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身份建构研究

合集下载

汉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跨文化身份建构——以亚非留学生为例

汉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跨文化身份建构——以亚非留学生为例

收稿日期:2018-10-18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基于DMIS 模式的留学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例”(项目编号:M18JC033)。

作者简介:叶舒佳(1981—),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对外汉文化教学。

汉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跨文化身份建构———以亚非留学生为例叶舒佳(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摘要]本文介绍了跨文化敏感模式(DMIS )和第三空间模式在汉文化输出中的重要作用。

此两种模式对于汉文化输出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亚非留学生的汉文化授课模式及汉文化授课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等实际运用也十分有效。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模式;第三空间模式;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44-02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63[本刊网址]http ://www.hbxb.net 随着国际交流的紧密,越来越多的亚非留学生进入中国高校学习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与中国文化进行摩擦和碰撞,产生了一系列思想上的冲突。

同时,对于教授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师而言,如何缓和汉文化和亚非本土文化的冲突,并将两种文化调和,使留学生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这些存在于留学生和授课教师中的矛盾和冲突,通常可考虑通过跨文化敏感度的测试以及第三空间建立新身份结构来解决。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者借用了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 提出的有关社会学领域的“第三空间”概念,用以指称“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王永阳,2013)“第三空间”是一种“混生文化现象”,指“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

”(AlSayyad ,2001)包括两个转换和两个定位。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这一核心议题,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身份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背景下如何定义和理解自我。

为了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者们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释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定义自我,并通过群体内的比较来强化或改变其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并通过这一群体的特征和属性来定义自我。

这种归类过程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还对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认同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来建构身份认同。

该理论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目标,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认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符号互动论认为,身份认同是通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和沟通来建构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符号和文化在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和解读符号,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身份认同。

华裔文学作品对跨文化“第三空间”建构的意义研究——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

华裔文学作品对跨文化“第三空间”建构的意义研究——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
N f L0 W CR S
华裔文 学作 品对跨文化 “ 第 空 间” 建构 的意义 研 究
以汤亭亭的 《 女 勇士》 为例
安晓宇
些 作 家 中 不 乏 优 秀 的华 人 后 代 ,这 些 华 裔 的 作 品 为 美 国文 学 史增添 了异彩 ,当然也 为美国的多元文化格 局乃至世 界文学 全球 化 时代 的 到来 各 国教 育提 出 了新 的 目标——培 养 的发 展做 出了不朽 的贡献 。正如王 宁教 授所言 : “ 他 们的写 学 习者 的创 造力 和世 界意识 ;…【 2 为 此 ,学 者王 克非也 曾指 作 是 介 于 两 种 或 两 种 以上 的 民族 文 化 之 间 的 , 因而 既 可 与 本 出: “ 二十世纪末 ,文化教学进入 了第 三阶段 ,世界 公民和 土文化和文学进行 对话, 同时又 以其 ‘ 另类 ’特 征跻身世界 多元意识 的培养成为 现代外语 教育的重要 目标 ”,【 3 在这 样 文 学 的 大 潮 中 :之 于 本 土 ,他 们 往 往 有 着 自 己独 特 的 视 角 , 从 一 个 局 外人 的 眼 光 来 观 察 本 土 文 化 ,而 之 于 全 球 ,他 们 的 的背景下 ,我 国的跨文化外语 教学也取得 了显著 的成绩 ,但 正如胡文仲等所 言: “ 我 国跨 文化 外 语 教 学 研 究 总 的 来 说 缺 写 作 又 带 有 挥 之 不 去 的鲜 明 的 民族 特 征 ”I 6 ] 。 因 为 华 裔 文 学 乏 理 论 体 系 和 哲 学 基 础 ,而 且 缺 乏 科 学 的 、 多 样 化 的研 究 述 说 的是 中 国 移 民在 目的语 国 家 的 生 活 感 受 和 经 历 ,作 品 中 体 现 了两 种 文 化 相 遇 、冲 突和 融 合 的情 景 , 这 是 外 语 学 生 所 方法 ”。[ 4 因此,本研 究欲 以叶洪 所提 出的跨文化 “ 第三空 间 ”理 念 及 其在 外 语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为 基 础 ,探 索 华 裔 文 学 作 熟悉 的生 活场景 ,也是他们在 学 习过程 中与外国人交 际中、 目的 语 学 习 中感 同身 受 的 经 历 , 因此 , 能 够 让 他 们 产 生 共 鸣 品对外语教学 中跨文化 “ 第三空间 ”建构的意义。 和亲 切感。作 品中对 于两种文化 的精 华和糟粕予 以彰显 ,也 能使 外语学生对两个 民族、两种文化进 行深思 。所 以,华裔 跨文化 “ 第三空间”意识及其建构的意义 文学作 品可 以作为生动 的跨文化 “ 第三空 间”教学 的题材 。 外语教 学中 “ 第 三 空 间 ” 的概 念 ,是 由美 国加 州 大 学 伯 二 、华 裔 作 家 的 双 重 身 份 克 利 分 校 的教 授 Kr a ms c h 于1 9 9 3年 初 次 提 出 ,后 来 , 把 这 个 这 些 作 家往 往 漂 泊 他 乡 , 有 一 部 分 甚 至 是 世 界 各 地 ,所 概 念 进 行 系 统 的 阐 述 并 加 以推 广 的 是 澳 大 利 亚 著 名 语 言 教 育 以他 们 有 敏 锐 的 全 球 意 识 , 安 家 四 海 ,谙 熟 作 为 世 界 语 的英 专 家L o B i a n c o 等学者,他们认为 : “ 第 三 空 间 是 指 学 习者 通 语 ,能 够 熟 练 地 用 英 语 抒 写 自己 的 思 想 ,但 他 们 又 无 法 回避 过 跨文化 的探 索和协商 ,创造 性地探索 出本族语 言文化和外 他 们 身体 里 流 淌着 的华 人 的 血液 , 以及 中华 传 统 文化 对 他 们 的 世界之 间”的处境 ,【 _ 在这 来语言 文化 之间 的一个 中间地带 ,在这里母 语和外来文化都 浸润 ,所以他 们就 处在这样一个 “ 会得到加 强和深化融合成 一种新 的文化 ,让来 自不 同语 言文 样的处境下,他们能够利用其双重 的民族和 文化身份 ,游离于 化背景 的交际者能成功 自如地 交流 ”f 5 】 。 叶洪等认为 : “ 第 两 种 文 化 之 间 ,在 游 离 的 过 程 中能 够 反 观 自 己 民族 的传 统 和 三 空 间 不 是 折 中 的文 化 拼 盘 和 杂 烩 ,而 是 一 种 文 化 创 新 ,在 文 化 以 及 社 会 现 状 , 并 能 摆 脱 主 流 文化 的 影 响 , 以敏 锐 的 洞 这 里 本 国 语 言文 化 和 外 国 语 言 文 化 实现 真 正 的平 等 和 对 话 , 察 力 审 视 西 方 文 化 的 荒 诞 。因 此 , 华 裔 文 学 作 品往 往 给 我 们 使 学习者形成跨 文化的复合人格 ,以适应 当今世界 不断增加 呈 现 出作 者 这 样 的 矛 盾 心 理 : 一边 是 对 祖 国或 祖 国 传 统 文 化 的政 治、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 第三空间 ’既是外语教 的一些不尽 如人 意之处 的抱怨 和愤 懑 ,希冀通 过离开故土来 学 的 过 程 和 手 段 , 也 是 外 语 学 习 的 目的 和 产 品 ” 。【 5 借此, 解脱这种不满 的情绪 ,在异 国他乡找到心灵 的归宿和满足 ;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和 地 区 局 势 严 峻 的环 境 下 ,建 构 但 是 缘 于 其 祖 国 和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根 深 蒂 固 的 基 础 和 代 代 相 跨文化 “ 第 三空间 ”有着积 极的现实意义 ,既实现 了 “ 世界 传 的影 响,使得他们 另一边又不能融入现 实中他们所定 居并 公 民和 多元意识 的培养 的现代化 外语教育 目标 ”,【 3 以实现 必须生 活于此的异 国他 乡,接受着文化和 社会 习俗 的撞 击 。 未来全球 经济一体化对人才 的需求 ,又为 区域种族冲突 的解 所 以,这种 心灵上 “ 无依 无靠 ”、漂 泊的痛苦忍不住地 流露 决 指 明 了方 向 。 在 作者 的作 品 中 。这 种特 殊 的身份 赋 予他 们这 样特 殊 的经 历 , 当 然 也 使 得 本 民 族 固 定 的 传 统模 式 在 他 们 的作 品 中 若 隐 若 现 ,时 而 是 对 本 民 族 文 化 的批 判 , 时 而 又 是 对 本 民族 文 化 华裔文学中的跨文化 “ 第三空间” 的 赞 扬 ,像 是要 逾 越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牵 绊 ,又 像 是 难 以舍 弃 华裔文学作 品中的跨文化 “ 第三 空间 ”我们可 以从 以下 对 民族文化 的怀恋。因而 ,作者所采用的 “ 杂糅性”【 8 策 略多 几个方面探讨 。 ‘ 运 用于我们不难 发现在这些作 品中,他们作 品中出现的场景 华裔文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也多是 “ 非 此非彼 ”的。当然这 也缘于作者这 种站在 “ 世界 对 于华 裔文 学 的产生 背 景 ,我们 会追 溯 到历 史上 开始 之 间”的 “ 第三者 ”的经历 ,能够 以其特殊 的双重身份 和独 于l 9 世纪并于2 0 世 纪 中后 期 达 到 高 潮 的移 民潮 。 这 样 移 民潮 特 的视角感 受得到 、观察得 到,并且能够 展示给世 界的,不 中 的 一 大 批 远 离 故 土 、 漂 泊 他 乡 的 文 人 就 忍不 住 地 借 助 自 己 但能够 引起 本 民族读者 的共 鸣也能够 引起 其所定居 国家 人 民 手 中 的 笔 ,通 过 文 学 的 语 言 来抒 写 自 己流 落 他 乡 的 感 受 和 经 的 强 烈 兴 趣 。 因 此 ,作 者 的 这 种 双 重 身份 , 对 他 们 这 种 经 历 历 , 他 们 的作 品 蕴 含 了 故土 的 传 统 和 文 化 对 他 们 的 浸 润 , 也 的抒 写 充 分 展 示 了全 球 化 进 程 在 文 化 上 的 体 现 —— 文 化 的 多 寄予 了他们对 故土无 限的眷 恋, 同时也充满 了异 国情调 ,这 元 发 展 , 同 时 他 们 的这 些作 品 也 是 我 们 进 行 跨 文 化 的 学 习 和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

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现状、原则与议题一、本文概述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探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协商和表达身份。

身份构建不仅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现状、原则和议题概述。

本文将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概述。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揭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关注语境因素、强调动态互动和追求交际效果等,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重点讨论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议题。

这些议题包括身份构建的动因、机制、策略、影响因素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等,它们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核心和重点。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共同推动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身份构建理论概述身份构建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

其核心在于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理解、塑造和表达自我身份。

人际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构建和维持身份。

身份构建理论主张,个体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社会互动中动态构建的。

这种构建过程往往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人际语用学中,身份构建被视为一种交际策略,人们通过语言选择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身份特征,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身份构建的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人们表达自我身份的主要工具,也是塑造和维持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1. 本文概述本论文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特定语境,系统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问题。

文章旨在深化对该领域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与挑战,为推动全球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梳理,辨析关键理论流派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互动、身份认同、媒介影响等议题的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实践案例,剖析其如何回应本土文化特性、社会变迁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论文着力探讨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路径。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整合,提出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增补与创新点,如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的强化、全球地方动态关系的再构、以及新型传播技术与社会网络对跨文化互动模式的影响等。

这些理论建构旨在丰富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增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力。

再次,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上述理论建构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解释效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沟通事件、媒体现象或国际交流项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跨文化冲突、融合机制与策略选择,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对全球理论建构的潜在贡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强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持续深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倡导多元视角、开放对话与深度合作,以促进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论文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重构,而且以中国为生动例证,展示了理论创新如何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生根发芽,为理解和引导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单一文化视角到多元文化视角的转变,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摘要】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无论制作、宣传还是营销方式都是我国对外宣传事业中史无前例的一次探索。

因此,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片》为研究素材,从建构主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该文本的语言,来探究该素材是如何把中国国家形象展现给西方民众的,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关键词】宣传片;中国形象;建构主义引言近些年来,国外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多是以他们的眼光看中国,中国是被议论、被展现,既片面也不太真实。

有的片子甚至把中国的形象妖魔化了,出现了“中国威胁论” 的说法。

如何让西方民众认识到真正的中国?那就是要主动递上自己的“名片”,让外国人感受真正的中国形象。

因此,国新办组织拍摄的一组关于当下中国与中国人的宣传片《人物篇》、《角度片》开始面向全世界观众播放。

此片播出后立刻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广泛的关注,有相关的数据显示西方民众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好感增加了30%。

此举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对国家形象的正面建构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片》中的英文旁白,以此来说明该素材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建构出中国国家的形象,从而引起西方受众的共鸣。

从这个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形象(一)国外的研究国外的国家形象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具体来看,国外的国家形象研究主要有如下的角度:1.现实主义“软权力”角度,以威望、声誉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替代“国家形象”。

在国际政治学中,有关声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摩根索在国家权力斗争的阐释中描述了三个策略,即:维持权力、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后者便是期望借助国家的形象威望达到威慑的目的。

2.建构主义的“文化认同论”角度。

一些学者强调,国家身份取决于行为体与结构的互建。

国家形象影响公众对国家的感知、态度,对价值观及制度体系的认可,并最终影响对国家身份的认同。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一些情况下,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行为风俗的差异,都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身份认同危机。

因此,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对于理解文化差异和人类交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身份认同的定义与关键因素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定义、构建、认可和维持(Kim, 2001),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于自己身份的意识和接受程度。

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价值观、文化刻板印象和文化自我效能。

首先,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每个文化背景都具有不同的观念、信仰和颜色,人们在其中成长和生活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

其次,文化刻板印象与人互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也会影响个体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

人们在接触陌生文化时,会受到这种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对自我产生认知性的危机。

最后,文化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某些文化背景特征的能力感和自信程度,也是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跨文化环境下的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环境下的身份认同问题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危机或者身份不确定性的情况。

这种情况往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语言差异带来的问题,二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由语言差异带来的问题:语言是不同文化交往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载体。

跨文化交际者的语言、语气、语调等方面,如果与当地文化存在差异,就可能会被当地人解读为任何一种含义。

例如,英语普遍认为,便利店里卖的薯片应该称作potato chips,而法语则称为chips de pomme de terre。

所以,如果一个英语母语人士在法国便利店里想要薯片,却用了错误的词汇,容易造成困扰或尴尬。

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
点 、历 史 和文 化 的东西 。 综合 以上几个定义 , 我们认为文化身份是个体通过社会
种文化群体 的文化身份特点,公众皆有一定程度的共识。
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 ,当公认与 自认 的文化身份特点相符 时, 交际双方容易互相适应 , 建立第三种文化 , 使跨文化交 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 ,在跨文化交 际中,如果交际双 方 提 前解 释 自己 的文化 身 份 的特 点 以及 行 为 规 范 和期 待 可

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他所属文化的信念、价值观、 行 为准则 和社 会准 则 ,因而不 同文 化身 份人群 具有 其独 特 的
文 化特征 ,也就形 成 了圈 内人 和圈外人 。 二 跨文 化 交际 与文化 身份 认 同 的关 系
属于概念范畴。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意指 “ 个人与他人、群 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 、 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 。 T h e d o r s o n , A . G( 1 9 6 9 ) 认 为 ,认 同 ( i d e n t i t y ) 是一 个人 将其 他个 人 与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5年 第 1 0期
跨 文化 身份 认 同理论 研究
李丹洁 云南师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本文在梳理跨文化身份认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 了文化身份认 同的内在含义、文化身份认 同与跨文化适 应研究的关系、文化身份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旨在探讨跨文化身份认 同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跨文化身份认 同研究是跨文化
经 济收 入 、 受 教育 情况 等形 成 相应 的个 体文 化 身份 。在形 成
文化 身份认 同的 内涵
作为一个概念 ,文化认同中的认同 , 译 自英文 i d e n t i t y 。 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含义 :一是认 同,二是身份 。i d e n t i y t 译作身份的时候就是彰显差异的意思 , 而译作认 同是 突出同 的含义 ,身份/ 认同是强调一个整体概念 。i d e n t i y 包含着 t 关联 人 或物 的 同一和 区分 人或 物 的差异 , 而且 同一 和差 异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身份建构研究个人或社会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通过与他人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

应用交际适应理论(CAT)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影响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及副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者通过聚合,离散或保持的策略来与其他人交际。

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标签:跨文化;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一、介绍人们的身份认同包括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与别人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建构的。

个人身份涉及自己与别人不同方面的看法而社会身份涉及自己期待与所处社会的主流圈子所共有的看法(Gudykunst & Kim 1997)。

如果所处社会的主流圈子的价值观是受国家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影响,那么个人在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就会受此影响,个人在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也许会更加大胆地强调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

(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228)。

个人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通过在自己的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形成和建构的(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而在异国跨文化的情况下,个人独特的种族文化身份更会明显(Gudykunst & Kim 1997),如果他们故意想与别的族群保持区别,他们就会采取大胆的措施强调自己独特的族群身份。

某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在与本族群的人员的交流互动和自己族群的文化身份意识中形成的,因此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在跨文化的语境情况下,独特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就会变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当少数人具有同样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在跨文化或跨族群的交际接触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要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就会采取离散的交际策略(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然而在跨文化或跨族群的交际接触中,也可能出现,不同文化和族群之间对外来族群的更加包容、接纳和愿意容纳。

当这个情况发生时,这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就会失去它原来的意义和固定性,而新出现的身份认同是受一个或多个文化的影响(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二、文化认同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感知和解释的不同方式看待跨文化接触和互动。

陈和Starosta(1998:33)解释,“认知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选择、分类和解释内部和外部刺激,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从个人的角度对于相同的刺激会形成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独特的解释。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是价值观。

人们的价值观不仅极大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他们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方式。

因此价值观影响身份的交流(Chen & Starosta 1998)。

当人们在族群间接触时,当人们认识到肯定的社会身份,人们可能以积极评价的沟通和行为的方式来对待族群内的人,以负面评价的沟通和行为的方式来对待族群外的人(Gudykunst & Kim 1997)。

三、跨文化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TheCAT)认为,跨文化交际者的身份将会影响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及副语言和非言语行为,目的是为了“实现所期望的社交距离水平(level of social distance)”(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229)。

跨文化交际一般分为三个策略:聚合convergence,离散divergence或保持maintena-nce的策略。

聚合convergence策略是适应的过程,变得更类似于他人,离散divergence策略是用来强调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而保持maintenance的策略,被定义为保持原水平,不顾对方的交际行为(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聚合convergence策略可以用来确保相互理解,显得更加喜欢或显示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认同(Gallois,Ogay & Giles 2005)。

提高相似和认同度可以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交流伙伴的言语行为(如暂停、长度),非言语行为(例如微笑、手势)之间的相互影响(Gallois,Giles,Jones,Cargile and Ota 1995),表达相似的意见可以通过相互喜欢微笑,彼此凝视,表示一致意见来实现的。

使用非言语行为例如喜欢微笑,凝视和模仿的手势来增强相似和一致性。

在言语行为方面,他们常常用表示一致和安慰的“是的,也是”等标记表示。

跨文化交际者,虽然不是非常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信念,在跨文化交际时,会采用聚合策略的行为如微笑、点头、凝视着别人。

可以用来表现一个肯定的社会身份,非聚合策略的言论和行为,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改变话题,中断话题或者避免眼睛接触。

离散和保持的策略可以用于表达社交上不赞成他人以及强调自己族群的价值观和态度(Hecht,Jackson & Pitts 2005)。

在某些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者认为显示不同的社会身份更重要,而不是确保顺利交流互动(Abrams,O’Connor & Giles 2002)。

跨文化交际者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而不是确保顺利地交流和话题的一致性,表明他们希望保持自己不同的身份。

在交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者会显示离散策略的行为,例如不承认别人的说话时机(缺乏目光接触,没有微笑或点头),占用很长的时间以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有时打断别人谈话。

跨文化交际理论(The CAT)通过直接联系语言,语境和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对跨文化交际者的实例情况做出预测。

交际行为是对说话者的交际伙伴的行为感知和评价的直接结果行为,以及对族群间的显著差异的感(Gallois,Giles,Jones,Cargile & Ota 1995)。

最终,跨文化交际者将评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交际伙伴的行为,对他们自己的看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解释和标签。

Gudykunst和金姆(1997)观察到,人们更有可能把引起别人的行为原因归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而不是个人的价值观。

四、跨文化身份从一个被动的自我到基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积极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的核心是内化新的文化元素,是从原先的文化身份到新的未知的生活模式中逐渐形成的跨文化身份(Kim2001:191)。

当人们远离熟悉的环境,在一个不同的文化日常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某种文化适应是不可避免的。

Chen and Starosta(1998)描述跨文化适应中四个阶段组成,称为“U”形曲线模式”。

当旅居者在“蜜月期”时,他们对在新文化中的新发现和经验感到兴奋,他们通常忽视差异,寻找新的和已知的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

他们对其他国际学生采取聚合的交际行为策略。

然而进一步面对新的文化,将会面临“危机阶段”,新的和原来的价值观、行为和信仰差异变得突出,导致在新的文化中的挫败感和被拒绝的感觉。

旅居者的另一个迹象,是他们对其他人采取离散的交际行为,因为有不同的感觉、孤立和不能适应新文化的要求,也会导致旅居者对自己文化有优越感”(Chen & arosta 1998:173)。

下一阶段,他们开始发现应对文化差异问题的解决方法。

旅居者学会适应新的文化积极和消极方面,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最终学会在新文化中掌握日常生活。

这种成就感会导致某种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和灵活性,可能最终提高到最终的“二元文化身份时期”(Chen & Starosta 1998:173)。

跨文化身份,使一个人不只与一个文化相联系,允许一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社会交际过程,而不是仅仅遵守童年文化的规范,可以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可以是一个没有种族偏见限制的,基于宽容和接纳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形成原因(Kim2001)。

正如Kim(2001:199)强调,“我们知道没有两个陌生人在同样的路径以同样的速度旅行,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

”五、总结研究表明,文化身份认同的差异显著性,对族群外的圈外人的互动行为的感知和解释,以及交际互动的语境的作用都是对在跨文化接触中个人身份认同建构的影响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帮助下,我们能预测跨文化交际者的行为,总的说来,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跨文化身份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其他交际者的行为的看法,因此直接受到交际语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1]Abrams,Jessica,Joan O’Connor,and Howard Giles. 2002.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I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nd edn,ed. by William B. Gudykunst and Bella Mody.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Chen,Guo-Ming,and Starosta,William J. 1998 Foundations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3]Gallois,Cindy,Tania Ogay,and Howard Giles.2005.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In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d.By William B.Gudykunst.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4]Gallois,Cindy,Howard Giles,Elizabeth Jones,Aaron Castelan Cargile and Hiroshi Ota. 1995. Accommodating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Elaborations and Extensio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ed. by Richard L. Wiseman.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5]Melanie Hebrok:Intercultural Identity amongs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ustralia Griffith Working Papers in Pragma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1/2 (2011),55-64[6]Gudykunst William B,and YoungYunKim1997Commuicati-ng with Stranges:an Aproach to Intercul tural Communicati-on. 3rd ed. New York:McGraw Hill.[7]Hecht,Michael L.,Ronald L. Jackson II,and Margaret J. Pitts. 2005. Culture:Intersections of Intergroup and Identity Theories.In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Multiple Perspectiv-es,ed. by Jake Harwood and Howard Giles. New York:Peter Lang.[8]Kim,Young-Yun.2001.Becoming Intercultural:anIntegrative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9]Marvasti,Amir B.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ology. 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0]McCall,George J.,and Jerry L. Simmons. 1966.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New York:Free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