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伤寒大家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全息方中枢汤

伤寒大家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全息方中枢汤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 川椒10g甘草10g 大枣10个丹参30g 百合30g 乌药10g瓜蒌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桂枝10g 大黄 10g 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临证加减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 黄连18g )2 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g 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3 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
)4 舌苔白腻:陈皮15 g草果6 g藿香10 g梹榔10 g5大便干:芦荟3 g瓜蒌仁10 g利肠汤:(白芍30 g芦荟3 g威灵仙10 g甘草10 g)6 大便稀:苍术15 g葛根15 g7 便血:槐花15 g8 蛔虫:梹榔10 g榧子15 g川椒10 g使君子15 g9 脘痛: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芍药20 g)、川楝子30 g10 少腹冷痛, 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 g橘核30 g荔枝核30 g木香10 g小茴香10 g)11 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12 感冒:葛根30 g13 鼻炎:葛根30薄荷10 g14 咳嗽:瓜蒌30 g杏仁10 g桔梗15 g或加梨15 胸痛:瓜蒌30 g16 血压高:夏枯草30 g17 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18 脉滑:白虎汤(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10 g粳米10 g)19 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20 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车前子30 g大黄5 g)21 舌有瘀斑: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22 心悸:牡蛎30 g五味子15 g23 心烦:豆豉10 g栀子10 g牡蛎30 g24 小便不利:车前子30 g滑石15 g25 尿血:小蓟15 g生蒲黄15 g26 浮肿:决渎汤(黄芪30 g郁金15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车前子30 g白茅根15 g)半决渎汤(黄芪30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或茯苓15 g车前子30 g或加冬瓜皮15 g西葫芦15 g27 肢麻:黄芪30 g桑枝10 g28 肢痛:葛根30 g王不留3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海风藤15 g29 腰痛:葛根30 g川断30 g30 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 g大黄10 g桂枝10 g芒硝10 g 甘草10 g)31 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 g牡蛎30 g王不留30 g)32 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 g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33 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 g浮萍20 g土茯苓20 g苦参20 g)34 失眠:珠砂2 g珍珠母15 g炒枣仁30 g35 畏冷:身冷加附子5 g肢冷加桂枝10 g36 手足心热:地骨皮30 g白薇15 g37 耳鸣:磁石30 g代赭石15 g38 目昏:茺蔚子10 g决明子30 g白蒺莉30 g沙苑子10 g青葙子10 g39 色素沉着:红花10 g桃仁10 g40 白带:白果30 g41 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 g42 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 g 石膏50 g半夏9 g 麦门冬20 g人参6 g 粳米10 g 甘草6 g)42 头项痛:葛根30 g43 癔病: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小麦60克大枣30枚);44 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菖蒲10克郁金15克45 癫痫:本方加钩藤30克远志6克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地龙10克,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详解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详解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丹参3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郁金15克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石膏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白芍30克陈皮30克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三部六病”全息方处方及医案

“三部六病”全息方处方及医案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丹参3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郁金15克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石膏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白芍30克陈皮30克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一张方子打天下:3部6病全息方!(参考价值大)。

一张方子打天下:3部6病全息方!(参考价值大)。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 川椒10g 甘草10g 大枣10个丹参30g 百合30g 乌药10g 瓜蒌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 桂枝10g 大黄 10g 白芍30g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
但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
健康的根本在这里————健康中枢。
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
疾病的根本在这里————疾病中枢。
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
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保健中枢。
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
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向愈中枢。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
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
刘老经常讲: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
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
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瓜蒌30g郁金15g五味子15g牡蛎30g石膏30g桂枝10g大黄10g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中枢汤:一张方子打天下:3部6病全息方!

中枢汤:一张方子打天下:3部6病全息方!(参考价值大)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 黄芩15g 苏子30g 党参30g川椒10g 甘草10g 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 乌药10g 瓜蒌30g 郁金15g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 30g 桂枝10g大黄 10g 白芍30g 陈皮30g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

中枢汤:三部六病全息处方一、针法灸法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
1次即愈!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
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
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
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
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
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
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日1次。
3-5次即愈。
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
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
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
4-6次愈。
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
6次为1疗程。
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
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
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
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
1-2次愈!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
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
轻者一般3-10次痊愈。
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
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
三部六病纲要方剂

三部六病纲要方剂三、整体协调人类整体气血失调普遍存在,并且成为许多疾病的广泛内因。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气血的失调变见寸口,形成病理性特异脉,是整体失调最客观、最本质的指征,它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可以冲破繁杂的病证所造成的迷雾,指明方向,救人之危。
1、协调疗法作用机制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达到机体内部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2、协调方剂、药物的选择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不断对自己的食物进行筛选,最后从数以万计的动植物中保留下诸如小米、大米、白面、玉米等数种主食,完全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求。
协调方剂的选择也要具备诸如大米、小米、白面等能够适应病理的各种需要。
中医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各种病理下的有效药物。
寒、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本质八个方面构成了中药的基本属性,通过选择,只有小柴胡汤在配伍上具备了这个条件,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如《伤寒论》第230条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可除半夏之燥弊。
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温中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
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更名为“协调基方”。
柴胡15 g、黄苓15 g、党参30 g、苏子30 g、川椒10 g、甘草10 g、大枣10枚3、协调疗法的功能① 整体协调,主要是对植物神经功能调整。
② 恢复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主要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③ 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④ 排除人体蓄积的代谢产物。
⑤ 完善机体的自组功能,恢复机体模型。
⑥ 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康复功能。
4、协调疗法的特点① 治疗面广② 双向调控③ 安全性高④ 利于久服5、协调疗法的优越性① 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
② 解决了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 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柴胡15g黄苓15g苏子30g党参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个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 瓜蒌30g 郁金15g 五味子15g 牡蛎30g 石膏30g 桂枝10g 大黄10g 白芍30g陈皮30g 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 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原文是:"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 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有一个理论,能"现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张颖清提出的。
张在研究生物的整体与相对独立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时,发现生物相关性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的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它贮存着整体的信息,是整体的相对缩影。
生物体的每一局部,甚至细胞,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如基因),用植物的局部组织,可以培养成整株植物,一些低等动物可以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
现代克隆枝术可以用体细胞培养出与原本体相同的高等动物等等。
既然生物体的每一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生命信息,人体患病,即使重点在局部,这一局部已经含有整体因素,也就具有了整体疾病的性质。
全息论之所以能诞生在我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全息论思想,人做为一个小宇宙,是生物界的全息元,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中,充满了全息思想。
由于每一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每一个局部病证全身反映同时出现,只不过是在一个很微观的部分得以表现而已。
中枢汤的组成就体现了系统整体的治疗。
因为在三部中,气血是一个整体。
所以中枢汤中选择了调神汤协调整体的气血,在调神汤中寒温并用、补泻并行、升降共施、收涩共用。
使整体的气该开则开、该降则降、该出则出、该入则入。
气行则血行,气调则血调,所以整体的血该通则通、该藏则藏、该统则统。
三部系统中,表部以肺为主导,里部以胃为主导,半表半里部以心为主导。
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哭,是肺的功能,因哭使肺接触后天的空气,开始呼吸,人有了后天的呼吸,气血才能循经脉运行。
肺似压气机,心似压水机,心肺的机能不能停,一旦失常,或发生病变,或导致死亡。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既虚,则三部俱无生气。
所以三部中主导的调节应该是调肺、调心、调胃,由于调心汤中有百合、乌药、五味子等调肺的成分,所以就不再选择调肺汤,而只选择调心、调胃。
人体三部中的各组织、器官,形状不同,功能各异,但其本质是生物全息率。
人体各解剖组织器官是为了一定的功能目的而组织起来一致的的,不同器官的分别形成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目的。
但辩证法不承认任何绝对孤立的观点,每一器官的功能虽有一个是主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同时各不同器官之间虽各有分工,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人体从一个全息胚即受精卵开始发育,在发育过程中细胞逐步分化。
一个全息胚内有各种细胞成分及其功能,最初是彼此均衡的,但全息胚的分裂增殖打破了这种均衡性,使得分裂后的每一种细胞在某种细胞成分上占有优势(功能上亦是如此),于是这种细胞便有了发展这种优势的可能,其结果是使该细胞向某一方向发育。
?不同种细胞分别向不同方向发育,彼此差异便越来越大,这就是分化。
分化的结果,某类细胞在某种成分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其他成分则被抑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具有某种占绝对优势成分的细胞,其功能即以该种细胞成分的功能为主,从而形成功能特化。
例如细胞膜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内外物质的交换,尤其是气体的交换,这就是肺泡组织,再如以肌蛋白占绝对优势的细胞主要承担运动的功能,这就是肌肉组织等等。
然而,分化了的细胞虽各有显著差异,但其基本结构成分是: 相同的。
并不是只有肺泡才具有气体交换能力,所有细胞膜都具有这种功能,并不是只有肌肉组织才具有运动功能,所有细胞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量的肌蛋白,它们在细胞内物质的转运或细胞运动中都有重要作用。
这就是说; 每一个分化了的细胞不仅保留了其胚胎时期的全部信息。
而且包含了已经分化了的其他各种细胞的全部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某一细胞成分为基础的功能,一方面由某一特化了的器官来承担,另一方面它同时存在于整体的所有细胞中。
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泛器官"的影子。
因而如果以某一特定功能为系统单位,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有一个功能密集中心,这就是特化器官,同时又弥漫于全身。
现代生理生化学已经从内分泌角度发现了这种全息现象的存在。
人们发现,许多激素的分泌虽然以分泌腺的分泌量为最多,但在一些非分泌腺器官中也具有这种分泌功能。
人们已经发现,像心脏,肺脏、脑组织这样的细胞也能分泌一些作用于水盐代谢的激素。
因此人们惊呼,器官界限正在消失〜其实,器官的特定功能是不会被抹煞的。
不同器官功能分工的界限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不要把这种界限绝对化。
不同器官之间既有分化造成的差异,又有全息保留所具有的共性。
细胞分化与全息保留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作为某一功能系统概念来说,也是以一定的解剖结构为中心,同时又贯守一身上下,是既定位又不定位的辩证统一。
这个本质用三部六病理论来讲,就是在整体气血引导下的三部的正常运行。
这种正常运行,需要协调、需要平衡、需要通畅。
不协调即为病,不平衡即为病,不通畅即为病。
但这种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在三部系统中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现象,不协调、不平衡、不通畅才是它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求于这种本质,本于全息。
作为全息方使用的中枢汤正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全息方的治疗是"辨本论治" ,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 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在三部六病学说中,中枢汤是最符合人体自本则一,一拔其本,诸证尽除矣。
II身调节规律的一个方子。
中枢汤极大地调动起了人体的系统调节功能。
使人体该热的地方热、该寒的地方寒、该补的地方补、该泻的地方泻、该调的地方调、该通的地方通。
中枢汤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中和。
三,从三部六病看人体的中枢之机- 刘老命名为中枢汤含义深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六经辨证中,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 在五脏辨证中,脾胃中土为枢。
但中枢汤中"枢"的含义,比古人所讲的都广泛,都深刻,它是在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讲"枢",这个"枢"的关键,在整体的气血,在三部的心、肺、胃。
健康的根本在这里-- 健康中枢。
中枢失中一分,病邪内侵一寸。
疾病的根本在这里-- 疾病中枢。
百病之源,百病之根,百病之本,百病之始。
人体保健的根本在这里-- 保健中枢。
保护了整体的气血,保护了心、肺、胃,就保护了整个人体。
疾病向愈的根本在这里-- 向愈中枢。
四,三部六病全息方的临床应用刘老晚年临证用中枢汤最多,许多不同的疾病都用中枢汤加减治疗。
特别是在症状复杂,头绪繁多,久治不愈,辨证有一定困难时。
刘老经常讲:没有整体的协调,便没有局部的改善。
这是三部六病最著名的一个观点。
实际上刘老晚年广泛应用中枢汤,是运用系统的协调,而没有系统的协调,就没有整体气血的改善,也没有局部的改善。
中枢汤做为全息方来用,升降上下,出入表里,其作用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
内外妇儿皆可应用,用之得当,疗效卓著。
临证加减1 吐酸:用左金丸镇吐制酸(吴萸3g黄连18g)2吐酸烧心:二黄汤(吴萸3g黄连18g大黄6g干姜3g)3噫气:枳实芍药散(枳实10 g 芍药20 g)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包)9 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大枣4枚。
)4舌苔白腻:陈皮15 g草果6 g藿香10 g梹榔10 g5大便干:芦荟3 g瓜蒌仁10 g利肠汤:(白芍30 g芦荟3 g 威灵仙10 g 甘草10 g)6 大便稀:苍术15 g 葛根15 g7 便血:槐花15 g8 蛔虫:梹榔10 g 榧子15 g 川椒10 g 使君子15 g9 脘痛:枳实芍药枳实10 g 芍药20 g)、川楝子30 g 1 0少腹冷痛,腹胀痛:三核二香汤(川楝散(子30 g 橘核30 g 荔枝核30 g 木香10 g 小茴香10 g)11 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 g12感冒:葛根30 g13鼻炎:葛根30薄荷10 g14咳嗽:瓜蒌30 g杏仁10 g桔梗15 g或加梨15胸痛:瓜蒌30 g16血压高:夏枯草30 g17脉虚细: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18脉滑:白虎汤(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10 g粳米10 g)19脉有散状:生脉散(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5 g)20脉聚关、上鱼际:柴膏汤(小柴胡汤加石膏30 g 牡蛎30 g 桂枝10 g 车前大黄5 g)21 舌有瘀斑: 桃仁承气汤(心功能不好者勿用)22 心悸: 牡蛎子30 g30 g 五味子15 g23 心烦: 豆豉10 g 栀子10 g 牡蛎30 g24 小便不利: 车前子30 g滑石15 g25尿血:小蓟15 g生蒲黄15 g26浮肿:决渎汤(黄芪30 g郁金15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车前子30 g白茅根15 g)半决渎汤(黄芪30 g银花30 g丝瓜络15 g)或茯苓15 g车前子30 g或加冬瓜皮15 g西葫芦15 g27肢麻:黄芪30 g桑枝10 g28肢痛:葛根30 g王不留3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0 g海风藤15 g29腰痛:葛根30 g 川断30 g30 扭伤:桃仁承气汤(桃仁10 g 大黄10 g 桂枝10 g 芒硝10 g甘草10 g)31肿物、肿瘤:攻坚汤(夏枯草30 g牡蛎30 g王不留30 g)32脏躁:甘麦大枣汤(炙甘草6 g 淮小麦或浮小麦30大枣10枚)33皮疹:祛风利湿汤(苍耳子20 g 浮萍20 g 土茯苓20 g 苦参20 g)34 失眠:珠砂2 g 珍珠母15 g 炒枣仁30 g35畏冷:身冷加附子5 g肢冷加桂枝10 g36手足心热:地骨皮30 g白薇15 g37耳鸣:磁石30 g代赭石15 g38目昏:茺蔚子10 g决明子30 g白蒺莉30 g沙苑子10 g 青葙子10 g39 色素沉着:红花10 g 桃仁10 g40 白带:白果30 g41 月经淋漓不止:生蒲黄15 g42 久病阴虚:竹叶石膏汤(竹叶6 g 石膏50 g 半夏9 g 麦门冬20 g 人参6 g 粳米10 g 甘草6 g)42 头项痛: 葛根30 g43 癔病: 本方合甘麦大枣汤(甘草10克小麦60克大枣30枚);44 精神分裂症:本方加远志6克菖蒲10克郁金15 克'?45 癫痫: 本方加钩藤30克远志6克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地龙10克. 有狂或瘀血者,本方合桃仁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