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赏析

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赏析

湖北当阳祖铨

一、导言

今年我们将赏析几篇千古绝唱的好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几篇文章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古代文人认为:读《出师表》不流泪的人是不忠之人,读《陈情表》不流泪的人是不孝之人,读《祭十二郎文》不流泪者是不友之人。这三篇文章不仅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曲范,而且还成了人们心中道德评判的标准。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出师表》。赏析之前,我们还是再次来谈谈文学赏析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明白文章内容,这是基础。我们没搞清楚文章写了些什么,怎么可能有更多更深领悟和体会呢?这个不难,多读几遍就可以明白了。

其次要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有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无外乎“谈情说爱”,即要么抒发某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爱乡情),要么表达某种爱(朋友之间爱,亲人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对祖国之爱,对家乡的爱,对大好河山之爱等)。另外,所有小说的内容,不外乎“爱恨生死”四个字。

怎样能体会得到这种情或爱呢?诀窍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把自己当作品中的主角,即要入戏。注意:不要入戏太深,否则会变成无法区分虚拟与现实的神经病。

最后是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是审美,给人美的感受。何为意境?就是想出来的情境,即想象空间,是在文章实境的基础上展开更多的联想,去体会文学中的美,去体会作品中的情与美的交融。这个联想是在某些基础、范围内展开的,不是胡思乱想的。比如有篇作品《穷人》,第一句描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从桑娜补破帆的这个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到她是勤劳的,她家是贫穷的。根据是“补破帆”,说明她穷,如富有,那就不用补而重新买了,她一针一针地去补,去劳动,说明她是勤劳的,如果她是懒人,那么她就不会去做这个劳动。所以说理解和联想要有基础,要合理,而不能胡思乱想。

对于意境理解,再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实境就是广袤的沙漠,烽火台上的烟柱上冲天空,远处黄河的岸边落日又大又圆。意境就非常广阔了,很美了,很动情感人了。作者眼中只有塞外边疆广袤的沙漠和烽火台上的一柱直直的狼烟,即可以从中想得出塞外独特的风景以及战乱造成的社会生活严重凋零。没有繁华的商业景象,没有劳动生活场面,也有生活气息,也没有青山绿水,甚至连棵树都没有,空寂得连风都没有,烟直,也就没有风,再加个“孤”字,即很单调,很无聊。此时一种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而“长河落日圆”远处的黄河横亘,那就是远方的家园。日落时分更是一个人思乡思归动情时分,看得到而回不了,又大又圆的落日给人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再想一下:在夕阳照射下的广阔空旷大漠一片金黄,青色的狼烟孤独无聊地缓缓上升,天际边的黄河,犹如一条玉带静静地横躺在明亮、温暖的落日下边,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呀。这么美的画面中,却又带有无助与凄凉,使得这种美变成了凄美,即既让人喜爱以让人心碎,让人既爱又痛,欲罢不休。这种意境就很广很深,既美又有灵性。当然这只是个人能体会的意境,由于阅历不同,每个人想象的意境是不同的,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以上三点着重一个“赏”字,即欣赏,是去享受的,所以读好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

接下来我们说说“析”,那就是分析研究作品,其目的是要将文章好在哪里解析出来。

一般说来,好文章的标准有四条。一文,即要有文采。它是说文章的字、词、句、章及引用典故要经得起推敲。二为,即文章要为中心思想,为审美服务。三境,即景象美,意境美、哲理美。四诀窍,即要有事、形、情、理。文章要有可述之事,有具体形象,有真情实感,有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讲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要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环境,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交代背景或渲染画面或烘托气氛;情节,要完整,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这个逻辑。人物、情节、环境三者是和谐统一的,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起先讲过的小说《穷人》,作者通过描写手法来塑造了桑娜胆小怕事但又聪明、善良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后面的情节发展是,因为她善良所以她会去救助死者的孩子;又因为她胆小怕事和软弱的性格,所以她不敢告诉丈夫;因为她聪明,她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丈夫一步一步进入她设计的“圈套”,让他自己最后决定来收养死者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构思、写作的逻辑非常的严密,没有矛盾,经得起推敲。

《穷人》这篇文章除了标题外,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是你会准确无误地知道他们就是一群穷人。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他们是穷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如是他们是富人就没有必要去补破旧的帆了,正因为他们穷,所以不舍得去买,或者说没钱去买。后面的他们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丈夫早出晚归辛苦劳动,以及与他们打交道的人,和他们去想救助死者的孩子,但是因为没有能力,却又不得不去做这事的内心冲突。这些都在印证他们是穷人。这就是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手法的高超。

我读过,也推荐大家去看《平凡的世界》,是因为作者路遥的水平真是很高,作品很完美,找不到败笔。比如说市委书记的女儿田晓霞,她的性格鲜明:大胆、有思想、有主见。在洪水就要来临时,个别迷信的老年人认为有龙王保佑他们而不愿撤离,搞得公安局长毫无办法,这个紧急关头,田小霞给公安局长说采用强制方式将他们撤离,这是她在给公安局长做决定、下命令。这个情节就很符合她胆大、有主见的性格,而她的性格又与她官员家庭出身的背景相一致。所以好文章就是经得起推敲。

我们说好作品有美感,《平凡的世界》写的陕北黄土地,风景美是没有的,她的美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经历众多挫折、打击、苦难后,从不自暴自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精神美。

今后大家在看小说或看电视剧时,去评价这个作品好不好,用三个标准:1、人物个性是否鲜明?即你看了有没有觉得哪些人可爱,哪些人可恨?(我们对别人的感受不外乎可爱、可恨、可笑、可叹、可悲,和没有感觉)如有,这说明作者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是成功的。2、各个人物所做的事,即他的行为是否与他的性格一致,是否与当时社会背景一致?如是,则作品的内在逻辑是成立的。3、作品是否明确地表达了某个正面的精神思想?即能给我们带来启发,能够激励我们进步。满足这三个标准的文艺作品就基本上就是好作品。

余华的《活着》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福贵这个人,就是一个是非不明、没有主见的人,所以他做事基本上是不靠谱的,稀里糊涂的,人物性格塑造是鲜明

的,成功的,内在逻辑是成立的。虽然他经历了很多变故,遭受了很多苦难,比如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少爷变成了一个最下层穷苦百姓,遭受了战乱、女儿因病致残、儿子夭折,以及各种政治斗争,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精神就是这个:无论我们经受多少苦难,活下来就好,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快乐。虽然是获奖名著,但是我发现个别地方的事情转变没有交待清楚,即某个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罗辑上有断裂,当然大的主线逻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作品还不十分完美。而在看《平凡的世界》时,我们没有发现此类问题,觉得很完美。所以《平凡的世界》能获得矛盾文学奖中“皇冠上的明珠”的赞誉。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人物生平

a躬耕陇亩

“躬耕陇亩”表意为诸葛亮亲自进行耕田种地谋生,寓意: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南阳,亲自耕田为生,等待时机。引申为高人入世前的隐居生活状态,淡泊明志,定静致远,审时度势,韬光养晦。

诸葛亮16岁时,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b隆中对策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诸葛亮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c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败走夏口,孙权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孙权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d先主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

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f北伐中原

自建兴六年(228年)起,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因各种情况最后未能成功。而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终于病倒。

g病逝五丈原

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2、主要成就

a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b经济上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功不可没。

c军事上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诸葛亮有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3、历史评价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4、轶事典故

a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b相关发明

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

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5、主要作品

a书法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b绘画

诸葛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c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d文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6、后世纪念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市武侯区,1991,经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正式成立,区名取自辖区内的武侯祠,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为蜀中著名的历史旅游名胜之一。

另有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陕西汉中市武侯祠,位于勉县(沔县),始建于公元263年,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约50年),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

三、《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

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四、《出师表》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

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五、文章赏析

1、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2、文章梳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是指皇帝去世的专用词。电视中常听到的“驾崩”就是皇帝死了,诸侯的死叫做“薨”,平民不能用这些词,平民用故或逝。什么仙游、西去、过世、过身等都是表示死了。扩展一个字“殇”,这个字经常在文学作品的标题上看到“什么殇”。这个字表示两种人的死,一是未成年就死了,即夭折;另外是指为国捐躯,文学作品常用的是后者。即:先帝统一大业还没完成却中途去世了。这句表达了对先帝没有完成大业而感觉惋惜,同时也为后面他将出师北伐打下伏笔,即是说要去完成先帝的遗志。同时一开篇就将先帝抬出来,说明先帝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体现诸葛亮对先帝的忠心。】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现在汉分三个国家,而益州(现在四川陕西云南一部分组成)即蜀国处于弱势,现在真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这一句是对当前天下大势的精辟分析。作为战略家,诸葛亮对实力最为强大魏国想要统一全国的战略谋划那是肯定能看得清楚的。诸葛亮是在为阿斗一个无脑庸君的一种担忧。这个愣头青不想,我不能不想,否则就被魏国给灭了。天下是刘家的,刘家不操这个心,而他这个臣子反倒来操这个心,吃臣子的饭,操皇帝的心。即同现在调侃的“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这体现出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心,对刘禅的忠心,对国家的忠心。】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陛下:是对皇上的称谓。怎样来的呢?陛的本意是指皇宫的台阶,皇帝的座位与大臣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距离,当大臣们要给皇帝说话时,有时要找站在台阶下的侍从给皇帝传话,所以给皇帝说话要先呼唤陛下的侍从,就这样先呼陛下成了皇帝的称谓。

再扩展一点,“足下”来源的故事。一位太子做皇帝后,想请他当时的老师请出山做官,但老师坚决不做去做官。皇帝自己去老师住的山上去找他,但他躲进山里让皇帝一行人找不到。后来皇帝身边的一位随行人员给皇帝出了个馊主意“我们放火烧山,这样他就无处可躲,不就出来了”,皇上一听,“好,就这么办”,结果呢?老师被烧死在一棵树上。皇上很后悔,为了牢记教训,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缅怀,他叫人将哪棵没烧完的树做成鞋给自己穿(古时的鞋是用木头做的

“屐”)。这样“足下”就成了对别人的尊称。这也是相传寒食节的由来。

“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怎样来的呢?古时入席是按尊长来排座(现在也是这样),尊长坐上座,即“在上”,辈份低的就坐下位。自己谦虚那就是在下啦,即“在下”是表示自己不够尊或长,即自谦之词。

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们都城皇帝身边的人都在励精图治,以及在外守疆将士都在奋不顾身,大概是因为先帝对他们有恩,他们图报于陛下。

体会一下这句话:虽然我们处于危急时刻,但是我们不怕,我们有一批精忠先帝、报效陛下的忠义之士。很完美的承上启下,即先帝对得起这批老将,老将也对得起陛下,那么你陛下也要对得起大家,即开启下句开始对陛下的劝谏。】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失义:引用比喻,失义,不合道理。引用典故比喻事例不合道义,意思就是说话不当。告诫陛下不要随口乱说。这句话的翻译:陛下实在应该扩大自己的听闻,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兴志士的气节,不应该轻率地小看自己,在发表政见的时候放弃了原则,以致堵塞了臣下向您直言规劝的道路啊。这是一个老臣对皇上告诫:你要广纳良言,不要只听好听的,那样的话就听不到忠言了,你自己说话要有分寸,不要说些有负面影响的话。能给皇上这样说话的就已是忠言了,也就是说诸葛亮看到了皇上有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放心不下,所以而在要远征前给他的告诫。这也是体现了他对陛下的忠心耿耿。】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的意思:宫廷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晋拔、惩治(官员),对官员进行考查褒贬,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假若有做了坏事、违犯了法令或者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去判定他们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昭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法治,不应当偏袒和私爱,使宫内外存在着不同的法度啊。这段也是诸葛亮对皇上的告诫:要公正无私。你作为领导,就要做到公正无私,就会以德服人,大家就会对你忠心。】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侍中、侍郎:官名。这两个官位归丞相管,本来官位不高,但是他是常在皇帝身边服侍,起到与丞相或其他人的信息传达,是皇帝边身最近最高的官员,所以是红人。能随便进入皇宫的人,除了太监,就是侍官,其它官员是要经皇帝同意才能进入的。我们经常看到某人引自豪的说法他家某人“位列三公”,这“三公”才是高官。从秦朝开始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太尉,管理军事,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军委副主席,注意正主席是皇帝,军队是权力最有力的保障,所以历代最高统治者一定是军权的真正掌管员;丞相,管理政府事务,即现在的国务院总理。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比如英国、日本等,政府最高长官称首相,而皇帝仅是一个国家整体的代表,就像现在中国的国家主席,法令的签署由他来代表国家来签发。君主立宪制,还有民主共和制,是国家成立时的政治体制,她们怎么来的,大家自己可以了解一下。御史大夫,是负责皇帝信息的上下传达和监督各部门的。相当于最高检察院。九卿是丞相下面的分管部们,相当于现在国务院下的各部委。隋唐后改为三省六部,这基本确立了封社会的管理模式构架,后面各朝代的官们设置有些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皇权的集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全都是善良诚实、心地忠贞、思想纯正的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认为宫廷内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

要拿来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避免错误、防止疏漏,收到更大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精通军事,在往日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是个有能力的将才,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全拿来询问他,就必定使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使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能各自发挥作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时期天下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国家所以衰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历史事实,没有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全都是忠贞贤良且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汉家帝业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儒家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即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说别人不好。汉武帝开始起用儒家学派官员,从而儒家文化成为正统,所以诸葛亮也是懂儒家文化的,他在这里列出忠诚贤能之士的名单,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这是患了大忌,因为你给皇上说哪些人是忠诚贤能,那么反过来的意思,没说列到的人就可能是不忠、不能或小人了,那么这些人就恨死诸葛亮了。诸葛亮是谋略家,是政治家,难道想不到这点?一定不是想不到,而是他知道刘禅是个不争气的愚笨之人,他没法辨认忠奸,没法区分好坏,你不给他挑明他悟不到,所以没办法,谁教他称自己“父相”呢。因此只有自己来当恶人,来承担风险,来给这个笨主讲清楚,讲透彻。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无私和对皇上的忠肝沥胆。刘备知道阿斗无能,所以叫他拜诸葛亮为“相父”,即拜诸葛亮为干爹,是父亲一样的丞相。那就算你是皇帝,地位很高,我作为臣子不能管理,但我还有另一个身份:干爹,这个身份就是父亲身份,我还是可以管教你。

历史上太子或皇帝拜干爹的,基本上是老皇帝觉得儿子还没有能力来掌权,或重臣功高盖主,担心小皇帝皇权不稳,从而对重臣进行的一种束缚,多半是一种平衡权力的政治行为。比如清朝皇太极去世后,顺治才6岁就当皇帝,孝庄太后担心当时权倾朝野的重臣多尔衮篡权,就让顺治拜多尔衮为父皇。就是说你现在是皇上的父亲了,是最高权力了,你就要好好辅佐新皇帝,就不要想去当皇帝了。但是,一旦新皇帝强大后,基本上都干掉了这种人。比如秦始皇干掉吕布韦等,历史上这样现象比较多,原因就一个: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即你夺了最高领袖的光芒,别人看到的是你的光辉,这显然是对皇权的一种潜在威胁,新皇帝要真正掌权,必然要扫清这种障碍。刘备有没有这种担心,不知道,但作为政治家,我想他可能是有这种目的的。我这个儿子无能,今后就是靠你诸葛先生来扶持了,给你安个最高尊称和荣誉,“相父”,让你安心和忠心来侍主。刘备很清楚刘禅是个什么料,并且曾经给诸葛亮说过,如果他儿子不行,你就来当皇帝。三国志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股肱”大腿和胳膊,即辅佐的意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也就说诸葛亮虽然明知后主是

个昏庸之辈,凭自己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实力,以及先帝的遗旨,自己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他没这样做,而是心无二志,兢兢业业地效忠于后主。

这三段都是在告诫陛下,并且给陛下想得非常周到,你有什么问题时就找这些人,这些人是放心的忠良能臣。这些都是诸葛亮给陛下掏心窝子的话。其忠心日月可鉴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三顾茅芦的《隆中对》,刘备不得志后找到诸葛亮这个高人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给刘备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对刘备是莫大的帮助,即让刘备明白形势和战略远景:北面曹操天时人和,挟天子令诸侯,势太强,不能跟他正面硬碰。东面吴国根基深厚,人才也有,只能联手不能去夺取。而西南富裕,领主却是无能之辈,这就是你刘将军安身立命、开创基业所在之地,这样则天下三分鼎立。(就像现在中国与俄罗斯,两个联手才能制衡美国一样)然后将西南夷族安抚好,团结东吴,在国内安定富强后,伺机出击,则霸业可成。我们看一下《隆中对》部分原文:“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我们看看这段文字,高人就是高人,诸葛亮的视野非常广阔,对天下形势看得非常透彻,给刘备的目标定位以及战略规划,以及应对之策,分析得有理有据,非常准确。这个回答非常霸气,精彩绝伦。其谋略之高,本事之大,由此可窥一斑。这段的意思是:我本来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种田,在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并不想显姓扬名,在诸侯那里谋求高官厚禄。先帝没有嫌弃我卑陋粗俗,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因此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奔走效劳。后来遭受挫折,在军事上挫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斟酌:倒酒不满就叫斟,过满就叫酌,就是说要尽量做到适中,比喻反覆地考虑。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吃饭喝酒赋予了太多内涵。项羽请刘邦喝酒那是要命的,即鸿门宴,赵匡胤请各大将喝酒那是除权的,即杯酒释兵权,现在的官员请喝酒那是想升官的,商人请喝酒那是想做生意的,老百姓请喝酒那是想办事

的,所以酒桌上历来都是角斗场。所以“斟酌”这个词很有意思,就说你自己看着办,你自己去拿捏分寸、把握火候。“推敲”很考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高低,而“斟酌”很考验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先帝知道我办事慎重,所以临死前就把(辅佐后主、讨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损害了先贤的英明(形象),所以才在(建兴三年)五月里横渡泸水,深入到偏僻荒凉的区域去。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也已经准备充分,应当奖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上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我有限的才智,去铲除奸臣贼党,振兴和恢复汉家帝业,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而又尽忠于陛下所应尽的职责啊。至于考虑朝中政事,哪些该提倡或办理,哪些该改革或废弃,并尽力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陛下没有(听到劝勉您)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多多谋虑,以便能征询治国安邦的良策,鉴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深地追忆先帝临终时遗留下来的诏命。(如果陛下能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这两段讲了诸葛亮自己的一些事,是不是邀功呢?他的目的是讲他以身许国,为国尽忠,即表达自己对先帝、对陛下,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自己为国效命的决心。】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正当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这段最煽情:我现在就要远征,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只要一上战场,随时有可能牺牲,所以我要把不放心的事一一交待给陛下,想说的太多,心里也很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不知所言”,自己写的怎么可能不知所言呢?就是说:我说了些教训陛下的话,陛下你见谅,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为啥这会这么纠结忧叹呢?正如诸葛亮他在本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强,我们蜀国最弱小,要想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志,实在是很渺茫。打又打不过,不打又对不起先帝,受人之托就得忠人之事,你叫我怎样办呢!对先帝没完成的遗志我必须要去完成,才能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所以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办了,所以后面才有六出岐山,无功而返。这既体现了诸葛亮内心中既要对先帝知恩图报,秉承先帝遗志,想去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明知蜀国弱小难以抗衡魏国的这种现实的矛盾心理,也流露出了对自己的远征能否取胜、陛下能否管理好国家的担忧。即:既有以死报效国家的悲壮之情,又有后继无人忧郁之情,还有感叹自己身世得失之情,种种感情交织一起,所以禁不住临行前老泪纵横】

3、结构赏析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情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

这篇《出师表》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后主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

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表文的第一部分,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心思。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结合文章段落安排,我们来看:

a、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阴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b、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法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

c、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

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d、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e、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仅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表文的第三部分,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拢合在一起,沟通了内在联系,更表达了作者的审慎勤恳和忠贞之志。

f、归纳前意,总贯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另一方面还提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以显示“平明之理”。最后还不放心,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示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却先逝世,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

泣壮烈。”(《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总之,这道《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

g、感情真挚,特色鲜明。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h、结语:《出师表》能写到如此地步,决不是偶然的。文章皆有所为而发。时当北伐在即,作为主帅的诸葛亮要向君主上一道表文,他不是作为例行公事,而是从北伐的全局上考虑,只有后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证北征顺利,因而先进安后之言,再表夺胜决心。表文又极为注意收表对象的特点,因而决不是一般的上条陈,列述方策,而是熔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启愚矫顽。诸葛亮是后主的丞相,又是受“托孤”的对象。他给后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尤其文中连称先帝,最为合宜。全文称先帝凡十三次,显得情词十分恳切。诸葛亮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确实“诸葛一生惟谨慎”,细玩本文,从虑事到措词,无不体现了“谨慎”精神,这也是此表被称为“至文”的重要原因。

文章无处不流露出他对先帝忠心,对后主的忠心,对国家的忠心,忠义之情贯穿全文。诸葛亮的忠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跃然纸上,一代贤臣、万世师表的高大形象光照日月,流芳百世。《出师表》真的是一篇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啊!

出师表教材分析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①背诵全文 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注释.】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及其注释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出师表》课文分析

《出师表》课文分析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文中哪些句子指出了我们蜀国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答: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造成属国有利条件的原因是什么? 答: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作者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不“开张圣听”的后果是什么? 答:以塞忠臣进谏之路也。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5、“不宜偏私”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6、此段作者最担心的是什么? 答:内外异法(出现赏罚不明的情况)。 7、作者认为如何避免出现“内外异法”? 答:不宜偏私。 8、此段,诸葛亮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目的是什么? 答:赏罚分明(内外同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分析第三、四自然段: 9、作者向陛下推荐的文官武将的标准有什么不同? 答:文官:着眼于思想品德;武将:赞赏德才兼备。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10、“每与臣论此事”这句话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己话: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及原因。 11、此段作者又向陛下提出了什么建议?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亲贤远小。目的: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自己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12、结合3、4、5段的内容,作者认为“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答:(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五、分析第六自然段: 13、“由是感激”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答: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4、能够体现“临危受命”的意思是那一句? 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 答:内容:述身世,讲经历; 目的:以表明诸葛亮竭忠尽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让后主刘禅明白先辈创业之艰难。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doc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的我为大家整理了“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想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 (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

出师表字词解释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竟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疲弊,贫困衰落 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孙权,刘备,曹操三大势力。) 诸葛亮呈现出师表 (4)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助词,的。 秋:时。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内:宫廷内。 忘身:奋不顾身。 盖:语气词。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殊,不一般,特别。 之:代词。 于:向。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恢,大。 弘,大、宽。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之,的。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致。 塞,堵塞。 忠,忠诚。 谏,规劝。 俱,全,都。 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陟(zhì):奖赏。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臧,善;否,恶。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和。 为,做。 有司,执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凭定。 刑,罚。 以,来。 昭:彰显,显扬,显示。

出师表诸葛亮

1.這篇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給後劉禪的奏章。 2.出師:指率領軍隊出征。 3.表:又稱「疏」、「奏疏」、「奏議」,是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時所用的一種 文體。 4.表的用途:是用來陳情的,主要是陳述衷情;此外,如舉薦、謝恩、祝賀,也 可用表這種文體。 1.因為北伐是國家大事,關乎蜀漢興亡,故必須向後主交代此行的目的。 2.他身為丞相,出師北伐前,須對朝中事情,作出妥善安排。 3.由於後主年紀尚輕,少不更事,寵信小人,諸葛亮恐怕在北伐期間,朝事受他 們把弄,於是上表後主,對他加以叮囑和規勸,以解除北伐後顧之憂。 內容分析: 1.不利因素: i.劉備未完成大業便逝世,國家失去了英明的領袖來帶領。 ( ) ii.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在地理環境上只佔有益州,三國之中蜀的勢力最弱。 ( ) iii.國家經過了連年征戰已是民困力弱。 ( ) 因此諸葛亮總結蜀國當前的形勢: ( )。 2.有利因素: i.朝廷內各大臣為報先帝恩德都盡忠國事,毫不鬆懈; ( ) ii.朝廷外的將士亦因先帝恩德而捨生忘死,保衛國土。 ( ) 1.____________ : 諸葛亮勸諫後主應該多方面聽取臣子的意見,發揚先帝遺德,激勵士氣。另一方面,他又提醒後主身為君主不應該看輕自己,不要說一些違反義理的話,以致阻塞臣子的進諫,反之應向群臣諮詢意見。 2.____________ : 諸葛亮提醒後主對宮中,府中的臣子應該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任何大臣如有違

犯法紀或盡忠行事的,應交給有關部門按照實情察辦,論刑定賞,秉公行事,不可偏私。 3.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 以前漢因( )所以興隆起來,以後漢因( )所以傾頹敗亡的歷史事實,勸勉後主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要重蹈( )、( )二帝亡國的覆轍。 甲、自述身世: 1.個人出身: 他本是平民,在南陽務農為生,原來的志向但求在亂世中平淡過活,根本無意於功名。 出山原因: 因劉備三顧草廬,紆尊降貴來力邀自己出山相助,因感激先帝的盛意而出山。 臨危受命: 適逢蜀軍兵敗,自己在這危難的時刻接受了軍事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乙、盡忠表現: 1.早晚勤政: 日夜憂心於職務,常恐未能辦理好先帝的託,因而傷害了先帝的名聲。 平南除患: 在五月時,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征伐南蠻,消除後顧之憂。 北伐討賊: 南方後患既已平定,加上軍備充足,正是獎勵士氣,揮軍北伐征討曹賊,恢復漢

诸葛亮出师表读书笔记

诸葛亮出师表读书笔记 闲余,重拾初中课本读了几册,曾学过的课文似懂非懂的,现在读来如故友相逢,心里涌起儿时在地里野炊烟那种过于熟悉过于怀旧的味儿,每一篇都勾起特别的感触。 其中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又是一番滋味:既深深折服于诸葛亮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军事上运筹帷幄的谋略,从《三国演义》中的历次战争中的每次事件都能一窥其旷世奇才,更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对蜀汉基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精神。 刘备在时,一生惦念汉朝基业,恢复汉家一统成毕生所望,然而自知才智不济,但胸怀天下,也堪难能可贵,招揽天下英才以济自己不足,所幸茅庐三顾得到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既为刘备欣慰,也为历史所叹一一天缘其巧刘备而三国吗?隆中一对如预言一样竟描绘了后数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成了以后刘备事业的蓝图。诸葛亮纵怀有卧龙之技,也仍能居于一草堂沉静下去躬耕读书抚琴,不主动求仕,这与出世后的挥斥方遒相比,可见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是何等沉静,三顾茅庐正彰显了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名士风范。历史不容假想,若能、刘备不顾或一顾茅庐,还会有刘

备及以后的三国鼎立吗?还有替代诸葛亮的奇才出现吗?有 隆中对如此审时度势的精准分析吗?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似乎就如隆中对为刘备谋了蓝图一样,也在那里定格了自己的命运一一忠于刘备,一生为刘备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再也没有个人的私情,自己限制了自己,从无贰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如果还有知遇之恩,而到刘备即将崩殂之时,刘备深知刘禅昏弱,不堪托汉重任,要托汉于诸葛亮令取而代之之时,诸葛亮绝无非分之念。想必诸葛亮早以洞悉历史,清醒自己的身后功名一一做一代忠良正人,不只是为禀史册,更是自己内心的诉求,也是对世人的身体力范,如对他儿子的教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重点句子赏析

出师表重点句子赏析 《出师表》重点句子赏析如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 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 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 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 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 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019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出师表》赏析语文

巧借先主劝后主,肝肠寸断表忠心——诸葛亮 《出师表》赏析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感动了多少忠勇之士,激励了多少肝胆之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正能品出《出师表》滋味的,何止陆游一人?作为表中的上品,诸葛亮的《出师表》确实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细细品读,你一定会发现文中的许多奥秘,一定会被诸葛亮巧借先主劝后主的匠心所折服。 先主刘备征战几十年,最终没有实现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幸于公元223年病逝。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主对诸葛亮如此信赖,如此倚重,一生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怎敢怠慢,怎敢随便忘记先主的重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番表白,真乃诸葛亮的肺腑之言,赤诚之心可见一斑。于是先主临终之前吩咐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出师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此时距先主去世仅仅四年有余。 文章一上来就把先主抬了出来,营造了一种先帝壮志未酬、事业未竟、死不瞑目、令人扼腕的悲情氛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先帝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悲壮和凄惨,确实让人动容。读者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那种浓浓的哀伤悲壮凄婉氛围之中,这种沉重而又凝重的氛围会感染你,刺激你,让你无法摆脱。在这种无限伤感、沉重压抑的氛围之下,你会立刻产生一种怜悯之心,悲愤之情,不自觉地进入了对先帝的深深追念之中。那种悲壮,那种伤心,怎不让人叹息,让人伤心,让人唏嘘!在对先帝的追思之中,你会不由地自责起来,警醒起来,觉得不努力,不奋斗就对不住死去的先帝,不忠贞负责就是对先帝最大的不敬和不孝。 然而,“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现实状况让诸葛亮忧心忡忡,提心吊胆。恶劣的生存处境,堪忧的发展形势,逼迫着蜀国必须兴利除弊,必须图谋崛起。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微妙境况的蜀汉政权,如果不出师讨伐,似乎已经没有丝毫的退路可言。 在这种特殊的境况下出师,诸葛亮肯定有一百个不放心。面对年轻昏庸的小皇帝——刘禅,被誉为“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孔明丞相,怎能自顾出师呢?诸葛亮显然有满肚子的话要对皇帝说,有许多的问题要向刘禅交代。诸葛亮虽然被刘禅尊称“相父”,可他们之间毕竟是不能随便逾越的君臣关系,诸葛亮也毕竟不是刘备,他必须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皇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选择了上表,向皇帝陈述自己的看法。表,从形式上看,显得有些郑重,但内容上可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 河夹中学陈华 教材分析 “表”原是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希望之情的一种特殊文体,能够流传广泛的并不多,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长存于史册,而且粲然于文苑,是因其不但饱含殷切希望,同时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学习此文,可继续利用经典名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清文章贯穿全文的情理双线,线上找点,点与点结合分析,有条有理地将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教师可适当介绍有关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一者有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 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突破方法:教师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提出情理说,引导学生循着情理双线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脉络。 难点 结合文章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突破方法:回避直接发问和分析,用两次假设换位品读文章,读出诸葛亮的语言艺术和良苦用心及深挚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分析,教师可适时评价总结。 教学方法 1.点拨教学法:疏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长篇幅文章的内容脉络。 2.情景教学法:本课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时,用换位法让学生深入情境,以不同身份品说表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结合历史,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南阳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石刻,教师描述情境导入课题。 南宋绍兴八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正在攻打金兵的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一时间情怀与古贤诸葛亮相牵,他感慨万千,泪下如雨,夜不成眠,挥涕走笔,留下了这篇亲手抄写的《出师表》。究竟为何一篇公文能够如此打动岳飞这样的爱国将领?究竟为何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能够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

文言文《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前出师表》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原文】 前出师表 出处:《三国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4],欲报之于陛下也[5]。诚宜开张圣听[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义[9],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10],俱为一体,陟罚臧否[11],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12],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15],有所广益。将军向宠[16],性行淑均[17],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18],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9]。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20],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24],此悉贞亮死节之臣[25],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30]。后值倾覆[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沪[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36],攘除奸凶[3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8]。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

(完整版)《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出师表》练习 (一)、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出师表》课文详解

《出师表》课文详解 1.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弊【民力贫弱困乏】,此诚【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秋【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放松】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边疆】者。盖【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特殊待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以【用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恰当),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段意:向陛下论述当前的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提升】罚【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这里指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偏义复词,指不同】。若有作奸【奸邪的事情】犯科【科条法律】,及为【做】忠善者,宜付【交付、交给】有司,论(判定)其刑【处罚】赏,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不宜偏【偏袒】私【有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 【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拔【“简”同“拣”,挑选:简拔:挑选提拔】以【把(他们) 】遗陛下。愚【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咨【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弥补】阙【“阙”同“缺”,缺点】漏【疏漏】,有所广益【有启发和帮助】。 【段意: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品德条件。】 4.将军向宠,性【性格】行【品行】淑均【善良公正】,晓畅【通晓,熟悉】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推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军队的行列,指军队】和睦,优劣【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得所【得到合理的安排】也。 【段意:推荐武将向宠,评其人品,赞其才能。】 5.亲【亲近】贤臣,远【远离】小人【品质恶劣的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覆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忠贞优秀】死节【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那么】汉室之隆【兴盛】,可计日【数着日子】而待也。 【段意: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以上1—5段是第一部分: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方面的建议。】 6.臣本布衣【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于南阳,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出身低下】,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枉屈:屈身俯就。】自枉屈,三顾【拜访,探访】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即感动和激奋】,遂许【许诺,答应】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接受命令】于危难之间。尔来【从那以来】二十有【同“又”】一年矣。 【段意: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谨慎【小心慎重】寄【托付】受命以来,夙【早晨】夜忧虑,恐付托不效【成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金沙江】,深入不毛【不长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平定】,兵甲【兵器、盔甲,指武器装备。】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含有“希望”之意】竭【用尽】驽钝【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用来……的事】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职分。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的措施。损,减少;益,增加】,进尽忠言【毫无保留地提出忠诚的劝谏】,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段意:说明出师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交代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以上6.7段是第二部分:关于出世北伐决策的说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成效】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过失、过错】,以彰【表明、显扬】其慢【怠慢,疏忽】。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询问】善道【好的治国道理】,察纳【认识采纳】雅【正确】言,深追先帝遗诏【遗命】。臣不胜受恩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段意: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眼泪】零【零落,掉落】 【结束语,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以上8.9段是第三部分:结束全文。】

出师表译文—诸葛亮

出师表/前出师表 [ 魏晋] 诸葛亮 原文译文对照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日期: ?

后出师表赏析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

出师表原文拼音及解释

先xi ān 帝d ì创chu àn ɡ业y è未w èi 半b àn 而ér 中zh ōn ɡ道d ào 崩b ēn ɡ殂c ú(c ú),今j īn 天ti ān 下xi à三s ān 分f ēn ,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益y ì州zh ōu 疲p í(p í)弊b ì,此c ǐ诚ch én ɡ危w ēi 急j í存c ún 亡w án ɡ之zh ī秋qi ū也y ě。 翻译: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r án 侍sh ì卫w èi 之zh ī臣ch én 不b ú懈xi è(xi è)于y ú内n èi ,忠zh ōn ɡ志zh ì之zh ī士sh ì忘w àn ɡ身sh ēn 于y ú外w ài 者zh ě,盖ɡài 追zhu ī先xi ān 帝d ì之zh ī殊sh ū遇y ù,欲y ù报b ào 之zh ī于y ú陛b ì下xi à也y ě。 翻译: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诚ch én ɡ宜y í开k āi 张zh ān ɡ圣sh èn ɡ听t īn ɡ,以y ǐ光ɡu ān ɡ先xi ān 帝d ì遗y í(y í)德d é,恢hu ī弘h ón ɡ志zh ì士sh ì之zh ī气q ì , 翻译: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不b ù宜y í妄w àn ɡ自z ì菲f ěi 薄b ó,引y ǐn 喻y ù失sh ī义y ì,以y ǐ塞s ài (s è)忠zh ōn ɡ谏ji àn 之zh ī路l ù也y ě 翻译: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宫ɡōn ɡ中zh ōn ɡ府f ǔ中zh ōn ɡ,俱j ù为w éi 一y ì体t ǐ, 翻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 陟zh ì(zh ì)罚f á臧z ān ɡ(z āng)否f ǒu (p ǐ),不b ù宜y í异y ì同t ón ɡ。 翻译: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ru ò有y ǒu 作zu ò奸ji ān 犯f àn 科k ē及j í为w éi 忠zh ōn ɡ善sh àn 者zh ě,宜y í付f ù有y ǒu 司s ī论l ùn 其q í刑x ín ɡ赏sh ǎn ɡ, 翻译: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出师表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开张圣听危机存亡(1)先帝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不利)诚宜……不宜…… 广开言路追殊遇报陛下(1)不懈于内(2)忘身于外(有利)(正反)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