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设计
试析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融合

试析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融合目前,中国平面设计师非常重视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引入传统美学观念,这样不仅可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创新与发扬,而且能够丰富平面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达到古今合璧效果。
平面设计师在作品中最常用的传统美学元素主要包括远古图腾文化元素、书法与绘画。
本文将简单分析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价值作用,并举例浅谈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融合方案。
1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价值作用1.1 丰富现代平面设计作品文化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合传统美学观念,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宽平面设计空间,丰富平面设计作品文化内涵,使平面设计作品内容更有底蕴和内在美,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新意。
从文化溯源的角度来讲,传统美学元素起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平面设计艺术来自西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与文化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相融合能够营造中西合璧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增强作品的文化底蕴,为中国平面设计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1.2 弘扬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一直非常重视继承、弘扬、创新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凝聚着民族文化精髓,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充分融合传统美学观念和民族文化元素是对古为今用方案的完美实现,可以有效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有利于弘扬与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古今合璧,优秀传统文化以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公众。
1.3 创造中国独特的平面设计文化品牌中国传统美学观念文化内涵丰厚,审美效果极佳,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将传统美学观念深度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视角美,体现平面设计作品的中国文化风格,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平面设计文化品牌。
2 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平面设计之融合方案2.1 远古图腾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案从基本定义来看,图腾崇拜是基于人与动植物等天然物体之间有亲缘关系或者神秘关系的信仰而形成的一套思想和习俗。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谈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陈晓榆龙湾区瑶溪街道办事处浙江温州325000时代在进步,就如石器时代装饰饰物的出现一样,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对美的欣赏层次逐步提升。
其中房屋是建筑里实形式的最主要之一,既是与人们最密切的居住场所,也是目之所及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外在表现形式,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当地的人对于居住的房屋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因此房屋建筑之间也随之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色不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
但如果其美学思想的来源是同一的,那么建筑设计在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中,而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基本围绕“一” 来展开。
中国传统居住设计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其核心便是“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上,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审美理念。
首先是“儒”。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天地人三者合于中,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和一”,这里的中不仅仅指地理方位上的概念,而是指中以外的双方都在相适应的范围内发展处于平衡之中。
礼既是规定社会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伦理道德的规范,大到房屋组群、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小到门檐、窗台、斗拱等都是“礼”在建筑形式上的象征。
将房舍与礼扯上关系,从而制定严格的建造与居住标准,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建造规模大小、豪华程度不等的居住场所。
因此通过封建社会的“礼” 构建了中国传统居住设计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统一。
而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就是“道释”。
中国古代在建造房屋时着重体现闹中取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士官阶层,既然无法隐入山林,那么就把“自然”建造在身边,这追求的便是隐士思想,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最高的人生追求,是古人所追求居住美学的建筑体现。
这是对道和释的结合,虽结庐陋室,但不失赤子情怀,依旧坚持自身的理想和情操,从而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达到心灵的平静。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栾轶霖 池敏 LadanAbouali(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能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许多的思考,汲取更多的精粹。
如今许多的设计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一些西方美学的思想,即使有些作品运用了中国风元素,也只是得其形而不得其意。
中国审美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许多美学理论,认真领悟并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对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美学思想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中和”的审美思考、“意象”的审美体验以及“气韵”的神动之美等方面。
关键词:美学;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意象;气韵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身处在当今各种思潮迸发的时代,合理地吸取传统美学思想的养分来服务于自己的设计中,做出具有民族化,个性化的设计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重点从“中和”“意象”“气韵”这三方面谈谈它们给予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一、“中和”与视觉传达(一)中国美学思想下的“和”“中和”一词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中”强调的是允执其中,不偏不倚,而“和”则注重由不同的事物所构成的和谐理想状态。
“和”和“同”这个概念是特别容易混淆的。
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但实质是不一样的。
“同”只是将许多杂乱的事物强硬地拉到一起达到一种表面的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动,解决不了实质的问题,而“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而不同,表面多样化的事物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可以通过外在的杂乱达到内在的和谐。
将这道理讲得最为透彻的是在《国语·郑语》中。
“中和”是一种智慧,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给了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维度,但所思考的核心本质是一样的,在不同中求取一种均衡,均衡中又有一丝丝变化。
所以中国传统许多艺术绘画作品,看似相同,如果细究进去,会发现各有各的精彩之处。
“中和”包含着宇宙万物,包含着对立统一,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
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
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
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
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首先,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的整体感,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的图案、色彩、符号和构图等元素,展现出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从而唤起观者心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同和情感回应。
其次,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提升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强调以物表意,将审美意义转化为艺术语言。
设计师可以借助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可以应用于平面设计中,传统工艺的独特纹饰可以应用于产品设计中,都能够为设计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次,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不仅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图案中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
这种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设计手法,能够引发观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设计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通过设计的交流与分享,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产生出别样的设计作品。
例如,将中国传统的纹样与西方的构图方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的色彩与印度的图案相结合,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设计风格,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互借鉴的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提升了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设计的应用,传统美学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得以实现。
因此,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在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注重物与人的和谐,追求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完美融合,这种理念贯穿于古代建筑、家具、服饰等各个方面。
在古代建筑方面,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的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山水画”为灵感,注重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的设计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合理性,追求“方圆之道”,即以方正的外形和圆润的内部设计展现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谐的理解。
在家具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家具注重“雅俗共赏”的理念,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美感和文化内涵。
家具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典雅为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材料的自然质感,体现出中国人对简约、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服饰设计方面,中国古代服饰注重“礼仪之邦”的理念,服饰的设计风格以端庄、典雅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纹样的设计,体现出中国人对礼仪和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注重实用性和美感的统一。
这种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的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也对当代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创造出更加美好、和谐的设计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设计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 的不同 , 它通常是 由多种元 素 , 多 个建筑单体组合而成。即使建筑物本身可能是 一件完美杰作 , 但如果脱离了周 围环境便难 以独善其 身, 而这也体现 出中国传 统 思 想 中 的 中庸 和 谐之 道 。今 天 , 西 方大 量 建 筑 被移 植 到 中 国 , 有些未免显得唐突 , 我们不必 削足适履来将就欧美 的建筑 审美 , 而如何继承并发扬我们传统设计美学思想 , 结合今天 的社会 生 活 进 行创 新 设 计 或 许才 是 我 们 更需 要 重 视 的 。
露出 , 古时代 匠师们在它们外表形状加入一些巧思设计 , 使其成 为建筑本身 的装饰部分 。例如 : 粱头做 成“ 挑尖粱 头” 或“ 蚂蚱 头” ; 额枋出头做成 “ 霸王券 ” ; 昂的下端 做成“ 昂嘴” , 上端做成 “ 六分头” 或“ 菊花头 ” ; 将 几层 昂的上段 固定在一起 的横木做成 “ 三福云” 等待。而在屋顶的设计 上 , 古时代智 慧的匠师也对其 加以装饰 。《 诗经》 中就有“ 如鸟斯革 , 如翠斯飞 ” 的句子来歌颂 鸟翼 般舒 展 的屋 顶 和 出 檐 , 从 中也 可 以 看 出这 种 装 饰 手 法 具 有 很 强 的雕 塑 感 。 另外 , 在建筑外观上我们也可以看 出, 中国传统建筑 的颜色 的使用在世界各大建筑体系 中也可谓大胆 。中国古代建筑颜色 最初重在体现 自然的功能 , 突出原料的本 色, 唐代 以前都没有着 色。到了唐代 , 建筑有了统 一的规划 , 建筑 归“ 礼部” 管, 有 了等 级制度的划分 。唐代建筑 , 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 , 产 生了 鲜艳悦 目、 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 的色彩 , 皇宫 寺院用 黄、 红色调 , 红、 青、 蓝等为王府官宦之 色 , 民舍只能用黑 、 灰、 白等色。可 以说 , 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 宋 一 脉相 承 , 宋 代 建 筑 是 唐 代 建筑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油 漆 的 大 量 使用 , 以及印度佛教 的影响 , 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 时期 的 色 彩 反 映 了 当时 的 主 流 文 化 。宋 代 喜 欢 稳 而 单 纯 、 清 淡 高 雅 的 色调, 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 宗的哲理作基础 的宋代社会 思想所致 。到 了清代 , 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 , 建筑越来越重视装 饰性 , 这一 时期 最突 出的就是 “ 油漆彩 画” 。到 了清代后期 , 等 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 , 艺术 表现寓于 内容 要求 。例如宫
中国风设计美学的特点

中国风设计美学的特点中国风设计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我将列举中国风设计美学的一些主要特点。
一、自然与人为的结合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自然与人为的结合,追求自然之美和人为之美的结合。
在设计中常常运用自然元素,如水、云、山、花等,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自然之美。
同时,在设计中也注重人为的因素,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合,展现出人为之美。
这种自然与人为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态度。
二、顾盼生辉的色彩运用中国风设计美学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追求顾盼生辉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代表。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运用红、黄、绿等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黑色和白色的对比,营造出明快热烈的氛围。
这种色彩的运用既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三、平衡与对称的布局中国风设计美学追求平衡与对称的布局,凸显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在设计中,常常采用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等方式来进行布局,使整个设计呈现出一种平衡感和和谐感。
在中国文化中,平衡与对称被视为一种审美原则,认为只有平衡与对称才能够表现出完美与和谐。
因此,在中国风设计中,平衡与对称的布局被广泛运用,成为其独特的美学特点。
四、神秘与典雅的意象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神秘与典雅的意象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丰富的神秘与典雅的意象,如龙、凤、麒麟等。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运用这些意象进行装饰,通过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变化,展现出神秘与典雅的美。
这种意象的塑造既能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又能够为设计增添一种神秘的魅力。
五、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中国风设计美学注重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礼仪、谦让和优雅,这些都被视为一种真正的美德。
在中国风设计中,常常通过造型的优雅、线条的柔和和色彩的温和,表达出这种文化内涵。
这种温文尔雅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风设计给人以亲切和睦的感觉,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的美学思想
• 先秦古籍中重要的手工艺科技著作,记述 “百工之事”。其中涉及车舆、旌旗、冠 服、宫室、礼乐诸器的制造及装饰,反映 了先秦时期的审美风尚,对手工业匠人的 审美见解亦多有记载,为研究中国古代工 艺美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二节 秦汉美学思想与设计
• 秦汉是大一统的时代,秦代是中国古代美 学思想的发源时期,而汉代是中国古代美 学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 由战国前把人作为审美认识的重点,强调 艺术与伦理的结合,偏重于从外部关系认 识艺术的审美特点。
• 第一阶段:儒道的美学形成时期。 • 第二阶段: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 认为美与人生密切相关。深化和发展 了孔子的观点。 • 第三阶段: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 对墨家的“非乐”的理论做了具体系 统的批判。
老子的美学思想
•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 • 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 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本原。道是 有与无、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主张美与丑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
•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先明确提出人格美 同样能引起审美快感。 • 提出“以意逆志”的命题,包含着对 艺术欣赏特征的认识,主张“观水有 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上》), 涉及欣赏自然景物的形式美问题。孟 子美学作为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对后世颇有影响。
庄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 • 家贫,曾借栗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 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 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 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的 不满和蔑视。继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 的观点。
墨子的美学思想
•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 创始人。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礼” 的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 的主要反对派。 • 在美学上,并不否认美的客观存在,认为 音、色、甘、美也为人所需要,主张审美 与艺术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 础上。
• 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食必常 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 必常安,然后求乐”的思想,以及“先质 而后文”(《墨子间诂.佚文》)的命题。 但以狭隘功利主义的观点,否定美与艺术 的社会作用,提出“非乐”理论。 • 将审美与艺术活动同直接功利联系起来, 主张爱惜民力,倡导“节用”,揭露统治 者肆意挥霍百姓血汗,但主张以物质功利 活动取代对于美与艺术的追求,进而反对 一切审美与艺术活动。
• 《适音》中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观点论述美与 艺术的起源。《大乐》按照战国时期流行的阴阳 五行学说,将宫、商、角、徵、羽“五声”,与 金、木、水、火、土“五行”,酸、苦、甘、辛、 咸“五味”,青、红、黄、白、黑“五色”一一 对应起来,提出“心适”与“音适”的命题,论 述了审美主体的心境对于美感获得的重要作用, 认为只有内心平静安乐即“心适”的人,才能从 审美中获得愉快。 • 提出“侈乐”的命题,强调对音乐美感的享受必 须适度,如果违反“适”的原则,追求“侈乐”, 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
《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
• 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招集 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成书于秦始 皇八年。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 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以及天文、 医农、音律等知识。 • 承袭儒家特别是荀子学派关于乐的基本思 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能够 移风易俗,教导人民明辨好坏,实行理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
•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 • 学说以“仁”为核心,并以仁学为基础和 出发点,引出其美学主张。认为审美和艺 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主观休养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 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 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 想家。
• 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提出“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命题,触及自然美同社会生 活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比德” 说。 • 在“中庸”原则基础上,崇尚“中和”之 美,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 美学批评的原则。 • 重视艺术与美的社会作用,重视美育的重 要性,为中国历史上提倡美育的第一位思 想家。其创立的儒家美学,成为中国古典 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
•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境生 于象外”、“澄怀味象”的理论,“虚实 相生”的原则,“味” “妙” “平淡” “右拙”等美学范畴的确立,都出于老子 的哲学与美学。 • 澄怀味象:南朝宋宗炳的美学观点。意指 只有怀着虚静的心,才能很好体会审美对 象。语出《画山水序》:“圣人含道映象, 贤者澄怀味象”。“澄怀”是对体验者涤 除俗念,超越功利的审美心胸,“味象” 即体味、品味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精神。
孟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直接继承孔 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人格美的意义和价值。孟子 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孔子后一人,有“亚圣” 之称。 • 认为人生来具有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 些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经过自我 修养,使之充盈贯注于自己的全人格之中,表现 于外在的容色、应对进退,即成为美。
第七章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 设计
• 中国美学: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总称。指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所追求和表现的中国人 的宇宙观、人生观,中国人审美心理特征 和推举的艺术精神,中国美学的价值观念 和心灵体验,中国艺术的意境营造与鉴赏 特征等原理。 • 中国美学表现为儒家美学的突出创造新变 流动,道家美学的齐同万物,《楚辞》的 烂漫美学,禅宗保任圆成的境界美学等形 态。
•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原句出 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从美学角度讲,“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 状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和”是一种 已发的合宜状态,人性发于感情而和于礼 节法度。只有做到“适中”,才能达到中 正平和的审美态度和天地阴阳二气平衡协 调之美。
• (《荀子.礼论》)在“形”、“神”关系 上,主张“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依赖于形而存在(形具神生)。又 认为“形不胜心”(《荀子.非相》),形 象容貌之美次于道德品质人格之美,“形 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同 上)。 • 发展孔子提出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的观点,提出“君子比 德”说,主张以自然对象之美来象征君子 的美好德行性。
• “道”孕育、包容“天地之美”,是最高的 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 游》),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的最 大快乐,只要做到“坐忘”,“游心”于 “道”,就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庄子.田子方》)达到无拘无束、逍遥 自在。 • 庄子作为道家美学的代表,在中国美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美学思想对后世有很 大影响。著作有《庄子》。
荀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卿。批判地 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政治上主张 理法兼治、王霸并用。哲学上发展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 • 从人性本恶的“性恶论”出发,肯定对于 声、色等感官愉悦的追求,是出于人的自 然本性,具有普遍性。又强调人的欲望的 满足必须合于礼仪,受到社会的制约。
黄老之学
• 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最大的分支。 学派思想尚阳重刚,黄老之学产生于中国战国时 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 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 名。 • 广义地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 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 应天道的一个流派。历史上凡是崇尚老庄黄老之 学说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
经学的美学思想
• 作为经学立论的经典包括《易》、《诗》、 《书》、《乐》、《礼》、《春秋》“六 经”。 • 经学可以看作是经典的阐释学。经学美学 思想依附于政治学、社会学、没有独立地 位。
•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有《曲礼》、《檀 弓》、《王制》、《月令》、《礼运》、 《学记》、《中庸》、《大学》等,大多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儒家哲学思想的重 要资料。
第一节 远古至先秦的设计与美学思想
• 先秦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滥觞阶段。 发展时期主要是春秋后期至战国。 • 先秦的音乐、诗、建筑艺术、绘画、青铜 器艺术,体现了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 想。在先秦哲学与美学中,由史伯、晏婴 所提出的“和”的观念是与音乐直接相关 的。
• 先秦美学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 (二)战国前期 (三)战国后期
韩非子的美学思想
•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集前期法家“法” (商鞅)、“术”(申不害)、“势” (慎到)三派之长,形成一套系统的法制 理论。其哲学思想渊源于老子,但又吸收 继承荀子思想,对老子的学说予以改造。 • 在美学上,以功利主义否定美与艺术。认 为一个事物如果只具有审美的、艺术的价 值,而不具有实用功利的价值,就毫无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