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周期蛋白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通路的异同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信号通路分为三类:①激活离子通道;②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以cAMP 为第二信使;③激活磷脂酶C ,以IP3 和DAG 作为双信使激活离子通道:当受体与配体结合被激活后,通过偶联G蛋白的分子开关作用,调控跨膜离子通道的开启和关闭,进而调节靶细胞的活性。
激活或抑制腺苷酸环化酸的cAMP信号通路:细胞外信号(激素,第一信使)与相应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
腺苷环化酶调节胞内cAMP的水平,cAMP被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降解清除。
cAMP信号通路主要是通过活化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 (PKA) ,激活靶酶开启基因表达,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
蛋白激酶A 由2个催化亚基和2个调节亚基组成,cAMP的结合可改变调节亚基的构象,释放催化亚基产生活性。
蛋白激酶A被激活后,一方面通过对底物蛋白的磷酸化,引起细胞对胞外信号的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其催化亚基可进入细胞核,磷酸化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CREB) 的丝氨酸残基。
磷酸化的CREB蛋白被激活,它作为基因转录的调节蛋白识别并结合到靶细胞的cAMP应答元件 (CRE) 启动靶基因的转录,引起细胞缓慢的应答反应。
cAMP信号通路中的缓慢反应过程: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cAMP是由腺苷酸环化酶 (adenylyl cyclase,AC) 催化合成的,腺苷酸环化酶为跨膜12次的糖蛋白,在Mg2+或Mn2+存在下能催化ATP生成cAMP;细胞内的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 (PDE) 可降解cAMP生成5’-AMP,导致细胞内cAMP水平下降。
因此,细胞内cAMP的浓度受控于腺苷酸环化酶和PDE的共同作用)。
cAMP信号调控系统由质膜上的5种成分组成:刺激型激素受体 (Rs)、抑制型激素受体 (Ri)、刺激型G 蛋白 (Gs)、抑制型G蛋白 (Gi)、腺苷酸环化酶 (E)。
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3(CDK3)的研究进展

在 细胞 周期 中 的调 控 机 制 还 并 不 十 分 清 楚 。本 文 就 目前 C K D 3的生 物 学 功 能 及 其 在 细 胞 周 期 中 的 调 控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to d r uat in an eg l i mec ans i el c l fCDK3 r on h im n c l yce o emai o b u d ed. I hs p er h es ar h pr r sabo tbi n t e elciat n t i ap ,t e r e c og es u o-
做一综 述。
关键 词 : C K ; 胞周 期 ; 胞 周 期 素 D 3细 细
中 图分 类 号 : 5 5 . Q 5 7 文献标识码 : A
A v n e n Ree rh o ci d a cso s a c fCy l n—d p n e t n ss3 HU ee d n ae Ki ANG Da— ma o,M O ,T Li ANG a— qn ( a g aHoptl F ig Xin y s i , a Ce ta o t n vri nr l u h U iest S y,C a g h 0 0 h n s a 41 0 8,Hu a n n) Ab ta t Cy l — d p n e t ia e CDK )a etec r fc lc ce rg lt n src : ci n e e d n n s s( k s r h o eo el y l e uai ,whc se t lo nt t ga d o ih i e s ni riiai n s af i n po e sn h el y l s te nea twi h i c ci ate s rc s igte c lc ce a h y itr c t ter y l p r r .CDK a h ih h moo y wi h n n 3 h s te hg o lg t CDC CDK1)a d h 2( n
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分章节

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101.细胞102.细胞生物学103.细胞学说104.医学细胞生物学105.分子细胞生物学201.基因转移技术202.原位杂交技术203.分辨率204.原代培养205.传代培养206.细胞工程301.细胞膜302.生物膜303.脂质体304.跨膜蛋白305.外周蛋白306.脂锚定蛋白307.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308.主动运输309.载体蛋白310.通道蛋白311.简单扩散312.协助扩散313.协同运输314.固有性胞吐途径315.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401.内膜系统402.信号肽403.微粒体404.分子伴侣405.残余体406.自噬性溶酶体407.吞噬性溶酶体408.膜流501.线粒体502.氧化磷酸化503.ATP合酶504.细胞呼吸505.线粒体嵴506.线粒体病601.细胞骨架602.踏车现象603.动态不稳定性604.微管组织中心605.马达蛋白质606.微管607.微丝608.中间丝609.应力纤维610.收缩环611.MAPs701.核小体702.核骨架703.常染色质704.异染色质705.动粒706.核仁组织区707.核纤层708.随体709.兼性异染色质710.核型801.整合素802.紧密连接803.缝隙连接804.钙黏着蛋白805.细胞黏附分子806.黏着斑807.细胞连接808.桥粒901.整合素902.细胞外基质903.基膜1001.信号转导1002.第二信使1003.G蛋白1004.级联反应1005.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1006.受体1007.第一信使1008.G蛋白偶联受体1009.细胞通讯1010.信号分子1011.SH2功能域1012.信号汇聚/收敛1013.信号发散1014.交互作用1015.信号转导途径1101.细胞增殖1102.细胞周期1103.有丝分裂器1104.细胞周期蛋白1105.MPF110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107.细胞周期同步化1201.细胞分化1202.去分化1203.转分化1204.全能细胞1205.细胞决定1206.胚胎诱导1207.基因的差异表达1208.奢侈基因1209.管家基因1301.干细胞1302.胚胎干细胞1303.成体干细胞1304.诱导性多能干细胞1401.Hayflick界限1402.程序性细胞死亡1403.细胞坏死1404.Bcl-2蛋白1405.肿瘤坏死因子1406.凋亡小体1407.P53基因1408.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甘酸蛋白酶1409.细胞自噬1410.细胞裂亡名词解释答案——细胞生物学10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02.细胞生物学:利用现代技术与方法从细胞整体、超微结构、分子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2.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整体,亚显微结构和分子三个不同层次上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研究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3.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仅含有一DNA区域,无核被膜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核,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裸露的DNA链。
4.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层质膜,又称质膜。
5.相变:由同一类型的磷脂合成的脂双层,可在一个凝固点上由液态转变成晶态(凝胶状态),这种物态转变称为相变。
6.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7.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exportin。
8.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9.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10.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11.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
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
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12.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
又称核骨架。
13.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
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14.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15.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名次解释1.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的传递H、电子的酶体系。
2. 氧化磷酸化:指生物氧化过程中所释放能量的转移过程与ADP的磷酸化过程结合起来,而将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转移到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又称为氧化磷酸化偶联。
3. 核孔复合体:是内外核膜融合产生的圆环状结构,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称为核孔复合体。
包括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和若干纤维。
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
4. 核纤层:位于内层核膜内侧,由三种核纤维蛋白形成的立体纤维网络状结构,核纤维蛋白属中间纤维蛋白。
核纤层通过蛋白质嵌入到内层核膜,与中间纤维、核骨架相连。
作用是为核膜及染色质提供了结构支架,参与核膜的解体和重建,维持核孔位置,参与染色质和核的组装。
5. 核骨架:又称核基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体和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结构,其化学组成多数为非组蛋白性的纤维蛋白,但含有少量RNA。
作用是为DNA复制提供支架,参与基因转录过程,参与染色体和核膜的构建,参与病毒复制。
6.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核心颗粒与DNA连续纤维组成的圆盘状颗粒,被称为染色质组装的一级结构。
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7倍。
7. 螺线管:是染色体组装的二级结构,由核小体串珠结构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螺线管的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了约6倍。
8.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G)的端粒DNA和蛋白质构成。
端粒的生物学作用在于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同源染色体的正确配对。
9. 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纺锤丝,纺锤体,有DNA复制,形成专门执行有丝分裂功能的暂时性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器。
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和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exportin。
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
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
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
又称核骨架。
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
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 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包括:微管、微丝、中间纤维三种类型。
微管组织中心MTOC :微管聚合从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这些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中心,其存在位置为间质的中心体。
微管:真核细胞质中的一种中空圆柱状的结构,主要由微管蛋白组成,作为细胞中骨架系统,微管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组成新细胞的功能。
微丝:真核细胞质中含肌动蛋白的细丝,直径约为5-9nm,微丝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如细胞形状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收缩等。
中间纤维(IF):中间纤维是一种直径约为10nm的纤维状蛋白,由于其直径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以及微丝和微管之间,因此命名为中间纤维。
基粒: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突出于内腔的颗粒,由许多蛋白质亚基构成,分为头部、柄部、基片,又称为A TP酶复合体。
CDKs(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调控细胞周期中的作用

GAO i Le ,SHIYo — h n u z e ,REN Yu— ng ho ,FAN iwe ,W ANG —o Ru . n Air ng
(. ol eo nma c nea dVtr ayMein ,S ax gi l rlU i rt, 】 C lg e fA i l i c n e i r dc e h ni r ut a nv sy Se en i A c u ei
因素是 细胞 周期 依赖 性蛋 白激酶 ( yl cci n~dp n et e ed n kn ss C K ) 它 属 于 丝 氨 酸/ 氨 酸 蛋 白激 酶 家 iae , D s , 苏
族, 可在 特定 的 细胞周 期 变化 过程 中被激 活 , 之后 产 生 出磷 酸化 相 应 的底 物 , C K 功 能 的 实 现 还 依 而 D s
自1 纪 8 9世 0年 代 以来 , 胞 生 物学 界 发 现 了 细
细胞分 裂 现象 ,9 1 , 出完 整 的 细胞 周 期 概 念 , 15 年 提
到2 0世 纪 7 0年 代 发 现 调 控 细 胞 周 期 的 因子 。而 今, 人们 已总结 出调 控 细 胞 周 期 的相关 机制 。细 胞 周期 是 细胞 生命 活 动 的基 本 过 程 , 指 细 胞 从 一 次 是
并移 向两 极 ( 后期 ) 子 核形 成 和胞 质 分裂 ( 期 ) ; 末 。
有 丝分 裂结 束到 下 一 次 有 丝 分 裂 结 束 的 这 一 过 程 ,
此 时 由一个 细胞 分 裂成 为两 个子 细胞 。细胞 分 裂包
括 D A复制及 染 色体 分 离 。细 胞 周期 调 控 的 关 键 N
复制 。
时相 性地 激 活 C K , C K D s 而 D s的时 相性 激 活是 细 胞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细胞周期检测是指利用特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分析细胞的生命周期和不同阶段的变化。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个时间点开始进行DNA复制,到下一个DNA复制结束之间的时间段。
细胞周期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死亡过程,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胞周期检测方法。
一、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周期检测方法,通过利用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中流动时吸收和散射光的不同特性来分析细胞的周期。
在流式细胞术中,可以使用DNA 染料(如普罗津红或荧光素)将细胞的DNA染成不同浓度的颜色,根据DNA 含量的不同来分析细胞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阶段。
此外,流式细胞术还可以利用蛋白标记和单克隆抗体来检测特定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准确、快速、灵敏,可以同时检测大量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周期的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
二、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利用免疫学技术和荧光探针对特定蛋白进行定位和分析的方法。
在细胞周期检测中,可以利用特定蛋白的表达来反映细胞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阶段。
例如,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在G1期表达增加,在细胞周期的S期和G2期表达较低。
通过使用与Cyclin D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探针,可以在细胞中观察和分析Cyclin D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个阶段。
三、细胞核酸染色法细胞核酸染色法主要利用染色剂(如乙锭、Hoechst33342等)染色DNA分子,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的形态和DNA含量的变化来判断细胞的细胞周期阶段。
在染色前后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来观察和分析细胞核的变化。
通过测量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可以确定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个阶段。
此外,细胞核酸染色法还可以与流式细胞术或免疫荧光染色法相结合使用,进一步提高细胞周期的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蛋白质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比较和分析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和互作来研究细胞功能和生命周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