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理学的任务是掌握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教学内容着重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生理学实验内容合并在机能学实验中学习。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临床心理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 大纲中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 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 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 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 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 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0 学时,均为理论课。

四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主編,6版,2003年12月。

II 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负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掌握内环境与稳态;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掌握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了解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掌握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和形成的基本原理,兴奋性和兴奋的物质基础,神经- 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原理及其力学分析。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和入胞。(二)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掌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

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

(四)掌握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熟悉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掌握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横纹肌收缩机制及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熟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原发

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

(四)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

一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其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理止血机制、血型与输血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和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掌握红细胞生理,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

(三)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掌握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四)掌握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了解Rh血型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二)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

(三)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控

制。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熟悉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音的产生,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微循环的组成。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肌细胞的分类。掌握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窦房结及浦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掌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熟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熟悉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掌握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熟悉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掌握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三)了解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熟悉心肌收缩的特点。掌握心动周期概念。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熟悉心音的分类及产生机制。

(六)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了解心脏做功量,

熟悉心泵功能的贮备。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分类。熟悉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

(八)掌握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熟悉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十一)掌握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以及延髓心血管中枢。了解舒血管纤维和高位中枢。

(十二)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三)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

和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四)了解局部血流的调节。

(十五)了解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及蒲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三)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心音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

(六)心泵功能的评定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心

泵功能的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分类。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八)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十一)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舒血管纤维。延髓心血管中枢,高位中枢。

(十二)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十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四)局部血流的调节。

(十五)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

第五章呼吸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血液中以化学结合形式的气体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呼吸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

(二)熟悉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和呼吸运动,掌握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掌握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

(三)熟悉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熟悉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熟悉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四)掌握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

(五)了解换气的原理,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掌握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六)熟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掌握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掌握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七)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熟悉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掌握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呼吸三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

(二)肺通气: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

(三)肺通气的阻力: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四)肺的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换气的原理,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

(六)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七)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及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掌握各种消化液的成份及其作用,掌握胃的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熟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熟悉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

(二)熟悉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

(三)熟悉胃液的性质,掌握胃液成分和作用。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掌握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

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四)熟悉胰液的性质及胰液分泌的调节,掌握胰液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熟悉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五)了解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六)掌握吸收的方式和部位。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教学内容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

(二)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

(三)胃内的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四)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五)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

(六)吸收:吸收的方式和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情况。掌握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二)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了解直接测热法原理,熟悉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和基础代谢。

(三)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熟悉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掌握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

(四)熟悉温度感受器,掌握体温调节中枢,熟悉体温调定点学说。

三教学内容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直接测热法原理、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基础代谢。(三)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

(四)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教学目的

了解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尿浓缩稀释机制。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熟悉清除率的概念,了解排尿反射。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熟悉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二)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概念以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熟悉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四)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了解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

(五)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熟悉球—管平衡。掌握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掌握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熟悉心房钠尿肽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六)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

(七)了解尿的排放。

三教学内容

(一)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四)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

(六)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

(七)尿的排放。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物特性,光与声音的感受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感受器及其分类,掌握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

(二)熟悉简化眼,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熟悉眼的折

光能力异常,掌握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熟悉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掌握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的概念。

(三)掌握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熟悉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掌握基底膜的振动和

科蒂器的换能作用,熟悉行波学说。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四)熟悉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五)了解其它感受器的功能。

三教学内容

(一)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及其分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二)眼的视觉功能:、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眼的折

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

(三)耳的听觉功能: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

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四)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五)其它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了解神经组织和中枢神经结构的基本功能、脑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机制,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经典的突触传递原理,主要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掌握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和突触后电位(EPSP、IPSP)。

(三)了解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四)熟悉神经递质及受体,掌握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了解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

(五)了解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熟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六)掌握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

(七)掌握中枢抑制,了解中枢易化。

(八)了解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掌握感觉投射系统及功能。熟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熟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九)了解内脏感觉传入通路;掌握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了解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十)熟悉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掌握运动单位的概念和脊休克,熟悉对侧伸肌反射,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机制。

(十一)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了解脑干对姿势调节。

(十二)熟悉大脑皮层运动区及下行控制运动的特点。熟悉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熟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十三)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熟悉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十四)掌握脑电图及波形(α波阻断)和皮层诱发电位。熟悉觉醒状态的维持。熟悉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

(十五)熟悉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熟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

一侧优势大脑半球。

(十六)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EPSP、IPSP),(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四)神经递质及受体,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

体),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

(五)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六)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

(七)中枢抑制、中枢易化。

(八)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九)内脏感觉传入通路、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十)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脊休克、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机制。(十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调节。

(十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

运动调节功能。

(十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十四)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脑电图及波形(α波阻断),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

(十五)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

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半球。

(十六)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教学目的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原理。掌握内分泌的概念,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岛和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激素的概念,熟悉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熟悉激素作用的机制和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掌握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熟悉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及作用。(三)熟悉腺垂体分泌激素,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熟悉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

(六)了解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七)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熟悉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

(八)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掌握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熟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九)掌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制。熟悉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十)了解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三教学内容(一)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三)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

(六)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七)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

(八)肾上腺髓质激素: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九)胰岛的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十)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第十二章生殖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男性生殖和女性生殖的基本知识,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熟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三)了解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女性生殖: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在授课

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

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

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

强师生的互动性。

2.实验教学:现生理学实验已合并为机能实验学。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课后讨论等。

四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期末理论考试占80%,平时测评成绩占2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③710体育学综合(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__2019年学术型体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710体育学综合 适用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考试内容含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两部分,分值分别约为150分。 (四)基本题型结构(每一部分)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2门体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主张。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五四”以后的中国体育产生了哪些巨大影响? 4、前苏联的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有哪些特点? 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现出体育课程哪些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有哪些基本要求? 4、不同学段学生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5、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6、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哪些基本要求? 7、不同学段学生认识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 8、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有哪些? 9、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有哪些基本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何谓学校体育?其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2、何谓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 3、试述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 4、试述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5、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6、试述学校体育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取向及其特点。 7、当前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什么? 8、试述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 9、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有哪些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试述体育课程的特点。 2、试述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体能发展的 适应性规律。 3、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 4、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5、体育课程实施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6、试述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7、试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1、试述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正确处理好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 4、如何提高人们参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积极性? 第六章体育教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4、了解观察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掌握观察的技术与方法; 5、了解访谈的类型、特点和程序,掌握访谈的基本技巧; 6、了解和掌握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以及问卷法的设计; 7、了解和掌握测验法的特点、类型以及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8、了解其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 难点: 1、掌握心理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及控制技术; 2、掌握心理学科研中选题的方法; 3、问卷法的设计; 4、研究论文的撰写。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一、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心理学是具有不同分析单位的学科 三、心理学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 第二节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一、一般人的探索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二、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第二章选题与取样 (6学时,讲授6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第一节选题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原则 第二节查阅文献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二、文献的来源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 第三节取样 一、取样与选题的关系 二、取样的类型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何查阅文献,写出自己的思路。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范型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认知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知心理学 2、课程类别:必修课 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预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二、课程目标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精密、科学、巧妙的实验设计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弄清楚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四、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 “鬼城”模型 (四)优势效应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运动生理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体育专科或同等学历 二、考试目的 《运动生理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包括掌握一般概念、运动生理学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竞技体育运动和大众健身运动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能力。《运动生理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体育教育及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的深度与体育专业本科相应的知识面趋于一致。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试题总数:38~40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主要知识点以及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但是题量不大,难度也不大,涉及范围比较广。题目多为记忆性和理解性的,计算性的题目类型较少。 6、题目类型: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或不选不得分。每题1分,共15分) (3)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全“√”或全“×”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

(4)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5)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6)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四、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1)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2)掌握兴奋及其产生、传导;肌肉收缩的过程及原理; (3)掌握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4)掌握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能量代谢 (1)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2)掌握不同途径合成ATP的总量及效率及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了解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掌握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中枢对姿势和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章内分泌调节 (1)了解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及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2)掌握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 (3)掌握总要内分泌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及激素对能量代谢的调控。第五章免疫与运动 (1)了解免疫学基础; (2)掌握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 总学时:24(一学期) 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音乐教育学院 六、内容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体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意蕴,进而产生学科兴趣并形成对人心理与行为的探索态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好基础。 本课程共分九章,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脑与心理、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人格、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心理。 七、教学形式: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演示法、图式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诱导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进行教学。 八、课程教材: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九、参考教材: 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十、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弧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010073 2.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3.总课时:50 4.总学分:2 5.开课时间:第4学期 6.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学科。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与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开设这门课程不仅可以直接增进学生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学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促使人们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更好地去解释和预测到人的行为,进而提高人们实际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对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归纳、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重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社会化;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沟通;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社会角色;文化与人格。 本课程属于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都属于心理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该在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并对社会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哲学有一定的基础。 3.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中,积极推行亲验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创建学习型小组,培养学生在共同目标下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享知识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问题,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难点: 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经典实验和结论,要求对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要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五、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参考教材: 1、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版 3、郑全全著社会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年1版 4、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xercise physi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2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 1.了解能量的分类 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 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 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 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 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 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 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 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 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 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第一节血液的概述 (1/2课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以及血液的功能 2.理解运动对血液成分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血液循环的原理(1课时) 1.理解心脏生理与血管生理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内容

实验心理学教学大纲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本课程力图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过程,培养学生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心理实验设计理论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及方法,具备独立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报告撰写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及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升学必考科目之一。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修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了解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认识和理解科学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分析实际心理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实验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已学的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达到体验心理学研究过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科学研究伦理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道德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实验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技术及方法,感觉实验,知觉试验,记忆实验等。 3.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对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了实验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现象做出初步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实验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2)方法能力:本课程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给出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及讨论提示。

工程心理学-教学大纲

《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60122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sychology ◆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三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和应用极为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工程技术、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学、人体测量学、营销学、美学等学科内容。本课程从宜人性角度介绍了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方式、运动系统的机能、作业岗位等特点,讨论了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环境、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舒适性、有效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问题。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系统设计观,树立工业产品设计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能初步通过对工具、机器、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解决有关工作的效率、舒适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学习以人机工程学所涉及到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的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适当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若干专题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表述能力。本课程强调小组学习,由学生根据教案,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资料解决问题,以获得最有效率的学习。通过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工作台椅与手握工具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人机工程学实验。 (二)教学难点 人机工程学中的常用人体测量数据及应用;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学时: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 参加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年月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版(宋体五号,无缩进,段前段后0行,行距20) 一、本课程的类型、性质和任务(宋体四号加粗,无缩进,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下标题同)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以其崭新的理论和丰富的试验成果改变了心理学的整个 面貌,并给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巨大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 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心理学的多数分支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心理学“认知化”的倾向。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因此学好该门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将来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示例: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示例: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1011B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 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意识 [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展战略)发展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 课程编号:124221023 总学时:10 适用对象:心理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发展心理学实验是学习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巩固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熟练掌握发展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常用仪器,并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教学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熟悉发展心理实验的基本技术、常用仪器、实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纲, 并认真执行计划,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在确保提高本大纲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内容。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而且应当学会一定的实验设计,具有从事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实验技能。 3. 本大纲在实施中可在不改变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手段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实验内容,共计10学时。 实验一空间认知的发展 实验目的:研究儿童判别面积大小的能力随年龄发展的规律,以及不同条件下项目数量、形状、位置、排列方式等变量对儿童判别面积的影响作用。 实验仪器:电脑、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 实验内容: (1)屏幕每次呈现两个一样的绿色长方形,其中各有一个红色的圆,但左边是整体圆,右边是分割圆。告诉儿童绿色长方形是草地,红色是花园,除花园之外的草地可以玩。 (2)要求儿童回答剩下的可以玩的两种是否一样大。如果“一样大”按绿色鍵,否则按红色鍵,并让儿童说明判断的理由。儿童反应完后,主试根据儿童的判别理由评定儿童的判别类型:直觉型、推理型、过渡型(用鼠标点击进行反应) 实验要求: (1)被试年龄限定在5-13岁。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