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课件(毛概)
毛概课演讲PPT课件

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1、科学含义 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9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 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 系。
7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 略机遇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 际形势、有力应付来自国际环境 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 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 然要求。
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科学内涵
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二十一世
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
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
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
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
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毛概课演讲
我们组的成员
方冬勉 林燕纯 梁林金 林博意 朱岸章
毛概课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原因)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2、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③、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毛概课件 第一章

内
容
1
19781982 19821987
改革 主题提出 起步阶段 改革全面 轮廓形成 展开阶段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命题 商品经济理论 初级阶段理论
2 3
4
19871992
19921997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 体系成熟 市场经济理论 攻坚阶段 三个有利于标准 现代化 丰富发展 关键阶段 确立为全党的 指导思想
2、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 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
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毛泽东 1938年,毛泽东在党
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
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
告中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这个命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 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 展的特点
第二节 毛 泽 东 思 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 历史进程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 际的初步结合(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毛 泽 东 思 想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概论
“概论课”的变迁
《政治三个代表》课件 (2)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政治三个代表的含义、时代背景、重要地位和党的建设。 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一伟大概念。
引言
回顾第一部分内容,本次课程将讨论政治三个代表的含义、时代背景、重要地位和党的建设。这是了解中国政治发 展的基本要素。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伟大概念的内涵。
三个代表的含义
代表谁?
政治三个代表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 先进性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
2
党的奋斗目标
政治三个代表是坚定不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指明了方向。
3
党的执政理念
政治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为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党的建设与三个代表
党的基本路线及其历 史沿革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 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观察和分 析问题的方法,而三个代表正是 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诞生的。
党的建设新时代的新 任务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建设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而政治 三个代表正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 想。
三个代表在党内的贯 彻实践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理论,政 治三个代表在党内得到了广泛的 贯彻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结论
1 体现的是什么?
2 对党的建设和发展有
新世纪新时代新使命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而政治三个代表正是对这些挑战做出的完 善回答。
创造新的历史时期
新时代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政治三个代表提供了这些,为中国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历史机遇。
重要地位
1
党的根本宗旨
毛概课件

改革开放的成就
•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 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 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 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 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 了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向 “新四件”(汽车、手机、电脑、数码)的转换过程。近 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 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 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 重要标志。
一· 衣 二· 食 三· 住 四· 行 五· 用
改革开放的成就
•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 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 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 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 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 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 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 彩。
改革开放的历史
• • • • • • • • • • • •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 设立经济特区 (同年1月邓小平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 1981年 邓小平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 国务院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确定开放14个沿海 港口城市,同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7年 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90年 国家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战略
2015毛概第一章课件

课堂 讲授
视频
教学基本环节
自 学
课堂
讨论
调查实践
热点新闻
信息速递
精品阅读
心灵家园
课程考核方式
10%
60%
30% 听课情况 实践\笔记\作业 期末考试\考查
取消 考试资格
缺课 1/4 旷课1/5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基本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 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 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 1、运用马克思 主义解决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 的实际问题
• 2、把中国革命、 • 3、把马克思主义 建 设 和 改 革 的 实 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 践 经 验 和 历 史 经 化之中 验提升为理论
解决三个问题
如何认识 毛泽东思想和 中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为什么?)
如何学好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怎样学?)
美国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
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 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 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 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 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毛概PPT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是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1.革命主题: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建设主题: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3.改革主题:找到中国特色的体制变革道路,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条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 社会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英法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毛概第十二章ppt教材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度重视和被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 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 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 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 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 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 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邓小平
1.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表现)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 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 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 设,确保党在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 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 领导核心。
1.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危险更加尖锐: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2.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 一致的。(从他们的根本利益)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 在要求。(从党的性质)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 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从党的目的)