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发展的意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是)

论全面发展的意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是)
论全面发展的意义(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含义是)

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来自于我们国家对当前阶段教育目的的定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全面发展可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教育学各派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该派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促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人才的各类需求。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延展和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和彰显。

通俗一点讲,就是教育就是要使人在“宏观发展需求”(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个人发展需求”(尊重个人意愿和独特天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两个能被同时满足。

为了满足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教育流派的学者认为,只有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这就是全面发展的由来了。

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宏观层面,国家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才的结构一定要丰富。通俗理解:“种地除草的要有,写代码试BUG的要有,研究转基因的也要有”。所以我们现在的大学会开设很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专业(专业调剂这种东西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其中不乏奇奇怪怪的、猛一看根本不理解的。这就是所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内涵之一。(多说一句,这也是我一直批判我国目前高中教育的原因,以衡水中学为首的此类高中,和全面发展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二是微观层面,也就是对个人而言,所谓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要全面”。可能性空间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有趣的理论,他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而人民群众则从空间中进行选择。其实这里的空间指的就是“可能的选择”。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依存于具体体验之后。乔布斯不就曾经表示过: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说的简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枯燥的、烧钱的、靠运气的事。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天赋是物理,那他根本就不需要太费劲,只要接受义务教育到初中就行了。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天赋是钢琴(或者其他西洋乐器),那工薪阶层的家庭根本就承受不了钢琴班+请钢琴老师的费用,可能他的这个兴趣和天赋就此荒废,永远隐藏了。对个人来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学习可了解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个人认知的极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浅尝辄止,毕竟求知是人类的本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另外,想要拓展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空间,除了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努力之外,国家也会尽可能提供一些帮助,而这就是通识教育的雏形了。即通过一至两年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对各学科各专业有一个比较浅显的大概了解,再让学生自己选择专业,决定以后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很多人把全面发展当做一个人要什么都会,这是误解了全面发展的概念,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机制 摘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改革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关键,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标杆管理的原理应用于学生评价,在学校推行标杆管理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是学校绩效提升的杠杆。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评价;日常评价;标杆管理;全面发展1.问题的提出 学生评价历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评价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发展人士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也明确提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可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强调的是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选拔性评价代替日常性

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日常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区分开来,使学生评价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其最原始的本真功能。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学生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被当作了学生评价的主要功能,致使学生评价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新课程倡导的日常学生评价和选拔性的考试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评价。日常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强调的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它要求学生评价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把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都要凸显并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这既是新课程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标准。学生评价中每一个具体措施的提出与落实,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改革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关键,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理论上认清日常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摸索日常评价的操作措施和实施方法,以推动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进行,确保课程改革的成功。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不断尝试学生的评价机制,从2003年开始,在长乐初中进行农村初中“标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大胆改革了学生的评价机制,实施了学生标

读《学生第一》有感——做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读《学生第一》有感 刚踏入昌乐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便收到了来自学校的第一份礼物——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怀着茫然的心情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却又使我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知晓了很多更为深刻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关心一下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生为本”,怎样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被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 书中的66个小故事,闪光的创新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希贵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中学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开学护照”,创意无限。学校通过“开学护照”这样一个载体,把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的三方面力量,都牵引到“新学期伊始”这个事件中来,通过参与一个又一个开学课程,让学生终生难忘。 机会无处不在,想法产生奇迹。“校园机会榜”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机会,更是一种全新的成长体验,是展示和锤炼学生能力的舞台。 好的关系才会带来好的教育。十一学校的创新活动掀起了校园内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家校互动的热潮;增加了师生相处、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传达感情的机会,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把教育融入好的活动之中。如校园泼水节、校园吉尼斯、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等等。 充分的信任激发惊人的潜能。李校长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做法 新课程在我们学校已实施多年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大转变,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仍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仍过多倚重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评价的特点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实施有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找学习成败的原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通过反馈,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例如教师为了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是否具备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实践能力,是否具备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等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对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内知识一维评价,虽然发挥了量化评价的作用,重视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但对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的方式比较简单,这种评价完全是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已在解题策略、思维或学习上长处和不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因此,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基础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查时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学生的操作实践、归纳分析、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张扬,让各类学生在考查中展示自己的潜能与才华。 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的是全体适龄的少年,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使他们能健康活泼地成长,积极主动地发展,长大后能适应社会,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现在有些学校仍然采用的是以期中、期末闭卷考试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明白,成绩和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核心。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以前我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该换成这句话,有了六大核心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有哪六大核心素养呢?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5374674.html,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于敬茹 来源:《活力》2019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受教育的要求是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经涉及了德智体美劳这五项内容,本文围绕一个“劳”字展开,通过分析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发现目前劳动教育被忽视又重新认识的原因,最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贡献一定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作用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能,不仅有利于学生战胜眼前所面临的学习困难,更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爱护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劳动教育同当下的教育发展相结合,必然可以为教育改革的进程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 一、劳动教育的来源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布了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指示。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以教基一〔2015〕4号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分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坚持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抓好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四部分。从教育部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重视可以看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目前的学生现状,在教育改革热潮的推动下,对于学生做出了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不单单是一样的脑力开发,而是引入了体力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要多劳动,要在懂得他人劳动不易的基础上,形成爱劳动者和以劳动为荣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二、劳动教育的发展 劳动创造了未来,在人类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劳动才有了人类的进化,社会的一切都在变化,唯独这一句“劳动才是创造未来”亘古不变,劳动之所以如此重要,与劳动的成果和起因有关,在原始人类的阶段,人们劳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打猎或者采摘野果以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再后来,建立起了社会,人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利用诚实的劳动换取等价交换物,现代的劳动在合理的劳动分配制度下,帮助人们更好的生产与生活。心理学研究指出,劳动可以增加幸福感,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劳动使得人很累,应该是缺乏幸福感吧?其实不然,劳动能让人产生幸福感是有据可依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的辛酸和不容易,都会随着劳动的结束而减轻,而一旦劳动结束,人就会因为劳动的成果而受到激励,幸福感油然而生。

2021年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欧阳光明(2021.03.07)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可见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人应该是完整的人,不单单只需要知识上的富足,更需要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这是源自于真实、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

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符合教育理应是一种超越,一个期望和奋斗目,而非现实本身的理念,将教育的作用最大化的扩展。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统一规格,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更不等于教师去单方面塑造学生。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个人的性格喜好也会各有特色。我们要把“塑造”改变为“帮助”,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主的思维,在生活学习中有其自主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怎样真正做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拿语文教学为例,教学目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技术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追求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思考怎样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发展,语言交际能力发展,道德意识提升等等,突破学科限制,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尽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在现实情况下却显得困难重重。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用人机制多以文凭为先;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更多地是以中考、高考成绩来衡量、评价学校教学;在学校里美术、体育作为中高考不算总分的副科,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语数英霸课;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心再去“陶冶情操”;家长的望子

大学生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自身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第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厚积薄发。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第二,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工作方面,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洞察力,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讲求团结合作,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 “ 双赢 ” 第四 , 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 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 深受大家的喜欢; 人生态度乐观向上, 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大学生应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启东市南阳小学姚艳学生首先是人,是活生生的人,这一睁眼就能看见的生活化的事实需要教师领悟其中的教育意蕴。全人的教育观认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生命整体的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息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和嵌套、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人的完满的生命”。因此,我们眼里的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满的生命,忽略生命任何一维的教育都是残缺的、失败的教育,甚至可能造成对学生的摧残。 学生自然生命的发展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教育规律,人的天性只能是“守护”而不能“开发”。人们常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其实,学习也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做的就是在遵循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儿童的天性,养护儿童的身心。学生该睡觉的时候就要让他们睡觉,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辛苦学习、不足七小时的睡眠,这种对中小学生身心的摧残该结束了;连课间十分钟也要“霸占”的拖堂老师理应遭到批评,因为学生上厕所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小学生在自习课上一句话也不许说,“万马齐喑”的局面其实比“闹翻天”的课堂更加悲哀…… 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几乎被悬置于现代化教育之外。日益功利化的目标使得教育日益成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一种目的。教育一旦成为手段,学校管理的企业化倾向就日益严重,学校就变成了“学店”、“工厂”,此时的学生已经失去了人所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

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它表现为个体的完美人格;而应试教育的熔炉往往炼不出人格丰满的人。学生总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因此,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即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社会生命的教育,是使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成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成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的教育。它包括社会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等”。 学生是人,不是物,就不可施以物化的教育方式。是人,就不能当作物来加以规训,而应以教育、爱心去教化。学生是人,就有人的人格和尊严,其人格尊严理应得到尊重和爱护。学生是人,是公民,就要培养其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学生是人,是人就有差异,就要用一样的眼光看学生,但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 当然,学生还是孩子,他们还不成熟。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都有做好孩子的良好愿望。学生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就要既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教师无法对孩子的过去负责,但可以也应当对孩子的现在和将来负责。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全球教育基础会议上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柏拉图说:“一

分层设计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意义

分层设计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是教师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谓小学数学分层布置作业,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既注重他们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布置作业,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世界上没有安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每个学生在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施教,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尤其是对人数多的“大班”而言,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做到“因人而教”,极大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分层教学无疑是最佳教学策略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分层教学研究”的主题,并做了一些有成效的探索。 二、分层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措施 1、摸底调查,划分层次。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会不间断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东社高级小学学生管理初探 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在校外开辟了福寿山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2、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班会、广播站、黑板报等教育阵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

国旗升降制度,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演讲。“整肃纪律优化秩序规范行为营造浓厚学风”专项学生整治活动,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3、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性的举办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中考百日冲刺动员会、规划人生,设定目标,努力拼搏的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学有动力,超有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名人警句牌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座右铭,标语告示贴近生活、注重细节,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营造出一片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4、德育工作的落实学校主要是依靠班主任实施,我校经常性的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会示范课,有机会就让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水平,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 5、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每学期开学,邀请东社派出所民警为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与犯罪”、“校园犯罪防范”等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初步确立起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 6、关爱留守儿童。我校地处山区,学生们的家长70%多常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这些学生监管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在市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我校的心里咨询小组在张生娥老师和她的团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 思想动态、成长情况,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高中政治专题复习——科技创新的意义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 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 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 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 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 2008北京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 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 (4) 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 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 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典型材料

第二回民小学督导评估档案封面 第一卷办学方向关键词:典型材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整理时间:2014年10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音乐特色班”的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实验研究使我们摸索出一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之路,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研究的过程方法的经验和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确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创建音乐特色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㈠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运用了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以及心理学基础观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 ㈡政策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政策的号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改之路。 二、课题的实施与控制 本课题实验方案中提出了如下解释性理论假设: 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进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按国家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实施素质教育,并作适当改革微调的基础上对实验学生实行“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使他在受完六年教育之后,除了具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外,还具有设定的音乐特色的各层素质,各方面素质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具体模式如下: 音乐特色 (因变量) 学生个体发展艺术活动班级集体 (自变量)建设 全面发展 (因变量) 为了使假设变为现实,为了实验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目标、计划,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了实验过程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使实验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开展下去。 ㈠明确一个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创建班级音乐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创新等方面超出平行班的学生。 通过实验的实施,创建实验班的音乐特色,使实验班整体成为一个小乐队、

学校环境与人的发展

学校环境与人的发展 学校: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教育管理 班级:16春教育管理(本科) 学号:1644101213712 姓名:李月珩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前言 (1) 二、学校环境 (1)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1) (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1) (三)、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1)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2) 四、学校环境的发展 (2) 五、人的发展 (3) 六、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学校环境与人的发展 李月珩 【摘要】: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定的场所,学校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全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才可以培育出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很好的说明了环境与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学校环境;人;发展; 一、前言 学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合部分,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学校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窗户,是办学素质和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为学生创设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等,努力实现环境与人。但是,我们同事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影响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有“孩子的第三任教师”之称,它的优劣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舍建设、场馆设施、花草树木等一切有形的物体。精神环境主要是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校风校纪等。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育人的作用 环境教育是指学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因素的综合。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合理科学的规划校园环境,让校园绿化和教育有机地相结合,不仅增加校园的绿化环境,还可以达到育人的双重目的。 (三)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doc资料

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得到充分彰显,其对人类文明、生产发展、经济变革、社会进步及国家的军事实力、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基本含义 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从传统上看,科学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因此,科学与技术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别。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使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大系统。 科学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知识体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事业(社会活动)。技术是为实现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以人的技能及其延展为核心的工具的规则体系。 二、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各种交通工具、家电、通讯工具等科技成果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现实工作与生活更加方便和精彩。 1.纳米技术开启印刷术新纪元 活字印刷是印刷行业的第一次飞跃,激光照排使印刷告别了铅与火,CTP制版已成为国际主流技术,然而,传统制版技术感光过程避光操作、化学显影废液浪费、预先涂层资源浪费等缺点已严重制约着印刷业的发展,如今纳米绿色打印制版,不避光、无污染、成本低、可回收,又使印刷技术取得了突破性飞跃。

2.信息技术改变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 随着科技水平、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们的学习观念已经在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也已经在更新。目前,拥有2300年历史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引进了先进的虚拟实境技术,让人们在虚拟的环境下亲身体验各地名胜古迹,并可获得相关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这一古老的学习场所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学习有效性。 3.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世界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名言在网络时代得到了真实的体现,网络让人们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言论自由,也让人们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当然,恶意炒作、语言暴力、低俗之风也会频现网络,但这些都不能左右网络的健康发展。网络也绝非纯粹的虚拟世界,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新科学技术条件下,通畅的网络民意表达,能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自由的网络表达环境,能激发民众无穷创造智慧。 四、 五、 六、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事物总是两方面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带来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 1.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的。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是在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在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现代工业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渣)。它们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损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东茹庄小学校长辛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位校长对此都耳熟能详。经过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再次引起了我对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真思考,一种感触深刻、紧迫感强烈的思考。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就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早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就实施“六艺”教育,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就是一种包含与谐发展用意的理想教育模式。古希腊雅典教育则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进入近现代,中外教育家通过她们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给人们留下来许多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思考。民国初年,就任教育部长后蔡元培先生即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说“五育”分别像人的筋骨、肠胃、呼吸与神经系统,不可偏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就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与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与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就是开发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与业务爱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与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与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乎我们能否真正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事业能否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