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沥青Re_Os法测年及地质意义_高炳宇

合集下载

滇西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滇西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滇西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围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朱志军;杨志娟;严锦洁;王何均【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7)1【摘要】滇西兰坪盆地是三江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顶铅锌矿是区内重要的超大型矿床。

为了查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对金顶矿区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稀土总量接近大陆上地壳的平均稀土元素总量值,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呈明显的右倾型,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

微量元素特征显示Cu的平均含量为24.4×10^(-6),未发生明显富集迁移。

Pb、Zn平均含量随矿体距离远近变化较大(Pb含量为2.9×10^(-6)~24.7×10^(-6),平均含量为13.1×10^(-6);Zn含量为8.8×10^(-6)~236.0×10^(-6),平均含量为76.6×10^(-6)),与矿体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距离矿体越近,含量越高。

稀土元素特征及微量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矿区围岩古近纪云龙组地层不是提供成矿物质的矿源层。

矿区石膏锶、硫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显示金顶矿区的石膏为晚三叠世三合洞组蒸发沉积型,且在适当的成矿温度条件下(150~300℃),石膏会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为金属硫化物矿床提供硫源。

【总页数】12页(P1-12)【作者】朱志军;杨志娟;严锦洁;王何均【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P595【相关文献】1.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2.滇西北兰坪地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架崖山-北厂矿段岩石地层特征3.滇西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区石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4.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5.滇西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精细刻画矿化过程:来自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和S-Pb同位素的证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蒸发岩发育特征及其金属成矿意义研究滇西兰坪盆地金顶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大量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的聚集而备受地质学者关注。

兰坪盆地含盐地层近两千米,已证实存在三个蒸发岩建造和六个含盐层位,而金顶矿床内盐类矿体广泛发育,并与铅锌等金属矿体密切共生,但膏盐的来源及其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通过对矿区蒸发岩发育特征的系统调查与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结果表明:(1)蒸发岩的产出形态和规模与矿区的穹窿构造密切相关,这些盐类矿体可达较大规模,以单一矿体形态产出;又可以盐丘构造形态产出,并在构造运动中强烈挤压变形,使得局部形成穿盐刺构造,并伴有强烈的硫酸盐及金属硫化物矿化。

(2)蒸发岩及其围岩样品之间微量元素丰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整体上表现为:U相对富集;Sr富集明显,含量极高;Zr和Nb亏损,Hf相对亏损;铜、铅、锌、钡的平均含量较低,但高于海水并低于区域地层中的含量,表明其具有多源性;金属矿石中Sr元素的富集与石膏等蒸发岩有关。

(3)蒸发岩及其围岩样品之间稀土元素总量都相对较低,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存在Eu负异常,Ce轻微负异常,表明物源较为一致,物源区相对较稳定;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均不明显;与金顶矿区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可见蒸发岩与矿石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具有同源的特征。

(4)矿区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与古大气降水、有机水和盆地建造水有关,并且可能有变质水参与成矿;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中的CO2与沉积有机物和海相碳酸盐岩有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区金属矿物(铅)主要源自地壳。

(5)蒸发岩δ34S以富重硫(12.6‰~14.6‰)为特征,认为其硫源来自三叠纪古大洋硫酸盐矿物;锶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7813)与三叠纪末期海水的平均值(87Sr/86Sr=0.7077)相近,认为其锶主要来自三叠纪海相地层。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曾普胜;李红;李延河;王兆全;温利刚;刘斯文【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90)9【摘要】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作为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是三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第一阶段,是位于T1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之上的三叠纪三合洞组时期(T3s)碳酸盐岩中的海相热水沉积型(M-SEDEX-type)闪锌矿-方铅矿±天青石±菱铁矿矿床组合,分布于兰坪盆地西侧.第二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陆相湖盆中的热水沉积型(C-SEDEX type)矿床,是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时期(~110Ma,~65Ma),挤压形成的高山应力转向伸展而形成的深的断陷湖盆(“高山深盆”)中,沿同生断裂(批江断裂)喷流形成块状硫化物堆积于陆相红色砂岩盆地中形成的矿床,湖盆中靠批江断裂一侧,大小不等灰岩角砾堆积于山麓,向西砾径逐渐变小,数量减少,直至湖盆西侧灰岩角砾消失变为正常湖相红色砂岩沉积;并且湖盆中的硫化物沉积出现温度控制的分带现象,北东侧架崖山、北厂一带以细粒闪锌矿为主,南西侧南厂、白草坪一带以细粒方铅矿为主.第三阶段,新近纪时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受到青藏高原东端逃逸挤压,兰坪盆地东侧中生代地层大规模向西逆冲推覆,甚至推覆体该在金顶湖盆上形成穹隆,将先前形成的金顶陆相湖盆中的铅锌矿封盖起来;同时,将三合洞组灰岩中M-SEDEX型层控铅锌矿±天青石矿层倒转推挤之穹隆北东侧的跑马坪一带;在中-上新世时期出现挤压后的伸展转换,伴随伸展盆地的形成和深部热液的上涌(在东侧维西-通甸断裂内甚至拉出大量的粗面质火山岩+碱性玄武质火山岩),再次沿沘江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沿次级断裂、裂隙输送至矿质丰富的穹隆内,含矿热卤水使众多的灰岩角砾遭受氧化卤水交代,在角砾边部形成石膏-硫化物壳层,同时,铅锌组分活化迁移至逆冲推覆岩片中高孔隙度的景星组(K1j)砂岩中大量聚集,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Epithermal-type)的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其结果,导致金顶穹隆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三世同堂”的奇异景观,但各个世代的铅锌矿和硫酸盐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征,三合洞组时期的M-SEDEX型铅锌-天青石矿,δ34S值在+7.9‰~+21.12‰,显示出硫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特征;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的C-SEDEX型含灰岩角砾的细粒铅锌矿的δ34S值在-54.9‰~-1.0‰,显示出很大的变化范围,主要为负值,生物作用参与的特征明显;新近纪砂岩容矿的铅锌矿δ34S值在-2.2‰~+3.5‰,显示出深源硫为主的特征.这正是亚洲最大铅锌矿床形成的秘籍所在——特殊构造演化下的多期叠加成矿作用使矿质在有限空间内聚集.【总页数】15页(P2384-2398)【作者】曾普胜;李红;李延河;王兆全;温利刚;刘斯文【作者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100025;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的地幔流体现实踪迹与壳幔混染叠加成矿机制 [J], 李春辉;刘显凡;赵甫峰;卢秋霞;吴冉;王艳艳;楚亚婷;肖继雄2.兰坪金顶跑马坪铅锌矿床幕式流体混合成矿作用——矿石组构证据 [J], 余静;唐靓;来瑞娟;杨天云露;杨献珍;刘星;薛传东;杨天南;侯增谦;宋玉财;向坤;梁明娟;王红岩;廖程3.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来自铅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J], 郝宏达;宋玉财;庄天明;马建雄4.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演化 [J], 尹静5.白垩系膏岩层序对铅锌矿床形成的贡献——以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云龙组为例 [J], 曾招阳;薛传东;刘靖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铅锌资源基本特征及超大型铅锌矿床找矿前景

云南铅锌资源基本特征及超大型铅锌矿床找矿前景
岩浆 活动 和漫 长 的地史 演化 进程 ,造 就 了云 南铅 锌
已探 明铅锌 矿 床 9 2个 ,分布 于滇 东 北 的会 泽 、昭
通 、巧家 ,滇 南 的个 旧 、建水 、蒙 自,滇东 南 的文 山 、马关 和滇 西 及 滇 西 南 的 兰 坪 、澜 沧 、龙 陵 等
地。
等矿 产资 源独 特 、优越 的成 矿地 质条 件 。
RA O in-on T a l g ( u Y nna e al g c lG r n M t lur i a oup, K u nm i 50 1, Chi a ng 6 05 n)
Ab ta t s r c :Th s a tce s mma ie h a ia h r c e i t s o e d zn n r lr s u c s i u n n. i r il u rz s t e b sc lc a a t rs i f la - i c mi e a e o r e n y n a c
tng; vit i sa
云南 地处 扬子 准地 台西 缘 、濒 临欧 亚板块 与 印 度板块 碰撞 的结 合 部 。几大 构造 单元 相互 作用 及 其
1: . ,使 云南省 的铅 锌资 源在 国 内乃 至 国际矿 产 32 品市场 中具 有 比较优 势 ,是 云南省 最具 优势 的矿 种
关 键 词 : 锌 资 源 ;特 征 ;超 大 型 矿 床 ;找 矿 ;前 景 铅 中 图 分 类 号 :P 7 . 58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4 5 (0 8 3 0 0 -0 0 4 0 1 2 0 )0 - 1 7 4
Ba ia ha a t rs is o e d z n i e a e o r e nd t e v sa o sc lc r c e itc fla — i c m n r lr s u c s a h it n g o o ia o p c en fs p r l r e s a e l a - i c d p st n Yu na e l g c lpr s e t i g o u e a g c l e d z n e o is i n n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高永宝;薛春纪;曾荣;Guoxiang;Chi【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2007()z1【摘要】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超大型铅锌矿床;盆地内超大型、大型金属矿床与油气显示并存,是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较理想区之一.……【总页数】3页(P269-271)【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金顶超大型矿床;兰坪盆地【作者】高永宝;薛春纪;曾荣;Guoxiang;Chi【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西安,710054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西安,710054 Departm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if Regina,Saskatchewan S4S 0A2,Canad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相关文献】1.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J], 薛春纪;高永宝;曾荣;CHI GuoXiang;QING HaiRuo2.滇西北兰坪地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架崖山-北厂矿段岩石地层特征 [J], 高兰;王安建;刘俊来;修群业;曹殿华;王军;徐从荣3.滇西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地球化学 [J], 高永宝;薛春纪;曾荣4.滇西北兰坪金顶超大型矿床研究新进展:侵位角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高兰;王安建;刘俊来;修群业;曹殿华;翟云峰5.滇西兰坪盆地金顶铅锌矿区石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J], 朱志军;郭福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
张乾
【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1993(29)5
【摘要】本文以研究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为基础,将金顶铅锌矿床壳源与幔源的铅区分开来,并讨论了矿床的形成经历,即同生沉积—沉积改造—后期幔源铅叠加成矿的复杂过程。

【总页数】8页(P21-28)
【关键词】铅锌矿床;铅;同位素;来源;成因
【作者】张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2
【相关文献】
1.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碳、氧、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J], 唐永永;毕献武;武丽艳;邹志超;和利平
2.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银铅锌铟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矿石铅的来源探讨 [J], 张乾;战新志;裘愉卓;邵树勋;刘志浩
3.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矿金属来源——来自铅同位素组成的制约 [J], 郝宏达;宋玉财;庄天明;马建雄
4.内蒙古霍各乞铜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其铅的来源研究 [J], 朱笑青;张乾;何
玉良;祝朝辉
5.云南大坪超大型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J], 袁士松;葛良胜;郭晓东;路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区之一,镉是该地区主要的有毒金属之一,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富集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该地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镉的分布特征,探讨镉的来源和迁移途径。

2)建立研究区域土壤-植物系统,通过实地调查及采样对镉的富集和转移规律进行探讨。

3)研究地下水、地表水及沉积物中镉的分布特征,分析水环境中镉的迁移规律。

4)对镉在矿区周边的土壤、植被、水体等环境介质中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

5)探讨矿区周边土壤、植被、水体等介质的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1)实地采集样品,对镉的含量及其形态进行分析,采用芯片电泳和ICP-MS等现代化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2)通过对不同环境介质(土壤、植被、水体等)的取样及调查,建立环境介质的空间分布图,探讨镉的来源及迁移途径。

3)通过水文地质方法,对地下水、地表水及沉积物中镉的分布特征进行探究。

4)对研究区域中土壤-植物系统进行实验室模拟,调查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富集和转移规律。

三、预期目标和创新点1.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掌握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区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该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通过建立土壤-植物系统,系统地研究镉在植物体系中的富集和转移规律。

2)研究环境介质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包括土壤-植物系统及水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

3)对矿区周边不同介质(土壤、植被、水体)样品的含镉量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环境介质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幔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幔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幔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刘显凡;陶专;卢秋霞;宋祥峰;龙训荣
【期刊名称】《矿床地质》
【年(卷),期】2006(0)S1
【摘要】云南金顶矿床是赋存于第三系沉积碎屑岩中的以铅锌成矿为主的超大型复合矿床,主要由角砾岩型和砂岩型两类矿体组成。

本文重点对两类矿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测试发现,矿石中沿碎屑矿物粒间呈网脉状穿插的脉体或团块,除结晶的碳酸盐矿物外,广泛发育组成为碳酸盐和硫化物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其在高倍放大的扫描电镜形貌中未显示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形态,表明这些黑色不透明物质应为残余碳酸岩熔浆过冷凝的非晶质固体。

研究认为,这种碳酸岩熔浆是以地幔流体的形式侵位渗透于沉积碎屑岩中进行交代成矿的直接表现。

【总页数】4页(P79-82)
【关键词】超大型铅锌矿床;砂岩型矿石;碳酸岩熔浆;地幔流体交代;云南金顶【作者】刘显凡;陶专;卢秋霞;宋祥峰;龙训荣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
【相关文献】
1.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的有机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 [J], 付修根;林丽;庞艳春;朱利东;王新利
2.生物成矿作用——以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的有机成矿作用为例 [J], 宋志堃
3.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中的地幔流体现实踪迹与壳幔混染叠加成矿机制 [J], 李春辉;刘显凡;赵甫峰;卢秋霞;吴冉;王艳艳;楚亚婷;肖继雄
4.成矿作用中的地幔流体现实踪迹与壳幔混染机制——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为例[J], 李春辉;刘显凡;赵甫峰;卢秋霞;吴冉;王艳艳;楚亚婷;肖继雄
5.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探讨 [J], 张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沥青Re-Os法测年及地质意义*高炳宇1薛春纪1**池国祥2李超3屈文俊3杜安道3李足晓1顾浩1GAO BingYu1,XUE ChunJi1**,CHI GuoXiang2,LI Chao3,QU WenJun3,DU AnDao3,LI ZuXiao1and GU Hao1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Departm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of Regina,Regina,Saskatchewan S4S0A2,Canada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Processes,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Departm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of Regina,Regina,Saskatchewan S4S0A2,Canada3.State Center of Geological Experiment and Analysis,Beijing100037,China2011-06-20收稿,2011-09-29改回.Gao BY,Xue CJ,Chi GX,Li C,Qu WJ,Du AD,Li ZH and Gu H.2012.Re-Os dating of bitumen in the giant Jinding Zn-Pb deposit,Yunna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Acta Petrologica Sinica,28(5):1561-1567Abstract Oil-gas reservoirs and metal deposits often co-exist in many sedimentary basins,and their genetic relations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The Jinding Zn-Pb deposit,Yunnan,China,is so far the largest Zn-Pb deposit in China,the youngest and only giant Zn-Pb deposit hosted in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world.Bitumen and heavy oil were often observed in the Jinding Zn-Pb deposit.It has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whether the bitumen formed before or after the Zn-Pb mineralization,making it difficult to evaluate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tumen and Zn-Pb mineralization.The bitumen in the Jinding Zn-Pb ores hosted in the breccia-bearing sandstones and sandy breccias of the Paleocene Yunlong Formation has been dated by the Re-Os method in this paper,and an isochron age of68ʃ5Ma(MSWD=9.2,n=6)has been obtained.Therefore,the oil-gas reservoir in the Jinding ore district was formed earlier than the Zn-Pb mineralization.The hydrocarbons in the reservoirs may have provid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reduced sulfur required for Zn-Pb mineralization through thermal chemical reduction of sulfates.The formation of the oil-gas reservoir and the Zn-Pb deposit may have been a continuous geologic process,and the oil-gas reservoir wa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Zn-Pb mineralization in the Jinding ore district.The oil-gas reservoir was destructed by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Key words Zinc-lead ores hosted in the sandy breccias;Bitumen;Re-Os dating;The Jinding giant Zn-Pb deposit;Lanping,Yunnan摘要油气藏与金属矿床在世界许多沉积盆地内共存,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的动力学关系备受关注。

云南兰坪金顶产有中国目前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且形成于新生代的超大型铅锌矿床。

矿床中常见沥青、重油等有机质,它们的形成早于或晚于铅锌硫化物成矿存在明显分歧,限制了对油气成藏与铅锌成矿关系的认识。

本文针对金顶超大型矿区以古新统云龙组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岩铅锌矿石中沥青,开展了Re-Os法同位素测年,获得68ʃ5Ma的等时线年龄(MSWD=9.2,n=6),指示金顶古油气成藏形成于古新世,先于铅锌硫化物大规模成矿;烃类物质具有通过热化学还原硫酸盐提供铅锌成矿所需硫化氢的客观条件;油气成藏与铅锌成矿在云南金顶矿区很可能是一个先后发生的连续地质过程,成藏为成矿奠基,成矿伴随着油气藏的破坏。

1000-0569/2012/028(05)-1561-67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本文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2009CB421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423、41072069、40772061)、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11007-23)、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755)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701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高炳宇,男,1986年生,硕士,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E-mail:gaobingyu1986@163.com通讯作者:薛春纪,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chunji.xue@cugb.edu.cn关键词砂砾岩容矿铅锌矿石;沥青;Re-Os同位素测年;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云南兰坪中图法分类号P597.31引言世界各地沉积岩容矿的铅锌矿床中多见有机质,它们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倍受关注(Dianar and Sureau,1990;Chi et al.,1995;Sicree and Barnes,1996;Disnar,1996;谢树成等,1997;Bartrick and Andrew,1997;Pangenberg and Macko,1998;殷鸿福等,1999;Spangenberg et al.,1999;Ulrich et al.,1999;Gusfkiewicz and Kwiecinska,2001;Fallick et al.,2001;薛春纪等,2002a,2007a,2009;朱弟成等,2003;Southam and Saunders,2005;高永宝等,2008a;顾雪祥等;2010)。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且形成于新生代的超大型铅锌矿床(Xue et al.,2000,2003),代表了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一种新类型(Kyle and Li,2002;Xue et al.,2004,2006,2007c;薛春纪等,2007b);矿区矿石、围岩及矿物流体包裹体中多见有机质(胡明安,1989a;薛春纪等,2002a,2007a,2009;王大锐和张抗,2003;常象春和张金亮,2003;付修根,2004;Xue et al.,2007c;高永宝等,2008a),是认识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的重要对象。

对金顶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存在“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层控矿床”(白嘉芬等,1985)、“中低温非岩浆热液成矿”(高广立,1989)、“同生沉积-变形叠加成矿”(吴淦国和吴习东,1989)、“喷气(热液)沉积成矿”(赵兴元,1989)、“岩溶成矿”(胡明安,1989b)、“壳幔流体混合成矿”(尹汉辉等,1990;王京彬和李朝阳,1991;Xue et al.,2000,2003,2006,2007c;薛春纪等,2002a,b,2007b;Chi et al.,2007;Wang et al.,2010)等颇多分歧。

从有机质的岩相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推测矿区铅锌成矿前曾存在油气藏形成(薛春纪等,2007a,2009;高永宝等,2008a),并认为油气对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形成大量硫化氢,从而导致铅锌硫化物大量沉淀成矿(高永宝等,2008b;薛春纪等,2009);但有学者依据矿区有细脉状产出的沥青等特点,认为有机质是铅锌硫化物成矿后运移到矿区的(Leach,2010,个人交流),很可能与金属成矿关系不大。

本文对金顶铅锌矿床中的沥青开展了Re-Os法同位素测年,试图为探索金顶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提供新的依据。

2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金顶铅锌矿床产在西南三江中段兰坪盆地内。

兰坪盆地隶属昌都-思茅微板块,东侧以金沙江断裂带与扬子板块相接,西侧以澜沧江断裂带与保山地块毗邻;在古特提斯基础上沉积了中-新生界海相、陆相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建造,地层中有多个陆相膏盐层,存在多个沉积间断(薛春纪等,2002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