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合集下载

台湾成人教育现状对大陆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台湾成人教育现状对大陆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次教育机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全面发 I 挥成人教育功能, 为成人提供生活、 工作新知, 使个 _ 人成长发展达到自 我实现。I19 年, 3 91 台湾行政院 _ 通过预算 3 亿 6 5 千万元新台币的《 发展与改进成人 _
教育五年计划纲要》 I纲要 的颁布标志着台湾成人 ’ 。4
收 稿 日期 :0 7— 6—1 20 0 5
教 育亦 即远 程 教 育 ,目前 台湾 的空 中学校 教 育较有 组织 , 架构较完整的为空中专科及空中大学 。 空中专 科包括行政及商业专科两类 , 属于补习教育 , 空中大 学 则属 于独 立 的正 规成 人 教育 机构 。 ( 发展及 改进成人教 育的转型期 (9 7年 一现 四) 18 在) 。这是 以五 年计 划 的实 施为 重点 的时期 。转型 的 主要标志是从主要解决成人补 习教育 ,给予提供第
摘 要: 成人教 育是传统 的一 次性教 育向终身教 育过 渡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 承担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的
重任 。透 过 台 湾成 人 教 育 的现 状 , 鉴 其 成 功 经 验 与 先进 做 法 , 而不 断 完善 大 陆成 人 教 育 的发 展 模 式 。 借 进 关键词 : 台湾 ; 人 教 育 ; 示 成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79 2 8 G 2 . 5 文 献标 识 码 : E
作者简 介: 郑庆玲 , , 建福 州人 , 女 福 福建 医科 大学成人 教 育学院助理研 究员。
用土地的权利 ; 征地补偿机制的不合理 , 侵害了农 民 会制度和村 民自治制度 ,保障农 民参与 国家和社会 获得土地增值利益的权利 ; 税费负担的不合理 , 增加 事务管理 的权利 ; 要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了农民获得土地收益的成本 ; 对失地农 民的社会保 障 完善农民失业保障、 医疗保障、 教育保障措施 。 机制不健 全 , 致失地 农 民丧失 生活来 源 ; 导 在农业 结 参考文献 : 构调整 中, 迫农 民改变种 植结 构损 害 了农 民 的生产 强 [ 】 泽东选集 ( 3卷) M】 1毛 第 [ .北京 : 民 出版社 , 9 1 人 19 : 经营决策 权利 ; 土地流转 中的行 政 强制损 害 了农 民 在 8 . 49 土地承包 权交 易 的权 利 。基于这 些 问题 , 须从 法律 必 [ ] 关 】 德 加 ・ 诺 .西行 漫记 [ .北 京 : 放 军文 2[ 埃 斯 M】 解 上建立农 地权 利 的保 护制 度 , 通过 约束 征地行 为 、 完 艺 出 版 社 。 0 2: 6 2 0 41 . 善土地承 包权制度 、 一城 乡税制 、 全失 地农 民社 统 健 [ 】 泽东选集 ( 1卷) M】 3毛 第 [ .北京 : 民出版社 , 9 1 人 19 : 会保障机制等措施 , 保护农 民的土地权利。 1 36 — 1 7. 3 [ 】 泽东文集 ( 2卷) M] 4毛 第 【 .北京 : 民出版社 ,9 3 人 19 : 在保 护农 民财产 权 利 的 同时 ,必 须保 护农 民 的 46 —4 7 68. 民主政治权利和社会权益 。 例如 , 要完善人 民代表大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以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为例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以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为例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给大陆的启发摘要: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介绍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法律建设的脉络后,以台湾地区的《特殊教育法》为例,分析了该法设立特殊教育咨询委员会、有清晰的经费预算要求、界定多种特殊儿童、强调特殊教育的支持系统和注重特殊教育成效的评鉴等特点,并据此提出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建设要清晰特殊教育的对象、规定特殊儿童的鉴别、明确特殊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和注重专家的责任等建议。

关键词:台湾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法;启发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4-0001-05(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北京100075)一、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水深火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境地,各种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相应的烙印。

随着当时人们睁眼看世界的脚步和“西学东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想的展开,一部分传教士开始了中国特殊教育的实践。

先是威廉·穆瑞(又译穆·威廉)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北京的甘雨胡同开始了盲教育的实践,继而米尔斯(又译梅尔斯)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在登州(即现在的蓬莱)开始了现代聋教育的实践。

之后,包括张謇在内的中外人士开始了中国各地现代意义上的残疾人教育的实践。

清朝末年,台湾作为与西方接轨较早的省份,在刘铭传的治理下,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具有了些许近代化的迹象。

也就是在这些光辉下,1890年(光绪十六年)英国长老会牧师甘雨霖在台南开始了现代盲教育的实践,这是台湾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的发端,也是后来台湾聋教育的先驱活动。

可惜的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自1895年始,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统治台湾后,他们想的是如何残酷镇压台湾人民的反殖民统治,如何进行奴化教育,根本不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更多考虑残疾人的教育问题。

加之后来日本霸占世界刘全礼∗∗∗第40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4月Vol.40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Apr .2020收稿日期:2020-03-07作者简介:刘全礼(1961-),男,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原理、特殊教育政策法律、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

海峡两岸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比较研究

申诉评 议委 员会组 织及 评议 要 点》 等校 内规 章 。 自酝 酿 筹 备 到正 式建 构 实 施 以来 。台 湾 高校 教 师 申诉 机 制 日趋 完 善 .教 师 运 用 申诉 制 度保 障 自己 的合 法权 益 ,主管 机 关或 学 校 通过 申诉 制度 发 挥 行 政 监督 的
组 .研究 建 置教 师 申诉 的相 关事 宜 。 台湾 “ 教育 部 ”
于 19 9 1年 2月发 布 《 师 申诉评 议 委员 会暂 行设 置 教 要点 》 9 2年筹组 成立 第一 届 “ ,19 中央 ”教 师 申诉评 议 委员 会 ( 以下 简称 申评 会 ) ,随后 在 1 9 9 5年 颁 布 的台湾《 教师 法》 中专 章规 定 了教 师 申诉 制度 , 于 同 并
校 教师 申诉制 度正在 逐步 建立 和形成 。 2 台湾高校教 师 申诉 制度 . 从 台 湾方 面看 ,教 师 申诉制 度 肇 始 于 1 8 9 8年 , 台湾 “ 育 部 ” 成立 了教 师 申诉 评 议 委 员会 研 究 小 教
研 究 ,对 进一 步 完 善 我 国高 校 教师 申诉 制 度来自具 有 重 维普资讯
高 教 探 索
2 0 年 第 3期 08
H i h r Educ to pl r to g e a i n Ex o a i n
海峡两岸高校教师 申诉制度 比较研 究
丁 建 芬
摘 要 :文章主 要从 中诉 的性质 、适用 范 围、受理 机构 、程序 和效 力方 面对 海峡 两岸 高校教 师 申诉制度 进 行 比较 ,提 出要从修 订 《 高等教 育 法》 出台教 师 申诉 制度 实施 细 则 、落 实 大学章 程 的制 定 、规 范 高校 校 内教 、

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状况及启示

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状况及启示

主体资格” 。家 庭 教 育 的 “ 政 治 ”地 位 和 管 理 形 式
造 就 了 家 庭 现 今 和 未 来 中 长 期 发 展 的种 种 矛 盾 和
问题 。

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 [ 2 0 0 8 ]5 7 号)中没 有关 于 家庭 教 育方 面 的任何 字样 ;在全 国妇 联 机构
第1 3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3 月
浙 江工 贸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J OU R N AL OF Z H E J I A NG I N D US T R Y& T R A DE V 0 C A T I ON A L C O L L E G E
v o 1 . 1 3 NO . 1
“ 直辖 市 、县 ( 市) 主 管 机关 应 遴 聘 家 庭 教育 专 业 人 员 ,设 置 家 庭教 育 中心 ” 。第 1 2 条要求 “ 各 级 主管
为 旨归 ,以教育立法 的形式保 障家庭教育 的强制 性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体 系。与台湾地区 比较 ,我 国大 陆 由于 家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 育 不 归 属 教 育 行 政 系
M a r . 201 3
D o i : 1 0 . 3 9 6 9 8 . i s s n . 1 6 7 2 — 0 1 0 5 . 2 0 1 3 . 0 1 . 0 0 4
台湾地区家庭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状况及启示水
邱旭 光
( 浙 江工贸职业技 术 学院,浙 江 温 州 3 2 5 0 0 3 )
摘 要 :大陆家庭教育不归属教育行政系列 ,缺失政府责任监督系统 的保障,家庭教育始终属于一种辅助性 的
“ 教育形式” ,而丧失 “ 教育的主体资格” 。借鉴台湾成熟的家庭教育制度 ,对大陆家庭教育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港台教育体制:政策引导,放权学校

港台教育体制:政策引导,放权学校

港台教育体制:政策引导,放权学校作者: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12期香港多年来,香港沿用英式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3年。

高中前两年结束后,所有学生需参加中学会考,继续攻读中六、中七的学生还需在高中毕业时参加高级程度会考。

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三三四新学制”后,高中不再划分为两个阶段,两项会考也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自己的殖民地历史。

回归前后,香港对其基础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学制下的香港高中生,除必修的中文、英语、数学、通识4科外,可以从20个选修科目、6个应用学习课程或其他语言中自由选科配搭,不再受制于文理分科。

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的能力,与香港教育改革奉行的“成人教育、终身学习”宗旨是一致的。

一、1990~1997年香港的教育政策1.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第四号报告书》。

它建议的教育政策涉及五个主要范畴:课程发展,辅导和指导,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扩展教育服务,学业目标和目标为本评估,以及教育语言。

2.1991年颁布的《学校管理新措施》。

旨在改革香港学校的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素质。

这个文件使得控制教育政策和计划的重心由中央推向了边缘,由政府推向了学校。

3.1992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五号报告书》。

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更为完善的学校工作环境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培养,使教师有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4.1996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六号报告书》。

这也是它回归祖国前的最后一份文件。

该报告重点提出了“提高语文能力——整体策略”。

强调必须提高香港的中文及英文水准,并规定订立语文教师入职的“基本资格”。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回归后香港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1997年后香港的教育改革1997年香港回归,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特区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

1.1997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了《第七号报告书》。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简述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简述
群 差 异 , 救 教学 措 施 并 未 顾 及 族 群 特 性 ; 科 书 内 容 之 不 当 ( 族 中心 、 补 教 汉 自种 人 中 心 、 会 化 都
与 泛 政 治 化 ) 等 。 针 对 台湾 原 住 民教 育 的落 后 状 况 和 存 在 的 问题 , 1 9 等 自 9 0年 以 来 , 湾 官 方 台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期 第 l 3卷 总第 5 3期
No. , 0 4 2 02
民 族h o d c t n f rE h i n rt s o r a o s a c n E u ai o t nc Mio i e l o i
乏 明文 法 规 作 为 引 导 和 规 范 。 自 14 9 5年 以来 , 台湾 地 区原 住 民教 育 的实 施 , 多 以 行 政 命 令 、 大 政策 文 件 为 依 据 。因 为 缺 少 直 接 相 关 的 法 律 , 此 在 课 程 教 学 、 资 培 育 、 费 分 配 、 校 制 因 师 经 学 度 、 学 辅 导 、 会 教 育 、 鉴 研 究 等 方 面 , 住 民 教 育 一 直 没 有 得 到 应 有 的 尊 重 和 保 障 。 因 升 社 评 原

率 高 ; 族 中 心 主 义课 程 教 材 与 教 学 措 施 的负 面 影 响 ; 壮 人 口外 流 , 识 精 英 离 乡 的 不 良 效 汉 青 知
应 ; 市 原 住 民教 育 问 题 ; 宪 法 ” 关 规 定 与 原 住 民 教 育 法 规 的 未 能 落 实 ; 城 乡 差 距 取 代 族 都 “ 相 以


《 住 民 族 教 育 法 》 立 法 背 景 原 的
依 据 目前 台 湾 官方 的 分 类 , 湾 原住 民可 分 为 9族 , 台 即阿 美 、 雅 、 农 、 湾 、 、 夏 、 泰 布 排 邹 赛 卑

中国台湾地区《大学法》可操作性论略

中国台湾地区《大学法》可操作性论略

件 的结 构和形 式 一般 包 括 三 个 方 面 : 一 是 规 范性 文 件 的名 称 ; 二 是规 范性 文件 的内容 , 其 中包括 关于该 文 件 的适用 范 围的规定 , 关 于通 过机 关 和通过 时 间 、 批 准机 关 和批准 时 间 、 公 布机关 和公 布 时间 , 关 于 该 文 件 的生效 或施 行 时 间 , 关 于授 权 有 关 机 关 制 定 变 通、 补充 规定 或制 定 实施细 则 的规定 , 关 于废 止有关 规 范性 文件 及其 中内容 的规定 , 等等 ; 三 是表 现规 范 性 文件 内容 的符 号 。主要 包 括 名 称 下 方 的 括号 , 目 录, 总则 、 分则、 附则及 各部 分 的标题 , 卷、 编、 章、 节、 条、 款、 项、 目, 有 关 人 员 的签 署 , 附 录 等 。《 大 学
从 1 9 9 6年 的北 京 大 学 刘燕 文 诉 北 京 大学 拒 发

博 士证 书案 到 1 9 9 9年 田涌诉 北 京科 技大 学案 , 再 到
2 0 0 7年 武 大博 导 周 叶 中涉 嫌 抄 袭 原 北 大 教 师论 文 被诉 讼 等一 系列 案件 , 可见 高校 不 乏法律 纠 纷 问题 。 这些 案 件不 仅提 出 了教育 法制建 设 中 的一 些 具体 问 题, 如学 校如 何依 法 处 理 学 校 学 位制 度 、 考试 制 度 、
次 大 的修订 , 其 法律 可 操 作 性 与法 制 统 一 性 的 不 断 完 善值 得我 们 深入学 习 与探究 。
固然是 多方 面 的 , 但 是 否 具有 较 强 的可 操 作性 在 诸
多 因素 中又 至 为关 键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0 1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台湾家庭教育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中最不 起 眼 、最不 成熟 、研 究人 力 最少 的一个 分支 学科 :
已不断 深化 。不再 认 为家庭 教育 仅仅 是家 庭成 员 中 “ ” 上
对 “ 下”的单 向式教育 。而是所有 家庭 成员之间相互教 育 、 相互 影响 的过程 。即便 如此 ,在家庭 教育实践 中却难 免陷 入老套 、严 重窄化 。且 内容 仍局 限于家庭教 育观念 、知识
师 、家长 与社会联 结起来 的观念 十分 自然 且根深 蒂固 。台
湾则 与这一 见解 刚好 相反 ,台湾理论 界普遍 认为 , “ 国是
家 的集合体 ,家是 国的基本单位 ” ,作为社会 构成的基本单
元 。家庭在个体成长 与社 会发展 中发挥着最为重要 的作用 . 目前甚 至 已成为社会稳定 与发 展的 “ 中流砥柱 ” ;以家庭教 育 、家庭扶 助 、家庭 辅导 和社 区 ( 群 )服务等 为 内容 的 族 家庭服务 系统 己成为新 时代 教育 工作 新 的蕴涵 。学 校教育 使 人拥 有成就 。家庭教育则使人拥 有幸福 。在一定 意义上 , 家庭教育 是学校 教育乃 至整个教 育体系 的基础 ;只有充 分 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 的核心引领作用 。才能真正 实现家庭 、 学校 、社区和谐 发展与社会 的整体 进步 。尽管两 岸都充分 认 可家庭 教育 的积极价值 ,基于各 自的现实 发展有所 侧重
启示 。
[ 关键 词] 家庭教 育 家庭发展
台湾 大陆
大陆 与台湾共 同承袭了 中国近代教育发 展的历史 源流 。 但在 近几十年 内又呈 现出各 自不 同的发展脉络 。反 映在家 庭教 育领域上也 是既有 共性 、又各具 特色 。考 察 台湾 家庭 教育 的状况 可以发现 ,目前 台湾家庭教 育理论 与实践 的诸 多方面均走 在大陆前 面 。剖 析台湾家 庭教育 的发展 及其特 点 ,对于促进大陆家庭教育 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 的意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台湾小学课堂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
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

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这是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下生怕各位懒得去看这些枯燥的条文,所以就把它们列了出来,至于优劣么,我想这取决于各位的价值立场,没有必要多讨论。

关键还是看它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就是说,要看效果。

读这两地的教育法,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而且在50年前双方几乎没有区别,可是今天双方的教育理念竟然像是两个世界的?
同为中华儿女,彼此竟如此之陌生,真是恍若隔世矣!
我不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教育首先应是为培养个人的,而非培养一个国家的螺丝钉的。

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谁来为这些螺丝钉定型呢?是人大还是党还是政府?如果是前者就好办的多了,教育只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能力,以及为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创造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以后就由着他们自己去塑造自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