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

舒张功能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与尼可地尔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尼可地尔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测fmd、apn、hscrp的水平。结果尼可地尔组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显著增加csf患者fmd,改善内皮功能。

[关键词] 冠脉慢血流;尼可地尔;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3-12-02

effects of nicorandil on endothelial-dependent

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

wang tao1 li yuan2 xiao wenliang1 jiang zhian1 zhang xiaoguang1 yin hongshan1 zhao shujian1 zhou chunxia1 zhang song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ird hospital of heibei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050051,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for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__血管教案4新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第64-67页《血流的管道——血管》 2、教材编写特点 学生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是在实验基础活动中实现的,在实验中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教材创设丰富的情境、图片,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体会血管对人体的意义,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3、教材内容的核心生物思想 探索血管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通过这些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实验、讨论、图片等情境,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实验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的一些血管,只是比较简单。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第一个困难会出现在血管的结构特点;大的困难应该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思想的形成。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掌握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同桌、小组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探究和巩固新知。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3.能力:尝试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五.课前准备:实验课件学生作业资料 六.课前交流: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消除心里的紧张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面的课堂气氛做准备。)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一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讨论: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2.你能区分几种不同的血管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血流的管道——血管》。 板书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对血管有一个直观认识,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需要,并在学生的观察、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结构特点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的必要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活动二 生物课件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课件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的导出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渗透了生物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活动中。)

血管扩张术的目的及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血管扩张术的目的及方法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的压力加剧,所以各种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对我们造成了很深的困扰。这些疾病让我们的精神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状态,使我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的压力加剧,所以各种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对我们造成了很深的困扰。这些疾病让我们的精神出现了萎靡不振的状态,使我们的精力无法集中。有些疾病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有些疾病则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我们都在寻找解决办法。那么血管扩张术的目的及方法? 目的:利用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技术对正常育龄期非妊娠、早孕期、中孕期、晚孕期妇女及晚孕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晚孕期妊娠期糖尿病妇女肱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行检测,发现和探讨正常不同孕期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妇女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分析FMD对正常妊娠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评估的意义和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参数支持。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频率为7.0-12.0MHz的线阵探头,对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我院的育龄期非妊娠妇女32例(其中15例由同一操作者进行不同时间重复测量)、早孕妇女77例、中孕妇女40例、晚孕期妇女73例(其中正常晚孕38例,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20例,妊娠期合并糖尿病15例)进行肱动脉检测,对比育龄期正常非妊娠、早孕、中孕、晚孕期妇女FMD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及晚孕期正常孕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FMD 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肱动脉FMD测值在同一操作者对受试者重复测量条件下的一致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 从20XX年秋季开始,我校使用人教版新教材。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能够发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下面就我在20XX年4月14日上的区级研究课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 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首先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进行学习。血液录像的选择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是血液从人体的心脏流出到全身,之后是血液在较粗大的血管内流动,然后血管逐渐变细,最后是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且能够清楚地看到红细胞的流动。当学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内奔流不息地流动后,个个都非常兴奋,这时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到血液在人体内是沿着一个什么样的管道在流动呢?由此引出课题。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旧教材中是一个传统性的验证性实验。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一份新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诊断血管衰竭(2)

综述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作为血管衰竭的诊断方法 Teruo INOUE1), Hidehiro MATSUOKA2), Yukihito HIGASHI3), Shin-ichiro UEDA4) , Masataka SATA5), Ken-ei SHIMADA6), Yutaka ISHIBASHI7), and Koichi NODE1) , 为血管衰竭工作组综述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衰竭的初始表现,而血管衰竭是我们近期提出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导致的血管功能衰竭的综合征。为了进行早期干预并阻止血管衰竭进一步发展,早期检测以明确血管病变显得尤为重要。此前已经有很多方法被用来检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而其中一项最有希望实现的方法就是应用高频超声成像和暂时性阻塞肱动脉技术来检测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组织扩张(FMD)。由于暂时性阻塞肱动脉导致血管内出现反应性充血,诱导局部一氧化氮的释放,进而导致血管扩张(血管舒缩功能的量化指标),由于该技术的无创性特点,可以使其随时间推移进行反复测量,以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影响血管健康的各种干预方式的效果。对于治疗血管衰竭来说,以FMD为导向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Hypertens Res 2008;31:2105-2113) 关键词:血流介导血管扩张、血管内皮功能、血管衰竭、动脉粥样硬化 背景介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出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除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外,平滑肌功能障碍,血管壁出现代谢异常,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神经激素平衡失调等,这些都会出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近期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临床名词——血管衰竭,以血管异常的整合表现为特征。虽然血管衰竭不是结构性病变,它是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发展而来的血管功能障碍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就能导致伴有动脉狭窄和血管壁钙化斑块或由于动脉斑块破裂或血栓栓塞导致的一系列血管事件的发生(图1)。具有导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病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障碍以及吸烟都对能够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功能和血管壁代谢。在血管衰竭的早期,甚至是在出现血管结构性病变之前及时发现病变,对于进行适当干预和阻止病程进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诊断血管衰竭,急需制定出一个诊断标准。在此综述中,为了检测血管衰竭的早期临床表现,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准方法。 作者出处:1)日本佐贺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和肾脏医学科大学教师;2)日本久留米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3)日本广岛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生院心血管生理学和内科部;4)日本冲绳琉球大学医学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部;5)日本德岛大学研究生院健康生物科学所心血管医学部;6)日本大阪Ekisaikai医院心血管内科;7)日本出云岛根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医学科教授。 索要复件地址:井上辉雄,医学博士,日本佐贺大学医学系心血管和肾内科,邮编:849-8501。电子邮箱:inouete@med.saga-u.ac.jp 2008年6月25日收到,在2008年10月21日经修订接受。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说明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教材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中学生对血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遵循认知规律,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列表,对比,收集资料等活动,准确区分三种血管。 二、设计理念: 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来区三种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通过交流,亲身体验和摸拟急救来掌握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通过讨论收集有关心血管疾病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资料来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中重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亲身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人人参与,学生参与面广,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会获得自身体验和感受,有利积累感性经验,促使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区分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种血管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渗透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学会获得自身体验和感受,有利积累感性经验,促使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是三种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并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我必须在课堂上重点强化,并通过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准备好与上课相关的课件、录像和flash以供上课使用。给学生提前发学案,让学生预习。在课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各种视频。 (2)三种血管的动画课件。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_勇强

#综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 勇强陈真 1980年Furchgott和Za wadz k i[1]发现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 ylcholi ne,ACh)介导的血管舒张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发现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 c oxi de,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ndothe li u m2dependent constricti ng fact ors,EDCFs)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黏附、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具有抑制和激活作用。随着各种血管内皮功能不断被发现,血管内皮在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 一、基本原理 血管舒张可分为内皮依赖性舒张[3]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4]。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在药物或生理刺激下,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 itric2oxi de synt hase, NOS)将左旋精氨酸(L2argi n i n e,L2A rg)转化为一氧化氮,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 heli u m2dependent rel axi ng fact or,EDRF)通过环单磷酸鸟苷(cycli c g uanosi ne monophosphate,c G MP)途径引起平滑肌细胞舒张;内皮依赖性超级化因子(endot heli u m2deri ved hyperpol arizi ng factor,ED H F)则可通过开放钾离子通道引起平滑肌的舒张;此外内皮还可产生其他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前列环素(prostacy2 cli n,PG I2),其可通过环单磷酸腺苷(cycli c adenosi ne monophosphate,c A MP)途径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EDRF及NO被认为是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最重要的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腺苷及血管剪切力的提高均可增加NOS活性,继而通过EDRF及NO的增加引起血管舒张。内皮细胞不仅产生舒张因子,亦可产生一系 (thro mboxane a2,列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endotheli n1,ET21)、血栓素A 2 TX A2)、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 i n H2,PG H2),其中内皮素1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强的收缩因子。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所介导的舒张和收缩作用保持动态平衡[1]。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不依赖于血管内皮而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如服用硝酸甘油可以产生外源性NO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4]。 二、内皮功能检测方法 1.直接测定内皮细胞产生的相关因子:主要包括血浆(或尿样)NO、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 mmetri ca l d i m et hylargi ni ne,AD MA)、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 ssue p l as m i nogen acti vat or,t P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1(type21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诊断科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与探究了解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使学生形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教材分析】“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本节教学通过对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管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2015-04-22 来源:医脉通 患者由于胸痛就诊,被送至导管室;确诊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CAD),但不足以支持诊断为阻塞性CAD。针对这些患者的传统治疗方案是治疗已经出现的各种症状。然而,通常认为这部分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不会比没有CAD的患者高。最近,有研究表明这种思路是错误的:患有非阻塞性CAD 的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要高于没有CAD的患者。 “过去,患者因胸痛就诊,虽然负荷测试异常,但血管造影可能显示正常,医生会据此告诉患者:没什么大问题,不用担心。”斯坦福医疗中心介入心脏病学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William F. Fearon说道,“我们发现这些患者会可能出现血管异常,但在血管造影片中看并不明显;如果进行深入的检查,特别是侵入性的负荷、血流量和其他冠状动脉循环异常情况的检测,就能够找出胸痛的确切原因,然后指导治疗策略”。尽管如此,这些检查程序还没有纳入临床指南,大部分医生在临床中也未采用。 “现在,在包括梅奥诊所在内的几个CAD研究中心,倾向于更加全面地评估冠状动脉生理机能,但是最初的进展来自欧洲心脏病学会,他们在指南中规定,对不明原因的胸痛患者,必须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梅奥诊所胸痛部主任、首席研究员Amir Lerman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此外,也缺少对此类患者预防和治疗最佳方案的研究。目前面对此类患者,医生必须依靠自己的临床判断。 “能够明确的是,大多数非阻塞性CA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十年风险升高,且大大高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估算的人均十年风险预期。” 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C. Noel Bairey Merz教授指出。在3月的2015ACC年会中Merz指出,“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我推荐非阻塞性CA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如果他们有症状,则建议进行抗心绞痛和抗心肌缺血治疗。需要在非阻塞性CAD人群中,开展研究预防性疗法的作用的临床试验。” 行动的依据 第一个引发非阻塞性CAD争议的研究是女性缺血综合征评估(WISE)研究。结果表明,患有非阻塞性CAD的女性与没有CAD的女性相比,心肌梗死(MI)风险升高,而且使用常规的诊断方法容易漏诊非阻塞性CAD。 2014年发表的VA CART研究(N = 37674;%患有非阻塞性CAD),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该研究主要针对2007-2012年在退伍军人事务部卫生保健系统中接受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退伍军人。VA CART研究副主任、科罗拉多大学奥罗拉医学院副教授Thomas M. Maddox等发现,经过调整,随着CAD 的增加,1年心肌梗死发生率出现上升;参与研究的退伍军人中单支血管非阻塞性CAD(HR= 2;95%CI )、双支血管非阻塞性CAD(HR = ;95% CI,)和三支血管阻塞性CAD(HR = ;95% CI,),与那些没有明显的CAD的受试者相比,在1年内发生MI的可能性更高。 “很长一段时间,心脏研究只包括阻塞性病变患者,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那些非阻塞性病变患者的具体情况。”Maddox指出,“当我们观察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

《血流的管道—血管》参考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1、以自主学习形式学习设计实验方案,观察青蛙脚蹼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青蛙脚蹼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分析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板书: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正课: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血管分为哪几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学生摸后回答。)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你摸到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出示三种血管的挂图,让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1、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定义的?2、动脉、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何?3、从挂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老师进一步依据挂图,为学生具体讲述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的特点:(1)动脉管壁一般可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层主要是弹性纤维和平滑肌,使血管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大的动脉中层厚,弹性纤维多,故弹性大。(2)静脉的管壁相对较薄,弹性较小。动脉、静脉管壁弹性大小不同与血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动脉、静脉的分布有何不同?举一至两个你知道的血管的例子。 设疑:一般说:“水往低处流”,那么,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走流回心脏呢?教书出示挂图(或让学生看书),使学生了解在四肢的静脉的内表面有一些瓣膜,叫静脉瓣。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肌肉收缩,压挤静脉,(静脉壁很薄,易被压挤)这时,两个静脉瓣之间的血液被分成两部分,上部的血液冲开静脉瓣继续往上流,下部的血液由于重力下降时,静脉瓣关闭,而停留在血管内;肌肉舒张,压力降低,下段的血压高,冲开静脉瓣,血液向前流动,这保证血液送回心脏方向,而不会倒流。 加深学生对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认识。毛细血管是一种什么样的血管?为什么叫它毛细血管?它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老师根据挂图讲述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极细,内径仅有8~10微米,管壁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但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一个70公斤的人,把他的毛细血管首尾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转一圈。 第二课时 提问引起学生探索——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定义,你推断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怎样?在血管内血流方向应该是什么样?(血流速度:动脉管内血流的速度快,静脉管内的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最慢;血流方向是:由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青蛙的脚蹼供学生观察血流情况以验证自己的判断。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方法步骤:1青蛙单毁髓放置。2 将青蛙侧放在培养皿中,脚蹼平贴在培养皿底面。3 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

血管病变评估方法

高血压血管病变的综合评估方法及干预策略 作者:心血管医生 2008-03-29 10:17:45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了高血压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新定义明确指出,不能仅靠血压读数诊断高血压,只有将血压读数与危险因素、疾病早期标记物和靶器官损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准确地表述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异常。新定义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到了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将血压看作病人心血管病总危险的一部分。众所周知,血管壁损伤是各种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提示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必须注重改善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美国高血压病检测治疗和预防协会明确指出,血管壁损伤及其程度的检测比单纯血压评估更能反映心血管病的风险水平。因此,现代高血压的诊断一方面需要检测基本的血压参数,另一方面更要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结构与功能。 一、高血压的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 高血压发生时,血管壁作为一个能感受各种损伤刺激的反应器官,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血管结构变化即血管重构主要包括:1、血管壁增厚,尤其是中层肥厚;2、阻力血管变得稀少。大中动脉的动脉壁增厚主要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即结缔组织含量增加,同时伴有随年龄增长引起的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二者叠加导致弹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与胶原比例异常,从而发生动脉硬化。血管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发应性的变化,即由于血管壁增厚导致壁与腔之间的比例明显增大,血管壁平滑肌细胞(VSMC)对各种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明显增高,且高血压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一氧化氮(NO)减少或NO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致使由NO诱导的VSMC血管舒张反应减弱,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同时,高血压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加速了弹性动脉及肌性动脉的粥样硬化过程,常见累及部位有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 因此,高血压伴随有血管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大中型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加速或斑块形成。体内各国检测血管结构和功能状态,课综合评价高血压导致的血管损伤,为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提供更为详尽的临床资料,有利于进一步指导其诊断与治疗。 二、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评估方法 高血压血管损伤的评估包括血管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检测。血管超声测定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分级有利于我们直接观察血管壁结构变化;而血管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动脉弹性功能减退,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无创性血管功能检测手段包括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大小动脉弹性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测定等。 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 血管超声可直接测量血管壁内膜厚度及观察是否存在斑块及其性质、形状来反映血管壁重构。超声测量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窗口”,是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有效检测方法。研究表明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颈动脉IMT增厚明显相关,且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消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现象并区别静脉和动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来引出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血管的种类 (1)静脉 平日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引出静脉)请同学们抬起手,看看手背以及手臂内侧的“青筋”,确定这些被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静脉。 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取血或输液吗?这与我们人体内的血管有没有关系?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动脑回答并参与体验。明白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静脉,静脉分布的较浅。 (2)动脉 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部位取血或输液?(利用生活中的体验来学习动脉) (教师演示中医切脉的方法)请同学们跟着学,把自己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一起放在自己左手手腕处桡骨端的内侧,并稍稍用力触压。你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在有规律地跳动。 这有规律的搏动就是桡动脉在搏动,还有什么地方也能感觉到这种搏动?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演示颈部动脉处告诉。请同学们用手指去触压手背上的静脉 1

一下,看有什么感觉? 引导:用肉眼能看到静脉,能看到动脉吗? 通过以上实际观察和感受,强调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动脉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处,体表不容易看到,静脉有的与动脉伴行位置较深,有的则分布于身体较浅的部位,在体表能看到。 学生跟着教师学切脉的方法。体会动脉有规律、明显搏动的感觉。从而认识到动脉血管的存在。观察一下自己的手臂,用手指去触压“青筋”,感受没有什么明显脉搏。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和结构上可能有所不同。 (3)毛细血管 还有一种血管,它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这种血管叫毛细血管。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图4-36“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及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问题: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是如何定义的? 本部分教学采用对比方式让学生明确:血管的名称是根据它输送血液的方向来确定的,血管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管分为哪几种?如何定义?通过个人阅读、分析、回答的方式解决。让学生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管壁厚薄、管径大小、血流速度方面的不同。 引导学生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进一步依据图片,为学生具体讲述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 (1)动脉管壁一般可分为外、中、内三层,中层主要是弹性纤维平滑肌,使血管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大的动脉中层厚,弹性纤维多,故弹性大。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而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这一点从刚才同学们亲自的体验中也能得到证实:手触压桡动脉时有搏动感,说明动脉有较大的弹性,而触压体表分布的静脉时则无此感觉,说明静脉的弹性较小。 (2)静脉的管壁相对较薄,弹性较小。在人体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静脉瓣,大家看静脉纵剖面图,当肌肉收缩时压挤静脉,由于静脉管壁薄、弹性小,易变形,导致血液由此向两个方向流去,静脉瓣的一方关闭,一方开放,则有效地防止血液的倒流。设疑导入:一般说:“水往低处流”,那么,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走流回心脏呢?输吊瓶时,护士用橡皮筋捆扎上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出示教材第59页图4-38“静脉瓣活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在四肢的静脉的内表面有一些瓣膜,叫静脉瓣。 问题: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讲解:肌肉收缩,压挤静脉,(静脉壁很薄,易被压挤,)这时,两个静脉瓣之间的血液被分成两部分,上部的血液冲开静脉瓣继续往上流,下部的血液由于重力下降时,静脉瓣关闭,而停留在血管内;肌肉舒张,压力降低,下段的血压高,冲开静脉瓣,血液向前流动,这保证血液送回心脏方向,而不会倒流。 围绕毛细血管是管内血液和管外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这一点,重点分析讲授毛细血管的特点(量多、分布广、管细、壁薄、血流速度慢),并指出这些特点 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林叶 综述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芜湖241000) ProgressinPathogenesisof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 ZHANGLinye (DepartmentofCardiology,WuhuSecondPeople'sHospital,Wuhu241000,Anhui,China) 文章编号:1004-3934(2015)03-0356-04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5.03.032 摘要: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一种由于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认为男性、吸烟、肥胖、高血尿酸水平、糖耐量异常、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小板功能和形态异常是其致病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微血管功能失调及障碍、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内皮活化及炎症、基因变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机制;内皮细胞;炎症 Abstract: 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CSFP)isakindofmicrovascularfunctiondisordercausedbyendothelialdysfunction.HighriskfactorsforCSFPincludesmoking,obesity,highblooduricacidlevelandabnormalglucosetolerance,highplasmahomocysteinelevels,andabnormalplateletfunctionandform.CSFPmaybeasingleclinicalpresentationofasystemicdisease,however,thepathogenesisofCSFPhasnotyetbeencompletelyunderstood.SeveralmechanismshavebeenproposedforCSFPsuchasmicrovasculardysfunction,im-pairedendothelialcells,endothelialactivationanddysfunction,inflammation,andgeneticvariation. Keywords: 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pathogenesis;endothelialcell;inflammation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slowflowphenome-non,CSFP)于1972年由Tambe等[1]首次报道,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普及,CSFP逐渐被心脏介入医生所熟悉。但目前国内外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出现的临床危害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治疗亦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就目前对CSF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1 定义、流行病学及判断标准 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成型术后、CAG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外,在CAG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临床中,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因胸痛行CAG患者中1%~7%的患者证实存在CSFP[2-3]。 目前CAG仍是诊断CSFP的唯一有效手段,采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4]计数来诊断。CTFC是计算靶血管近端有造影剂染色起至该血管末梢显影所用曝光帧数,采集速度校正为30帧/s,冠状动脉内预先给予硝酸甘油。CTFC第一帧的判定:造影剂完全或近乎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起始部并接触到血管壁的两侧,能见到造影剂开始前向运动;最后一帧的判定:造影剂进入到靶动脉末梢的标记性分支。计数时前降支和回旋支选右前斜加足位,右冠状动脉取左前斜加头位。因前降支较长,将前降支的帧数除以1.7,即为CTFC。正常造影剂全段染色计数帧数为14~28帧,如CTFC>40帧为慢血流现象。 2 冠状动脉慢血流病因 研究提示CSFP患者有多项独立危险因素,主要致病的高危因素有多种: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与男性、肥胖者相关性大[5],大部分有吸烟史,吸烟增加了 CSFP的发生[6];男性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时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7-8],且可能为CSFP的预测因子。多项研究证实尿酸水平增高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形成的危险因素;Binak等[9]对28例CSFP患者分析 作者简介:张林叶(1972—),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冠心病及高血压防治研究。Email:zhanglinye1791@163.com

血管老化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血管老化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出现退行性改变,如内膜增厚、血管壁变硬、弹性减弱、舒张功能下降,这一系列的血管改变称为血管老化。研究表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卒中都与血管老化密切相关。 一、伴随增龄出现的血管老化现象 (一)动脉管腔扩大 东京法医办公室对833具20岁到90岁尸体进行血管解剖发现,大动脉周径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两者呈线性相关,将大动脉分为五各部位进行研究: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主动脉降部、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部,其中主动脉降部相关性最强,Pearson’s相关系数达0.836。其次为主动脉弓、腹主动脉、主动脉根部和腹主动脉分叉部。女性的相关性强于男性,年龄≥60岁者相关性更强。这些提示动脉管腔扩大可以做为动脉老化的一种标志。 (二)内中膜厚度增加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定义为血管腔内膜前缘至中膜-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CIMT 随着年龄增加,从20岁至90岁,CIMT可增加3倍左右。尸检证实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壁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内膜的增厚。 (三)动脉硬度增加 弹性血管的中层包含大量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在中老年人群中,弹力纤维随着增龄也出现退化、变细、分叉、断裂,平滑肌细胞数量因为凋亡而减少,而胶原纤维数量增加。上述变化共同导致了动脉硬度增加。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经典的动脉硬度的标志。2007年欧洲心脏协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将颈股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增加作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依据,以12m/s为界值,可诊断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被认为是测量大、中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测量更为便捷,baPWV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四)内皮舒张功能障碍 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血管对物理性或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扩张,被描述为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血管舒张功能受损与衰老相关。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或女性的FMD均逐渐下降,≥60岁更为显著。 (五)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 内皮祖细胞(EPCs),是介于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定向干细胞。它主要生成和存在骨髓中,具有游走性,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目前主要是依靠细胞表面标志来区别未分化的EPCs,多数学者认为同时具有CD133+、KDR+的CD34+细胞是内皮祖细胞。老年人群血管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下降。 内皮祖细胞能够增殖分化成内皮细胞,为血管再生提供了条件。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内注射内皮祖细胞可改善左室功能。 (六)端粒长度缩短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特定的结构,端粒长度被认为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的生物标志,它随染色体复制而变短,而使用端粒酶逆转录酶则可阻止其缩短。当端粒长度达到临界值,细

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 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方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 三种血管的课件 (3)每个实验组至少准备一条小鱼。 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运输有重要作用的血液的知识。那么, 内容

注 有三种即动脉、静脉、毛细血 学生小 力是什么, 1.红细胞并排时,不能通过下列哪个管道(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2.下图中所示的血管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较粗的一端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动脉或静脉都有可能 3.人体手背上一条条“青筋”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4.静脉瓣的作用是()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二. 三种血管: 1.动脉 2.静脉 3.毛细血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尼可地尔对冠脉慢血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 舒张功能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0)与尼可地尔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尼可地尔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测fmd、apn、hscrp的水平。结果尼可地尔组患者的fmd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显著增加csf患者fmd,改善内皮功能。 [关键词] 冠脉慢血流;尼可地尔;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3-12-02 effects of nicorandil on endothelial-dependent 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 of the brachial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 wang tao1 li yuan2 xiao wenliang1 jiang zhian1 zhang xiaoguang1 yin hongshan1 zhao shujian1 zhou chunxia1 zhang song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ird hospital of heibei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050051,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for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shijiazhu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