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谈宇星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南京的历史文化风格独特,极具品味,但是在旅游开发上是一盘散沙。本文通过对民国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分析了南京民国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推出具有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专线,以及对南京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从而突出的表现了南京浓郁的民国文化气息。对提高旅游者对南京民国文化的认知度,更好的宣传发扬南京的民国文化,全力打造南京“民国历史文化游”旅游品牌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发展这一品牌,来带动南京经济发展以及南京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南京民国文化;民国旅游资源;特色旅游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tudy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Tan Yux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culture style of Nanjing is unique and has special savors, but it is a mess in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ulture resources which is belong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exploit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ltural tour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proposes that the city should to reorganiz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exsert some special traveling line which obviously have the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the city should to do a lot of things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tourism product which can feature the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show the unique culture tinge of Nanjing,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tourist s’ cogni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and make a better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culture. Make a well known image as “travel arou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developing this image; it can bring a quicker development of Nanjing’s economic as well as its tourism. Key words:The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 Especial Traveling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黄金周、自驾游、红色旅游等新名词,各种主题旅游日益发展,旅游的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同时随着旅游者的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游客对旅游当中文化的含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

各景区景点对于旅游客源争夺的关键将是该地区如何更好的挖掘其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来吸引旅游者。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如何发扬旅游文化,将是决定旅游发展的关键。旅游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而南京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沉淀丰富,特别是民国文化资源深厚。旅游界有句话:“隋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民国看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将成为发展南京旅游的重要品牌。

一、南京民国文化旅游概述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富,尤以民国历史文化遗迹最为丰富,民国建筑规模全国之最,保存最完好,分布最集中。

(一)南京民国文化与民国文化旅游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拉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南京成为民国首都。在此期间,民国政府的发展,推动首都南京的建设。民国初年,工业得到发展。出现了第一条公路,第一辆汽车,第一个公共汽车公司……在通讯方面,不仅与全国各主要城市开通了电报业务,还建成了无限电台。不仅工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发展,当时孙中山就注重了生态和城市绿化,提出建设“花园城市”。如今人们都能感觉到南京的山水城林之美。民国时期,在建筑上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吕彦直、杨廷宝、刘敦桢、卢树森等建筑大师[1]。1945年,随着那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门楼上持枪眺望的照片广为流传,南京作为民国政府首都的角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33年,推动了南京经济文化的发展,民国文化也在南京根深蒂固。在南京,到处可以看到民国的历史建筑遗迹,看到国民时期的市井生活,看到南京人的博爱精神。这些都是南京的民国文化,它是中华民国的发展在南京留下的足迹,包括有形的建筑遗迹,无形的民国气息。

民国文化旅游就是针对南京的民国文化资源展开的有目的、有南京特色的一种旅游品牌。通过民国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民国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南京的民国文化气息,感受民国都城的魅力。

(二)南京民国文化旅游的类型和特色

南京的民国文化旅游的类型主要是以民国建筑游为主。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经调查核实,现保留下来的重要民国建筑有248处、320余幢,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一批民国名人故居、外交馆舍正在申报市级文物。由于对非文物类文化缺乏保护的法律,一批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在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也有部分民国建筑所处的环境恶化或因使用不当造成破坏[2]。南京的民国建筑有等级高、类型全、历史及艺术价值高、内涵丰富的特点。

等级高: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中央级建筑多,包括国民政府“五院八部”等行政建筑,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等,其规模、等级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

类型全:按建筑原有性质可分六大类型,即军政建筑(国民政府行政院、司法院、国防部、财政部等)、纪念性建筑(中山陵、美龄宫、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雨花台等)、文教科研建筑(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医院、中央大学、中央女子大学等)、使馆建筑(美、英、法、意、日等大使馆)、公共性建筑(国立美术馆、基督教莫愁路堂、中央饭店、励志社、太平商场等)、名宅建筑(汪精卫公馆、宋子文公馆、孙科公馆等)。

历史及艺术价值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集了当时中外优秀的一批建筑师,在宁进行大量建筑创作活动,留下了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例如:中山陵的建造设计者,吕彦直。杨廷宝大师设计的中央体育场等等。

内涵丰富:民国建筑大多与历史事件、名人相关。例如:囚张楼、汤山蒋介石故居、拉贝故居等等。

二、民国文化在南京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南京现存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中,文物古迹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实物资料。朱白清先生在1934年撰写的《南京》一文中写道: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娑,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以南京市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属于六朝时期的有南朝陵墓石刻、干佛崖石窟2处。明朝的有南京城墙、明孝陵、汁泥国王墓3处。民国的有中山陵,天王府遗址、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国民政府旧址4处,南唐的有南唐二陵、舍利塔2处、太平天国的有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1处、其他时代的有雨花台烈士陵园、邓演达墓2处[3]。可见在南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六朝、明朝、民国所占比例最重。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同样以六朝、明朝、民国所占比例为大。上述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六朝文化资源、明朝文化资源、民国文化资源是南京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南京文化的品牌,也是南京在21世纪赖以发展和腾飞的不竭源泉。

从南京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明初和民国两个时期。但是明朝初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遗存相比之下不如民国时期。可以说,今天的南京,无论是社会布局、街道建筑,还是社会风俗、人文教育。都继承和延续了许多民国时期的东西。民国文化在南京这种深厚沉淀,奠定了民国旅游在南京未来旅游的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文化旅游将成为发展南京经济水平和带动旅游业壮大的龙头。

三、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民国文化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南京,它的开发现状如何呢,在开发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民国旅游资源情况统计:目前南京的民国旅游资源,经过实地调查并结合一些已有的资料,列出了以下的部分南京民国旅游资源。(见附录: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统计)[1][4][5][6]在南京的很多民国旅游资源当中,目前得到完善开发保护的民国旅游景点:中山陵、灵谷寺、总统府、南京博物院、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些景点的开发工作比较完善,目前已经成为了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是游客到南京游玩的首选之处。

但是更多的民国建筑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其中包括尚未得到修复开放或者已经用做其他用途的,不可能开放的:前者如汪精卫公馆、李宗仁公馆、阎锡山公馆等;后者如中山北路32号省人大大院,原为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山北路101号大院,原为中华民国最高法院;湖南路10号江苏省军区大院,原为中华民国行政院和国民政府粮食部,还有如各高校校区,直到如今还继续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在这些地方当中,我们完全可以选取一些进行适当的包装开发,使它们也成为具有南京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对高校校区的开发,就可以结合教育旅游进行开发。

在无形的民国文化资源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合理的开发。例如民国特色餐饮、民国市井风貌等。

南京市政府也对开发民国文化旅游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帮助。2006年2月18日,南京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民国建筑保护利用,提出民国建筑是南京重要的城市资源和

名片,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利用,成立分管市长牵头,建委、规划局、房产局、国土局、文物局协同的领导小组。市人大将审议地方立法,颁布《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规划、文物部门尽快完成民国建筑普查,完善保护利用规划,制定民国建筑三年保护展示实施计划,打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使历史资源成为城市资产,彰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特色[7]。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者对民国旅游资源的认知:对于南京的民国文化遗迹,人们熟知的还是中山陵和总统府这两个南京的招牌景点,并且认为它们最能代表南京的民国文化。其次是中山东路沿线建筑和以南大、东大、南师大为代表的高校,对颐和路公馆区也有了解,而其他的一些遗迹,有的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对大多数市民和游客来说还比较陌生。这正是我们要丰富充实南京旅游线路的重点所在。中山陵、总统府也是民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但并不是完全的,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仅凭这两个单独的景点了解南京的民国文化是不够的,要把他们放到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中,而这个环境中其他相对次要的小景点和遗迹也能起到很好的陪衬,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和立体的感受到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上缺少完善的详细合理的规划方案,使得许多文化内涵很高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开发。

专题线路特色旅游产品稀少,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品牌文化旅游专线[8][9]。南京的旅游产品基本上以一日游为主,尚未形成文化旅游专线,使旅游者不能很好的直接接触南京文化,相比之下,文化专线旅游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北京的“胡同游”。使游客能直接接触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景区硬件软件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景区存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例如停车场所不够,景区保护不得当,导游人员不足,景区的管理力度不足等。很多旅游景点在黄金周等旺季时候接待能力不强,普遍出现以上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来南京的游客只对中山陵、总统府有所了解,对于其他景点很陌生,一方面是游客的认知问题,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要发展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就得加大宣传。

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要始终放在开发的前面。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和急攻近利等短期行为 [10] 。例如:对于那就旅游文化的开发,欠缺合理的规划设计。沪宁高速的出入口设在了中山门,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建筑-下马坊。为了宁杭公路的道路拓宽需要,被迫迁移。这些都不利于南京旅游资源的良性合理的发展下去,因此,在开发的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护,然后再合理开发。

四、南京民国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无疑,民国文化旅游是带动南京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之一。民国文化便是南京城市的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之一。那么,如何更好的发展南京的民国文化旅游呢?

(一)挖掘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对南京的民国文化遗迹加深挖掘,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拓展,以目前尚存的遗迹为载体,探究其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使之不仅是南京文化的一部分,更能成为南京的象征。在这点上,南京可以借鉴北京、西安等城市的经验,人们想到北京、西安的旅游,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明清文化,唐文化。而南京呢,给人的感觉就是定位不够清晰,的确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但是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却不多。这些年来,南京的旅游主管部门已经逐渐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了“相聚博爱之都,牵手快乐旅游”的宣传口号。但是目前在世面上没有看见哪家旅行社推出民国特色旅游线路。如果民国特色

旅游线路和华东旅游线路一样热火,南京的民国文化才是得到了真正的开发。

(二)特色旅游规划

在南京发展“民国特色旅游”,应该首先进行“特色旅游”专线规划,在规划中强调历史性、建筑艺术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即将景观与历史事实、名人活动结合起来;将景观与民国建筑的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将景观与旅游活动中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

将景观与历史事实、名人活动结合起来,这是根据其距今时间较短这一特殊性来确定的,它是牵动“民国特色旅游”专线的灵魂。一个较平淡的景观,只要有名人—留芳千古者和遗臭万年者—在此有相应的活动,便赋予了这一景观精神上的力量。如位于鸡笼山北极阁上的宋子文公馆东北数十米的一座古典式双层建筑,因是当年蒋介石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地方(囚张楼),而成为人们频频造访的对象。汤山别墅亦因蒋介石夫妇常在此沐浴更衣而为人瞩目。

将景观与民国建筑的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在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发展起来的。公共建筑虽提倡“中国固有形式”,但实际上是采用了“中西合壁”的混合式(又称古典式),它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注重功能性,外观则以传统的大屋顶覆盖,这是民族形式与外来建筑风格融合后所作的创新探索,别具一格。居住建筑中突出发展了独户舒适型花园住宅,它的建筑形式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的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将景观与旅游活动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就是要在规划旅游专线时,不忘记旅游者的需求和娱乐性能,要在环境上创造视觉上的美感,交通上提供沿途行进中的方便,游览点上安排一定的休息和娱乐设施,在整体上给人以舒适感。例如南京的1912。就是集休闲娱乐为主的场所。那里的建筑充分体现了民国风格,还包含了现代流行时尚。

(三)特色旅游专线设计

1.中山陵园以及附近建筑群

中山陵-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群(灵谷寺)-谭延闿陵园(灵谷寺东)-邓演达墓(灵谷寺东)-美龄宫-流徽榭-音乐台-光华亭-藏经楼-天文台。

此线路由于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林木蔽天,景观丰富,特别是全国著名AAAA级景区中山陵。所以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各景点的线路一致,所以交通便利,可一并游览。

2.中山路沿线

(1)中山东路沿线:原中央博物院-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俗称东宫)-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俗称西宫)-原励志社-原中央医院-原中央饭店-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

(2)中山路及中山北路沿线:原国民党司法院和司法行政部-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原首都饭店-原国际联欢社-原国民政府铁道部、交通部-原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

中山路一条线原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走过的中山大道。该线路上民国政府的历史遗存比较多,但是开发为景点的很少。很多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与开发。并且很多遗存已经看不见了,例如原来的励志社现在为钟山宾馆。所以该线路适合车游。

3.长江路沿线

中国共产党国共谈判办公原址(梅园新村)-总统府-原国民美术馆-原国民大会堂

该线路上景点多为开发了的,特别是总统府和梅园新村,是来南京的游客必玩的景点。

4.鼓楼、山西路周围的名人官邸专线

宋子文公馆-囚张楼-李宗仁公馆-孔祥熙公馆-汪精卫公馆-阎锡山公馆-赛

珍珠故居-拉贝故居

在名人宅邸的游览线上,一定要有名人的生平介绍和与本宅有关的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异闻趣事,赋予旅游点以生命力和精神因素,使死的建筑活起来,从而使得参观者在直观、轻快的环境中了解史实。

5.民国学府专线

原金陵大学建筑群(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建筑群(东南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江苏分院)

当年的民国学府如今仍然是著名的教育院校。对于该线路的旅游,目前不太容易开发。

6.民国使馆建筑游

比利时大使馆-法国大使馆-日本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罗马教廷公使馆-美

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

7.历史街巷休闲游

开辟糖坊桥、廊坊街、估衣廊、碑亭巷等老街巷,是南京民国市井社会的缩影。

以上7条特色旅游专线,是将南京的各个民国旅游资源整理后规划而来。但目前还有很多的民国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些建筑,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应当有序,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四)新资源的开发

对于目前已作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民宅的遗迹,应该适当选取其中一些进行搬迁调整,以开发新的民国旅游资源。如颐和路公馆区可以在不影响办公和居民的生活的前提下,选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两幢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和游客进入参观,还可以在其中进行民国史料展,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让人们更加了解那一段历史。在李宗仁的办公室里坐会儿,在于右任的书房前拍张照片留影,完全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让游客体验到在那个时代这些名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感受。

(五)加大宣传力度

南京现在已经拥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这已成为宣传南京旅游的一个亮点。南京的每个景点或具有开发潜力的遗迹自身也要有宣传意识。孙中山纪念馆就由于位置较偏宣传又较少使得它同与之相关的中山陵相比,显得冷清很多。此外,每一位南京市民也都应有宣传意识,身为文化城市的市民更要主动地去了解关注。弘扬南京的特色文化也不仅是旅游业的任务,城市运行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发挥力量。比如培养出租车司机、旅游商品专卖店、窗口商业区工作人员的文化意识都可以增强宣传的力度。

再一个,重视通过新闻媒介、影视传播、网络信息的方式,向全世界报道南京独一无二的民国文化资源,它们现在的生存状况、受保护的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的现状。目前宣传得较好的是集中展示民国文化的总统府,内部设有民国文物史料陈列室,展示了总统府文物史料、原国民政府五院的文物史料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军政主官寻踪》等;复原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起居室等具有民国文化特色的陈列;还展示了总统府里各种中式、西式、中西合璧的建筑,如兼具中西风格的大门、“子超楼”、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办公楼等民国建筑。总统府的开发是南京对民国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一个典范,其陈列和展示都是别具特色的,见诸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也是匠心独具的。

(六)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发展民国文化,不能忽视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一个城市有没有特色旅游商品,对其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映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苏州有丝绸、苏绣;无锡有泥人、酱排骨;杭州有龙井等等。南京也应该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速度。

要发展民国文化旅游产品,民国美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南京有金陵厨王为张学良将军所治嘉宴--“少帅宴”中的金陵烤鸭、麒麟鳜鱼、蜜

汁山药、菊蟹盒等名菜,于右任亲笔书写店招的清真马祥兴菜馆的美人肝、凤尾虾、蛋烧卖、松鼠鱼四大名菜。还有久负盛名的民国时期八大家板鸭和盐水鸭店:韩复兴、濮恒兴、魏洪兴、马长兴、老宝兴、刘天兴、信府河的陈厨子和七家湾的王厨子等。南京城的各个老字号的菜馆应有意识地恢复和发扬传统的招牌菜,让人们在享受民国文化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美味的饮食大餐,既饱眼福又饱口福[11]。

另外,对于典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在适当地点设立旅游购物中心,向游客展示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旅游者,制作精美的著名民国建筑模型,如总统府大门、中山陵、美龄宫等等,供旅游者、建筑爱好者收藏;可制作带有民国建筑图案、民国名人手迹地针织品,如T恤衫、背包等等;制作其他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如纪念章、云锦制品、服装、绘画、图片、音像制品、书签、藏书票、明信片等等。

(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12]

近二十年来,南京虽然对民国建筑做了一系列保护规划和对策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尚未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民国建筑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对非文物类文化遗产缺乏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措施,相当部分的优秀民国建筑未列入文保单位。随着城市建设加大,不少民国建筑在道路拓宽或旧城改造中被拆除,有的民国建筑或建筑片区被随意搭建,设置广告和商业装潢等,被违建和现代建筑“淹没”了。

为此,南京政府制定了几条措施来保护和利用民国文化资源:(1)“保下来”,公布重要民国建筑保护名录,挂牌保护;(2)“亮出来”,拆除违章搭建及广告,修缮房屋,整治周边环境,让民国建筑“透亮”地展示出来;(3)“用起来”,置换功能,利用民国建筑辟出展览馆、名人纪念馆、特色休闲街等,赋予历史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功能,注入活力。如广州路拉贝故居,百子亭依托傅抱石、徐悲鸿故居等建设“字画书卷街”。现状很好的民国建筑片区,可分批腾空住户、单位,将居住、办公功能置换为休闲、旅游功能,如颐和路公馆区、梅园新村街坊和慧元街,可沿用上海开发“新天地”和南京1912街区做法,将民国建筑开辟成酒吧休闲街或文化活动区;(4)“串起来”,设置民国建筑标识系统,组织各片区、主题民国建筑游览线[7]。

合理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使得南京的民国文化旅游良性稳定的发展下去。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崔峰老师地悉心指导下完成地的。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内容的确立,崔老师都对我严格要求,详细指导,耐心支持。

感谢我的同学,同时对所有教过我课的老师和关心我的老师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陆素洁,肖飞.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 暴雪.南京要让民国建筑成为城市品牌[N].江苏商报,2006-4-28.

[3] 朱明.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与价值评估[J].现代城市研究,2004,(5).

[4] 吴江,马德财.南京的民国旅游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5,(6).

[5] 龚良.论南京“民国特色旅游”[J].南京社会科学,1995,(4).

[6] 严为洁,姚亦峰.南京民国城市风貌调查及其保护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2).

[7] 顾巍钟.南京打造“民国文化看南京”品牌[N].新华日报,2006-4-28.

[8] Thorburn A. 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 Does It Work With In Europe [J].Analyst,1996,(6).

[9] Zhao Peng, Xu feng .Analysis o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R].The 8th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2002.

[10] 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1]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2,(3).

[12] 冯蓉.民国文化南京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名片[J].档案与建设,2004,(9).

附录:

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