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与道路交叉

五、平曲线与竖曲线适当与不适当的组合见图5.3.2。
第5.3.3条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避免下列几种组合:
一、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急转的平曲线或反向曲线。
二、在一个长平曲线内设两上和两个以上的竖曲线;或在一个长竖曲线内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
三、在长直线段内,插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
第六章 道路与道路交叉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规定
第6.1.1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设置。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第6.1.2条 道路与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种,应根据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
第5.2.7条 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
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5.1.16。
第三节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
第5.3.1条 道路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三、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第5.1.13条 设置分隔带及缘石断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主干路上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二、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两侧建筑物出入口宜设在支路或街坊内部路上。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60m。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交叉⼝设计道路平⾯交叉⼝设计第⼀节交叉⼝设计概述⼀、基本要求和内容平⾯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平⾯上相交的地⽅称为平⾯交叉,⼜称交叉⼝。
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和⾏⼈在交叉⼝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通过能⼒满⾜⾏车要求。
(2)正确设计交叉⼝的“⽴⾯”,保证⾏车稳定,且符合排⽔要求。
主要内容:1. 正确选择交叉⼝的形式,确定各个部分的⼏何尺⼨2. 进⾏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 验算交叉⼝⾏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
4. 交叉⼝“⽴⾯”设计、布置⾬⽔⼝和⾬⽔排⽔管道。
⼆、交叉⼝的交通分析交叉⼝的车辆来⾃不同⽅向,⼜向不同⽅向⾏驶,车辆之间会产⽣不同的交错⽅式,交通性质也不同。
分流点:同⼀⾏驶⽅向的车辆向不同⽅向分离⾏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
合流点:不同⽅向⾏驶来的车辆以较⼩的⾓度向同⼀⽅向汇合⾏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
冲突点:来⾃不同⽅向⾏驶的车辆以较⼤的⾓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这三种交错点的存在是影响交叉⼝通⾏能⼒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程度的⼤⼩依次为: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特点:1. 交叉道路条数越多,交错点越多,其中冲突点增加的最快。
各条路均为双车道时:分流点=合流点=n(n-2)冲突点=n — 交叉⼝相交道路的条数2. 产⽣冲突点的⼤多是左转弯车辆(处理好左转车辆⾄关重要)减少或清除冲突点的⽅法:(1)交通管制(信号)(2)渠化交通(设交通岛,标志线,增设车道,环岛)(3)交体交叉三、交叉⼝的类型及其适⽤范围1. 加铺转⾓式:交叉⼝⽤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将各条道路平顺连接。
优点:简单,造价低,设计⽅便不⾜:车速低,通⾏能⼒低适⽤:交通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和城市次⼲路、⽀路。
2. 分道转弯式采取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向车流以较⼤半径分道⾏驶。
优点:右转车辆速度快,提⾼通⾏能⼒(不乱挤)不⾜:占地多,造价较⾼适⽤:交通量较⼤,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3. 扩宽路⼝式在交叉⼝处增设变速或转弯车道。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公路工程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公路工程中,平面线形交叉是指两条或多条道路在平面上的交叉部分。
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是公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路的安全、流畅和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一、设计原则1. 安全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视距条件、道路标志和标线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2. 流畅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流畅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方向、速度、转弯半径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流畅性。
3. 舒适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交通的舒适性。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垂直度、水平度、减速度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舒适性。
4. 经济性原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节约成本。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交叉口的规模、材料、施工工艺等因素,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
二、设计要点1. 交通流量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交通流量。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量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2. 转弯半径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车辆的转弯半径。
设计师应该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转弯半径确定交叉口的半径和弧度,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3. 视距条件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视距条件。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位置和形式确定视距条件,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舒适性。
4. 道路标志和标线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道路标志和标线。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形式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标志和标线,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流畅。
5. 环境因素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因素。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所处的环境确定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以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美观。
6. 施工工艺和材料平面线形交叉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材料。
设计师应该根据交叉口的规模和形式确定施工工艺和材料,以确保交叉口的经济性和质量。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解析摘要:城市道路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城市交叉口又是路网中通行能力的“咽喉”,尤其是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由于立面较为复杂,竖向设计则显得更加重要。
竖向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交叉口道路表面的平顺度,行车的舒适性,排水质量和审美需求等。
本文针对T形、X形柔性路面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平交口;竖向设计;纵断优化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理念就是合理地设计交叉口的标高,便于汽车及行人安全出行,同时还应考虑与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网、绿化的相关关系。
符合行车平顺、排水通畅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要求。
1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分清主次道路,主要道路优先,要保持原有车流状态,适当偏移中线,增加交叉口车道数,车道密度(宽度、数量)等适当。
要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同等级的道路交叉时,一般都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使横坡逐步地随纵坡变化。
交通流交叉时,应尽可能渠化成直角或近似直角交叉交通流合流时,应以较小角度进行合流,实践证明,交通流以100-150合流时,合流速度差最小交叉口范围内,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上或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因此,需合理确定交叉路纵断的变坡点和布设雨水口,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雨水口应设在人行横道之前或低注处。
如遇困难的地形,交叉口设在盆状地形处,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雨水口。
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高程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高程协调一致。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力求使路口的渠化与环境的绿化协调使路口不再枯燥、单调。
2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方法对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通常采用特征断面法;对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采用简单的特征断面法不能完整地表达交叉口的立面,必须加密交叉口范围内的设计高程,即高程图法。
2. 1 T形、X形交叉口特征断面的确定和特征点高程的计算交叉口的特征断面与选定的路脊线密切相关,路脊线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叉角等因素确定,既要考虑行车平顺,又要考虑整个交叉口的均衡美观。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参数

B—环道宽度(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各相交道路中心线的最小夹角 (α)经实地测量各相交道路中心线最 小夹角为∠BOC=42°,取α=42°。 环道宽度B,即环绕环岛的单向行车 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和交通组织。一般,靠近环岛的一条 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 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两条车道为 交织之用。据观测统计数据表明,当环 道车道数从两条增加到三条时,通行能 力提高的最为显著,而当车道数增加到 四条以上时,反而易使行车混乱,导致 不安全,通行能力增加很少。考虑到以 上因素,本案例中采用三条车道,增加 曲线加宽后机动车道环道宽度B取值为 16.5m。 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Bp):案 例中京赞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并考虑到 无繁公路、章武路在规划中都将由现在 的双向二车道改造为双向四车道,所以
环道设计速度(V),从公式 (1)中可以得到R与V2成正比,所以 随着环岛设计速速的增大车辆绕行环岛 的距离也随之增大,部分转向行车绕 行时间也将增长。比较案例中各主流 行车方向的行车路线,绕行距离最长的
是B→D方向为0.71倍的环道周长(即 4.46倍环道半径)。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并参考国内实例(公共汽车位0.5V,载 重车为0.6V,小客车为0.65V),相交 道的设计速度为80Km/h,在案例中采 用0.5V即40Km/h。
P规划设计 LANNING & DESIGN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参数
文 / 何彩霞
工程概况
省道无繁公路、京赞公路、章 武路在某县城的外环路西南角处相交 叉。省道无繁公路目前为双车道二级 公路,拟改建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 章武路是县城城区的主要出口路为双 车道(见图1)。主要的车流方向共8 个即:A←→B、A←→C、A←→D、 B←→D,其中A←→D方向车辆较少。
道路平面交叉综合设计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
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设置方法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 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视距三角形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为: 确定停车视距ST
计算行车速度 (km/h) 停车视距 100 160 80 60 50 45 40 35 30 25 25 20 20 15 10 15 10
110 75 60 45 40 35 30
视距三角形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为: 找出行车最危险的冲突点
对于十字型交叉口最靠右侧第一 条直行机动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 路最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直行车道 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为最危险 的冲突点。
对于T型或Y型交叉口,直行道路 最靠右侧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 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一条左转车 道的轴线所构成构成的交叉点为最 危险的冲突点。
视距三角形绘制的方法与步骤为:
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 车视距ST 。 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缘石转弯半径(城市道路) 转弯设计 路面内缘曲线半径(公路)
交叉口设计主要内容:
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 的几何尺寸 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措施 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
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按 相 交 道 路 条 数 分 类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按几何形状分类
渠化交通: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使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 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pdf 69页)

逻警察总队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 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
2001 年上海
1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 0413 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 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 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 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报批稿)
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2001 年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报批稿)
Design Regulation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 2.术语符号 3.一般规定 4.平面交叉口规划 5.平面交叉口设 计 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 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J、附录 K。
道路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方法

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2019-07-01摘要:城市道路平⾯交叉⼝的竖向设计,是为了合理确定交叉⼝范围内相交道路共同构筑⾯上各个点的设计标⾼,从⽽达到相交道路间、交叉⼝以及周围建筑物在⽴⾯位置上的⾏车、排⽔和建筑艺术诸⽅⾯的协调和统⼀。
本⽂探讨了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
关键词: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基本⽅法中图分类号: S611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城市道路平⾯交叉⼝是城市道路⽹的咽喉,是⼈流、机动车流与⾃⾏车流的汇集点,它们之间的相互⼲扰,使⾏车速度降低,出⾏交通拥挤,甚⾄交通堵塞。
因此,汽车对路⾯平整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 从⽽对道路平⾯交叉⼝竖向设计也提出了更⾼的要求。
⼀、交叉⼝竖向设计的⼀般原则交叉⼝竖向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调整交叉⼝范围各点的设计标⾼, 合理确定相交道路之间及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共同曲⾯形状, 使之相互协调⽽更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以符合⾏车舒适、排⽔迅速以及建筑艺术三⽅⾯的要求。
交叉⼝竖向设计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横断⾯形式、纵坡⼤⼩以及周围地形。
其原则有以下⼏个⽅⾯。
1、道路等级相同时, ⼀般是在维持各⾃的纵坡不变的前提下来调节它们的横坡。
通常是调节纵坡较⼩道路的横坡, 将路拱顶的连线逐渐向纵坡较⼤道路的车⾏道边线移动, 使其横坡度与纵坡较⼤道路的纵坡相⼀致。
2、道路等级不同时, ⼀般是主道路的纵、横坡均维持不变, ⽽将次道路的双坡横断⾯逐渐过渡到与主道路纵坡相⼀致和单坡断⾯。
3、交叉⼝竖向设计时应⾄少有⼀条道路的纵坡⽅向背离交叉⼝, 以利于路⾯排⽔。
4、交叉⼝范围内布置⾬⽔⼝时, ⼀条道路的⾬⽔不应流过交叉⼝的⼈⾏横道或流⼊另⼀条道路, 也不能使交叉⼝范围内产⽣积⽔。
5、交叉⼝范围内的横坡应尽量平缓, ⼀般不⼤于路段上的横坡, 以利于⾏车, 纵坡不宜> 2%, 困难情况下不应> 3%。
⼆、交叉⼝竖向设计⽅法常⽤的交叉⼝竖向设计⽅法主要有⽅格⽹法、设计等⾼线法、⽅格⽹设计等⾼线等,简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