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从范仲淹家训看宋代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是宋代名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享誉后世。
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对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激励着宋代士大夫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范仲淹先忧后乐、为国为民的一生,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楷模,同时他也治家甚严,教子有方,先后编写《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以训诫范氏子弟和族人,经其子范纯仁等不断整理、完善和实践,范氏家族人才辈出,以清廉奋进的家风闻名天下。
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百行孝为先”的传统,提倡“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四民诗·士》)。
他在《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首句就训诫子弟“孝道当竭力”。
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母子受苦颇多,当其进士及第、获得高官厚禄时,“欲以养亲,亲不在”,从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此他告诫子弟不要只知“享富贵之乐”,要懂得“孝养有时”的道理。
训子、治家,亦不忘倡导和睦宗亲、邻里,进而兼济天下。
范仲淹主张“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要求同宗兄弟之间要互相帮助,多积善积德,更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爱情怀。
范仲淹治家不局限于小家,而是着眼于整个宗族,不“独享富贵”。
他训诫子弟:“家族之中,不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六十一字族规》)。
在要求家族内兄弟互助、邻里友善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在“庆历革新”失败之后担任杭州知府时,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义田,以救助家族中的孤老贫弱者,兼及“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同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义庄规矩》),同时“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
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宋代士大夫主流心态——以宋代家训诗为中心的考察
许南海;程永奎;蔡静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2)005
【摘要】宋代家训诗,折射出宋代士大夫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是他们的观念、心态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宋代家训诗的考察.窥探有宋一代士大夫的主流心态,有助于人们对他们的认识.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许南海;程永奎;蔡静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以宋代昭君诗为例 [J], 张小丽
2.试论宋代禅僧与士大夫的交游--以释晓莹著《罗湖野录》和《云卧纪谈》为中心的考察 [J], 金建锋
3.士大夫文化心态与宋代杂体诗的新特征 [J], 蒋月侠
4.士大夫文化心态与宋代杂体诗的新特征 [J], 蒋月侠;
5.别号与心态——宋代士大夫心态研究之二 [J], 余贵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人约束官二代可圈可点 士大夫极重家训

宋人约束官二代可圈可点士大夫极重家训
正蒙学堂京报网-北京日报贾媛摘2013-10-28
吴钩在《新周刊》撰文指出,今人所说的“官二代”,宋朝人称为“衙内”。
衙内作为无恶不作的人物形象,是从元杂剧开始才频频亮相的,这显然是元朝文人借古讽今,以宋朝衙内影射当时的权贵。
如果我们看宋代的正史、宋人的笔记,便可以发现,宋人在约束“官二代”胡作非为方面的做法,即使不能说“最可称道”,至少也是可圈可点的。
宋代的士大夫家庭很重视培养子孙的品行。
宋代士大夫家训不仅数量多,从内容看,也值得称道,很注重对家人的品德教化,包括告诫官宦子弟不可骄横。
宋代士大夫重家训,并非无因。
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汉唐时代的门阀世族到了宋代已经烟消云散,政治不再被世族垄断,而是以科举的方式向全民开放,“取士不问世家”。
虽说宋朝还保留着“恩荫”之制,但科考已是取士的主流,据统计,两宋141位宰相中,可考为“官二代”的有62人,其中53人是科考出身,占85%。
绝大多数的官宦子弟必须跟平民子弟竞争,如果科举及第,还得复试一次。
要求比平民更严格。
宋朝的士大夫家庭有更深切的危机感,如果子孙不肖,便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另一个历史背景则是,宋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
前代”,家训的兴起与儒家的复兴是同步的,儒家相信“教化行而风俗美”,重视对社会风气的培养。
宋代士大夫家训表现出来的“修身—齐家”思想,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互响应,进而促成了一种敦厚的风俗。
一个人(包括“官二代”)处于这样的风俗中,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不致于做出太出格、太丢人的事情。
(贾媛摘)。
宋词与宋代士大夫心理

宋代士人心理与词的内在契合徐辉摘要:士人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对文学有着决定作用。
宋代士人的心理转向契合了宋词的特质:宋代士人偏重内心关怀,词则长于情绪抒写;宋代士人有无法言说的内心愁绪,词则婉转曲折、伤感缠绵。
另外词虽为艳科,宋人却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阔达胸境。
由此宋代士人将其真情实感倾注于词中,成就了一代文学。
关键词:内在契合宋士人心理词自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人阶层,他们进为官、退为民;拥有文化知识是他们的标志。
作为知识阶层,他们在文化学术上经常处于主体地位,是精神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构建者,因而他们的心理倾向对文学走向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就宋代来说,其士人心理具有独特之处,因而会与新的文学形式——词相互契合,造就一代文学之盛。
一宋代士人内心关怀与词的情绪抒写士人的亦官亦民身份,给了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造成了士人人格的二元性,他们似乎可以进则为官、退则为民,但他们又不得不选一条路:或为官,或为民。
为官,则意味着一种关心世事、锐意进取、积极入世的生活,同时不得不放弃自我内心享受;为民,则可享受心游天地的超世至情,获得心灵自由,却须牺牲知识给予的经世济民之力。
从先秦时,士人就被这“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悖论所困扰,从而派生出儒与道这两家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分执士人理念之一端,传承久远。
由于儒家似乎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相对来说处于主流地位。
但是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变。
宋代士人开辟了一条亦官亦隐的新路子,他们的“最高境界,不再于仕还是隐,山林还是庙堂,而在于一颗心,有了一颗最高的彻悟的心,仕就是隐,没有这种彻悟,隐犹如仕”。
①宋代士人不再进行艰难的二难选择,而是将二元对立的人格整和为二重人格,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在朝堂之上,他们忧国忧民,尽着人臣之责;在庭院书房,他们吟诗作画,陶冶性情;在酒宴桌上,他们饮酒作乐,甚至有些放浪形骸。
从黄庭坚诗看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及其影响

从黄庭坚诗看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及其影响黄庭坚,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哲人、士人,是北宋后期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
他的作品大都情致深刻,引起了历史上众多学者的共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黄庭坚的诗歌出发,探究他如何反映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以及这种文化心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首先,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的知识分子文化心态是深刻、悲观的。
在《曲江》一诗中,黄庭坚悲叹君王的不可替代性,抒发了其因政治上的困境而发自内心的忧虑:“鼓都宫里,有衰君王;手把紫箫,无处宿舂”。
他用简洁但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另一首《苏向阳夜宿宣城寺》,也体现了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悲观面。
他在诗中描写了苏后阳夜宿宣城寺的景象,以及它在他内心的作用:“金陵晓烟,暮汉惨淡,此处此夜,忧愁难安”。
黄庭坚描绘出来的景象,哀叹诗人与政治环境的无法融合,他的忧虑仅可通过思想抒发。
其次,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体现出空灵和理智的特点。
在《侧坐夜话怀贤》一诗中,黄庭坚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但是他也对道德和精神的追求持积极的态度:“心狂非可说,故多把之吐;空遗文章虑,静审贤路程”。
用黄庭坚的诗句表达出来的是,他理性的态度,不依靠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求索真理,努力让社会更加自由而有序。
另一首《过苏州》中,黄庭坚对北宋社会中赋税与农民苦难的描写,虽然充满悲伤,但他还是以空灵的诗句鼓励自己:“几家画轩,今夜多苦;谁知意思,年年有春”。
诗中用“年年有春”来象征社会未来能够改变,这与黄庭坚追求理智的文化心态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从黄庭坚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北宋后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深远的。
黄庭坚的作品不仅成为后世诗人和作家的经典,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北宋后期的文化生态。
在《梦登袁山双峰》一诗中,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认为内心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芸芸士夫,耕耘不聊;内心智慧,胜过六经”。
这种观点激发了北宋后期的知识分子不断追求真理的斗志,为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改革提供了精神和理论支持。
浅谈宋代士大夫的礼仪实践——以家训为中心的考察

象”。追求功名利禄 的不 良社会风气影 响了许 多人的价值 观 念, 就算 是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 。 袁采 曾对子孙 说 : 如 不 能 习儒 , 巫 医、 道 、 圃 、 “ 则 僧 农 商 贾、 技术 , 凡可 以养生 而不至于辱先 者 , 皆可为也 。只要 是不 做有辱家风 、 伤天 害理 的事 , 凡是 能某 生计 的职业 都 可 以选 择, 不必专攻仕 途 。叶梦得 也对经 商学 艺之类 的职业 持认 可 的态度 , 说“ 他 治生不 同 : 出作人息 , 之治生也 ; 农 居肆成事 , 工 之治生也 ; 贸迁有无 , 商之治生也 ; 膏油继 晷 , 士之治 生也 。然 士为 四民之 首 , 当砥砺 表率 , 尤 效古 人醴 天地育 万物之 志 , 今
没 有 章法 , 顾 家 庭 安 危 。 不 由于宋代商 品经 济的发展 , 见利忘义 的处事行 为增 多 , 除 了防范 , 是难 以改变这一事实 的。因此 , 在面对家庭共 有财产 的问题 上 , 士大夫一方面认 同家 长处 置家庭 财产的权力 , 另一 方面也对家长 占有家庭共 同财产 的权 力作 出了限定 , 即家长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宋代士大夫的礼仪实践不在扬经学礼义之道而在树立人人可以遵守的家庭伦理规范注重现实人际关系以情理的沟通和感染普及伦理纲常即强化对礼的推崇有时也不否认对利益的追求更为趋向内敛了
浅 谈 宋 代 士 大 夫 的 礼 仪 实 践 以家 训 为 中心 的 考察
— —
南 开 大 学历 史 系 董
琳
宋代是一个 承前启后 的时代 , 既特别 强调 “ ” 礼 的规 范作 用, 也存在商品经济环境下“ ” 义 ” 间的冲 突。这一社 利 与“ 之 会 背景影 响了士大夫 的价值观 念发 生变化 , “ 其 以伦 理教 民 , 教民以人伦 道德 ” 的礼仪教 化活 动更具 实践性 , 直接 , 更 更具 感染力 , 也更注重 日常生 活具体 事项 的安排 和家庭 内部人 际 关 系的规范 。礼仪 教化 的变 化最 直接 地 反映 在 家训 的 内容 上, 其说教体现 了面对现实 问题 时“ 与 “ ” 礼” 情 的兼顾 。 伴 随着唐宋之际的文化 变迁 , 家庭 伦理道 德 的评判 标 准 也 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 代家 训更 强调 “ 宋 治家 ” 的重要 性 , 而 不再标 榜高调的经学礼 义之道 。郭 长华认 为 , 传统 家训 中关 于治家之道的思想主要包 括 以圣贤为 范的立 家之道 、 以教子 为先的兴家之道 、 以勤俭 为务 的持 家之道 、 以睦亲 为上的齐 家 之道。本 文也 希望从立家 、 兴家 、 持家和齐家 四个方面论述 宋 代 家训 所反映的新的礼仪实践 。
论宋朝家训——精选推荐

906礤密级Y莎』£奈f箍史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宋朝家训杨华导师姓名及职称:型建匾熬援专业名称:生国古岱史研究方向:塞史论文答辩日期:2QQ互生5月学位授予日期:2QQ鱼笙鱼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阔人:二oo六年四月摘要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
家训在历史上又称为庭训、庭诰、家戒、家规和家法等,主要指父祖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诫教诲;此外也有夫妻间的嘱托,兄弟姐妹问的诫勉。
中国家训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
历代都有杰作问世,颜之推的《颜氏家iJIl》的出现,使传统家训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真正开启了后世家训的先河。
到了宋代,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和普及等原因,传统家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见于记载的宋代家训文献,主要是同居共财的士家大族遗留的一些作品,如司马光的《家范》,赵鼎的《家训笔录》,袁采的《袁氏世范》,叶梦德的《石林家训》等,这些作品主要侧重对子弟进行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伦理教育。
当然受当时商品经济的影响,宋代家训中也出现了不少经济方面的内容;有的家训勾勒出了同居共财大家庭的完整的家政管理体系,即家长具有权力中心,家族成员和干人在其领导下,分掌管理具体事务。
有的家训为防止子弟破败家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家理念,比如量入为出的理念,节俭的理念,经商的理念,土地和地租的理念等。
总之,研究宋代家训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朝家训IIAbstractJiaxun(family instructions),also called fingxun,finggao,jiajie,jiagai,jiafa, belongs to specific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 t for famil y ed uc at ion.I t refl ects that the ance sto rs instruct o r a dm o m s h thei r descend ants how to manage the fa mily andadapt to the society.It also refl ects en tr ust men 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commandments between brothers and sisters.The history of jiaxun went back t o ancient time.Each d ynasty ha d som e representative work s.J iax un g et great development when the emergence of th e Yanshijiaxtm whic h written by Yan Zhitui of Northern Qi Dynasty.As a resul t of th e im p r ov e me n t an d popularization of papermaking technology and printing,the jiaxun culture went into a ne w per io d in So ng Dynasty.The present jiaxun documents largely left o v e r by ancient big fam ily livedtogether and owed oomn lo nproperty,such a s Jiafan written by Si Maguang,Ji ax un b ii n written by Zha o Ding,Yuanshiskifan written by Yuan Cai,Shilinjiaxtmwritten by Y e Mengde,and s o on.Those w ork s pu t particular emphasis o n cultivatedescend ants’mora l charac ter,beh avior and conducting.Since the influence of commodity,the economic business is a large part o f con te nt of Song Dynasty jiaxun.Some jiaxun sketch the contours of domestic b usi nes s managementsystem,namely patriarch is thecentre of authority.household members and Ganren,leaded by pa tri arch,m anag ed particular business.While another jiaxun lodged a great deal ofregulate family ideas preve nti ng th e min ed off am ily.Suc h as adjust on e’S expense too n e's income,hugality,engage in trade,land leasing and rental.In a word,the stu dy o n S on g Dynasty jiaxun has great important for0111" ed uc at i on al ideas and method of today’S.Key words:Song Dynasty jiaxtm(family instnlctions)Il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家训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

宋 以前 的家训侧 重 于“ 治人 ” , 宋 以后 的家 训 侧
重于“ 治家” , 家训作者们希望后代能保持家道持久 不衰。因为宋代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 要 时期 , 商 品经济 的发展 必然会 引起社 会 变革 , 而社
地经营现有的动产和不动产 , 从而维护 自身的政治 经济地 位 , 那 些具 备 一定 数 额 家 财 或拥 有 一 定政 治
地位 的士 大夫 阶层 家庭 , 除 了保 留以往 家 训 中有 关 修 身养 性 的道德 说教 外 , 更 增 加 了一 些 与 经 济 生 活 密切 相关 的治家 理 财方 略 , 这 时 的家训 内容 与 实 际
于物 质利益 的追 求 不再 像 以前那 样 耻 于谈及 , 而 是 越来 越迫切 并公 开化 了 。
士大夫阶层治 家观念和方式方面产 生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观念的更新 , 更加侧 重于“ 治家” ; 家庭 治理方式具备 了体 制 化、 人性化 、 经济化及 实用化 的特 点, 等等。由此考察 该时期 士大夫阶层 治家方式的 变化及形成原因 , 是很有意义的
[ 关键词 ] 家训 ; 宋代 ; 士 大夫; 治 家 方 式
安排 。 生活 观 念属 于 社 会意 识 的概 念 范畴 中, 其 实也
具备 一定 程度 的可信 性 和可操作 性 。通过对 宋代 士 大夫 阶层 家训 内容 的考 察 , 可 以折 射 出该 时期 该 阶
层 治家方 式形 成 的诸 多新 变化 。
是社 会存 在 的反 映 。在作 为 中国古 代社会 历史 转型 期 的宋朝 , 孕育 着许 多进步 的生 活观念 。 ( 一) 治家 观念 的转变 社会 生 活 中的各 种 主流 意识 、 价 值 观对 于促 进 家 庭生 活观念 的形 成 具有 巨大 的 推动 力 , 而 家庭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n sy S h l r e p p o l n t eru d rt n i g y a t c oa , l e p e o i n e sa d n . h h Ke r s S n n sy s h lr b r a c a; i sr a me t l yf mi t y wo d : o g Dy a t ; o a - u e u r t c ma n te m n a i ; t a l mo t y
许 南 海 ; 永 奎 ; 静 程 蔡
( 盘水 师范 学 院 历史 系 ; 六 贵州 六 盘水 5 3 0 ) 5 0 1
摘 要: 宋代 家训 诗 , 射 出 宋代 士 大夫 的 心 理 倾 向 和 价值 观 念 , 他 们 的 观 念 、 态 的 真 实反 映 。 通 过 对 宋 代 家训 诗 折 是 心
的 考 察 。 探 有 宋一 代 士 大夫 的 主 流 心 态 , 助 fA  ̄ 时 他 们 的认 识 。 窥 有 -.
关键 词 : 宋代 ; 大 夫 ; 流 心 态 ; 士 主 家训 诗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1 0 5 2 1 ) 5 0 1 — 4 1 7 — 5 X( 0 0 0 — 0 3 0
、
读 书观
“ 与士 大夫 共 治天 下 ” ,是 宋 朝 的基 本 国 策 。 为 实 现这 一 目标 , 宋王 朝 采取 了优 礼 士 大夫 的政
策 和诱 导 型科 举 制度 。 以地 位 、 禄 和 荣 誉 诱 导 厚
知 识 分子 出仕 干禄 。如宋 太 祖 多 次强 调 “ 相 须 宰 用读 书人 ”] 【 1 。在两 宋 , 书人 一旦 登 科便 可做 官 , 读 且 俸 禄 优厚 “ 其 给 赐 优 裕 , 人仕 者 不 复 以 身 唯 故 家 为虑 ” 2 这种 高 官厚 禄 利益 驱 动 下 。 书 进 。【 ] 在 读 仕蔚 然 成风 ,人 人 尊 孔孟 。 家 诵诗 书 ”1 成 一 “ 家 [ 3 形 股 强大 的社 会 心理趋 向 , 以致 “ 朝 朱 紫 贵 。 是 满 尽 读书人 ”】 [ 4 。 拥 有 文 化 资 源 的 士 大 夫 为 晚 辈 预 留 了 大量 的 经籍 , 如苏 轼 “ 使 五 车 书 , 使 九 子读 ” , 长 要 嘲 一 些 士 大夫 之 家 甚 至 校对 好 书 籍 “ 校 六 经 留汝 点 读 ” 希望后 代能 勤读 圣贤 书 。士 大夫 如此崇 尚读 问
- -
F mi t o g Dy a t h n e fS u y An r i i g a l Mot OfS n n s AsT e Ce tro t d d T a n n y o y
XU Na — a ; n h iCHE NG n — u ; ig Yo g k i CAIJn
第2 2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六 盘水 师 范高 等专科 学 校学报
J u n l f L u a s u T a h r C l g o r a o ip n h i e c e s ol e e
Vo .2 NO. 12 5 0c . 0 t 201
宋代 士大 夫 主 流 心 态
Dy a t . r u h h pe e r o n syTh o g t e o ty f The o g S n Fa l sud t i t t ma n te m me a iy f t e o g miy t y.r n o he y i sr a ntll O h S n
( e a me t f i oyo ip nh i oma C l g; ip nh i 5 0 1 hn ) D p r n o s r f u a su r l ol e Lu a su 3 0 , ia t H t L N e 5 C
Ab ta t F mi t o ms r f c h s u h l g c ltn e c n a u so c oa — u e u r to o g s r c : a l mo t p e e e t e p y c oo ia e d n y a d v l e fS h lr- r a c a fS n y o l t B
书富 , 富者 因书 贵 ”1 的话 反 映 出当 时士 大 夫 阶 [ 7 他
观念 , 映 了他们 的心理 状 态 。通 过家 训 诗这 个 反
角 度 , 宋 士人 的读 书 观 、 化 观 、 德伦 理 观 、 从 文 道 为 官 观和 治 家 观 五个 方 面来 窥 探 一 下 宋 代 士 大 夫 主流心 态 , 或许 有 助 于人 们对 宋 代 士 大夫 的认 识。
两宋 是 中 国古代 文 化发 展 的高 峰 时期 , 家训 文化 发 展也 到 了一个 新 的高 度 , 现 了大 量 的家 出
训诗 . 的 内容 折射 出 士大 夫 的思 想倾 向和价 值 诗
书 , 安 石 的 《 学 文 》 为 我们 提供 了 很好 的答 王 劝 , 案 , 中说 “ 书不 破 费 , 书 利万 辈 … …贫 者 因 文 读 读
D I 03 6 fi n17 - 5 X. 1 . . 4 O : .9 9 . s. 1 0 5 2 00 0 1 is 6 0 50
M a n t e m e a iy ng Dy sy ho ar Bur a r i s r a M nt lt So na t Sc l - e uc at
一
层 的 普 遍 心 态 ,并 传 递 出他 们 的 人 生 轨 迹 , 读
书一 中 榜 一 做 官 一 富 贵 。在 当 时 士 大 夫 阶层 看 来 , 书考 取 功 名 , 他们 的 期 盼 、 读 是 向往 和 唯 一 的 出路 。 “ 门 四学 士 ” 苏 之一 的 张耒 就 宣称 “ 富文 学 章 自不 贫 ” 。嗍 宋 代 士 大 夫 这 种 “ 而 优 则 仕 ” 功 利 主 义 学 的 读 书 观 。 家训 诗 中表 现得 尤 为 明显 。如 辛弃 疾 在 勉 励 诸 子 “ 举 无 多 日 。 书 已十 行 。 绝 编 能 自 秋 天 苦 , 笔 定 成章 。不 见 三公 后 , 长七 尺 强 ”】 下 空 【 希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