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1-29T16:15:27.9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1期作者:魏丹

[导读] 分析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

湖北省武汉市华润武钢总医院 43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均为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以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脏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的临床疗效可观。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

本文主要分析美托洛尔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内容见下。

1 资料、方法

1.1 基线资料

抽选本院接收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2016.9-2017.12)作为观察对象,遵照简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40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6例和14例;年龄平均值为(65.53±2.64)岁;病程平均值为(1.89±0.84)年。观察组:男性患者例数为25例,女性患者例数为15例;年龄平均值为(65.49±2.58)岁;病程平均值为(1.76±0.81)年。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被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期间仅接受常规治疗和美托洛尔治疗,未使用其他治疗手段的患者。

剔除标准:有其他心脏疾病存在的患者;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比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资料数据,组间差距微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口服呋塞米,一天一次;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一天一次,每次10mg;口服螺内酯,一天一次,每次20mg。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之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6.25mg为药物的初始服用剂量,就该剂量连续服用两天,一天两次,随后结合患者的病情逐渐提升用药剂量,每次最大使用剂量为100mg,一天两次。

上述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两个疗程的用药治疗,一个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射血分数、左房内径)。

1.4 统计学处理

汇总本文数据并以SPSS20.0版进行处理,两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用均数差表示,组间比对用t检验。P <0.05即为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比对差距明显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表1数据,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心功能指标

3 讨论

在心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即为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心慌、乏力以及气短等均为疾病发生以后的主要症状表现,若患者未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进一步恶化,且患者的心脏瓣膜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极易有炎性反应粘连及沉积现象出现,严重可诱发心肌炎或心内膜炎等,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出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因美托洛尔为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药物,可以选择性阻断β1受体,且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以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异常症状进行改善。此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该药物可以不断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促进患者心室重构的改善,最终将心率减缓、自律性和心肌收缩力降低等治疗目的达到,促进疾病预后的改善。美托洛尔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可以提升患者心肌细胞膜β受体,且可以不断增强交感刺激反应,持续提升心肌血流量的同时不断改善心肌代谢情况,且可以有效抑制血浆肾素活性。除此之外,美托洛尔可以降低患者血液当中儿茶酚的含量,可有效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且可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对心肌细胞进行保护的同时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徐书灿[2]学者于《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指出,接受美托洛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总而言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应用美托洛尔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参考文献: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发展的最严重阶段。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成为住院、病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予以综述。 标签:心力衰竭;诊断;治疗;预后随着社会人类老龄化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介入治疗和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存活下来,心力衰竭成为目前唯一发病率仍在上升的心血管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成为目前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本文主要阐述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新经验。 1引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 1.1原发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等。 1.2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3心脏舒张能力减低因心脏舒张受限,使心脏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出现循环淤血等征象。常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压塞、限制型心肌病等[1]。 2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有:①呼吸困难:是左心室衰竭的主要表现,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可分别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②咳嗽、咳痰、咯血;③乏力:乏力是每个心力衰竭患者几乎都有的症状;④水肿:水肿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个主要表现,水肿通常是对称性和凹陷性心源性水肿,在能走动的患者常首先出现午后双足或双踝部水肿,休息一夜后消失。卧床不起的患者最常见的是骶部水肿。心力衰竭很少发生颜面部水肿,但在婴儿和儿童心力衰竭中可见。心力衰竭晚期,水肿会变成大量的全身性水肿。长期水肿引起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变红和变硬,通常见于足背部和胫骨前区皮肤;⑤泌尿系统症状:在心力衰竭早期可以出现夜尿症,少尿是晚期心力衰竭征象,与心排血量重度下降后尿生成减少有关;⑥脑部症状: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晚期,尤其伴有脑动脉硬化可以出现意识模湖、记忆力减退、焦虑、头痛、失眠和噩梦,偶尔还会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甚至幻觉等精神症状。 3慢性心力衰竭的体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体征有:①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在中等强度活动时或活

8心力衰竭(174题)

第十章心力衰竭 单选题(A型题) (D)1.下列哪一种情况最易发生心肌向心性肥大 A、甲亢症 B、严重贫血 C、维生素B1缺乏 D、高血压病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2.左心衰竭病人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 A、肺淤血继续存在 B、肺水肿继续存在 C、肺淤血减轻 D、肺淤血加重 E、肺循环和体循环恢复正常 (D)3.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不可能发生 A、心率加快 B、心腔紧张源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C)4.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 B、静脉回心血量超过心输出量 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D、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 E、伴有肺水肿和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征 (E)5.向心性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心缩力增强 B、冠脉血流量增加 C、心率加快 D、心输出量增加 E、收缩期室壁张力增加 (C)6.离心性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心脏收缩期阻力过大 B、冠脉血流量增加 C、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 【 D、心率加快 E、心输出量增加 (E)7.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 A、皮肤 B、肝脏 C、骨骼肌 D、脑 E、肾脏 (A)8.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B)9.心力衰竭的变化中下列哪项提法不正确 A、心脏肌源性扩张 B、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水平 C、血流重分布 D、血压不变或降低 E、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 (D)10.下列哪项指标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动脉压 C、心输出量 D、肺动脉楔压 E、Vmax (B)11.心力衰竭时出现夜尿的主要机制是: A、平卧后肾淤血加重 B、平卧后肾血流量增加 C、平卧后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减少 D、平卧后水肿液吸收入血减少 E、平卧后心肌收缩力加强 (C)12.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端坐时回心血量减少 B、端坐时水肿液不易入血 C、端坐时转移至腹腔、下肢的血液减少 D、端坐时胸腔空积变大 E、端坐时肺活量增加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治疗措施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治疗措施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这种疾病,可能很多朋友对它的表现跟治疗方法是不太了解的。其实,这种疾病主要是由心脏病引起的,它对于患者的心脏影响是很大的,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要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这种疾病引起重视,最好是及时的接受医生的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关闭不全等,病程比较久就会引起房颤。常有心慌、胸痛、头晕、浮肿、气喘等症状,胸闷气促浮肿是心衰的表现,胸痛常常是主动脉狭窄引起。这些症候属于中医心痹、心悸、怔忡、厥脱等病证。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肾气不足、心血亏血、脾肾阳虚、气滞血瘀、阴阳虚脱等。西医治疗多用瓣膜置换术或者瓣膜扩张术,中医治疗可以使很多病人瓣膜功能改善,避免手术之苦。 风心病心脏瓣膜损害会导致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或者两者同时发生。其主要病机是风湿热炎症造成瓣膜炎性改变,出现瓣膜的水肿、渗出以及结缔组织增生,瓣膜失去其灵活柔软的特

性。 针对以上情况,就要用以下措施: 1.控制炎症反应,比如西药长效青霉素注射,每月一次,连续数年,甚至终生注射。中药可以用金银花等泡水当茶饮,点地梅、木蝴蝶、射干等等。也有效果。用增加免疫力的方法来减少炎症的出现,是另一条比较好的方法,中药可用冬虫夏草、灵芝、人参等等,有良好的效果。 2.用中医特有的技术,来消除瓣膜以及心肌的炎症渗出、水肿特别是结缔组织增生等等。来改变瓣膜的僵硬不柔顺状态,恢复正常瓣膜功能,可以选用白芥子、炮山甲、藏红花等等,效果比较明显。严重的病例,也可用白花蛇、虻虫、水蛭等。 3.用茯苓、白术、桂枝等活血利水强心,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供血,达到快速缓解心慌、呼吸困难、浮肿等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死亡。 总之,治疗风心病瓣膜狭窄或者关闭不全,中药是有效的,轻中度的风心病瓣膜损害是可以治愈的。西医只有手术一条路。 关于文章介绍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这种疾病的表现 症状跟治疗方法,希望你们可以在生活中好好的了解一下。我们

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分析

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4T10:17:11.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作者:苏强江艳红余洪亮 [导读] 当患者出现心衰后,病情将不断恶化,传统的治疗方法将无法抑制病情。 苏强江艳红余洪亮(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 523000) 【摘要】目的分析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2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9例(48.3%),有效患者26例(43.3%),无效患者5例(8.3%),总有效率是91.6%。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18例(30%),有效患者20例(33.3%),无效患者22例(36.7%),总有效率是6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比索洛尔依那普利螺内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33-02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是风湿性心脏炎所遗留下来的,主要是心瓣膜发生病变,主要致死原因是充血性心衰。当患者出现心衰后,病情将不断恶化,传统的治疗方法将无法抑制病情。目前,改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生活质量,控制病情,避免恶化是当前临床上的研究重点[1]。现笔者选取5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给予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明显,具体治疗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最小的是44岁,最大的是78岁,平均年龄是(51.4±5.91)岁;心功能等级:Ⅱ级患者23例,Ⅲ级25例,Ⅳ级12例。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最小的是43岁,最大的是77岁,平均年龄是(52.1±5.84)岁;心功能等级:Ⅱ级患者22例,Ⅲ级24例,Ⅳ级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以及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的联合治疗法。比索洛尔:起初1.25mg/日,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剂量;依那普利:起初5mg/日,随后同样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剂量;螺内酯:20mg/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气短、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情况达到II级及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心功能改善情况为Ⅰ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功能无改变,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9例,所占的比例是48.3%,有效患者26例,所占的比例是43.3%,无效患者5例,所占的比例是8.3%,总有效率是91.6%。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18例,所占的比例是30%,有效患者20例,所占的比例是33.3%,无效患者22例,所占的比例是36.7%,总有效率是6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P<0.05. 3 讨论 目前,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据研究表明[2],其发病诱因多与心肌功能与结构异常、瓣膜功能障碍以及神经体液调节失常等有促进关系。瓣膜关闭不全或者是狭窄致使舒张期左室无法正常充盈,降低左心室排出量,减少灌状动脉灌注压,影响心肌供血,由于长时间心肌不正常供血而降低左室收缩力,进而出现一系列病变。据研究结果显示[3],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发生心力衰竭时候,红细胞与血浆中的过氧化脂质上升,其中的SOD活性降低,进而增强氧化作用,增加氧自由基,加大损害细胞。 比索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的一种,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儿茶酚胺毒性,减少心肌耗氧量。依那普利是ACEI的一种,可以扩张小动脉,减少心脏负荷,控制醛固酮分泌,逆转重构左室心肌。但是,依那普利对醛固酮的抑制只是暂时的,需要应用其受体拮抗剂的醛固酮,进而长时间保持醛固酮的降低效果,逆转心肌纤维化,避免病情恶化[4]。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给予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给予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P>0.05)。总的说来,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方法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 [2] 国洪光.B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在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10):556-557. [3] 王静.螺内酯联合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25. [4] 何阿妮.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8—469.

风心病

风心病 讲课人: 时间:2014年4月16日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性心瓣膜炎遗留的慢性瓣膜病,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致心脏负荷增加,往往导致心功能不全,以至心衰等。本病在我国常见,多见于20—40岁,女多于男,约1/3病人无风湿热史,二尖瓣病最常见,出现率达95%—98%,次为主动脉瓣病,出现率为20%—35%,三尖瓣病为5%,肺动脉瓣病仅约为1%,两个以上瓣膜同时累及者称联合性瓣膜病,约占20%—30%。 西医学名风心病[1] 中医学名风湿性心脏病多发群体不详 传染性无 传播途径无主要症状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主要病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所属科室心血管 发病部位心脏 1病因病理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病态反应的一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病。它在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病理过程有以下三期: 1)炎症渗出期:由于链球菌的感染,使心脏的瓣膜出现炎性反应,瓣膜肿胀、变性,那么其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增殖期:由于瓣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瓣膜血液循环不良,瓣膜会发生纤维样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这种结缔组织会成为瓣膜上的累赘。因为它并不具备正常心肌细胞的功能。此期引起瓣膜增厚变形,失去弹性。 3)瘢痕形成期:由于胶原纤维等增生,损伤处机化,形成瘢痕,从而影响心脏瓣膜功能。感染反复发作,以上病理变化在瓣膜部位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一个部位通常发生重叠的病理变化。 注意事项 应注意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Poncet综合征,急性化脓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2分类 (1) 风湿性心内膜炎(rheumatic endocarditis):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病变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直径为1mm~2mm的疣状赘生物(verrucous vegetation)。这些赘生物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赘生物多时,可呈片状累及腱索及邻近内膜。光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伴小灶状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周围可出现少量的Aschoff细胞。病变后期,由于病变反复发作,赘生物被机化,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瓣膜间互相粘连、腱索增粗、短缩,最后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当炎症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引起内膜灶状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由于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左房后壁粗糙,内膜增厚,称为Mc Callum斑。 (2) 风湿性心肌炎(rheumatic myocarditis):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在间质血管附近可见Aschoff小体和少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病变反复发作,Aschoff小体机化形成小瘢痕。病变常见于左心室、室间隔、左心房及左心耳等处。 风湿性心肌炎在儿童可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累及传导系统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3)风湿性心外膜炎(rheumatic pericarditis):病变主要累及心外膜脏层,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在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cor villosum)。渗出的大

风湿性心脏病保守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风湿性心脏病保守治疗方法 导语: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疾病中的一种,这种疾病发作快,症状多,原因多,多少是因为先天性的因素导致,而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之后很多人都会出现一 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疾病中的一种,这种疾病发作快,症状多,原因多,多少是因为先天性的因素导致,而得了风湿性心脏病之后很多人都会出现一种胸闷的感觉,头晕乏力,还会突然的晕倒,这些都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而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人不想手术治疗,那么风湿性心脏病如何来进行保守治疗呢?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力衰竭因此对患风心病者应注意休息和在医师指导下治疗有的病人能作手术治疗 护理要点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2、预防感冒、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3、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4、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桔子等5、房颤的病人不宜作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6、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疑难病例讨论

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患者姓名:xxx 性别:女 年龄:57岁 住院号:13050269 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 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 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 参加人员: 主讲人:xxx 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 病例特点: 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 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

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36.7℃,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湿啰音。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 1.1心房纤颤;1.2二尖瓣关闭不全;1.3前间壁梗塞?1.4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5)辅查:心电图支持,故诊断。 2、腹腔积液依据:(1)中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3)查体: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故诊断。 3、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依据:(1)中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3)查体: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4)既往有风心病病史14年。(5)既往诊断已明确,故诊断。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依据:(1)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1年,故诊断。

4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4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4-05-23T09:07:56.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杜文松侯大鹏[导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 杜文松侯大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新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多巴胺、呋塞米和硝酸甘油合剂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4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1.3%,效果满意。结论多巴胺、呋塞米和硝酸甘油合剂对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108-02 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疾病,是由于患者自身出现风湿热活动,进而影响心脏瓣膜形成心脏病变,主要由于炎症粘连、纤维化、会使心脏单个或多个瓣膜功能受损,使血流动力学出现显著的改变,最后出现临床心力衰竭的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病因主要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 冷、潮湿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青壮年。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咯粉红色泡沫痰等,严重时引起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临床上使用药物缓解其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条件。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了4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经多巴胺、吠塞米和硝酸甘油合剂治疗效果满意,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其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21~44岁,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线检查、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前的心功能在 3~4 级,出现单一的主动脉、二尖瓣病变,合并多瓣膜病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左心、右心大,存在呼吸困难症状。其中合并房颤的有31例,合并腹水的有12例, 均无合并糖尿病,有16例合并有高血压。 2.临床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有以下临床表现。①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本组病例90%以上出现心悸、气促症状。②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本组有27例出现咳嗽症状。③食欲不振,腹胀、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水,肝、脾肿大等;本组有12例出现腹水及下肢浮肿症状。④胸痛,表现为心前区持续性的隐痛或闷痛,少数患者则自诉心前区绞痛;本组有26例出现胸痛症状。⑤心力衰竭:为晚期并发症,是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发生率占50-70%,主要表现为心源性恶液质,多脏器功能障碍;本组病例全部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3.治疗方法 3.1一般治疗:吸氧、使用洋地黄、利尿剂口服,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心律失常等对症处理。 3.2多巴胺、呋塞米、硝酸甘油合剂治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多巴胺60mg,呋塞米15mg,硝酸甘油10mg,滴速调到10-15滴/min,1次/d,用药持续1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如出现有头等不适症状,应减少硝酸甘油与多巴胺的剂量,并适当的调节滴注速度;如出现低血压,可适当增加多巴胺的剂量;出现低钾血症时,给予氯化钾 10-15ml。 4. 疗效判定[2] 显效:心功能改善达到I级或者心功能进步2级及以上;有效:心功能进步在1-2级;无效:心功能进步不足1级或者未有好的变化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结果 通过治疗,46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1.3%,患者的呼吸困难、睡眠质量均得到改善,尿量增加,水肿、腹水有所减轻或消失。 6.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延缓心衰的出现,一旦出现心衰症状,病情就开始进入进行性恶化的过程,心力衰竭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心衰时的治疗原则[3]主要是去除病因,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小剂量多巴胺(<5μg/kg.min)可以使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血管阻力下降,肾血流量中度增加;中等剂量使(5-10μg/kg.min)时激动β1受体,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大剂量使(10μg/kg.min)时激动大多数动静脉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本组病例采用中等剂量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加快,有效的控制了血压和心率。硝酸甘油可舒张全身动静脉和小动脉平滑肌,能有效地降低肺毛细血管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部分患者使用硝酸甘油会出现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减少硝酸甘油的剂量,并减慢补液速度。本组病例共出现18例头痛等症状,经过减少剂量、减慢输液速度等措施,症状消失。 呋塞米即速尿,其作用迅速、强大,多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例。本组病例使用后尿量明显增加,下肢水肿及腹水也明显减轻。但临床应用时由于水、电解质丢失明显,因此注意补充丢失的水和电解质。 本组病例中4例无效,其中2例死亡,通过分析作者认为疗效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风湿活动未能控制;②未有效改善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抓、碱中毒等;③持续性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关键是积极预防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预防风湿热的发生,保持血压稳定,维持血脂正常,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尽早就医,尽早确诊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 风湿性心脏病66例治疗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 (6B): 8. [2] 王磊,徐华,王静.左卡尼汀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35. [3] 徐静,鄂淑云,高志磊等.5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J]. 医学信息,2011,24(2):828.

最新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在《2012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定义急性心力衰竭(AHF)指心衰症状和体征突然发作或者恶化,需要紧急医疗处置和住院治疗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既往有HF的患者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突然加重,长有明显的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HF-REF者中止利尿剂治疗或容量超负荷、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发生HF-REF。11月24日,在基层委员会全国巡讲(太原站)会议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张建教授介绍了急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 一、AHF突发情况 ESC指南规定的六种临床情况 1、慢性心衰恶化或失代偿 2、肺水肿 3、高血压心力衰竭 4、心源性休克 5、孤立性右心衰 6、ACS and HF,各组间的重叠 二、AHF的基本评估和监测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治疗目标: ①纠正缺O2 ②维持BP和组织灌注 ③降低PCWP→减轻肺水肿 ④增加SV→改善动脉供血 治疗原则:

利尿、扩血管、强心、防治心律失常 抗心律衰竭新药 BNP药理作用

新的正性肌力药-左西孟坦 LIDO研究(Lancet,2002):用于严重AHF/DCHF,故改善血液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DOB,6月死亡率降低(p<0.01) RUSSLAN研究(EHJ,2002):用于AMI后AHF,比较安慰剂第14天/半年死亡率下降(p<0.01) 围术期低心排(Int Anes Res J,2007):用于CABG术前EF<30%者,比米力农维持CO更好 改善右心Sys/Dyd功能(Int J Click,2008):用于AHF又有右心衰者,组织多普勒/SPAP测量,改善右心功能 目前,心衰的标准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和β 受体阻滞 剂。然而,为了更有效地治疗心衰、逆转心脏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型药 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近几年,已有若干新药相继问世,并进行了众多大 规模的临床试验,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在2012 年欧洲心脏病学 会(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ESC 2012 心衰指南)中,有些新型抗心衰药物得到指南推荐,应用于临床、有些则正在积累更多 证据、有些药物经临床证实,未获指南推荐。 李新立教授简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 究生导师。担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奖 励评审专家,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委员兼 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 联盟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循环杂 志、中华高血压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等社会任职。 1、已获指南推荐治疗药物 血管扩张剂(奈西立肽) 晚近两项研究(VMAC和PROACTION)表明,应用奈西立肽可有效改善临 床和血液动力学,推荐应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治疗。国内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也 提示,该药较之硝酸甘油静脉制剂,能够更显著地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缓解患者呼吸困难。ESC2012 心衰指南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奈西立肽。

浅析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

浅析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4-05-13T13:33:49.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宋玉峰 [导读] 临床中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多发高发类心脏病,该疾病的发展会让患者的心脏病变越来越严重。 宋玉峰(绥化市北林区第五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68例风湿性心脏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进行研究分析,除了常规治疗之外,还使用了β1受体阻滞剂,并且对患者进行了持续半年的随访,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68例心衰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有6例,Ⅱ级3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治疗有效率达88.24%。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1受体阻滞剂后,临床效果比较优秀,该方法使用快捷简单,因此可以广泛使用。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 β1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07-02 临床中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多发高发类心脏病,该疾病的发展会让患者的心脏病变越来越严重,出现粘连和炎症,逐渐的发展为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导致心脏的多个部位受损,引起其他的一些相关疾病,严重的还会心力衰竭死亡[1]。药物能够让患者的病症得到改善,为其手术治疗创造基础。本院以2012年的68例风湿性心脏病换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常规疗法和β1受体阻滞剂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我院共有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共有22例女性患者以及46例男性患者,患者最小26岁,最大76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脏杂音、X线、ECG、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均符合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排除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单纯二尖瓣狭窄1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38例,主动脉瓣并二尖瓣病变11例。 1.2 临床表现 风湿热史5例,心悸、气促32例,心前区疼痛15例,心脏杂音29例,心脏纤颤28例,心功能不全36例,风湿活动2例。 1.3 治疗方法心力衰竭急性期患者除了使用常规疗法之外,等患者的各项症状得到控制,病情稳定的时候,使用β1受体阻滞剂,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使用1 2.5毫克,每天使用两次。根据患者的使用情况来适当的进行增加药量,若是用药后患者的情况稳定,不良反应情况不明显,则可以酌情加量,最好是能够达到50毫克至72.5毫克的量。如果达到目标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比较大,则应该以患者所能够接受的最大剂量。 1.4 随访观察患者住院以及出院之后都要对其进行随访,出院后之后一月两次,对其心率、血压等等指标进行测量和记录。 1.5 疗效指标按NYHA分极,若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Ⅱ级为显效,Ⅲ级为有效,Ⅳ级为无效。 2 结果 此次研究的6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共有6例患者已经恢复到心功能Ⅰ,有38例患者能够恢复到Ⅱ级,Ⅲ级16例,Ⅳ级8例。本次研究的患者有2例死亡,分别是因为心衰恶化和急性脑栓塞。有效率为88.24%。 3 讨论 春冬两个季节是风湿性心脏病的高发季节,气候寒冷和潮湿是该疾病的直接诱因。根据此次研究来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临床中有如下的一些特征:①和退行性心瓣膜疾病具有比较高的相似度。②临床中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容易出现偏差,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因为该疾病的指标不容易诊断出来,漏诊率比较高。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心肌乏力还有其他一些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 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存在三个始动因素①二尖瓣狭窄使左心室充盈受损,早期表现为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晚期伴严重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②二尖瓣狭窄部分伴有关闭不全,以致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③风湿性心脏病晚期,一般都并发快速心房纤颤,心房收缩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础治疗,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而言,疗效相对较差,而且心衰症状既使得到暂时控制也容易反复[3-4]。本组病例,我们在“强心、利尿、扩血管”和抗血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使用β1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作用于心力衰竭的三个始动因素。倍他乐克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治疗作用[5],①它具有降心率作用,使心室舒张期延长,从而改善心室充盈,特别是对于伴有快速心房纤颤的患者,有效的心室率控制是改善心功能的主要途径;②扩扩张患者的血管,让血压平稳,缓解心脏负荷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尖瓣反流,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③它具有上调β1受体密度的作用,恢复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适当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风湿性心脏病对患者的危害比较大,容易引发其他的并发症,而且患者的瓣膜结构受到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也仅仅是为了对症状进行缓解,该疾病的根治还是不太能,所以复发几率比较高。现阶段最佳的治疗效果就是手术治疗,对于心力衰竭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手术受到的限制比较多,一般的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病例不太能够直接接受手术治疗,而基础治疗和β1受体阻滞剂能够为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条件,让患者的心脏状态恢复到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水平,因此使用效果比较好。 风湿性心脏病临床中治疗方法有限,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此次研究患者使用β1受体阻滞剂的效果比较理想,其均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8.24%,该药物长期使用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临床可靠安全,推介广泛使用。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主编.心脏病学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6~569. [2] 杨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肺静脉曲张的影像诊断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7) [3] 黄文清曲美他嗪辅助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效果观察山东医药 2010,(15) [4] 钱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心肌细胞起搏电流密度的差异广东医学 - 2012,(5) [5] 魏群倍他乐克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16)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_1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临床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6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状况及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远优于对照组。结论厄贝沙坦片联合比索洛尔可有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而且相对安全,疗效优于厄贝沙坦片单药应用。 标签: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又常称为心功能不全[1]。一旦患有心力衰竭,将对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该病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绊脚石”。对风湿性心脏病引发心力衰竭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与心肌受损和心室负荷过重有关。近年来,我院通过接诊大量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该病诊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68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为47~86岁,平均年龄为(63.28±0.45)岁,病程为4~18年,平均病程为(14.11± 2.3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诊断标准的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将这68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NYHA分级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胆囊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3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此外,还口服厄贝沙坦片0.15g,初始应用1次∕d。治疗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采取厄贝沙坦片与比索洛尔联合给药方案,厄贝沙坦片的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初始口服比索洛尔1.25mg,1次∕d,连续服用10d 后,如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则将日剂量增至 2.5mg。 治疗1年后,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相关检查结果,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及心功能分级(NYHA)等,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方法根据心功能分级检查结果,如改善Ⅱ级则视为显效,如仅改善Ⅰ级则为有效,如未改善或病情继续恶化则为无效。

风湿性心脏病

执行委员会EB141/4第一四一届会议2017年5月1日临时议程项目6.2 风湿性心脏病 秘书处的报告 1.风湿性心脏病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边缘化社区(包括土著人群)中一个可预防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该疾病系因一或多次风湿热发作导致心脏瓣膜损伤所引起,是对咽部A族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性咽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该病最常发生于儿童期,可能导致死亡或终身残疾。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以防止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3.目前估计约有3300万人受到风湿性心脏病的影响1。2015年,风湿性心脏病估计造成了305 000人死亡,损失了1150万残疾调整生命年。这些死亡中,60%为时过早(即死于70岁以前),不过这些数字由于很多国家数据不完整而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尽管目前已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2000年至2015年期间,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死亡在全球总死亡中所占比率几乎没有变化2。 4.世卫组织所有区域都存在风湿性心脏病。非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所受影响最严重,占2015年现患病例总数的87%,以及估计的风湿性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80%1。印度位于东南亚区域,患病率全球最高,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40%。在西太平洋区域,风湿性心脏病负担尤其集中于中国以及居住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土著人群中。在东地中海区域,风湿性心脏病在某些国家,诸如于埃及、苏丹和也门等持续存在。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区域缺乏良好可靠的数据,这意味着风湿性心脏病的区域负担可能被低估。 1全球卫生数据交换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9e467215.html,/(2017年3月31日访问)。 22015年全球卫生估计: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

风湿性心脏病注意事项

《风湿性心脏病注意事项》 一、有风湿性心脏病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治疗慢性咽炎,扁桃体炎;2、避免体力劳动;3、有呼吸困难的应限制体力劳动;4、常规使用强心剂和利尿剂,改善心功能。较严重的病人应考虑二尖瓣成形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 二、饮食禁忌 1.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对心脏也会带来负担,在风心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时,尤当注意。 2.适量的限制食盐的摄入:与限制食盐道理相同,风心病患者应少吃含钠丰富的食品如香蕉等,以免引发水肿。 3.缓进饮料:一次喝大量的水、茶、汤、果子汁、汽水或其他饮料时,会迅速增加血容量,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进食饮料不要太多,最好一次不超过500毫升。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 三、风湿性心脏病平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1.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 2.稳定心神。不少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会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不全,

因而要宽心平气,淡泊守神。 3.合理饮食。 (1)风湿性心脏病易发生水肿,因而必须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防止水肿加重,防止心脏负担增加。 (2)减少高脂肪饮食:商脂肪饮食摄入后不易消化,会增加心脏负担,有的还会发生心律失常。 (3)与限制食盐道理相同,风心病患者应少吃含钠丰富的食品,以免引发水肿。 (4)缓进饮料:进食饮料不要太多,最好一次不超过500毫升。需要多喝水时,分成几次喝,每次少一点,相隔时间长一些。 (5)戒刺激性食饮和兴奋性药物:辣椒、生姜、胡椒、烟、酒和大量饮浓茶,服咖啡因、苯丙胺等兴奋药对心脏也会带来负担。 4.节制性生活。由于夫妻双方进行性生活时,心跳会加快,血压会升高,心脏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因此,风心病患者宜节制性生活。 5.常饮柠檬汁。口服柠檬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有良好的疗效。 常用的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 炙甘草、阿胶各10克,党参15克,生地20---30克,桂枝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