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课件
合集下载
《登高》ppt课件

“落木”更加沉重,给人以干枯之感,无边落叶 营造悲凉氛围,联想诗人飘零身世、颠沛流离的 生活。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上写“悲”。 从时间上写“悲”。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字含有八层。
1、离乡万里。 2、时值悲秋。 3、作客他乡 4、长久漂泊
登高
杜甫人物 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圣”,与李 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 关吏》《石壕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解题
登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 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 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 高 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初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无边”“不尽”放大了落叶和江流的阵势。 “萧萧”“滚滚”加快了树叶飘落,江水流 动的速度。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长江” 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落木”生命的短暂,“长江”时间的无穷。 对比。
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能否改 成“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理解性默写
《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诗句是?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上写“悲”。 从时间上写“悲”。
思考
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字含有八层。
1、离乡万里。 2、时值悲秋。 3、作客他乡 4、长久漂泊
登高
杜甫人物 简介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圣”,与李 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 关吏》《石壕吏》)、“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解题
登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 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 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 高 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初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结合注释, 想象画面。
“无边”“不尽”放大了落叶和江流的阵势。 “萧萧”“滚滚”加快了树叶飘落,江水流 动的速度。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长江” 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落木”生命的短暂,“长江”时间的无穷。 对比。
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思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能否改 成“落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理解性默写
《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诗句是?
《登高》ppt课件

悲愁的无可排遣?还是自我生命的珍重?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面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总结感悟
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 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 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 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
回顾
刚才我们先从诗歌标题“登高”入手 我们了解了作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鉴赏了这首诗的写景,体味了这首诗的情感 不难得出,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写景的角度也是多样的
明代胡应麟 在《诗薮》中评价:
“杜甫的登 高,当为古今七 律第一”
任务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韵律,体会情感
登 高 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务二:二读:读懂诗意 (抓意象——悟意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这 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猿人听啸着哀猿,声也觉是得诗
︼
声音哀伤。
急风就是风很大
面
这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情感?
︻ 风急天高猿啸哀,
首 联
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哀凄楚
︼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写 下这首《登高》;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 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历史背景
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唐王朝由盛转 衰。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中。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夔州, 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这之前纷纷去世了。
762年,李白去世,765年,高适和严武去世(高适和 严武,是给予了杜甫非常大帮助的两个人,可以说,成 都草堂的建成、杜甫流落期间短暂的安定生活的实现都 是依仗于这两位朋友)。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林庚《说“木叶”》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登高》ppt课件

“登高”习俗
“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 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所
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的其他习俗: 插茱萸、喝酒赏菊等;
重阳糕
茱 萸 花
重阳习俗
茱萸果
菊花酒
登高诗情感分析概括
一Hale Waihona Puke 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 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
高
杜 甫
古今七律第一
杜甫
鉴赏诗歌的五步骤: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手法分析
拓展:
●设问示例: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①这首诗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以悲景抒悲情。 ②全诗主要写在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
景(内容), 全诗描述了苍凉、雄浑的画面,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气氛) ③抒发了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感情。
倍感年迈体衰,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 和亲人,也为个人和国家愁心不已。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 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 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 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悲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 二重:他乡作客(作客) 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万里) 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 六重:多病之身(多病) 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独登台) 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成
“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 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所
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的其他习俗: 插茱萸、喝酒赏菊等;
重阳糕
茱 萸 花
重阳习俗
茱萸果
菊花酒
登高诗情感分析概括
一Hale Waihona Puke 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 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
高
杜 甫
古今七律第一
杜甫
鉴赏诗歌的五步骤: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手法分析
拓展:
●设问示例: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①这首诗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以悲景抒悲情。 ②全诗主要写在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
景(内容), 全诗描述了苍凉、雄浑的画面,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气氛) ③抒发了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感情。
倍感年迈体衰,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 和亲人,也为个人和国家愁心不已。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 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 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 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悲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 二重:他乡作客(作客) 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万里) 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 六重:多病之身(多病) 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独登台) 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成
《登高》ppt课件

•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秋” 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 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
——【国学大师】王国维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景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 木”、“长江”这四个意象?
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创作背景
•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 经55岁,动荡的社会,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 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 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 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 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羁旅也;
悲离
,久旅也; 悲凉
,齿暮也;
悲老
,衰疾也;
悲身
,高迥处也;
悲怨
,无亲朋也。 悲孤
析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事艰难,国家动荡;自己苦,国家更 苦,一切都是苦;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 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 能。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 一腔爱国热情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不绝的回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 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 之壮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 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悲”的内涵,感受诗人 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 大胸襟。
《登高》ppt课件20张

登 高杜
甫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 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 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 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 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精读体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探析:试着从感官与动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联的写景艺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的事物,好比画家的工笔,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将三峡秋景的形、色、态一一展现出来。
精读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律诗的颔联被称为“承句”“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思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指远离家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病: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
难。
苦恨:极恨。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
沉郁:指诗歌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指诗歌情感表达得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作者作品及生平
主要作品:诗文集《杜 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夔州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 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 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
甫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品味 鉴赏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培养 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品味;解析意象,知人论世, 感受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 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精读体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探析:试着从感官与动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联的写景艺术。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的事物,好比画家的工笔,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将三峡秋景的形、色、态一一展现出来。
精读体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律诗的颔联被称为“承句”“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思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指远离家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病: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
难。
苦恨:极恨。苦,极。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
沉郁:指诗歌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指诗歌情感表达得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作者作品及生平
主要作品:诗文集《杜 工部集》,代表作“三 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夔州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 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 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 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 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
《登高》ppt课件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 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 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 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 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 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 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 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 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 人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生 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全诗总结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 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 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 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 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 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 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杜杜甫甫其其人人 ((771122——777700))
困 守 长 安 时 期 ( 3 5 - 4 4 岁 )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为 官 流 亡 时 期 ( 4 5 - 4 8 岁 )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任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 4 9 岁 - 5 8 岁 ) 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好友严武接济于成都草堂,写了240多首诗。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登高》ppt课件23张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 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 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 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 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2020/10/7
8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落木萧萧下----------生命短暂 不尽长江---------- 永世长存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对比 反衬
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
2020/10/7
9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 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 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 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 么?
2020/10/7
10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 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 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 己的家乡。
2020/10/7
11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2020/10/7
12
4、鉴赏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 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 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停止。
2020/10/7
1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的根源何在?
既雄浑高远,又肃 杀凄凉
2020/10/7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6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 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 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 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 望。
2020/10/7
7
2、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愁苦沉痛
情 尾联
2020/10/7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无奈
15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 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 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 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2020/10/7
16
作业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鸟儿。
2020/10/7
5
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心的。
2020/10/7
2
登高 —杜甫
二、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
2020/10/7
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3
三、鉴赏诗歌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
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 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2020/10/7
4
1、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
情操的诗人形象。
2020/10/7
14
板书
仰望 云天秋风
写 首联 俯视 江水渚洲
哀婉孤独
景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颔联
沉郁高昂
悲
不尽江水 言悲之多
悲秋作客
抒 颈联 多病登台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熟读《琵琶行》。
2020/10/7
17
登高
——杜甫
2020/10/7
1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 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 距他去世只有 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 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 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 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 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020/10/7
8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
落木萧萧下----------生命短暂 不尽长江---------- 永世长存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对比 反衬
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 、作者壮志难酬之感
2020/10/7
9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 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 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 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 么?
2020/10/7
10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 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 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 己的家乡。
2020/10/7
11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2020/10/7
12
4、鉴赏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 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 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停止。
2020/10/7
1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的根源何在?
既雄浑高远,又肃 杀凄凉
2020/10/7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6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 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 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 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 望。
2020/10/7
7
2、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愁苦沉痛
情 尾联
2020/10/7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无奈
15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 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 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 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2020/10/7
16
作业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鸟儿。
2020/10/7
5
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心的。
2020/10/7
2
登高 —杜甫
二、梳通诗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
潦倒新停浊酒杯。 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病体日
2020/10/7
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
3
三、鉴赏诗歌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
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 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2020/10/7
4
1、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
情操的诗人形象。
2020/10/7
14
板书
仰望 云天秋风
写 首联 俯视 江水渚洲
哀婉孤独
景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颔联
沉郁高昂
悲
不尽江水 言悲之多
悲秋作客
抒 颈联 多病登台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熟读《琵琶行》。
2020/10/7
17
登高
——杜甫
2020/10/7
1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 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 距他去世只有 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 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 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 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 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