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合集下载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荆毓陶【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08(21)2【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图像特征.方法对28例28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图像形态,并将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黄斑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及程度将图像分为四种类型,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OCT的视网膜地形图可以直观的表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在CSC的诊断及随诊观察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247-249)【作者】荆毓陶【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 [J], 陈敏玲;朱其新;翁振声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地形图 [J], 高永峰;李玉军;郭希让;孔众3.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和视网膜厚度研究 [J], 杜玉芹;韩梅4.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 [J], 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5.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英文) [J], 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的开题报告

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的开题报告

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的开题报告题目:不同年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中心视野缺损。

该病变多发生在男性、年龄较轻的人群中。

尽管CSC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已有研究表明,压力、内分泌、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CSC的一种重要诊断手段。

然而,CSC的影像学表现并不一致,不同年龄群体的病变特征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CSC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发病规律,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对不同年龄段(<30岁、30-50岁和>50岁)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收集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彩色视网膜照相、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群体的病变类型、病变位置、病变面积、渗出情况等影像学指标,分析不同年龄段CSC的影像学表现差异。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不同年龄段CS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CSC病变的临床特征。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探讨CSC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为CS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对象的样本量和研究期限的限制,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本研究只针对中国人群进行调查,缺乏对其他人群的研究,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限。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Henle纤维层频域OCT影像特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Henle纤维层频域OCT影像特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Henle纤维层频域OCT影像特征刘伟伟;陈文涛;张博;李南;赵超;胡锐【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23(41)1【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Henle纤维层(HFL)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35例35眼。

其中男23例23眼,女12例12眼;年龄24~60岁,平均(41.14±8.19)岁;病程1 d~6个月。

所有患者均应用SD-OCT对黄斑部进行水平单线扫描,分析和总结视网膜下液(SRF)区HFL的影像特征。

结果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规则圆顶形脱离者26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25眼,占96.15%;呈边界2型7眼,占26.92%;呈完全高反射型17眼,占65.38%。

病程≤21 d 21眼,均呈边界1型,部分合并完全高反射型或边界2型;病程>21 d 5眼,均呈完全高反射型,部分合并边界1型或边界2型。

其中鼻侧和颞侧脱离区基本对称15眼,6眼为水平位图像,两侧SRF区HFL均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3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颞侧;6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

鼻侧和颞侧脱离区不对称11眼,其中3眼为水平位图像,颞侧脱离范围均大于鼻侧,颞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均高于鼻侧;4眼为鼻侧抬高位图像,3眼颞侧脱离范围大于鼻侧,两侧SRF区HFL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4眼为颞侧抬高位图像,3眼鼻侧脱离范围大于颞侧,两侧SRF区HFL 呈基本对等的光反射信号,1眼鼻侧脱离范围和高度均大于颞侧,鼻侧SRF区HFL光反射信号高于颞侧。

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呈不规则形脱离9眼,SRF区HFL呈边界1型7眼,占77.78%;呈边界2型5眼,占55.56%;呈完全高反射型6眼,占66.67%;呈低反射型4眼,占44.44%;呈模糊型2眼,占22.2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临床分析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临床分析
正确指导 , 以定量动态观察方式 了解视 网膜下液 的增减情 并
参考文献
… 李海燕, 1 罗唐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 膜视网膜病变 的光学相干断 层扫描【 . j 国际眼科杂志, 0 , 5 17 — 0 1 ] 2 6 ( : 8 18 . 0 6)0 [ 张炯 , 2 】 喻长泰, 张莹,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 4 岁以下非典型 等. 5
[ 刘南琳, 3 1 夏颖, 刘春, 中心性渗 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 等.
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 . J 临床眼科杂 志, 0 , ( : — 6 1 2 71 1 1 1 . 0 5 )4
【】 li Maua i ae a pia o f uo ae tt ei t 4 imaH. clr s s— p l t no tm tdsacp r r j de ci a i me y a do t a ch rnet gah [.ipnG n aG k a Z sh, n pi l oee c morp yJNp o ak ak i asi c o ]
临床特点及致病菌种分 布, 对预防儿童浅部真菌感染 、 早期诊
断和合理 治疗意 义重大 。本文 就 20 年 1 09 月一 2 1 年 3 00 月 我科分离 出的 16 7 例菌株进行 了临床分析 , 报告如下 。
2 结 果
1 资料与方法
21 皮肤念珠菌病分布特点 . 20 年 1 09 月一2 l 年 3 O0 月我 院皮肤科 门诊
的中心性浆液性 脉络膜视 网膜 病变 的诊 断价值【 . J 1 眼科 杂 】 临床 志, 0 , ( : 8 3 1 2 91 5 3 — 9 . 0 7 )8
况 , 单纯视力 检查更为 准确 , 较 为判断 CC S 激光 治疗后 的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介绍PPT培训课件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介绍PPT培训课件
调整措施。
处理方法介绍和效果评价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针对病变的不同阶段和症状,医生可能会 开具不同的药物,如抗炎药、改善微循环 药物等。
对于某些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激光 治疗,以封闭渗漏点和促进视网膜复位。
手术治疗
效果评价
在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医 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 等。
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发病机制不明确
目前对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疗效因人而异,且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复发或并发症,因此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病例收集困难
由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较低,病例收集相对困难 ,需要加强多中心合作以提高病例收集效率。
诊断依据及标准
视力下降
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尤其 是中心视力。
眼底检查异常
通过眼底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视网膜水肿 、渗出、出血等异常表现。
视野中心暗点
患者视野中心可能出现暗点或暗影。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FFA检查可显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荧光素 渗漏等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1 2 3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症状相似,但 渗出性炎症更为明显,且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静脉阻塞
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但眼 底检查可观察到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及出血等 表现。
老年性黄斑变性
主要发生于老年人,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等,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萎缩或新生血管形成。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也称中心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可引起视力下降。

以下将从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病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此外,心理压力、饮食不良、有害习惯等也与该病密切相关。

二、症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中央视力下降和中央视野出现模糊,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前闪光现象。

但是,眼睛内部并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因此常常难以及时发现。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眼科医生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检查和眼底检查等。

如果患者的中央视力下降明显,并伴有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等症状,眼底检查可能会发现视网膜黄斑区的浆液性渗出,这些都可能提示该病的存在。

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视力。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黄斑区的浆液性渗出。

手术治疗则包括激光治疗、手术切除和眼内注射等多种方式。

这些手术方式可以防止黄斑区的渗出,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

总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视网膜疾病,对患者的视力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对于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为预防该病的发生,患者可从健康饮食、远离有害习惯等方面入手,保持身体健康。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称弥漫性色素上皮病 变) 、 静止性 中浆 、 严重 中浆 ( 非 典型中浆 ) 及泡性视 网膜脱离 6类 , 并根据它们各 自的
临床特点 简述 其治 疗方 法如 下 。
光素 眼 底 血 管 造 影 ( f u n d u s f l u o r e s c e i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
王文吉
中心 性 浆 液 性 脉 络 膜 视 网 膜 病 变 ( 以 下 简 称 中 浆) 是 常见 的 眼 底 疾病 , 自1 8 6 6年 v o n G r a e f e对 其 详
具, 且是 判断疗 效 , 提示预 后 的重 要检 测仪 器 。常 用 的 频域 O C T只能 检 查视 网膜 内界 膜 到色 素 上 皮 外 层 的
( p h o t o d y n a mi c t h e r a p y , P D T ) 等 治疗 方 法 的临 床 应 用 , 对本 病 的诊治 取得 了很 大进展 J 。本 文总结 我 院经验 并 复 习相 关文 献 , 对 中浆 的诊 断与治 疗作 一介绍 。 1 不 同检查 手段对 中浆的价 值 中浆是指 脉络膜血管渗漏 , 导 致视 网膜色 素上皮脱 离, 进而产 生黄斑 区视 网膜脱 离 , 影 响视 力 的疾 病 。好 发 于青 壮年男性 , 男 女发病 比例为 2~8 :1 。双 眼发 病
为常见 , 少数呈烟囱样形态 。
吲哚青 绿脉 络膜 血管造 影可 显示 脉络膜 血 管充 盈 延迟 , 血管 尤其 是 静 脉 呈 扩 张状 态 。造 影 中期 出现 的 脉络 膜血 管高 渗是 诊 断 中浆 的重 要 依 据 , 后期 由 于染
料 向 四周 及深 部扩散 , 显示 出脉 络膜 大血 管 的形 态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治疗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塞(ICGmediated photothrombosis)
静脉注射ICG 810nm激光照射渗漏点区域

激素的作用
可能机制
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脉络膜循环障

血液粘滞性增加——灌注下降 NO、自由基、前列腺素——影响血管调节 直接损害RPE或连接
影响预后的因素
持续性RPE脱离 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 反复发作 黄斑下CNV 临床对比:激光和RPE萎缩组间无差异

治疗
光池,勾画出神经上皮脱离的轮廓,占10%-20%
机理

病因和机理不详
原发病变在脉络膜毛细血管,RPE和视网 膜出现继发病变 两种推论:
RPE屏障功能破坏

脉络膜循环障碍
机理

ICGA证据
脉络膜:充盈迟缓、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血
管通透性增加 RPE渗漏,脱离

病因 脉络膜缺血 毛细血管和静脉扩 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RPE屏障破坏和 PED 神经上皮脱离
视力突然下降, PED的边缘,
视物变形 晚期渗漏,折叠区低荧光
新月形, 凹面向中心
FFA:RPE缺损区高荧光,

CNV
FFA

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检查 1. 渗漏点型:静脉期后出现 圆点扩大或墨渍弥散型: 喷出型: 不典型渗漏点:灶性或多灶性RPE透见荧光, 缓慢渗漏或渗漏不明显,慢性或恢复期 2. 局限区RPE渗漏染色:病灶区RPE局限高荧光 染色,为缓慢RPE弥漫渗漏


自限:3-6个月自愈 无有效药物 辅助药物 禁用激素 激光:缩短病程,利于视力恢复 波长:不用蓝光(叶黄素吸收) 参数:光斑直径50—200um,暴光时间0.1-0.3秒, 功率100—400W,I级光凝斑(极淡灰色) 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青山1 赵霞2 李志1 程晓容1 1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 深圳市眼科学重点实验室ꎬ深圳 518023ꎻ2 深圳爱尔眼科医院 518001 通信作者:陈青山ꎬEmail:cqs1967@ sina. com
【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 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 PCV) 和 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PNV) 的影像学特征ꎮ 方法 对 2009 年 6 月至 2017 年 9 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 科医院初诊为 CSC 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 PDT) 治疗的 79 例 91 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ꎬ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SD ̄OCT) 、吲哚青绿血 管造影( ICGA) 检查ꎬ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脱离或复发的 CSC 者行 FFA、OCT、ICGA、光相 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OCTA) 检查ꎮ 对 16 例 20 眼 CSC 确诊转归为 PCV 和 PNV 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 像 OCT 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SFCT) ꎮ 结果 治疗的 91 眼 CSC 中 9 例 11 眼转换为 PNVꎬFFA 显 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ꎬICGA 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ꎬOCT 显示 RPE 波浪状浅脱 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ꎬOCTA 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 RPE 与 Bruch 膜之间ꎮ 共有 7 例 9 眼转换为 PCVꎬFFA 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 PED) 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ꎬICGA 显示异 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 BVN) 伴典型息肉样病灶ꎬOCT 示拇指状 PED 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ꎬ OCTA en ̄face 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BVN 与细小息肉样表现ꎮ PCV 组和 PNV 组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 ( BCVAꎬLogMAR 视力) 分别为 0������ 282±0������ 220 和 0������ 413 ±0������ 190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0������ 037ꎬP <0������ 05) ꎮ CSC 组、PCV 组和 PNV 组 SFCT 分别为(373������ 61±65������ 11) 、(296������ 22±30������ 24) 和(328������ 63±76������ 18) μmꎬ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F = 3������ 48ꎬP<0������ 05) ꎮ 与 PCV 比较ꎬPNV 患者 SFCT 显著增厚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 91ꎬP<0������ 05) ꎮ 结论 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 CSC 可转换为 PNVꎬ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 PED 的 PNV 可转换 为 PCVꎮ 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 CSC 转换为 PNV 和 PCV 眼的诊断ꎮ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ꎻ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ꎻ 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JCYJ20150402152130699) DOI:10. 3760 / cma. j. issn. 2095 ̄0160. 2019. 01. 007
������30������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年 1 月第 37 卷第 1 期 Chin J Exp OphthalmolꎬJanuary 2019ꎬVol. 37ꎬNo. 1
������ 临 床 研 究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 PCV 和 PNV 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Multimod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onverted to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and pachy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hen Qingshan1 ꎬZhao Xia2 ꎬLi Zhi1 ꎬCheng Xiaorong1 1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ꎬ Shenzhen Eye Hospitalꎬ Jinan Universityꎬ Shenzhen 518023ꎬ Chinaꎻ 2 Shenzhen Aier Eye HospitalꎬShenzhen 518001ꎬ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QingshanꎬEmail:cqs1967@sina. com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mod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 CSC ) converted to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 PCV ) and pachy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PNV) .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was adop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91 eyes from 79 patients with CSC who received treatment from June 2009 to September 2017 in Shenzhen Ey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ꎬ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 FFA ) ꎬ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SD ̄OCT ) and indocyanine angiography ( ICGA ) were performed in the patients. The eyes with recurrence or maintained serou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 RPE ) after treatment were examined once more. Results In 91 eyesꎬ11 eyes of 9 patients converted to PNV. Late stage of FFA showed multifocal hyperfluorecnece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