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
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语言的使用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隔,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流动不断加大,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环境中,各族居民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促进了语言间的接触与影响。
这必然会使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语言态度的变化。
有关语言态度,专家学者多有论述。
语言观念又称语言态度(language attitude) ,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
语言是人们交际思想、传达信息的工具,与人们的各种行为、社会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或接触另一语言时,必然会产生对语言使用价值的认识,形成对语言价值的种种估量。
在双语和多语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作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
由于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对语言人的语言观、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特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语言态度,常常就会有相应的对待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心理反映。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和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流,并切身感受到除了精通本民族语言之外,还要掌握城市族际语汉语,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这必然会使人们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
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语言态度的变化。
城市化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变化给维吾尔语的交际功能和结构层面都会带来相应的影响。
本文以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城市维吾尔族居民的语言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维吾尔族语言态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云南滇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云南滇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李强【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呈现形式,而文化则是语言的真实内涵.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视角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对全球背景下维系民族文化多样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3【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滇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保护【作者】李强【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G112濒危语言(endangeredlanguage)指的是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某种语言,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使用它的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的语言。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大致有:(1)失去了国家形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或区域语言。
(2)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
(3)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
(4)当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加速了优势语言的兴旺和弱势语言的式微。
(5)语言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大小的影响。
有些族群在母语受到强势语言威胁时会采取强烈的反抗以争取权利,而有些族群则自愿放弃将母语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不同的濒危语言,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特点方面存在的差异,因而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分别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接壤,云南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有土著民族26种,其中跨境民族15种,其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大杂居、小聚居。
云南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汉藏、南亚两大语系中的4个语族11个语支的22种语言。
滇西地区有9个地、州,共辖55个县、市,土地面积为2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3%;人口为1374.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45%。
浅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部长论坛BUZHANGLUNTAN浅谈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文/锡林郭勒盟委统战部马峰一、选题背景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我们应当重视和花大力气保护的财富。
但是由于当前各种主流文化、强势语言以及全球化、互联网等对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冲击,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现状堪忧,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一定影响。
本文从少数民族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切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语言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论述新时代下怎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事业。
二、语言的本质及其价值对于语言,我们十分熟悉,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语言。
但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对语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人们能够借助语言来了解相互的意图,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语言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它能够将人类的文明进程记录下来,供人们反思和探索,属于一种社会现象;第三,语言又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的创造,是一种特有的事物。
虽然动物也会发声,也会用声音来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但是这种声音较为机械,不能称之为语言。
语言与绘画、艺术、建筑、文学等意识形态一样,是人类感情和思想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早在18世纪,赫尔德、洪堡特等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就发现并阐述了语言与思维之间、语言与文化之间以及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赫尔德和洪堡特通过比较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比较不同民族(族群)语言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出人类的思维具有语言性的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并决定和影响思维;他们还通过考察各民族语言,乃至文化在历史中的12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卒脇瀑GLUNTAN演进和发展,发现了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发展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指出人类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语言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纽带”等观点。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作者:邓晗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5期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少数民族人权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少数民族重要标志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和外来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认为,我们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来看,还是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来看,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尊重和保护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13-0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烙上属于各自民族的印记。
在我国,各民族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例如,苗族,其主要聚居在湘西、湘南、四川、贵州等地。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
是否应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首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是维护民族多元文化的需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些语言和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语言和文化就有可能逐渐消失,导致民族文化的单一化。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萨普尔·沙皮罗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灵魂也将随之消失。
”。
其次,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如果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不到保护,就有可能导致这些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受到威胁,进而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
因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世界语言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是维护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因此,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反方观点,不应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首先,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可能会增加社会成本。
在现代社会,通用的语言对于各种社会活动非常重要,包括政府管理、教育、商业交流等。
如果过多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就有可能增加翻译和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对社会经济造成负担。
其次,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可能会加剧民族主义情绪。
在一些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往往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甚至会引发民族分裂和冲突。
因此,过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可能会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造成威胁。
最后,国家资源有限,应该优先保护通用语言。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应该优先保护通用语言,以便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可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但不应该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
综上所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但也需要权衡各方利益,避免出现过度保护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浅论散杂居地区保护回族传统文化的对策

程度上, 直接体现 了和民族服饰紧密相联的政治制度、 宗教信仰、 道德观念的某些特点,同时它的形式变化又与本民族的历史变 迁、 自然环 境 、 风俗 习惯 、 生产 劳动 等密切 相联 , 这些客 观 因素又 反 过来 影 响着 服饰 。 由于河 南省 的回 族穆 斯林长 期与 汉族 人 民 0 居 住在 一起 ,他们 的服饰 基本 与汉族 一致 。特 别 是年 轻人 的服 饰, 由西 装革履 、 夹克衫 以及 各种 时装 构成 。 中青年 妇女也 紧跟 时 代潮 流 , 剪短 发 、 烫卷 发、 穿高跟 鞋等 , 已难 以辨别他 们 的民族 成 分 , 且戴 小 白帽和 戴盖头 的人数 明显 减少 , 并 只局 限于在 清真 寺 做礼 拜 的老年人 : 在文 学艺 术方面 , 河南 省 民委和 省作家 协会 召开少 数 民族 文学 作者座 谈会 。开 展 了三 届 中原回 族文 化研讨
切财富,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 关于伊 斯兰 文 化和 回族 风俗 习惯 的关系 , 白寿彝 教授指 出: 技能 、 社会 经验 、 知识 、 风俗 习惯等 。 ”) 由于 种种 原因不可 能 “ 人类 伊斯 兰教 是和 回族 有悠 久 历史 关系 的宗教 。 某些 具有 普遍 性 的 创造 同一种模 式 的文 化 , 种不 同模式 的文化 却将人 类塑造 成 民族 习惯, 饮食 婚丧 等, 史原 因来说 l 而这 如 从历 也和伊 斯兰 教有 关 。 岫 了不 同 的群 体—一 些 各具不 同文化 特征 的 民族 。因此 , 一个 民 伊斯兰 文化和 回族 的关 系首先 表现在 饮食方 面 , 回族穆 斯林不 即 族之所以成为民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 自己独特的文化。 吃猪 肉 , 饮酒 。 古兰 经》 不 ‘ 的书面 语言 是伊斯 兰文 化 的重要 组成 散杂 居地 区回族 传统 文化 的现状 部分 , 是伊斯 兰教信 仰 和法律 的源泉 , 是穆斯 林的最 高行 为规 范。 般来 说 , 同文化群 体之间 的实力对 比是不相 等 的。实力 < 兰经》 二章 13节 、 五章 3节 、 十六章 l5 中都 明确 不 古 第 7 第 第 1节 强 的群体 占优势 , 实力弱的群体居劣 势 , 文化成 分转移 的方 向就是 规定 了 回族穆 斯林 禁食 猪 肉 。同时 , 不喝 酒也来 源于 ‘ 古兰 经》 , 从实 力强 的群 体到实 力弱 的群 体。在河 南省 , 回族穆 斯林长 期在 其 中提到关 于酒 的地方 有三 处 ; 节 日也 显示 了回族和 伊斯兰 回族 “ 大杂 居, 小聚居 的环境 中生活 , 由于长 期与汉 族杂居 , 并共 同进 文化 的密 切关 系 。回族 的开 斋节 、 古尔邦 节 、 圣纪 节都 来源 于伊 行频 繁 的生产 实践和 社会实 践活动 , 更多 的是接触 并接受汉 民族 斯兰 教 ; 回族服 饰 主要 表现 在头 部 , 即女 的戴盖头 , 的戴 白帽 。 男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怎样实现的

鉴真东渡:鉴 真前往日本传 教,促进了中 日两国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4
与民 制族 度政
策
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与实 践
秦朝:实行郡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统 一度量衡,促进民 族融合
汉朝:实行和亲政 策,加强与周边民 族的联系,促进民 族融合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 族政策,设立安西都 护府,加强对西域的 管理,促进民族融合
基督教传入中国: 明朝时期,基督教 通过西方传教士传 入中国,与中国本 土文化融合,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基督教文化。
6
发的经 展交济
流贸 与易
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交 流现象
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西方,促 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交流
茶马古道: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 西藏,促进了茶叶、马匹等商品 的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东南沿 海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 促进了丝绸、瓷器等商品的交流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如汉族的儒家思想、汉字、诗词等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创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舞蹈等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藏族的唐卡、傣族的泼水节等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如汉族的春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等共同庆祝的节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交流对民族融合的影 响
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经 济合作与交流
添加标题
茶马古道: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西 藏、尼泊尔的贸易路线,促进了民 族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 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 非洲、欧洲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感
谢
观汇
看
报 人 :
XXX
通婚与杂婚的例 子:如汉唐时期 的和亲政策,清 朝时期的满汉通 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作者:朱辉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9期
【摘要】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在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的积极作用下,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处于混居、杂居的社会生存状态。
这些杂居的少数民族群体流动性大,社会生态脆弱,民族语言在族群人数少、自身语言的落后性,以及强势语言的冲击等影响下,很多处于濒临消亡的危机状态。
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文保护,是维持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部门与时间赛跑,尽快制定保护方案,组建专业队伍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储备。
本文将对此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还请业内专家指正。
【关键词】民族杂居;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功能传承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根据调查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存在着130多种语言,30多种文字。
[1]语言是民族文化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主要载体,是各民族人民实现沟通交流,增进互动联系的纽带,也是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差异性的重要形态。
在我国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的推动下,尊重和保护各民族语言是提高各民族社会地位,心理尊严,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的有效方式之一。
针对我国民族杂居、混居的社会现状,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脆弱,同时,在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的快速变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在汉语言强大的同化作用下,使得杂居区的各民族语言呈现出客观交流环境弱化,传承断代的问题。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加强民族语言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存在感和自豪感关键措施,时不我待,应加大力度规划部署。
一、少数民族杂居民族语言生存现状与危机分析
(一)民族语言地位较弱,发展濒危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杂居区主要位于西部偏远地区,受制于地缘位置偏僻,交通条件的阻碍,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相对比较闭塞。
一方面,该区域的各民族语言根据民族群体的多寡来决定语言使用频率的高低,族群人口较多的民族会让其语言成为通用语言,族群人口较少的民族为了与其他民族交流沟通,往往会掌握第二语言,这就使得本民族母语的使用范围缩小了。
久而久之,随着人们追求生活的便捷性,本民族语言使用场景地位的弱化会让本族群人民因沟通成本的影响,逐步使用族群人口多的语言来代替,成为提倡交流沟通的工具。
另一方面,随着少数民族年青群体都去大城市工作、生活、定居,因生存需要更容易地掌握生活资料和社会信息,其会逐步抛弃自己的母语,使用通用的社会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这就促使杂居区的民族语言传承出现断代的风险。
一旦民族语言族群使用人口缩减,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二)民族语言投入力度不够
民族杂居地区语言的复杂性,让生活其中的孩子们不能受到单一语言的熏陶来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会跟随社会现状掌握更容易交流的母语外的语言,这就使得其民族母语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和使用空间都大大缩小。
语言教育是实现语言应用与掌握、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形式。
虽然民族杂居区的学校教育实行的是双语教育模式,但是,现实教学情况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缩小课程教学难度,老师们常常直接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课堂沟通语言,往往会忽略其民族语言的传授。
与此同时,汉语言作为我国唯一的通用语言,得益其强大的现实沟通意义和文化影响力,也使得学生更乐意学习汉语,一是能够跟上课本知识学习的步伐;二是能够满足考试升学的需要;三是能够与世界最新的科技、文化、艺术信息保持同步。
第三,受制于民族杂居区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本民族语言在封闭的环境下没有与时代保持同步,使得老师无法用民族语言来科学准确地阐释课本教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的式微,是自身短板与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二、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意义阐释
(一)有利于民族和谐
民族杂居区经过历史的磨合,形成稳定和谐的生活现状,是因为各民族相处的过程中达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首先,各民族之间因为共同民族语言的使用而能够建立交流互动的渠道,形成良性的社會共存关系。
其次,各民族本身的语言也能因有稳定的族群使用人数能够一致延续下去。
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基础。
因此,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存在着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少数族群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够促进其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以积极正面的形态面对社会生活。
一旦民族杂居区因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而出现外来语言冲击,民族语言失去了话语权、使用权,那么会对民族心理产生失落,受到威胁的影响,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存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字典”[2],承载着各民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文化形态各自的内涵与魅力。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每个民族自身在历史进程中面对宇宙星辰、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人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出人类精神文明百花齐放的状态。
而且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衰,则民族弱。
杂居区各民族语言能够共生共存,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与理解。
一旦出现一方民族语言强势,另一方民族语言被剥夺使用机会的情况出现,便会出现一方民族文化对另一方的侵蚀,将使得民族文化失语而出现民族精神出现空白的局面。
三、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策略
(一)加强民族语言研究,分析民族语言特色与发展规律
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如果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将使其丰富的语言特色随着使用人群的减少而无法得到保存。
因此,加强民族语言研究,让其语言的功能性、文化性能够在获取其民族语言海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储存,一是能够让民族语言继续延续;二是能够在未来民族语言教育中找到相应的资料。
在民族语言研究中,要拓展研究的广度,应该从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使其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
其次,要以专业的眼光加强民族语言的深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语言资料的收录,更要分析其语言特色、带有规律性的系统特点,为其民族语言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引导政策。
(二)合理使用语言政策,营造良好的民族語言使用环境
首先,要明确民族语言在民族杂居区的使用功能定位,在语言使用方面,可以将民族语言分为社交工具类和文化传承类两种形式,对于前者只需合理引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于后者需要加强文化保护工作,要培育传承人,避免其断代的情况出现,比如,以文化旅游的形式对外宣传,吸引社会资源的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其民族语言的关注度,也能够激发其使用者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3]其次,民族语言政策要做到对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失衡状态的现状,是鼓励引导各民族语言都有合理地生存空间,还是根据民族之间的自由交流任其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利于相关部门进行针对性的执行。
所以,政府需要从民族杂居区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心理感受等层面做好全面的调查,制定能够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策略,加强资源引导,提高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功能传承的影响力。
(三)用民族语言教育延续功能性传承使命
民族语言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而学校教育是民族语言让孩子们传承的重要渠道。
民族杂居区的学校教育,虽然实行的是双语教育,但采取的是当地使用较多的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语言教学的,这是基于社会现实和教学效果的考量,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学校教育还需要注重民族杂居区部分层次较低的民族语言的传授与使用,不然的话,这些语言将会因后继无人而出现功能性传承断代的情况,这些民族语言背后的文化保护也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因此,开设合理的课程,对相关的少数民族人群进行其层级较低的民族语言教育,有利于其民族身份的认同。
四、结束语
总之,民族杂居区的民族语言生态敏感脆弱而复杂多变,政府要营造尊重各自民族语言发展的良好氛围;各族人民群众要本着历史责任感的态度,在家庭、朋友聚会等交流中善于使用本民族语言;学校要加强对各族学生各自语言的传授与引导教育,让各族学生既能用汉语这种通用语言实现广义的无障碍交流,又能够用本民族语言延续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尚巾斌.民族杂居区民族语言的文化保护与功能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7):230-233.
[2]熊及第.湘西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保护[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2):84-87.
[3]韩星.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赢未来,2017(5):18.
作者简介:朱辉(1965-),女,湖南武冈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学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俗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语言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保护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YJ2017G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