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赏析---拙政园

中国园林拙政园赏析为期两周的华中调研终于结束啦。

两周内,我们踏及杭州、苏州和南京,参观了很多现代建筑以及拙政园、留园。

我个人认为,现代建筑固然是满足我们教学需求的项目,但相对比较虚的园林也是这次调研活动的重点,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寻觅到自己的园林理解,从而将其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所以这次调研心得将重点讲述拙政园来讲述中国园林的内涵。

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摘自百度百科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

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

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绿化及建筑本身为主进行限定,与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不同(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限定)。

多用灰空间,采用对景与借景的手法,画中有画,结合波光粼粼的水面及水中倒影,形成层次复杂,富于变化的趣味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

拙政园中各种空间构成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空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来阐述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中,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

江南园林艺术性浅析——拙政园的艺术魅力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1 苏州园林的意境苏州的精致的园林风光叹为观止,苏州的园林是江南吴越文化的代表。

和皇家园林的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相比较,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苏州园林也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一种文化的内涵。

1.1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1.2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1.3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

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 苏州名园——拙政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第一篇:拙政园赏析报告拙政园赏析报告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

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

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

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

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

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

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

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

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

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

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摘要:拙政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拙政园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它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分区、各级园路、铺地、园林建筑、小品等要素,并对其处理手法,规划设计理念,以及造型,材料,体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与论述,归纳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并总结出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布局分区建筑小品园路铺地结构工程正文:江南自宋朝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地方,私家园林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其中苏州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其许多独特之处。

无论说到古典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得不提到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园路铺装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关于中国园林的建筑分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关于中国园林的建筑分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是特定时期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这一审美情趣也必然继续影响着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园林里,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重要性园林建筑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思想,而园林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

依水傍水兴造园林建筑,自然而巧妙地再创作山水之情趣,亭台楼阁、曲径长廊点缀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1]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

从广义来讲,只要是修建于园林场所之中,例如风景区、公园、小游园、建筑庭园等,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的小型建筑都可以称作园林建筑。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一般上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以及游艇码头、小卖部、售票亭等功能和具有相当美观要求的建筑,而不是把功能比较复杂、体量较大的建筑,例如公园中的餐厅、茶室、展览馆等也包含在内。

苏州拙政园景点与意境分析

苏州拙政园景点与意境分析

苏州拙政园分析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旋Dai Xuan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盐城工学院讲师224051ygdx@2008 07 08建筑历史Architectural History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199-03摘 要 园林建筑是江南园林构成要素之一。

江南园林建筑“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等物无情无趣的简单堆砌。

它们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蕴含着诗情画意。

该文通过对拙政园个体建筑的评析,阐明江南园林建筑蕴含着“虚实相生”、“离方遁圆”、“气脉贯通”美学意蕴,凝聚着古代园林建筑师的艺术创造精神。

关键词 江南园林建筑 拙政园 美学意蕴 艺术创造精神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one inscape of classical garden in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eir traits are “exquisite, lively, transparent and elegant”. They are not built crudely by brick, wood, tile or grit, but both materialand spiritual products, which are full of poe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ngle buildings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is article explains aesthetics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them, such as feints and ambushes, departing formsquare or round, and holding through tone vein, which agglomerates ancient architects’ artistic creation spiri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esthetics implication, Spirit of artistic creation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

“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

”[1] 因此,园林建筑之美在江南私家园林当中具有突出地位。

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园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更是供人欣赏的景物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并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

拙政园不仅位于苏州四大名园之首,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高度的造园成就著称于世,凝聚着中国建筑匠师杰出的技巧和东方式的智慧。

1 拙政园概况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将此园命名为拙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Taking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the Example政园。

园中建筑相对稀疏,现存建筑主要有兰雪堂、缀云峰、秫香馆、涵青亭、梧竹幽居、听雨轩、远香堂、小飞虹、小沧浪、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宜两亭、波形廊、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与谁同坐轩、扇亭、笠亭、芙蓉榭、倒影楼 、留听阁 、塔影亭 、天泉亭等 。

与拙政园占地面积相比较,园中建筑数量不算太多,建筑密度也不算太大,但是建筑体型富于变化,构思精巧,活泼生动,风格别致,显示了设计者卓越智慧和旺盛的创造力。

2 拙政园建筑之美2.1 建筑立面之美建筑“‘立面美’一般表现为‘静’199第27卷1/ 2009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200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 2009 第27卷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3]两个风格不同的小亭体现了造园者变化多端的情思和匠意。

此外江南园林中的还有各种平面造型别致奇特的亭子,环秀山庄的“海棠亭”亭式如海棠,柱、材、装修等俱以海棠构图;邓尉山的“梅花亭”亭式如梅花。

2.2 建筑形体之美建筑“‘形体美’则常常表现为‘动’的形态”[4],在园林建筑当中尤为特出。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状不一,涵青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半亭。

涵青亭所处位置,空间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造园者以绝处逢生的本领,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涵青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改变了墙体平直、单调、呆板的势态,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具有“变单调为丰富,变生硬为柔和,化静为动,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5]。

倚墙而建的涵青亭因势而建,设计绝妙,出神入化,显示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技艺,确实是亭中佳构。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邻水的优美建筑形式。

《园冶》中说:“榭者,藉也。

藉景而成者也。

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

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芙蓉榭(图1)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平台挑出水面,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依水而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仿佛蓄势待发,呈展翅欲飞之势,透出一股灵气,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波形廊(图2)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佳构。

计成《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

”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有研究者说若从平面图上看,波形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部分,临水而筑。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势必单调乏味,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依水势建造形成起伏曲折之势,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增强了节奏感;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段距离,使之突兀水池之上,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透露出一股生气。

诚如侯幼彬所言,“建筑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建的形态”[2]。

园林建筑,以亭造型的变化为多。

《园冶·屋宇》:“亭者,停也。

人所停集也。

”是供人停下、聚集的地方,是园林缀锦点翠的小型建筑。

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常常造于景区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和狮子林的“扇亭”等,玲珑精致,令人耳目一新,在江南园林中引人注目。

“与谁同坐轩”是一座非常别致的小亭,形体成折扇状,立面优美而饶有趣味。

因苏东坡词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

小轩依水而建,亭的立面成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造成扇面状,因而又称作“扇亭”。

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座小亭,称“笠亭”。

“笠”即箬帽,亭似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树木之中,绝无装饰,朴素自然。

小山微亭,搭配匀称,浑然天成,亭前山水相依,立面恰似一戴笠渔翁悠然垂钓,独立遗世。

“与谁同坐轩” 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造型艺术,也是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少见的象形建筑,“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图1 拙政园芙蓉榭(资料来源:引自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图2 拙政园波形廊(资料来源:引自梁美勤《园林建筑》)筑形象具有几何的抽象性,朦胧性。

建筑空间、环境的艺术表现主要呈现为一定的气氛、情调、韵味。

”[6]水廊曲折穿行水上,廊顶富于变化,平添了景深的层次。

2.3 韵律之美韵律美指“形状,色彩,材质和体量的匹配关系,由一定的秩序产生取悦于人的外部整体形式,这样一种整体的美感称为韵律美。

”[7] “见山楼”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三面环水,两侧傍山,重檐卷棚,歇山顶,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江南民居的古朴之风。

见山楼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一种木棱式拉杆),小憩时凭靠可观锦鳞嬉戏,可赏亭亭荷花,抬头可观赏园内如画诸景。

见山楼上层为见山楼,因陶渊明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题名。

又因早年,姑苏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远望,可尽览郊外山色。

“见山楼”整幢建筑三面环水,犹如苍龙嬉水。

最奇特之处在于“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

“见山楼”整体设计脉源贯通,一气呵成,体现出建筑的韵律美。

也体现出的丰厚文化底蕴。

“见山楼”的楼梯设计也颇具匠意。

可从西部通过廊桥进入底层藕香榭,而上楼则必须要经爬山廊或假山石级才可登楼,楼梯的处理方式真是巧妙绝伦,匠心独运,平添了园中优游的趣味。

“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亭旁种植梧桐树和孝慈竹,故名称为“梧竹幽居”。

“梧竹幽居”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面白墙各辟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游园者观赏视点不同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环圈等奇妙的景观。

这些分圈、套圈、连环圈又使观赏者视角上产成了韵律感。

四个圆洞门既有通透、采光的功能,又形成了“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四幅清新隽永而富有韵律感的框景画。

3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纵观拙政园,建筑设计精巧,造型别致,是江南园林建筑之中妙品奇珍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州有‘香山邦’工匠的优良传统,自明代蒯祥而下,世传其业者众多。

”[8]这是苏州园林建筑美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反映。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可以相通,强调“天人合一”,导致艺术审美心境融合于自然,艺术创造师从自然,而高于自然,表现在江南园林建筑设计之中折射出原创精神。

江南园林建筑恰到好处地把握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的美学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设计者巧妙地处理好空间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