83 20 2. 79 88 28 3.(1)165÷5-20=13

(2)100+35×3=205 (3)30÷6×8=40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生: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1.直接写得数

65-25÷5= 45+36÷4= 19+9×9= 78÷6×7

2.计算

147-72÷6 327-56+78 56÷8×15 32×3+37

3.列式计算

(1)甲数是96,是乙数的8倍,甲数比乙数多多少?

(2)35与3的积除以7商是多少?

4.王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红花,8个小朋友一共做了40朵红花,王老师做了10朵红花,王老师比平均每个小朋友多做几朵?

5.妈妈买了两盆百合花用去86元,一盆吊篮用去28元,一盆百合花比一盆吊篮贵多少元?

答案:1. 60 54 100 91 2. 135 349 105 133 3. 96-96÷8=84

35×3÷7=15 4. 10-40÷8=5(朵) 5. 86÷2-28=15(元)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3、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4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答案:1、略 2、小红做得对。因为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乘法。 3、 8、200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13-2×4 (36-22)÷2

(20+28)÷6 3×6-10

45÷5-2 (68-28)÷8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答案:1、5、56 2、略 3、7×9-60=3(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答案:1、(51-43)×7=56

2、练习十五1、90、81、230、80、15、132

2、略

3、100-(57+38)=5(元)

3、(27+21)÷8=6(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例3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62---63页练习十五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教材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计算和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到计算中去。结合具体情境训练学生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会使用小括号。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来完成任务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生: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十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62页第2题。

师:仔细观察第2题的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对吗,不对的说明错因。

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师:指名汇报结果,并说说错因。

生:第1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有加法和除法,应先算除法。题中先计算的加法。

师:指名学生上台改正,并表述计算顺序。

生:第2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计算的乘法。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不是先算“乘、除”,就先算乘法。

生:第3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算的加法。

生:上台改正,强调计算顺序。

2.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图意。小组内讨论,要求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首先要求出什么,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交流讨论,汇报,首先要求出汽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然后再加上距离县城的路程,就是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度。

师:同学们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汇报结果。

生:42×2+6

3.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5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内学生分工完成。

生:学生分工计算,组长汇总计算结果。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特点和结果。说说你从中的发现。

生:小括号改变了原来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改错的练习中进一步准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通过对比算式的特点和结果,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十五的1、3、6、7、8.

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计算顺序,画出计算的第一步。

第3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

第6题:注意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第7、8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注意小括号

的运用。

(四)达标反馈

1.直接写得数

6+42÷6= 81÷9-9= (40-20)÷5= 15+5×8=

2.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18+30=48 48÷6=8

综合算式:

(2)67-35=32 32÷8=4

综合算式:

3.妈妈用30元钱买了7斤鸡蛋,找回2元,每斤鸡蛋多少元?

答案:1. 13 0 4 55 2. (18+30)÷6 (67-35)÷8

3.(30-2)÷7=4(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练习,我们又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计算45-5×6时应先算(),再算()。

2.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拿出()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3. 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再买()个,才能正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

4.直接写得数

45÷9+5= (30+20)÷5= 8+3×4= 40-25÷5=

5.爸爸喂了29只鸽子,卖了5只,剩下的每4只住在一个笼子里,需要几个笼子?

答案:1. 乘法减法 2. 1 3. 2 4. 10 10 20 35

5.(29-5)÷4=6(个)

练习十五答案:1. 90 81 230 80 15 132 2. 20 108 283 3. 5 4. 90 5. 48 87 60 208 103 7 320 57 42 6. 13 9 656 805 3 1446 44 8 312 7. 320 8. 250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五

1.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只含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突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完整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我会填。 1、一年的12个月中,有( )个大月,有( )个小月。 2、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5时是( ),晚上12时是( )。 3、97里面有( )个91 , 5个131 是( )。 4、3千克=( )克 1时7分=( )分 10吨=( )千克。 5、在算式□÷7=19......( )中,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 6、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 24×3○23×4 15×6○16×5 0×78○0×0 44×5○45×4 100g ○1kg 27×4○43×2 7、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 ) 8、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明体重大约32( ) 一棵大树高12( ) 一只公鸡重3( ) 一个鸡蛋重50( ) 9、最小三位数与最大一位数相乘,积是( ) 10、6个315相加的和是( ), 80是4的( )倍。 11、如果每天坚持记5个英语单词,你去年二月记了( )个英语单词。 12、估算5×608时,要把608看着( )来估算,估算的结果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1kg 铁比1kg 棉花重。 ( ) 2、计算78×6时,个位上满了四十,就要向十位进四十。 ( ) 3、7×0 = 7+0 ( ) 4、两个数的积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因数。 ( ) 5、因为0×0=0,所以0÷0=0 ( ) 6、下午3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为15:00 ( ) 7、把一个长方形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51 ( )

8、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不能大于除数。 ( ) 三、我会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3□7×6≈2400中的□可填( ) A 、0.1.2.3.4 B 、4.5.6.7.8 C 、5.6.7.8.9. 2、一个足球约重( ) A 、430g B 、53g C 、5kg 4、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则它们的长和宽 ( ) A 、两个长相等 B 、两个宽相等 C 、两个长.两个宽不一定相等 5、今年的二月有( )天 A 、30. B 、28 C 、29 6、当你面向西南方时.后面是( )方 A 、东南 B 、西北 C 、东北 7、下面的积大约是3200的算式是( ) A 、8×493 B 、4×795 C 、589×6 8、要使□8÷7的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 ) A 、9 B 、7 C 、5 四、我会计算。 1.口算。 200×5= 9×60= 66÷2= 59÷9= 60÷2= 53×2= 5×80= 68÷4= 84-81= 31-31= 1-65= 1511-15 4= 2.估算。 97×6≈ 309×4≈ 61÷2≈ 9×59≈ 88÷3≈ 55÷9≈ 3.竖式计算。 87÷7 473×9 57÷3 6×249 706×5 95÷5 350×8 218×8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新)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知识要点】: 1、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有克、千克、吨。 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1kg=10 00g 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1t=1000kg 5、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40个25千克的学生重1吨。 5、1T=1000kg 1kg=1000g . 6、换算:单位相互换算的方法 (1)把吨化成千克,千克化成克,是用吨数或千克数乘进率1000。 (2)把千克化成吨,克化成千克,是用千克数或克数除以进率1000。 口诀: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 如:把克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吨去掉3个0,把吨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克加上3个0. 7、重量的大小比较 记忆: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应用】 1、1枚2分硬币重1克;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 kg。1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 0 g,1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50 g。 2、5本数学书的重量大约是1kg。1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 kg,4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00 kg,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一头大象约重6吨。 3、计算:1吨+3000千克=()吨,方法是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成统一的单位后在计算。 注意:1㎏棉花和1㎏铁一样重。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知识要点】: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先计算0前面的两个数的积,再数一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成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注意进位。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 案全套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37982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常见的计量物体轻重的单位有()。称量体重时,一般用()作单位,称量一枚硬币的质量时,一般用()作单位。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瓶花生油大约重2()。 一辆卡车载重8()。 爸爸的体重大约是70()。 一本书大约重150()。 一头大象约重3()。 10个苹果大约重2()。 3.在括号里填上“克”或“千克”。 杠铃重60()铅球重 3() 篮球重 500() 乒乓球重 1()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吨=()千克4000克=()千克 ()千克=10吨 5.学校食堂有8吨煤,用了3000kg,还剩()吨。 6. 8周岁男生的标准体重是22~30千克,8周岁的小明体重是32千克,小明的体重()标准。(填“符合”或“不符合”) 二、判断题。(对的画“ ”,错的画“?”) 1. 2吨=20千克() 2. 2000千克=20吨() 3. 9000克=9千克()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苹果约重200()。 A.吨 B.千克 C.克 2.小明的体重约是40()。

A.吨 B.千克 C.克 3.一条鲸的体重约是()。 A.12吨 B.12千克 C.12克 4.下面的质量中,最重的一个是()。 A.5千克 B.5500千克 C.5吨 5.1吨铁和1吨木材相比,()。 A.铁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样重 6.一枚一元硬币约重6()。 A.g B.kg C.吨 7.2袋水泥重100()。 A.千克 B.克 C.吨 四、在里填上“>”“<”或“=”。 6kg6g2kg2100g 2500g2kg 5kg5000g 7800kg8吨 2000kg2吨 五、估计它们各有多重,选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1颗糖约重()。 1头牛约重()。 1个苹果约重()。 1个小朋友约重()。 1个鸡蛋约重()。 1辆汽车载重()。 1只兔约重()。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 年级 姓名 一、填空。(26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枚2分硬币重1( ) 小明体重35( ) 一辆货车载重量3( ) 一包方便面重150( ) 2.90÷8的商是( ),余数是( )。 3.288×3的积是( )位数,58×7的积是( )位数。 4.下午2:30上课,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 5.( )kg=5吨 4kg=( )g 3000g=( )kg 2年=( )月 1日=( )时 1时20分=( )分 6.小刚每天记5个单词,他在2011年的2月一共能记( )个单词。 7. 73里面有( )个( ),4个5 1是( )。 8.估算302×8时,要把302看做( )来估算,估算结果是( )。 9.香蕉每千克5元,王阿姨付了39元大约买了( )千克香蕉。 10.小华折了85颗幸运星,是纸鹤只数的5倍,小华折了( )只纸鹤。 11.用菜地的7 4种白菜,72种萝卜,种白菜和种萝卜共占整块地的( )。 12.用一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cm 、宽4cm 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cm ,周长是( )cm 。 13.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 14.47个同学包车去农场参观新农村建设,每辆出租车坐4人,至少需要( )辆出租车。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晚上12时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 ) 2.在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 3.所有年份的天数都是相同的。 ( ) 4.18:50就是晚上8:50。 ( ) 5.38÷3的商是两位数。 ( ) 三、涂阴影部分表示分数。(3分) 四、选择。(4分) 1.在算式 ÷6=7…… 中, 最大是( )。 A. 5 B. 6 C. 1 2.如果1 5×9的积是三位数, 里的数是( )。 3.面对地图,上面是北方,左面是( )方。 A. 东 B. 南 C. 西 4.下面( )是闰年。 A. 2011年 B. 2012年 C. 2010年 五、计算。(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 400×6= 300×2= 7×800= 0×5100= 66÷3= 234×2= 8×125= 328×5= 45×2= 80÷8= 84÷4= (328)×2=

最新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识分数”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PPT出示) 1.听算

3×4 = 5×6= 3×9 = 4×20= 6×40= 3×90= 80×5= 800×6= 40×8= 2.游戏:用击掌表示出计算的结果(PPT 出示) (1)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像(3)这种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结果的可用分数来表示。 师板书:分数 二.新课 1. 师板书给出 ,这就是一个分数。对着 你有什么问题要说? (1) 表示什么意思? (2) 的读法? (3) 的写法? 2.师讲解(PPT 出示)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2)折一折(PPT 出示)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用画斜线的方法涂上 颜色。 (3)读一读。读作:二分之一。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4)怎么写 呢? 请孩子们认真观察,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把它叫做分数线;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分数线下面,把它叫做分母,21212121212121211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81÷(400-391)90-90÷6 = = = = 82×(42÷7)5×(42+7)= = = = 43+30×5 83-63÷3 = = = = 91÷(314-307)302+78×5 = = = = 78÷6×9 302×2+512 = = = = 24+16×3 (24+16)×3 = = = = 90-80÷2 (90-90)÷9 = = = =

46+32×8 (48+47)×8 = = = = (28+15)×5 63÷9×28 = = = = 472-260+18 200-17×7 = = = = 25 ×3 ÷5 80+20÷5 = = = = 180-17×5 271-29×8 = = = = 475-259+72 327+128-279 = = = = 351×3 -95 975-431×2 = = = =

90-60÷3 750-250×2 = = = = 83+78-25 83-25+78 = = = = 78÷2×3 130-66-24 = = = = 65÷5+57 650-102×3 = = = = 49÷7×9 (245-50)×8 = = = = (89+11) ×4 35+12×8 = = = = 25×8+179 306×8-298 = = = =

103+26-7 6×35×4 = = = = 64+25×7 88+78÷3 = = = = 152-12×6 83-63÷9 = = = = 80-15+35 17+8×4 = = = = 900-50+50 50+50×4 = = = = 435+412-198 728-150+50 = = = = 90-40÷5 325-129×2 = = = =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解答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克、千克、吨的认识 1.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是长度单位,除了米和 千米以外,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20mm=( )cm 4cm=( )mm 5m=( )dm 6km=( )m 2.克(g)、千克(kg)、吨(t)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被称为质量单位。 3.1克。 4. 大约是1千克。 5.40个三年级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6.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6t=( )kg 8000g=( )kg 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 有一堆10吨重的沙,用一辆载重1500千克的货车运了6次,还剩多少吨? 第二章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1.一位数乘两位数 20×4= 表示4得)。 估算:小丽一分钟可以打58个字,8 (想:58接近60,把58看成60再进行计算。)

2.一位数乘三位数 300×7= 表示7得)。 汪峰开演唱会,贵宾席有8排,每排可以坐99个人,普通席有9排,每排可以坐989人,一场演唱会可以坐多少人? 一辆自重1860千克的货车,装了9箱货物,每箱货物重689千克,这辆货车能通过限重9吨的大桥吗? 第三章东南西北 1. 先确定一个方向,再辨认其他几个方向。 2.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判别物体的方向时要先画出方向标再进行判别) 第四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40÷2= 表示2等于)。 估算:王老师买6千克苹果花了58元钱,每千克苹果大约多少钱?

2.00。 0÷999= 0÷1= 3.最小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 4.两数“之和”用加法,两数“之差”用减法,两数“之积”用乘法,两数“之商”用除法 例: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之和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之积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之差是(),最小的三位数除以最小的两位数之商是()。 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例:一个数除以9,商是8,余数最大是(),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是5,余数是4,除数最小是()。 6.已知除数,商和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例:()÷7=8......6 ()÷6=4 (1) 7.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例:79÷()=9......7 41÷()=4 (5) 8.探索规律 3,6,12,24,(),()。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81,27,(),3,1。前一个数是后一个数的3倍 1,4,9,16,(),(),49。1,2,3,4,5,6,7自己×自己1,2,4,7,(),16,()。前一个数加1,2,3,4,5,6得后一个数 31,30,(),25,21,()。前一个数减1,2,3,4,5得后一个数

(word完整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质量检测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共28分,12、15、16小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0.5分) 1、14000千克 =( )吨 3吨 =( )千克 10000千克 =( )吨 25吨 =( )千克 5千克 =( )克 4000克=( )千克 3年=( )月 1时25分=( )分 8日=( )时 6分=( )秒 95分=( )时( )分 2、800是8个( ),( )是9个10。 3、4个40是多少,列加法算式是( ),乘法算式是( )。 4、比26的6倍少5的数是( ),比25的4倍多20的数是( )。 5、96是6的( )倍。 6、24÷4的最高位在( )位,商是( )。 7、估算98×4时,把( )看做( )计算,估算结果是( )。 8、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是( )。 9、当你面向西南方向的时候你的后面是( ),左边是( ),右边是( )。 10、正方形的周长= 11、长方形的周长= 1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4cm ,宽是8cm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13、34 里有( )个14 , 3个15 是( ),7个 19 是( )。 14、一年有( )个月,有( )个季度,劳动节是( )月( )日,二月只有28天的那一年叫( )年,有29天的那一年是( )年。 15、2015年有( )天,2012年有( )天。 16、2012年2月有( )天,2013年2月有( )天,2014年2月有( )天,2014年的第一季度一共有( )天。 17、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二、判断,在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里打√,错误说法后面括号里打×。(5分,每题1分) 1、把一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 ( ) 2、早上7:00用24时计时法表示成19:00。 ( ) 3、比24的3倍少17的数是89。 ( ) 4、小红面对着西北方,背对着东南方。 ( ) 5、一个鸡蛋重500克,一个苹果重200克。 ( ) 三、比较大小,在○填“>”“<”或“=”。(2分) 19 ○ 15 38 ○ 28 2000克 ○ 2吨 5200克 ○ 5千克 三、使用竖式计算(12分,每小题3分) 85÷5= 208×7= 86÷9= 45×7= 四、计算下列算式(18分,前面4道题每题1.5分,后面4道题每小题3分) 37 + 27 = 38 + 28 = 56 - 16 = 79 - 29 = 302×4—145 405-99÷9 84÷(426-422) 42÷(45-38) 四、解决问题 1、师傅和徒弟比赛做板凳,师傅3天做了45条板凳,徒弟5天做了55条板凳,他们谁做的快?(5分) 2、老王家养了500只兔子。(6分) (1)已经卖了405只,每只9元,卖的多少钱? (2)剩下的如果5只装一个筐,需要多少个筐?

最新整理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训练试题

新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训练试题 一、填空 1、14000千克=()吨3吨=()千克10000千克=()吨25吨=()千克 2、800是8个(),()是9个10. 3、4个40是多少,列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 4、比26的6倍少5的数是() 5、96是6的()倍。 6、24÷4的位在()位,商是() 7、估算98×4时,把()看做()计算,估算结果是()。 8、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是()。 9、当你面向西南方向的时候你的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 10、正方形的周长=() 11、长方形的周长=() 1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4cm,宽是8cm,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13、里有()个( ),里有3个() 7个是(),2个加上()个是1. 14、一年有()个月,()个季度,劳动节在第()季度。年有()天。 15、二月只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年,有29天的那一年是()年。 16、年的第一季度一共有()天。 二、计算 85÷5=208×7=86÷9= 302×4—145405-99÷984÷(426-422)

三、解决问题 1、师傅和徒弟比赛做板凳,师傅3天做了45条板凳,徒弟5天做了55条板凳,他们谁做的快? 2、老王家养了500只兔子。(1)已经卖了405只,每只9元,卖的多少钱?(2)剩下的如果5只装一个筐,需要多少个筐? 3、买玩具: 小汽车:56元每个;轮船:72元每个;拖拉机:102元每个 (1)、买3个小汽车和4个拖拉机一共要要付多少元? (2)、500元买5个拖拉机够吗? (3)、再提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二) 1、一个鸡蛋约重50() 2、一头大象约重7() 3、一只公鸡大约重6000() 4、小明的身高约是150() 5、32的8倍是() 6、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最少是()位数,最多是()位数。 7、计算459×6,积的位是()位,这一位上是(),积是()。 8、4个西瓜一共重68千克,每个西瓜大约重()千克。 9、一个数除以8,商是7,余数是5,这个数是()。 10、一个数除以4,商是13,要是余数,这个数是()。 11、太阳每天从()升起,从()落下。 12、当你的右边是东南方向时,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 13、一个边长是18m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124×3的积是( )位数,824×8的积是( )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1乘任何数都得( )。 4.30×12的积的末尾有( )个0,125×8的积的末尾有( )个0。 5.一本故事书80页,每天读18页,3天后还剩( )页。 6.小刚家买了5000克大米,每天大约吃500克,6天吃了( )克,合( )千克,还剩下( )千克。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40×5的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2 C.1 2.5个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 )。 A.50 B.500 C.5000 3.不用计算,估算下面( )的结果最接近900。 A.300×4 B.400×2 C.99×9 4.奶奶的养鸭场最近买了120只鸭子,原来鸭子的数量是新买来鸭子的2倍,求现在养鸭场一共有多少只鸭子,列式正确的是( )。 A.120×2 B.120+120÷2 C.120+120×2 三、在里填上“>”“<”或“=”。 32×39627×265 9016×5 10023×4 24×5100 50×7360 4×1610×615×612×8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15×2=23×3=4×12=11×4=21×4=800×7= 34×2=4×300=3×12=3×700=43×3=7×40= 2.列竖式计算。(12分) 88×4=37×6=400×7= 420×7=302×5=545×8= 五、解决问题。 1.算出下面书架里的书大约有多少本?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练习题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练习题 18×6= 26×8= 786×4= 588×6= 17×8= 29×4= 34×3= 38×3= 9×615= 528×6= 2×992= 8×329= 60÷3= 64÷2= 66÷5= 73÷9= 98÷2= 70÷5= 二、脱式计算. 320+7×28 500-95÷9 525-238+125 85÷5×8 98÷(17-15) 415-38×9 159-91÷7 77÷7-9 (33+63)÷8 (300-155)×6 三、解决问题. 1、红星小学做广播体操刚好站成方队,每排38名同学,有9排,红星小学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年级有95人,每桌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3、桌子售价256元/张椅子售价45元/把买1张桌子和8把椅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我们全班有46名同学,老师要为同学们发糖果,每人3颗牛奶糖,4颗花生糖,一共要发多少颗糖? 5、妈妈要用金属条给这幅画的四周围上边框,接头处忽略不计,一共要用金属条多少厘米? 6、6、逛公园:⑴王老师带6名学生去公园玩耍,该怎样买票,要多少钱? ⑵王老师带9名学生去公园玩耍,该怎样买票合算?

一、笔算. 45×8= 72÷2= 305×6=95÷5= 5×175= 270×6=98÷7= 964×5= 53÷4= 696×7= 二、脱式计算. (85-73)÷3 57×9-285 (85-65)×5 96÷4+185 48÷(398-390) 65-15×4 84÷(96-92) 85÷7-17 68×(496-488) 38÷2-14 (58+47)×6 167+25×9 三、填空. 1、30﹢30﹢30﹢30﹢30用乘法表示为(). 2、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3、最小的三位数乘9,积是(). 4、200×5的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是()个. 5、87÷2读作(). 6、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是7,余数最大是(). 7、小华面向北方时,他的身后是();小明面向东北方时,他的身后是(). 8、陀螺运动是()现象.滑滑梯是()现象. 9、八分之七写作(),3个是(),是(). 10、2吨=()㎏5000g=()㎏8000㎏=()吨 11、两个小组的同学浇花,第一小组浇了总花数的,第二小组浇了总花数的,两个组一共 浇了总花数的(). 12、用一根2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厘米. 13、李师傅1小时加工88个零件,他3小时大约能做()个零件. 14、小向导: 楼, 应先向()走到花坛, 再向( ⑵小丽从艺术楼到运动场,应先向()走到花坛,再向()走到运动场. 一、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1单元克、千克、吨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生活实践,感受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在家观察各种食物或器具的包装盒,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逛超市,通过调查完成下表: 二、交流课前收获,分享生活经验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生活,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数学小调查活动,不知道完成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请大家看自己的调查表,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说的物品质量写在黑板上,如食盐350克一包,味精100克一包,大米20千克一袋…… 3.揭示课题:克、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公制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要研究克与千克的相关内容。(板书:认识克和千克) 三、课中探索,认识“克”与“千克” 1.认识计量工具。 教师: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的收获,知道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重量,那么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称出物体的重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当学生辨认不出时,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名称,并作简单介绍。 2.认识“克”。 教师:我们用天平来称出1克糖,大家看看这1克糖多吗? 学生:很少。 教师:你们觉得“1克”的重量怎样?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1.填空 (1)称一枚硬币或一个草莓这样较轻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称一袋大米这样较重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计量很重的物品(如一头大像的体重)通常用()作单位。 (2)、1吨=()千克3吨=()千克1千克=()克50千克=()克()吨=20000千克1斤=()克()克=1公斤=()斤8000克=()千克(3)填>、<或= 250千克○2吨3000吨○3千克10千克○100克 900克○9千克5000千克○5吨8000克○4吨 (4)2吨-800千克=()千克3kg-300g=()g 320克()=2千克200千克()=1吨 1200克800克=()克=()千克 (5)把一吨面粉平均装成10袋,每袋面粉是这吨面粉的() (),每袋面粉重() 千克。 (6)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选填“克、千克、吨”) 一块橡皮擦重约10()一个鸡蛋重约50()一瓶葡萄酒重约1()小明体重40()一个足球重250()一头大象重2()一辆货车能载重5()数学书重约800()

2、连线 3000千克140千克240克3000克600克 3、判断是非(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计量一个鸡蛋的轻重用千克作单位。() (2)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同样重。() (3)3吨500千克=3500千克。() (4)4千米和4千克同样大。() 4、选择题 (1)一辆国产东风卡车限载5() A.千克 B.吨 C.克 (2)20个鸡蛋约重() A.100g B.1kg C.1吨 (3)一头猪重100千克,()头这样的猪重1吨。 A.10 B.50 C.100 5、工人王叔叔用三轮车运1吨水泥,运了5次才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千克水泥? 6、食堂买回1吨千克面粉,每天用掉120千克,算一算7天后食堂还剩多少千克面粉?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试题及答案(供参考)(新)

2009年秋期第一次月考 三年级数学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22分) 1、()、()、()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2、()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9kɡ=()ɡ 4000ɡ=( )kɡ 6吨=()kɡ 8000kɡ=( )吨 4、在里填上<、>或= 4kɡ 4ɡ 999ɡ 1kɡ 15×6 16×5 5000ɡ 5kɡ 456ɡ 465ɡ 44×5 45×4 5、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 8800 8080 8008 8000 8088 ()<()<()<()<() 6、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个苹果大约重250()。②一个鸡蛋大约重50()。 ③一头大象约重4()。④一只公鸡大约重3()。 ⑤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⑥货车载重5()。 二、判断题(6分) 1、500克+500克=1000克,也就是1千克。() 2、3 kɡ>2999ɡ。() 3、小明体重25 kɡ。() 4、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5、20×5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6、406×7的积是三位数。() 三、下面的题对吗?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6 分) 3 2 7 8 0 3 3 5 0 × 6 × 2 × 7 1 9 6 2 () 1 6 6 () 2 4 5 ()

四、计算: 1、口算:(12分) 60×7= 8×40= 6×500= 900×5= 200×8= 300×4= 70×3= 0×576= 8+0= 200×5= 72÷8= 36÷4= 2、估算:(6分) 302×4≈ 5×290≈ 426×3≈385×4≈ 38×6≈ 799×8≈ 3、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6分) 7×100 46×7 625×4 7×46 5×500 175×4 4、笔算:(18分) 32×2 212×4 35×9 285×5 453×5 376×4 203×3 407×6 6×590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期数学复习计划

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王婷 一、基本知识点分析: (一)克、千克、吨的认识: 1、单位的转换以及不同单位的大小比较 2、正确的给物品带上单位 (二)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 1、整十、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2、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 3、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 4、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 5、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6、解决问题 (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3、解决问题 (四)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和结构 2、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五)年、月、日 平年、闰年、大约、小月、二月等 (六)东、南、西、北

1、东、南、西、北 2、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七)旋转与平移 (八)周长 1、周长的定义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二、复习要求: 本册教材的总复习既是对本册内容的一次复习,也是对第一学段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充分利用总复习的内容,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提高,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等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复习重点 1、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解决问题 3、分数的初步认识 4、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四、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2、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4、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2018年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题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口算下面各题。(12分) 400×6= 96÷8= 7×90= 48÷4= 50÷7= 102×6= 84÷6= 5×203= 二、填空。(16分) 1、3年=()个月48小时=()日 2、每天写一篇小字,2007年二月份全月能够写()篇小字。 3、下面是一天里时针走第2圈显示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来。 4、用分数表示下图是阴影部分和线段图的意义。 5、在下面的()里填写最大的数。 ()×5<36 ()×4<25 ()×8<42 6、观察小红放学回家的路线填空。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57÷4=13……5 () 2、2004年是闰年,2008年也一定是闰年。() 3、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一位数,积不可能是四位数。() 4、布袋里装了100个白乒乓球,5个红乒乓球,随手摸出一个, 是红乒乓球的可能性比白乒乓球的可能性小得多。() 5、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一种旋转运动。() 四、计算题。(24分) 1、估算。(8分) 58×9≈ 397×5≈ 403×6≈ 92×5≈ 92÷3≈78÷4≈52÷5≈59÷6≈ 2、笔算。(16分) 6×517= 423×5= 473×4= 306×7= 65÷5= 90÷6= 68÷4= 738÷3= 五、图形题。(14分)

六、统计。(7分)下面是三年级三班女同学的体重记录单,请你按 以下要求进行整理,填统计表,制统计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发现体重比较正常的同学有()人。 (2)比较瘦的有()人,这几个同学应()。 (3)比较胖胖的()人,这几个同学应()。 七、解决问题(22分) 1、一列火车从甲地乙开往乙地,每小时行80千米,9时出发,17时到达,甲、 乙两地有多少千米? 2、三(3)班有58人,每人向班长交5元钱,准备春游。班长收完钱后,作如 下整理。 (1 (2)班长应收多少元钱?(3)班长收的钱对吗? 3、王二娃过十岁生日这一天,来了一些客人,与他的家人一共有54人,饭桌 每桌最多只能坐8人。请你给他计划一下: (1)要包几桌?(2)每桌要120元,共要多少元钱?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平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 (二)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7、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试卷(8套)

西师版三年级考试全集 目录 第一单元考试 (2) 第二单元考试 (6) 第三单元考试 (10) 第四单元考试 (13) 半期考试题一 (15) 半期检测题二 (18) 半期检测题三 (22) 期中考试卷一 (26) 期末考试卷二 (30) 期末考试卷三 (34)

西师版三年级上期数学试题 第一单元考试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填空(22分) 1、()、()、()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2、()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9kɡ=()ɡ 4000ɡ=( )kɡ 6吨=()kɡ 8000kɡ=( )吨 4、在里填上<、>或= 4kɡ 4ɡ 999ɡ 1kɡ 15×6 16×5 5000ɡ 5kɡ 456ɡ 465ɡ 44×5 45×4 5、从小到大排列下面各数: 8800 8080 8008 8000 8088 ()<()<()<()<() 6、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个苹果大约重250()。②一个鸡蛋大约重50()。 ③一头大象约重4()。④一只公鸡大约重3()。 ⑤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⑥货车载重5()。 二、判断题(6分) 1、500克+500克=1000克,也就是1千克。() 2、3 kɡ>2999ɡ。() 3、小明体重25 kɡ。() 4、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5、20×5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6、406×7的积是三位数。() 三、下面的题对吗?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6 分) 3 2 7 8 0 3 3 5 0 × 6 × 2 × 7 1 9 6 2 () 1 6 6 () 2 4 5 () 四、计算: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一单元测试题 一、连一连。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3000千克=()吨 2、4千克=()克 3、6吨=()千克 4、5000千克=()吨 5、4千克=()克 6、2000千克=()吨 7、9吨=()千克8、()克=7千克 9、8000克=()千克10、()千克=5吨 四、在○里填上“>”、“<”或“=”。 3千克3000克1千克900克66吨 5900克6千克44050克8吨8000千克 五、改错。 找出乐乐数学日记中的五处单位使用上的错误,把错误摘录在横线上,并在括号里订

正。 乐乐的数学日记:今天是星期六,早上,我拿着重50千克的牙刷刷牙,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包子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我和妈妈转了一圈,一共买了1吨黄瓜,2克鸡蛋,3千克白菜,每个200克的梨5个,10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1、() 2、() 3、() 4、() 5、() 六、解决问题。 1、 2、采石厂原来有建筑用石10吨,上午运走了8000千克,下午又开采了3000千克。采石 厂现在有建筑用石多少吨? 3、有一座载重为1吨的桥,下面最多有几只动物可以一齐通过?

附参考答案 一、连线。上1—下5,上2—下1,上3—下3,上4—下2,上5—下4 二、填单位。1、克,2、吨,3、千克,4、克 三、填数。1、3,2、4000,3、6000,4、5,5、4000,6、2,7、9000 8、7000,9、8,10、5000; 四、比大小。=,>,<,<,<,= 五、改错。 1、50千克,(50克), 2、100千克(100克), 3、1吨(1千克), 4、2克(2千克) 5、1000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 1、5000克=5千克5÷1=5(袋)答:一共可以装5袋。 2、10吨-8000千克+3000千克=10吨-8吨+3吨=5吨答:现在有建筑用石5吨。 3、180+120+240+200=740(千克)答:最多有4只动物可以一齐通过。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克、千克、吨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1、克、千克的认识 1课时 2、吨的认识 1课时 3、整理与复习 1课时 4、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1课时

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