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巴赫生平有哪些经历

作曲家巴赫生平有哪些经历
作曲家巴赫生平有哪些经历

作曲家巴赫生平有哪些经历

巴赫,一个出生于德国的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那么巴赫生平有哪些经历?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巴赫生平经历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巴赫是一位超越时空的作曲家,巴赫生平是怎样的?巴赫在这一生中都是默默无闻,巴赫的一生是平淡的。在宫廷世家出生、长大,他对音乐极富天资,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他的晚年生活中在教堂中度过了安静的一生。

也许他在有生之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在他死后的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的生平也许没有太大的大起大落,但是这样的气质,或者说这样的人生经历却能够使的巴赫的音乐极富静怡的气质。巴赫的生平在宫廷乐师的职业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精于宗教音乐的创作。也就是巴赫在宫廷中的生活使得巴赫的音乐糅合了宫廷音乐的华丽辉煌以及宗教音乐的理智思考。但是在巴赫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巴赫确是最有音乐成就的音乐家。

巴赫生平是在安静与理智之中度过的,因此巴赫的音乐中体现出

来的事理性的音乐之声,巴赫生平的晚年极尽贫困交加,巴赫晚年双眼失明和巴赫小时候偷看乐谱的经历分不开。

巴赫的贡献巴赫的音乐多部分是宗教上的音乐,音乐严谨肃穆。在巴赫的那个年代里,巴赫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追随者,但是让人们感到很奇怪的是那个时代享誉盛名的莫扎特与贝多芬对于巴赫确是极其的欣赏,也许巴赫在音乐上的贡献那个时代只有莫扎特与贝多芬懂得,而在1800年后,人们重新拾起那个被那个历史遗忘的音乐巨人。

巴赫的贡献在于他对音乐的专注,他对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严肃的理解。在1800年后的今天巴赫的作品才被人重新理解,这对于巴赫来说,这是迟来的尊重,也是迟来的盛宴。对于巴赫的贡献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不难读懂,也许当时的人们所需要的一种破除宗教束缚的音乐,太过理性的音乐的作品是巴赫的贡献之一。被人们重新发现的巴赫的贡献在当代社会来说是一种人们急需的一种理性。在德国造诣极高的音乐家巴赫以及巴赫家族,他们的贡献是德国的,是音乐界的,也是全世界的。

巴赫的贡献是音乐的贡献,巴赫在音乐上的造诣包括了将音乐的若融会贯通,巴赫不追求音乐形式上的创新,但是在音乐的内容上确是追求革新的艺术家。是的,一个音乐家艺术家的灵魂,不仅仅在于演奏的乐器,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也是音乐应该有的内容。巴赫的贡献在音乐上的灵魂,受到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欣赏。

作曲家巴赫全名叫什么巴赫的全名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百

科上对巴赫的简介里写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后世来说巴赫全名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尤其在中国,但是大家所熟知的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在西方国家里的姓名在整个全球世界来说,他们的姓名很长。他们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自然是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有父亲的姓也有母亲的姓。巴赫在音乐上的成就使得巴赫成为西方历史上的一位炙手可热的音乐家。至于巴赫全名似乎在中国这个以简约为美的国家提起的次数并不是太多,巴赫全名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比较冗长。人们愿意记住的是巴赫,而不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但是对于一个成就颇深的大家来说记住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不仅仅是对巴赫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追随者的一种尊敬。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个名字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名字,我们在汲取文化长河中一掬清泉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人,巴赫,同时也应该记住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是对文化尊重。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简介 导读: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

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

唐代诗人王维生平事迹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生平事迹简介 王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他的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的许多诗作 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推崇。 王维生于701年,卒于761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所以 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又能写诗 又会作画。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他在为官之时的 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这样的平静便被打破了。755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迫于无奈,王维只能在叛军的压迫下 当官。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自己写的 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不稳,使 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俗之意。 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 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以及“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 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 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 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 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 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 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 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 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 入到宗教中去。

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

贺之章简介 贺之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唐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他曾撰写《龙瑞宫记》、《会稽洞记》,还被推荐入丽正殿书院编撰《六典》。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灸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自称少陵野老,在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735)回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省南部和省北部一带,当时白在此地。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诗人王维的简介

诗人王维的简介 导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

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诗人李白生平资料简介

诗人李白生平资料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白的生平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

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的家世李白于701年出生在绵州昌隆县,而李白的家人、家世方面的资料都不详。但是在一些史料中稍微有提及一些李白的资料。在《新唐书》中说李白的先祖是兴圣皇帝,兴圣皇帝的九世孙便是李白。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的话,推算下来李白就与李唐诸王是同宗的,李世民就是李白的同辈族兄。而在其他的史料中,也有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说成是李白的先祖的。 虽然上述史料有李白家世的相关资料,但是谁也不能拍拍胸脯就说李白的先祖就是哪一个,毕竟年代久远,加上并没有关于李白家世的确切的记载,以上的史料也只能借鉴。 李白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在五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在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作了多首诗作,也开始逐渐地接触道家思想。在李白44岁的时候,结识了当时困守洛城的杜甫。结识杜甫的时候,李白已经名扬全国,但是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感觉高人一等,两个人在洛阳城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饮酒作诗,共同切磋。 李白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五十七岁的时候还经历了狱中生活,虽然被宋若思等人营救出来,但是在之后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处在颠肺流离之中。762年,李白在金陵因病逝世。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杜甫生平介绍资料,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jiaoshi/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 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 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youer/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人物生平 马可﹒吐温原名塞缪尔﹒克莱门斯。183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律师,收入微薄,塞缪尔是他们的第六个孩子。 1843年,父亲死于肺炎,年仅十二岁的塞缪尔被迫开始独立的劳动生活。他先后做过印刷厂学徒,当过送报员和排字工,参加过南军民兵部队(《艰苦岁月》,《卡城名蛙》),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百万英镑》,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水手,舵手,——《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但他所有的工作中最有效的还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

厌世。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分类(阶段) 《卡城名蛙》幽默诙谐的笔调嘲笑美国“民主选 早期《竞选州长》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艰苦岁月》 《匹克威克外传》,选民们都得了昏厥 症 《百万英镑》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中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揭露了像瘟疫般盛行的美国《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 《傻瓜威尔逊》日的社会现象和惨无人道的种 族歧视。 《赤道环行记》批判揭露意义减弱,后期《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显现出绝望神秘的情《神秘来客》绪,最后发展到悲观

厌世。 大背景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苏里州,该州是个奴隶州,并被大部分人视为是属于南方的一部分,但密苏里里州并没有加入联邦。当战争开始的时候,马克吐温和他的朋友加入联邦的民兵部队,并参加了战斗。在那场战斗中有一个人被杀,马克吐温发现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杀死任何人,所以他离开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军,马克吐温则到哥哥那里,当时哥哥是内华达州的秘书,他的这些经历成了《艰苦岁月》一书中的主要部分,并给《卡城名蛙》提供了资料。之后他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他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的性格(人物形象),在这本书中引入的另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

唐代大诗人王维生平介绍

唐代大诗人王维生平介绍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为大多数人采纳的说法是,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与李白同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终年六十一岁。关于王维的出生地,也有争议。一说他原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后移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一说他祖籍太原祁县,出生于蒲州。可以肯定的是,王维是山西人。 王维生于官宦世家。虽然父亲早丧,家世衰落,但他还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即能吟诗作文。十五岁时,少年王维来到长安谋求功名,并常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从家乡来到繁华的帝都,经历从未经历的异乡行游,见到从未见过的风光人物,他诗兴大发。他写长安的游侠少年,写功高无赏的老将军,写建功报国的理想,写客居异地的乡思……这些充满着青春激情和浪漫气息的诗篇,显示着一个少年的非凡才情。 少年王维的诗名迅速传扬。《旧唐书》记载了他所受到的礼遇:“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 关于王维的应举,《集异记》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逸事:这一年春天,王维在岐王李范的带领下来见公主。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妙

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他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引得公主对他另眼相看。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于是,公主推荐二十一岁的王维做了进士解头。 这段逸事不被正史记载,未必属实。但中进士后的王维做的第一个官确实与音乐有关——太乐丞,负责管理国家的音乐舞蹈事务。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唐朝,考取进士并不容易,以至于五十岁的进士都算是年少的。此时的王维刚刚二十出头,青春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初入仕途的王维便碰了钉子。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他受牵连被贬。开元九年秋,王维离开长安,前往济州任司仓参军,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 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他的生活孤寂无聊,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吸引了他。他常在济州附近游览,并和当地的隐者贤士来往,和他们吟诗唱和。 开元十四年(726)春,王维辞去司仓参军之职,离开济州。旅途中,他被淇上的田园风光吸引,在此间住了两年。 也许是忍受不了隐居的寂寞,开元十七年(729),王维回到长安闲居。此次重返长安,他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之前来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当孟返回襄阳时,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意思是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话,是

王维的生平经历

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马克吐温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代表作:《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个人评价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特色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从风格上说,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幽默中含有讽刺,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从人称上,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1865-1870) 主要以讽刺手法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揭露世俗社会的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暴露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批判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 重要作品:《傻子出国记》、《竞选州长》和《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 ?中期创作(1871-1895) 对美国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思考,以辛辣的讽刺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阶段,发表了一系列优秀小说。 重要的作品:《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和《百万英镑》等。 ?后期创作(1896-1910) 这一时期创作中主要批判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以及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和普遍人性。创作形式增加了游记、杂文和政论方面。 重要作品有:《赤道环游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战争祈祷》、《神秘的陌生人》等。 创作特征 ?思想特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杜甫生平经历人教版选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着,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

有关王维的简介

有关王维的简介 王维 (?~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 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 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 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 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 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 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 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 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一方面对当时的 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 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 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 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 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 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 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 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 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 在描绘自然美景的 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 有的作品气象萧索, 或幽寂冷清, 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 绪。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 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他自称“一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 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 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 高的艺术技巧, 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苏轼 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 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养, 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 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 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 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 常常是略事渲染,

诗人王维一生爱做官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流传下来有四百多首,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构思巧妙,意境鲜明,许多诗句脍炙人口,琅琅上口,代代传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尤其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诗句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维作品以表现边陲与军旅的内容居多,后人给与他很高的评价: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不仅是公认的诗佛,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出色的画家,同时擅长音乐。后世更有人把他与同朝代的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这样评价他:“李白是天才, 杜甫是地才, 王维是人才”。 王维的文学才能世人公认,毋庸置疑,但是他为人的另一面却鲜有人知,少有议论。他一生专心致志诗歌等创作的同时,与其他许多诗人不同的是,一生念念不忘用自己诗文追求入仕,虽然他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起落落,但始终不改追求为官的初衷。 据考,王维17岁来到长安应举,就给长安宫墙里的岐王写了一首又一首的恭维诗,终于打动并结识了岐王,岐王把王维引荐给公主。那一年公主本想举荐考生张九皋,经过岐王运作,而后公主转而改荐王维,因此,王维得以一举登第,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在后来的官场上,王维几落几起,靠的都是朝廷里的达官贵人庇佑提携。比如第一次被贬后又被起用,靠的就是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后不幸被朝廷“叛贼”安禄山所虏,他为了有朝一日再登仕途,忍辱负重,违心担当了伪任。后来“叛贼”兵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也一起被押解到长安。按唐律附逆者当死,王维也在此列,就因为王维被虏时写的题为《凝碧宫》的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熟人好友极力运作,向上禀报,说在这诗里王维抒发了对大唐的忠心。后唐肃宗认可,免他一死,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时年王维57岁。60岁,他转任尚书右丞,一年后黯然离世。 总结王维一生,有评论者说王维“一生依附帝王家”,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马克吐温名人故事事迹介绍简介

马克·吐温名人故事事迹介绍简介 马克·吐温名人故事事迹介绍简介 为路上捡到的一张纸片感动,终而成为世界大文豪。他是诞生于美国的一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曾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因为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拥有最多读者群的幽默作家。他就读的学校只是一栋圆木小屋而已,而且到了12岁就不再上学了,这也是他唯一所受过的正式教育。虽然如此,他却获得牛津大学及耶鲁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和世界各国的一流学者交往。他从著作所获得的收入有数百万元之多,以一枝笔赚这么多钱的作家,除他之外可能别无第二人。他去世后到现在虽已经过数十年,但因版权税、电影版权费及收音机广播权费等,使得他的遗产仍然相当可观。这位作家的本名是沙缪艾尔。克雷门兹,但世人熟知的则是他的笔名——马克·吐温。 他的一生可说就是个大冒险。他生于1835年,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光彩眩目的时代,出生地是米苏里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乡村,当时距美国火车开始通行仅7年而已,后来登上总统宝座的林肯,在那个时候还打着赤脚、驱赶着牛只从事农耕工作哩!

马克·吐温度过75年多彩多姿的生活后,于1910年告别人间。在他23部作品中,固然也有被世人遗忘的,但《顽童历险记》、《汤姆历险记》这两本书却堪称为永垂不朽的名作,在未来的数百年间,只要世界上有儿童存在,就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据他自己的经验所写的,在阅读当中,不难发觉他的经验一直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马克·吐温出生于米苏里州佛罗里达一栋只有两个房间的狭窄房子里,他童年所住的房子,现在的农夫可能还不屑于当作牛棚或鸡舍使用。他们一家七口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犹如奴隶住处一般的地方。他刚出生时身体非常孱弱,甚至被认为可能熬不过那年冬天;可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安然地逐渐成长,但却又成为一名令人头痛的问题儿童。根据他母亲的说法,后来出生的六个孩子加起来,都没有他那么会惹麻烦。他最擅长的就是恶作剧,非常不喜欢上学,时常逃学到密西西比河,乘着木筏到遍布于河中的各个神秘小岛去,或者坐在岸边望着密西西比河波涛汹涌的雄伟景观,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他曾有九次几乎溺死在河中的经验,但仍乐此不疲地在河流附近玩印地安人或海盗的游戏,或进入洞穴探险、吃乌龟肉,或乘着木筏顺流而下到

王维的简介资料

王维的简介资料 王维 的简介 王维生于 701 年,卒于 761 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字摩诘,号称摩诘居 士,所以也有人会以摩诘来代称他。 王维的才华,在他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出来。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又能写诗又会作画。所以,王维初到京城应试之时,就受到了京城名流的喜爱。 王维做官之后,就利用空闲的时间修筑了一座小院,用来修养身心。他在为 官之时的生活情况是半官半隐的。因为他遭闲暇之时,就会来到这个小院,有山 又有湖,悠闲舒适。 王维的生活一直都是波澜不惊的, 可惜到了他晚年的时候, 这样的平静便被 打破了。755 年,在安史之乱中,王维在混乱中被叛军所捕。迫于无奈,王维只 能在叛军的压迫下当官。在此期间他曾写过很多想念往日生活,以及皇帝的诗, 这就成了日后王维的保命符。 叛乱被平定后,因曾做了叛军的官,王维应被判刑。但因其弟请求,以及他 自己写的那些诗才得以救回一命。 王维本来心怀壮志,想要建功立业。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再加上政局动荡 不稳,使得他渐渐消沉,内心的火焰也渐渐熄灭。他开始吃斋念佛,颇有脱离世 俗之意。 他的许多诗描述的就是他在隐居时候的生活,词句清新自然、淡泊宁远。而 王维在诗歌 上的成就有很多。他的许多作品都流传了下来,备受世人的推崇。 王维生平 王维是当代有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是中国诗坛中的瑰宝, 有着极高的艺术价 值。虽然王维在诗歌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但是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接下来,让 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的生平吧。 王维出生于 699 年或 701 年,卒于 761 年,字摩诘,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 家,有“诗佛”之称。 王维成名于少年时期,他除了有一副好文采,还善于作画,对音乐也有着极 高的天赋。一时间,王维就成了京城上流社会间的宠儿。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2015年1月,位于纽约州的美国文豪马克-吐温墓地纪念碑上的一块铜质肖像浮雕日前被偷,警方正在调查。 幽默了一辈子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临死也不改本色,向床边一群与他告别的人说了一句:“再见,我们很快还会相逢呀!”就与世长辞了。此举让他的亲朋好友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因为,“再见”虽然无法逃过,但谁也不想和他很快“相逢”。 人物生平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中的第6个。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马克·吐温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他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厂当学徒,当过送报员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3] 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马克·吐温是色盲,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3] 1847年3月24日马克·吐温的父亲约翰·克莱门斯死于肺炎。1847年,家世寒微的马克·吐温开始去做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记者等工作。[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